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一年 > 正文

    文山精神康复医院 [文山精神礼赞]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6 04:47:27 点击: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需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地方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地方精神。地方精神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神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一个地方各族人民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也是展示一个地方形象、引领地方发展的旗帜。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起到导向、凝聚、激励的作用。盛夏的滇东南文山,大地一片葱郁,无限生机。透过繁花似锦,穿越厚重的历史文脉、红色的文山精神、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特产资源、耀眼的名人效应、优美的山水生态、饱胀的城市张力、科学的发展强势、和谐的边疆安宁……,“老山精神”、“西畴精神”、“文山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31456平方公里的文山大地,在阳光雨露下,在燕子的追逐翻飞欢鸣声中,春潮涌动,熠熠生辉,新鲜亮丽,大地飞歌。展开祖国的版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形如硕大的“金葫芦”、又如被赞誉为“金不换”的三七,横置在祖国西南边陲。从古至今,这里都闪耀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块古老、神奇、红色和充满希望的红土地上曾谱写过不少辉煌的篇章,文山人凭依大山般的坚定执着谱写自己的文明史诗,因而留下了不少令人凭吊缅怀的史迹。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文山经历了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丘北县黑箐龙洞穴古遗迹、西畴县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丘北县曰者镇狮子山“鸟图腾”古岩画、砚山县春秋时期的大各大铜鼓、战国时期的丘北草皮铜鼓、广南县出土目前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和战国时期的羊角编钟、鞋形绒、铜剑、龙虎金腰扣等文物以及广南句町古国古墓、麻栗坡县大王岩画、富宁县归朝土司衙署石柱、广南县昊天阁和孔庙、丘北县彩云观、马关县茅坪国门和抗法堡等等,均在文山大地多处留存,它们无不折射着古代先民创造历史的艰辛和睿智。先秦之时,这里衍生着句町、进桑部落民族,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西南置郡设州,文山州就成为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的数千年朝代更迭,风雨变幻,文山人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始终息息相关,须臾不离。汉、壮、苗、彝、瑶、蒙、回、傣、白、布依、仡佬等11个民族兄弟,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用勤劳和智慧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创造着文山的历史,又一代代地不断哺育出新的民族英杰。山川钟灵毓秀,必然人物辈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奔流中,文山各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壮族的长诗《幽骚》、彝族的古歌《木腊米腊》;壮族的铜鼓、壮锦和苗族的蜡染、芦笙及敲响铜鼓、踩山舞云、坡芽歌书……是各族民间文学和工艺的精华。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花脸节”、瑶族的“盘王节”……一个节日一个传说,一个传说一种向往,体现着各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清代抗法英雄项崇周、李应珍;文学家方友石;辛亥革命时期云南代理督军、省长刘祖武,辛亥革命靖国联军总司令陆军上将黎天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位成员之一王友德;现代中国新诗民族化、群众化的杰出代表,原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狂飚诗人柯仲平;著名作家、翻译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教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等。都是在这块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哺育出的人中英杰。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脉,文山人一直创造历史。记得那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处边疆的文山人民,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完整和边疆和平安宁,积极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付出了沉重代价,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辛苦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老山精神”,举世瞩目,声震寰宇。文山各族人民创造的这些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瑰丽多姿的民族历史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和精神。这些民族文化成为各个民族生存的根和血液,成为一种信仰和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像灯光一样引导他们的生活,神形兼备,形影不离,并以图腾、口传心授、文学、音乐、歌舞等形式,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它既是民族的心灵史,又是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历来就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如大山一样不屈,像大山般坚定执着的品质成为文山人民勇往向前的内在力量和精神动力。同时,又是凝聚民族团结和人心的强大力量,犹如巍巍大山,坚韧不拔,坚不可摧。