•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一年 > 正文

    【躲警报,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中日文化差异对比40个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6:25 点击:

      61年前的抗战得以胜利,固然因素诸多;而中国文化人的坚忍抗争有如水泥中的钢筋,黑夜中的明星,作用在支撑和指引。   ――编者按      一   
      卢沟桥事变,日本大举侵华,知识分子和全体国民一样,顿陷于水深火热之艰难岁月。日本空军常常轰炸中国重要城市,以摧毁军民斗志,人民备受其罪。
      法学家萨孟武在重庆时,也为轰炸头疼。一会儿警报响起,跑进防空洞,往往飞机又不来了。有时以为飞机不来,刚走出屋子,炸弹就轰然在不远处爆炸。往来反复,神经几乎为之折断。这就是日本人的“疲劳轰炸”。最险恶的一次,南温泉中央政校一排宿舍被炸,萨先生家在内,一些房屋是直接中弹,萨家的房屋全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连晾晒的衣服都被炸碎,而“早晨内子买了一条鸡清炖,几碗粗菜,以备夜间过节之用。日军投弹,全部炸人泥土中了。最奇妙的,厨房被炸,而在炉中清炖之鸡固然连瓦钵都飞到地上,却原封不动。小孩们高兴了,叫道今晚尚有鸡吃……”(萨孟武《中年时代》)
      联大教授不乏奇人,讲《庄子》的大教授刘文典人多知之。1938年春,他拒绝敌寇的威胁,从北京虎口脱逃,辗转抵达云南蒙自。刘极有学术威望,深受学生欢迎,又性格耿直,身体语言也很生动,学生们喜欢和他开善意的玩笑。他呢,对大人物相当倨傲,对学生和他看得起的友人则执礼甚恭。有一次敌机轰炸,刘文典在躲警报时遇到沈从文,因为刘历来看不起新文学,对新文学中人更有文化优越感,竟一把揪住沈从文的衣襟:“我跑就行了,你不用跑。我躲警报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你来躲警报,又是为了什么呢?”沈从文极为尴尬,一时无言以对。刘文典如此作为,是不是自高涯岸呢?不是,只说明,当时国粹有以充实人心,国学地位尚高,古典文学葆有充沛内涵,足以作为精神支柱。那是不是刘文典眼高于顶,目中无人呢?也不是,他推崇陈寅恪即见其清醒的人物品鉴衡量。这事情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玩笑,实则在内里,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驱除奴性的自信;也是一种精神基石,即抗衡的力量。他所依恃的,是一种值得保卫的价值――旧典籍中对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解释。
      当时大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日机常来疲劳轰炸,空袭警报兀然而起,城里终日人心惶惶。陈寅恪却处之坦然,曾用两个常用成语拈成妙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机”者飞机;“人土”者,躲避在防空洞里也。陈寅恪先生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其中融贯着深沉强烈的历史兴亡感。
      
      二
      
      教授们在逃难中,人生的苦况也达于极点。挤火车往往被挤得东倒西歪,挤上行李又挤不上身体。有时甚至悬在火车顶上逃命,遇到日机跟踪轰炸,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颠沛流离,人命颠危。老舍、梁实秋……都是如此。朱自清冬天穿云南马帮的披毡,其价较棉衣更为低廉。吴晗被迫出售自己的善本书。越到抗战后期,经济的窘迫也日胜一日,因为日本的挣扎也到了疯狂的地步。
      1944年闻一多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弟之经济状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闻一多出卖过他的衣服、被褥。为买粮食,到处兼课。晚间诸事毕,方奏刀刻章卖钱,但这更多的是在卖名气。闻教授早年赴美留学专攻西洋美术,刻章一道对别人,还是此路不通的。
      一连串飘泊不定的日子,教授们的书籍多毁于日军炮火,买书、藏书的条件都几乎丧失殆尽。到重庆、昆明等后方城市后,积习难忘,他们又积极搜寻,有的还是土纸印刷的“古本”,或罕见的野史、毛边本子。
      詹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中文系任助教,曾抱着闻一多先生的《唐诗大系》手稿跑过警报。“但是闻先生从来不跑警报,他怕跑警报耽误时间,在自己的院子里挖个防空洞,日本飞机来时,下防空洞躲一躲就算了……我到遵义去看中文系主任郭斌和先生,才知道他是归国留学生,教欧洲文学的。郭先生要带我去看校长竺可桢。我说大年初一早上,恐怕他不会上班。郭先生说:别人不上班,竺校长可能上班。到了校长办公室,果然全院一个人也没有,惟有竺校长一个人在那里办公。这给我一个终生难忘的印象。”
      很多老先生毕生以国际一流水平鞭策自己,却很少言及治学的经验。他们反对急功近利,惟以为心态平和,才能有所创建。他们天赋甚高,却又深信熟能生巧,因此毕生勤奋有加,事事精益求精。从事研究是他们人生的最大享受,也是他们生命的支撑点。经受几乎亡国的铭心刻骨的打击,只有身历了这种心灵创伤的人,才会理解“文化救国论”有其产生的必然背景。
      
      三
      
      抗战时期,凡汉奸求画,齐白石必在画面和题字中加以讽刺性的内容。北平沦陷后,他干脆闭门不出,在门口贴出告示:“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人民家,官人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林语堂先生是有国际影响的大作家,他的《吾国与吾民》,观察角度从军阀、瘟疫、贫困的中国印象中转圜出来,令美国读者大开眼界。他靠写作成了红人,实在是因为他的笔路极其宽阔,赢得了显赫的国际声名。抗战期间,在美国的中国外交人员费尽移山心力,也难得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发文说事,而林语堂以个人身份在其报上纵横驰骋,版面尽有,多为呼吁支持中国抗战的文章。
      比如他的《日本必败论》,文长近两万字,发表于1938年七月号的《宇宙风》,相当重要。该文眼光远大,论事高屋建瓴,观察气势夺人,观点正大磊落,是可用可读可传的好文章。林语堂论汉奸还有警句:“日本军人开棺将此辈陈腐尸体暴露于世”,指斥他们为政治生活所淘出之渣滓。
      这些“渣滓”千方百计逸出包围圈,去给敌人磕头,完全污染自己的羽毛,都在所不惜。其中有不少文人、甚至是大文人,有诗人、画家、记者,都下了水。有的还为敌寇从事情报工作,如汪伪特工总部的两个头头李士群、丁默村,控制情报系统的周佛海等。他们的总头目是汪兆铭,他在辛亥革命时期乃《民报》主笔,因一时政论文之雄杰,而获文豪之誉。下面的依附者多为政论专才、报纸主笔、大学教授,如林柏生、胡兰成……实际情况是,伪府开场冷清,人才奇缺,百端拼凑,乌龟王八,一时沉渣泛起,这一批人遂得以,因缘际会,在乱世中抛头露面,最后终为时代的巨浪所涤荡。
      (蔺坚摘自《文化周报》)

    推荐访问:警报 中国文化 是为了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