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一年 > 正文

    解析《荒野的呼唤》中巴克形象的哲学意义|荒野的呼唤巴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4 04:34:10 点击:

      摘 要:文章通过对《荒野的呼唤》中一只圣伯纳犬和牧羊犬混种的大狗巴克,从“贵族”到“贫民”,最终回归野性的转变过程进行简要描述,重点分析了巴克适应环境变化成长为一只具有十足野性“超狗”形象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性”与“野性”,“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哲学思想,指出“适者生存”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动物乃至人类世界里,都是真理。而在21世纪的现实生活里,来自作者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的声音,人们仍然可以听到,但今天的这种呼唤更是一种理性的呼唤,是一种和谐、和平的呼唤。小说中体现出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荒野的呼唤》 巴克 形象 哲学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丹柯,(1988―),女,山西省太原市,汉族,山西师范大学0703班学生,研究方向是汉语言文学。
      第二作者:张磊,(1981―),女,山西省大同市人,研究方向是欧美文学。单位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汉族
      
      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具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1903年写就的。
      小说所以当时最受欢迎,是因为它表面上描写了一只圣伯纳犬和牧羊犬混种的大狗巴克,从“贵族”到“贫民”,最终回归野性的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各种矛盾,人们强烈渴求摆脱困境的愿望。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与“野性”达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折射出了作者所信奉的“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和尼采式的“超人”哲学观念。”[1] 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有非常好的启迪。
      1、巴克的转变过程
      1.1 从南方到北方
      从休闲、温暖的南方文明社会被偷卖到北方的蛮荒社会,巴克一路走来,与严寒、饥饿和过度劳累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其中有他先天遗传的强健体格和意志力,更有一般狗所没有的强大适应力。“首先在旁观者的嘲笑声中,他认识了雪,学会了以雪解渴,并很快磨砺了脚,学会了拉雪橇,也学会了在雪地上挖洞睡觉。他的吃相不再优雅而变得狼吞虎咽,并学会偷吃。首次偷窃的成功说明巴克已能够在恶劣环境里活下去。”[2]巴克在拉雪橇中体会着辛酸,得到锻炼的肌肉像铁一样结实,零下五十度的严寒里风餐露宿,他学会了爱斯基摩犬的野性和狡猾。从狗比利那里,巴克学会了把冻结在指缝里的冰用牙齿撕掉,口渴时他后脚站起用前腿用力敲碎覆盖在水面的薄冰,学会与其他雪橇狗和平相处等一系列生存技巧。巴克还从排头狗斯匹次身上“学”到耍心眼使诡计,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最重要的,他懂得了为了生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1.2 从反抗到适应
      巴克不仅是一个受害者、反抗者,更是生存游戏中的强者。拥有几分贵族气质的巴克遭受的第一次不和善的待遇是他被园丁拐走,卖到西雅图的狗贩子那儿。他对遭囚禁、嘲笑及棍棒的毒打狂怒过,多次凶猛地反扑,直至浑身血迹斑斑,一次又一次被地打得昏死过去。终于巴克懂得:在那些拿着大棒的人面前他是没有希望的。在这里大棒就是一把钥匙,一把让巴克明白原始本性的钥匙,让它学会弱肉强食的社会统治法则,同时也让潜藏在巴克体内的野性渐渐苏醒。
      同伴科莉虽然性情温顺,它对周围世界表现出友好,但这种行为却被看作软弱无能。最终,科莉被其它狗围攻杀死,这让巴克明白了犬牙的法则。“巴克简直不敢相信狗也会像豺狼一样,凶猛地去攻击、撕碎自己的同伴。”[3]当然,还有一条对巴克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的狗――斯匹次。在给邮差佩劳服务的过程中,领头狗斯匹次不断挑衅找茬。巴克一边忍让,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一边努力偷偷向斯匹次学习并运用在与对手的“交战”中:起内哄,拉帮结党稳固自己的势力;对敌人要凶狠。他体内潜藏的本能随着一次次的挑衅爆发了。最终祖先们的撕咬和豺狼式的突袭在它身上复活了,巴克杀死了斯匹次成为领头狗。捕猎与杀戮是为了果腹和自卫,如同呼吸一样必要,没有错与对。在棍棒和利齿的规则下,巴克成功了。
      2、野性的呼唤
      2.1 野性被激发