这种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老山精神”,以“辛苦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建设热情。那种伟岸与宏大、现实与久远、内核与蕴力,筑成了中华民族史册上的英雄丰碑。老山的出名和当年井冈山、延安宝塔山的出名一样,并不是因为这里有什么奇峰飞瀑、云海日出、古刹佛光之类奇异景致,而是以老山军民共同缔造的那种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的“老山精神”闻名于世,在震撼、感染、激励着全国人民。蕴含着军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老山精神”,是胜利的象征,是中国军人不怕流血牺牲,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象征,它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催人奋进与奉献的力量精神。“老山精神”更是历史与未来的契合,是一首永远荡气回肠的曲谱,以撼人心魄的军魂韵律,融入了历史长河不息的涛声。而“老山精神”在血与火、生命与灵魂中流淌的雄浑乐章,却又在撞击历史的脉搏中,赠给了流逝的久远的时空无尽的神圣回音。1987年9月31日,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登临老山主峰,亲笔题词:“老山精神万岁”!从此,“老山精神”名扬四海,被视为国魂、军魂。现在,这座祖国南疆的英雄山,成了全国人民心向神往的名山。一个时代催生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一个社会造就一个社会的杰出标杆。文山人民攻坚克难,一往无前,无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还是在血火考验的灾难面前,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等等,文山人民沉着应对,取得了重大胜利,“老山精神”就是这奇迹背后的原动力。这种精神与文山人民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互相契合、水乳交融。 “老山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热爱和平、不屈不挠精神的折射与升华,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在和平建设时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折射和反映,这种精神是文山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经济社会建设任务依然繁重的时期,文山人依然继承和弘扬“老山精神”,用“老山精神”激发文山各族人民的顽强斗志,坚定必胜信心,必将战胜发展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才能实现文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枪炮的轰鸣声停止,硝烟散尽,文山人民感悟到贫穷是最大的困难,发展是最大的任务时,那一颗颗被泪水滚过的心开始激跳。1992年12月,省政府在文山召开了战后恢复建设现场办公会,文山州才真正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才开始了在百孔千疮中乘风破浪前行的历程。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甚至与云南省其它州市相比,文山改革开放时间整整晚了14年。上个世纪80年代,在“老山精神”的感召下,“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贫困地区群众不甘落后、艰苦奋斗的苦干实干热情,拉开了文山改天换地的序幕。在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在称为地球“癌症”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西畴县蚌谷人民炸石造地、种土造地。他们先在石头上播种土壤,然后才在浅浅的土壤里播撒种子,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西畴精神”。西畴人民用与天斗与地斗的伟大创举,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感天动地的篇章。西畴县顽石雄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北回归线直穿县城横贯县境。自古以来,都是走西串东、南来北往通商的衢道和国家抵御外敌时屯兵蓄粮的要地。境内的濒危植物,即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华盖木,展示着西畴历史的古老。另外,解放以来,西畴除“西畴精神”外,还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就是1955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共西畴县委上报的关于《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一文,不仅编辑入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而且毛主席亲笔写了“按语”。西畴成了全国的典型。西畴1506平方公里的面积由十万大山拱卫着。平均海拔1500米。这是集“老、少、边、穷、战”为一体的贫困县,严重的石漠化,石山区占国土面积的74%,“七分石头三分地,缺土又缺水”是对它最好的概括。这里最惹眼的确实要数石头了。最震撼心灵的是这些顽石堆积起来的大石山,这里是石头组成的世界,一块挤着一块,一片接着一片,一山连着一山。如峰如林的怪石,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自然天成,如千军万马列队。怪石组成的大石山,苍凉雄险,荒蛮大气,把西畴的自然个性展露得淋漓尽致。跃上山脊,可见峰峦云海,走入谷底,总有曲折小路,人在山顶山腰安家,地走七里八里不远,绕山绕水几十里,一不小心,才发现出发的地方不过就在山对面。西畴是石的天,石的地,石的路,西畴当之无愧是个石的王国。据当地干部介绍,西畴山恶、土少、石头多,石头顽劣,栗禾呻吟,当时全县23万余人,人均仅有耕地0.8亩。曾经有一位外国专家到西畴县蚌谷乡一个被当地比喻为拉屎都不生蛆的屙屎谷考察后,摸着山梁上的顽石说:“西畴县相当部分地区已失去人类生存的条件。”一时间,一些外地干部不安心,本地干部无信心,人民群众盼迁居。从此,一些耐不住苦的人,背井离乡搬迁到外地去了。搬出去的人,撒尿都不愿意朝西畴这方。小伙子找不到媳妇,成了家的媳妇跑了。然而,那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西畴人还是留下来了。生存环境的冷凉闭塞,弯弯山路的艰险难行,生产生活的落后贫困,使西畴人凝集了太多的沉重。于是生活把西畴人推向了绝路。他们面对生活重新冷峻地思考:不干不行,不干没有出路。祖先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就一定有生路。向石头宣战,向石魔宣战。终有“搬家不如搬石头”、“若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与其等着饿死,不如干着累死”……一句句铁骨铮铮的豪迈之声在干部群众中吼出。