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一年 > 正文

    虎牙刘皇叔_且说英雄刘皇叔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1:28 点击: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着力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本文粗略分析了文武兼备的帝室之胄刘备如何从一个织席卖履之辈,经过数年的奋斗,终于建立了可以与曹魏、孙吴抗衡的蜀汉政权的原因。
      关键词:刘备 大英雄 奋斗 蜀汉政权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刘备,字玄德,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正宗的龙子龙孙(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有着先天的政治上绝对无与伦比的优势,自身也是文武双全。而且,他文有诸葛亮、庞统,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这些人全都是当时顶尖级的出类拔萃之辈。加上在他“三顾茅庐”时就在隆中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诸葛亮确定了正确的路线――“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因此,他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可以和曹魏、孙吴两国三足鼎立的蜀汉政权。那么,作为当时一个织席卖履的小小老百姓,刘备又是怎样登上皇帝的宝座并且名垂青史的呢?本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刘备的奋斗史和成功史。
      一 刘皇叔――织席卖履的帝室之胄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一个坚持奉刘汉为正统的作家。在其传世之作《三国演义》第一章中,他就用如椽之笔,浓墨重彩地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了刘备这个汉室之胄: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宏篇巨制第一章的介绍,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刘备高贵的血统、帝王之形象、性格、志向以及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其他条件,所以他后来终于能够定都成都,登皇帝位,建立蜀汉政权,不但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而且为确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做出了贡献,因而名垂青史。但是,且慢!我国自古是“英雄不问出路”。就是刘备这么高贵的出身,发迹之前也是十分穷困潦倒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当时的百分之百的下等人,一个根本被人瞧不起的织席卖履之辈。这是有书为证,不容置疑的。在《三国演义》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小说第五回,曹操发矫诏征讨董卓,天下诸侯皆响应,在一次战斗前,关羽请求出战:
      (袁)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这哪里是侮辱关羽,分明是侮辱刘备。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兹不赘述。
      二 成功之机――镇压黄巾起义
      俗话说得好:“时世造英雄。”纵观刘备的发迹史与成功史,就足以证明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假设:尽管刘备有着这样那样的各种长处及优势,但是,只要当时没有张角、张宝、张梁的黄巾起义,而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就绝对不会有后来的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当然也就没有罗贯中和他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了。这也说明,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善于抓住机会,否则将会遗恨终身。
      三 发迹之基――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
      毛泽东同志早就教导我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借着镇压黄巾起义这个当时政府的号召,刘备理所当然地有了招兵买马拉起队伍的名目,并且迅速地组织起了一支武装队伍。按刘备自己的说法:“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但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正是苍天有眼,一定要帮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及时地赐给他两员忠诚而又得力的大将――关羽和张飞,从而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正是由于有了关、张死心塌地的加盟,刘备这才有了发迹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关、张忠心耿耿的拥戴,刘备这才有了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当然,“投桃报李”,刘备成功之后对他这俩结盟兄弟也还是挺不错的,关羽、张飞分别被封为蜀汉政权“五虎上将”之第一位、第二位,并且始终得到刘备的信任与重用。
      四 事业之本――诸葛亮选择明主
      当然,仅仅是有了一支军队,有了几个将领,那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也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彼时彼地,刘备最急需的就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了。对于诸葛亮,徐庶临别时是这样向刘备郑重推荐的:
      “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走马荐诸葛”。而当时的另一高士司马徽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闻徐庶之言,方悟司马徽之言,似醉方醒,如梦初觉,踊跃曰:
      “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
      思贤若渴,敬贤礼士的刘备,出于自身事业的需要,也由于徐庶、司马徽的力挺,于是在引众将回至新野的第二天,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礼请孔明。经过“三顾茅庐”,诸葛亮挣足了面子,而且他也确实被刘备深深地感动了,终于出山了。当然,诸葛亮本身也确实应该而且也需要出山了。否则,他的一身真本事又将贷与谁呢?《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评价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罗贯中把他刻画成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诸葛亮忠心耿耿的辅助,是刘备事业能够成功的根本。正如刘备自己所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正是在诸葛亮竭尽全力的辅助下,君臣同心同德,刘备的事业才能够开创一个新局面,才能够转危为安,以弱敌强,一步步走向胜利,并最终定都成都,建立起了一个可以与曹魏、孙吴抗衡的蜀汉政权。