      小说开头写道“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4]巴克杀掉了领头狗斯匹茨,取而代之当上了领头犬,暗示了人类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情形。终于巴克蜕变成如当地的爱斯基摩犬一样,甚至比爱斯基摩犬还要狡猾的“野兽”。他开始快乐地跟着野兽们一起嚎出那来自森林深处的呼喊:一种凄凉怪诞令人毛骨悚然的调子。原始动物的强悍习性在它身上越发强烈,在一次捕猎中,巴克尝到了那种嗜血的欲望和因杀戮而获得的快乐。
      但野性并不仅仅是残酷,它也带来了最原始最真诚的友情。巴克曾三次奋不顾身跳入激流抢救主人约翰.桑顿,当桑顿被印第安人杀害后,它仰望苍天,悲鸣不止。这嗥叫是伤痛的,是忠诚的,是感人肺腑的。同时,巴克的原始野性也被完全唤醒,它毫不留情地咬死了那些凶手,经常扑杀当地人的牲畜,连他们最勇敢的猎手都不放在眼里。此时的巴克,已经没有任何仁义道德可言,桑顿的死扯断了巴克和人类之间的最后一丝纽带。“约翰•宋顿死了。最后的牵挂断了。人类和人类的权力,再也束缚不住他了。”[3]此时,他已适应了北方残酷的生存环境,荒野的呼唤使它加入到狼群中去并最终成为狼王。
      其实,如同巴克一样,当所有的事实都在说明世界上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时,来自本性深处的不屈的斗志即被唤醒,因为这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存在的竞争和人类具有的向上的精神就是一种古老野性的体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胜负就在一刹那间,这让我们不能有半点喘息与犹豫,面对危机只有勇敢接受并像巴克一样。
      2.2 巴克野性背后的哲学思想
      达尔文的进化论,尤其是当时风行美国的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生物进化论引入人类社会, 用自然选择、生存斗争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 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思想改变了当时许多文人学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处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四处扩张、高歌猛进、弱肉强食的时代,美国文学作品普遍都弥漫着一种绝望消沉的气氛。达尔文思想中的“适者生存”理论成为这个堕落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参考标准。而《荒野的呼唤》“适者生存”理论的出现方式则更为直接和明显。杰克.伦敦笔下巴克所处的荒野就是那个时代的展现。在这个环境中要么在不讲道德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要么被无情的淘汰。 “巴克身上所有的文明教化都灰飞烟灭了,剩下的只有锋利的牙齿和强壮的体魄。这是达尔文的另一个理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就必须战斗,打败他人自己才能继续生存。”[3]由此,适者生存,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动物乃至人类世界里,都是真理。
      3、超狗形象
      3.1 超狗形象的体现
      巴克在北方被曼努埃尔出卖给陌生人的过程中,屡屡反抗,直到被训狗师的大棒打的不能动弹。表面上,巴克被彻底制服了,不再乱扑乱吠,变得温顺听话、忍辱负重。但实际上,他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死。当他们一行在白河口遇上约翰.桑顿时,巴克他们正趴在地上罢工。当其他同伴受不了主人的痛打而起身时,巴克仍蜷缩在地上任凭主人鞭打。最后鞭子换成大棒,巴克仍拒绝服从命令,因为它已预感到渡河将意味着死亡,这时的巴克不再屈服于血腥的大棒,即使生命之火由于棍棒而行将熄灭,仍公然反抗统治者的强权与暴力,它骨子里顽强的抗争精神、超人精神完全表现了出来。
      “巴克是一条‘超狗’。它不仅有着普通的狗所不可能具备的“超凡”天性,而且还爱憎分明、感情丰富,有着感人至深的忠诚与爱心。”[5]桑顿和巴克,是在危难时刻和艰苦环境中结下的同志般的感情。巴克对桑顿非常忠诚,他不顾生命危险多次救了桑顿的命。桑顿死后,巴克对印第安人的凶�报复,足以让敌人世代惊魂落魄,永生难忘。在残酷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巴克最终成为狼群的首领。准确说,它就是一条荒野中的超狗。
      3.2 超狗形象背后的哲学思想
      尼采在他所著的《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创立了“超人哲学”,杰克.伦敦和当时其他作家一样受到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那巴克到底是不是杰克.伦敦心中的“超人”呢?担当森林狼群首领的巴克,被叶海特人称为‘狗妖’。巴克是生存竞争中天然的‘适者’,在所有被带到冰天雪地北国的狗中,也只有巴克完全适应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生存下来。”[6]因为在整个故事中, 巴克有很多身份, 但不论是在米勒法官的庄园, 或雪撬狗队的领头狗, 还是狼群的首领, 它始终是生活的强者。