光喊口号不行,说干就干,于是,多少年,多少代,一直寂寞地默默无闻地躲在山旮旯里的西畴醒了,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蚌谷拉开了一场破石惊天、勇斗顽石的恶战。为了打破外国专家的结论,西畴人别出心裁的把屙屎谷改为摸石谷。一时间,摸石谷千余人上阵,叮叮当当,一个石头一个石头地炸,一个石头一个石头地垒埂,用肩头一担一担地挑土来填。没有钱,没有炸药,他们用“火烧石”的土办法来开山。一个冬春过去,昔日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摸石谷山梁上,奇迹般地出现了道道石埂、石墙。西畴人硬是从石缝里造出1500亩“三保”台地。世间一片哗然……站在摸石谷听当地负责人介绍到这里,你一定会想起昔日大寨人奋战狼窝掌的事来,你也一定会想起中国人民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来。一个德国地质专家到摸石谷考察时,耸耸肩,摇着头说:“No,No,No,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然而,就是在这“不可思议”的山梁上,西畴人硬是凭着一股“石性”使这方热土沸腾起来,并演出最具震撼力的脱贫大戏,让人不敢再小视。有了土地就有了生的希望,有了土地,脱贫不再是难事。1995年12月,云南省扶贫工作会议在文山州召开,时任省委书记高严、时任省长和志强及全体与会者到蚌谷摸石谷参观后,全被震撼了,并高度赞扬了西畴的扶贫路子是正确的,把西畴精神归纳为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西畴精神”从此名扬天下。山里人崇拜大山,生成的就是这不倒的大山性格啊!扎根大地,屹立巍然,雄视万物,立地顶天。无声中奋起,坚持中屹立,攀高不止,高峰连绵。西畴人的精、气、神在大山中彰显。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石缝中求生存的西畴人,凭借着大山精神创造了土地的神话。有了土地,粮食够吃了,跑了的媳妇回来了,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现如今的西畴,真是“亿年华盖木、喀斯特绿洲”,大地一片葱茏,一条条耀眼的公路延伸到大山深处,一簇簇崭新整洁的新农村占领了石旮旯,一块块石头砌成的土地播种着希望,一首首发自内心的歌声响彻云霄……2011年,全国石漠化治理现场会在西畴召开……在这里,我们倒觉得西畴人应感谢顽石。是呀!在历史的长河中,顽石是阻挠过西畴的发展,然而也正是这些顽石给西畴人的“滋养”令他们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他们终生的顽强和坚硬。不是吗?西畴人自落地的时候,顽石就给他们打上胎记,他们的性格都通过顽石的锻打而成。再经过云贵高原七月流火的烧冶,十二月风霜的锻炼,肌肤和魂魄都注入石性,永不可变。正是这石性,西畴人像大山一样信念坚定、执着,像大山一样扎实苦干、根基牢固傲然耸立,像大山一样不断进取、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勇于担当,历经风霜雪雨而巍然。正是有了这石性,西畴人硬是把生命的足迹镌刻于岩石之上,正是这石性,使西畴人也不像别的贫困地区的人一样总是站在自己的一方热土上认真而好奇地望着外面的世界,也有一批批年轻人自愿不自愿地走进了都市,没多久又三三两两地回流故土,说是受不了企业的那份管,也看不惯都市人真假难测的处世言行,还要防备满街的车水人流和总是比肩接踵的陌生人。也有人坚持下来了,可还是有些魂不守舍地思念,总禁不住要回望故乡。 天山峭,秦岭峻,庐山奇,昆仑莽……而西畴的山,其特点就是硬,西畴人恨这硬石,但更神往硬石的峥嵘险峻,气象万千。他们向顽石宣战的第一炮是伟大的,这是大山打破沉寂的呐喊,这是岁月从昏然中清醒的举措,这是西畴人在经历了去意徘徊的迷惘之后直奔世纪主题的宣言。这是“老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延续;这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之精神所在。朋友,当你第一次闯入西畴,我敢说,你不会迷恋那里的奇峰异谷和流连翠屏,倒是那些在崎岖的山路上勇猛登攀,奋力达到光辉顶点的西畴人,会赋予你深刻的内容,给你力量的启示。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西畴精神”的激励下,文山人民又开创了“放下包袱,与时俱进,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文山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州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热情。是啊!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能干多大的事业。从“西畴精神”到“文山精神”,文山人以敢于承认落后的勇气,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争论、不懈怠、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世纪,文山人民又提升和充实了“文山精神”的内涵,即“科学发展,开放和谐,穷则思变,后来居上”,这一精神在文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文山区位优势突出,后发优势明显。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战略布局中,文山扮演着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滇东南次级城市群、昆明—文山—北部湾和泛珠三角对内经济走廊、昆河对外经济走廊的重要角色。在实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文山又吹响了打造“新高地”的号角。这无疑向世人宣告:作为云南省惟一又邻海又沿边的州市,文山已从幕后走到了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收官“十一五”,文山交出了7项主要经济指标翻番的靓丽答卷:地区生产总值翻1.2番;财政总收入翻2.1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翻2.1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1.7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7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翻1.9番;贷款余额翻1.5番。开局“十二五”,文山以“新高地、新跨越、新文山”赢得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401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69.8亿,各项贷款余额306.8亿……以7个翻番为标志,文山完美收官“十一五”;以“新高地、新跨越、新文山”为标志,壮乡苗岭赢得了“十二五”开门红。