      五 曹操心中唯一的另一个英雄
      作为罗贯中笔下的反面人物,曹操确实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自视甚高,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不仅将刘备所列举的所谓英雄人物――“淮南袁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孙策借父之名,非英雄也”;“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碌碌小人,何足挂齿”……一个又一个地给否定掉了,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掉了手中所执的匙著。幸好刘备机敏又急智,从容俯首拾著曰: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圣人闻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寥寥数语就将闻言失著的缘故,轻轻掩饰过了。对此,罗贯中是非常佩服的。他因此写诗赞道: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作为名义上的汉相,曹魏集团的实际领导者,曹操既然知道刘备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他曹操唯一的竞争对手,肯定会时时、事事、处处提防的。尽管刘备用“学圃”的韬晦之计掩藏自己的雄才大略,但这又怎能瞒得了曹阿瞒的一双慧眼。说句笑话,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以奸诈而出名的,他的小名“阿瞒”肯定与此不无关系,刘备又怎么瞒得了他!那么,刘备要想脱离曹操的虎口当然是难上加难的了。而后来刘备所以竟能够脱离虎口,除了他的大智大勇,必然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的配合。这些也正是刘备能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能够化险为夷的主观与客观条件。
      凭借着这些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刘备后来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
      六 仁义爱民深得人心
      《三国演义》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备的“民本”主张。我们从一个故事“三让徐州”和一句歇后语“刘皇叔的江山――哭出来的”就可以看出来。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确实给刘备加分不少。因为当时本来就是军阀割据的时代,已经贵为徐州牧的陶谦,却力排众议,心甘情愿地“三让徐州”给一个外人,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在许多人眼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陶谦一定要这样做,那当然是有他的考虑的。他临终时对刘备说道:
      “(他的)长子商,次子应,其才皆不堪任。老夫死后,犹望明公教诲,切勿令掌州事。”
      不但如此,他还推荐孙乾为从事辅助刘备,并对糜竺吩咐道:
      “刘公当世人杰,汝当善事之。”
      之后,言毕而死。但是刘备并没有接众军捧送的徐州牌印。直到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
      “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
      加上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权领徐州事。歇后语“刘皇叔的江山――哭出来的”,是称赞刘备的仁义。比如陶谦三让徐州,他不接牌印,直到徐州的老百姓们苦苦哀求他才答应“权领徐州牧”;在曹操亲率大军进攻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放弃樊城,取襄阳暂歇。刘备却说:
      “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
      老百姓被感动得齐声大呼:
      “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大恸曰:
      “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
      说完,便欲投江而死。刘备的这些言行,虽有作秀之嫌,但亦有仁义爱民的成分。这也是刘备后来终于能够成就他的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七 白帝城刘备托孤说明了什么?
      刘备因为盟弟关、张之死,一怒之下抛弃了“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正确路线,错误地攻打东吴,自取其败,临死前在白帝城永安宫,一手掩泪,一手执孔明手,曰: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言讫,叩头流血。刘备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
      “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刘备又谓众官曰:
      “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说明:第一,他对诸葛亮是极其信任的,首先是绝对信任他对刘汉政权的忠心耿耿,没有野心;其次是绝对信任他的才能,能够辅助太子,安邦定国。后来诸葛亮果然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自始至终,忠心耿耿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第二,作为一个英明的皇帝,刘备肯定对诸葛亮也留了一手――他对赵云的密嘱“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至今,不想于此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就是证明。当然,这也是皇帝们的惯用手法,不足为奇。只是由于诸葛亮没有产生异心,赵云也就不可能对诸葛亮执行刘备的临终密嘱了。这当然是刘备的大幸,是刘阿斗的大幸,是赵云的大幸,也是诸葛亮的大幸!
      八 结语
      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复地研究学习和实践其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特别应当仔细研究刘备一生的所作所为,包括他的奋斗史,发展史,成功史。虽然这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并有着本质的不同。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身的素质和品德的修养。俗话说:“打铁先得本身硬”,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善于抓住时机。机会稍纵即逝,只有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才能成功;再次,学会团结与使用人才。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成功的确靠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陈寿:《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作者简介:陈增荣,男,1950―,重庆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推荐访问:皇叔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