      巴克最终完成了两项征服,征服了人类,杀死了土著人;征服了狼群,成为首领。尼采的超人思想认为,超人比所有的人更高大、更强壮、更聪明,他能克服所有的障碍,能统治奴役大众。巴克的勇敢和智慧是它与敌人斗争的锋利武器,这也使得他在血腥斗争中得以生存。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和当下的一种全新道德,是最能体现旺盛生命力的人,同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可以主宰他人或自己命运的人。尼采所说的超人不是那种卑贱软弱的人,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完全的人。但巴克最终返回荒野, 远离所谓的人类文明, 可以说明作者理想的幻灭, 就是单靠“超人”是无法救世的。这一矛盾也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是作者内心深处想解决的矛盾, 因而才有“荒野的呼唤”。
      在杰克•伦敦所处的时代,各种哲学思潮百家争鸣,所以他接受的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号召生活在社会下层,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变成强者,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寻求翻身解放,做世界的主人。从巴克的反抗精神和与领头狗斯匹兹的斗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作者的影响。”[7]马克思主义学说使杰克•伦敦充分认识到像他一样受苦受难的人们遭受不平等待遇的社会根源,认识到要为生存和自由奋斗的目标,而他自己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观点,“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8]而巴克形象的塑造也揭示出:无产者若想获得翻身解放,必须起来推翻奴役自己的权力机构,并争取拥有自己的社会权力机构。而巴克最终跃进荒野的结局,更使他成为一个寻求自由解放的典型,一个敢于挣脱人类奴役的代表,实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自由。
      4、结论
      “《野性的呼唤》写于二十世纪初,在两个世纪的交接时期,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强烈的冲击和动摇了西方宗教的根基。随着进化论的出现,各种新的理论观点和哲学纷至沓来。斯宾塞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也推出了颇有影响的‘超人’哲学。从作者塑造的巴克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环境决定论’、‘超人’哲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认可和接纳。”[9]充分展现了作者杰克•伦敦为自己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在“文明社会”的垃圾堆上感悟出的许多深刻的生活哲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倾注到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很令读者掩卷深思。
      在21世纪的现实生活里,其实来自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的声音,我们仍可以听到。但今天的这种呼唤更是一种理性的呼唤, 是一种和谐、和平的呼唤, 这正是我们对《荒野的呼唤》进行哲学反思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 刘文娟:对杰克.伦敦笔下“野性”与“人性”的哲学思考――《野性的呼唤》解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17页-第118页。
      [2] 孙国玲:《野性的呼唤》中巴克性格解读,电影文学2009年第10期,第67页-第68页。
      [3] [美]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胡春兰,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 崔光婕:《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文学教育2009年第6期,第120页-第121页。
      [5] 陈研: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超狗”形象,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64页-第66页。
      [6] 谭艳萍:试论《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艺术形象,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8页-第10页。
      [7] 朱剑飞:《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23卷第3期,第39页。
      [8] 杨燕:巴克―杰克•伦敦的自画像―读《荒野的呼唤》,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年第60期,第99页。
      [9] 买春燕:对《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的再解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95页-第97页。

    推荐访问:巴克 荒野 呼唤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