今天,新高地千帆竞发,壮乡苗岭热潮涌动,红色土地潜力迸发,边疆和谐稳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一个崭新的文山真正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崛起。跨越时空,情境多么相似。记得那是“十一五”末“十二五”初,文山州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了一个响亮而崭新的科学论断:“把文山建成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这一论断不仅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在云南考察时提出的“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的“将云南建设‘桥头堡’上升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的指示精神,也是文山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这又如同当年“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样,举全州之力打响了攸关全州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地: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名词。它具有辐射力强、覆盖面广、居高临下、总揽全局、鸟瞰全景、视野开阔、击中目标准确等特征,新高地因地势高、因优势地理位置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谁首先占领了它,谁就掌握了获胜的主动权。新高地:一个切合文山实际的科学定位。文山具有438公里的边境线,边境贸易历史悠久,众多的便民通道和天保、茅坪、田蓬等国家级、省级口岸。数10个跨境民族,山同脉、水同源、民族同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具有与东盟割不断的地缘、族缘、亲缘国际情结。新高地: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推进文山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等利用,建设新高地是实现文山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美好蓝图的必然选择,良机不可错失。新高地:标志着文山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在云南建桥头堡,对桥头堡关乎的一些要素,如边境重镇的建设、国际大通道的提升、边境民族的扶持、边境文化的繁荣、边境口岸的投入无疑会有更多、更优惠、更强的政策扶持。新高地:文山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在重大机遇面前,文山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十二五”规划描绘的“大力实施建设一个城市群、构建三条经济带、做强四大基地、打造七个经济增长点的1347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脉相承。以新高地为标志,文山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如果说文山自1992年以来实施的对外开放是打基础的话,那么,可以说自建新高地开始,文山将进入对外开放和发展建设上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国际化的鼎盛时期。新高地……历史的车轮承载着文山人千年的致富梦想,改革开放扬帆起航铸就了破茧成蝶的腾飞。如果说,“老山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诞生并激励着文山各族儿女奋勇向前的“集结号”,“西畴精神”是文山弹奏改革开放,迈出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的强劲旋律。那么,“文山精神”就是新的时期文山各族干部群众建设文山的原动力。这三种精神一脉相承,浑然一体,有机统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和文山人民的个性的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理想追求与价值实践的统一。是在不同的时期文山人民跳动的时代强音。当前,文山州“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文山各族儿女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老山精神”、“西畴精神”和“文山精神”的激励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创“十二五”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文山谱写新的篇章。文山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文山人民长期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与文山的历史相生相伴,更是和文山人民的现实创造与未来发展相随相依。它根植于文山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渗透在文山各族人民的血肉心灵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文山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文山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建设新文山呼唤文山精神,现实新发展亟需文山精神,文山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驱动力,必将激发文山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斗志,也必将有力推动文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奋发前行。今天,风景这边独好,风景更胜当年。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突破瓶颈,要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文山,突破口就是“新高地”,它就是文山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支点”。从这个“支点”,老区人民看到了希望。壮乡苗岭各族人民爱唱山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喜抒情怀,他们用山歌表达着自己的期盼,他们用山歌倾诉着幸福的心声。《踩山舞云》、《坡芽歌书》、《祝福文山》……,听,“你是一幅画,挂在那云之南;一条美丽的盘龙河,流过了西华山;你是一杯酒,醉在那云之南;一座崭新的文山城,追赶着新千年……”。一首《祝福文山》唱出了文山令人陶醉的美丽与美好的生活未来。

    推荐访问:文山 礼赞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