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明代中后期小说世俗化思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01:00:07 点击:

    摘 要:由于明代中后期大众欣赏趣味、文人审美倾向世俗化的影响,兴起了一股世俗化的文学思潮。这股思潮的精神实质是反传统、重个性和尚人欲。其反映在小说创作领域,则是以市民生活为主、求新求奇以及崇情尚俗的表现。

    关键词:小说; 世俗化; 文学思潮; 心学

    纵观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明代中后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之一。王阳明建立的心学给明代带来一股思想解放的狂风骤雨。在心学盛行期间,雅文学呈现出衰微的趋势,俗文学却一时之间为“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1]小说受心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小说世俗化的文学思潮。小说世俗化思潮可以说是在经济社会风气和心学理论的影响下,审美价值观趋俗后的文人创作小说时所共同体现出来的一种反传统、尚个性、重人欲的思想倾向。

    一、小说世俗化思潮产生的原因

    (一)思潮产生的外在需求——大众欣赏趣味

    明代经济制度的发展使印刷术渐变成熟,出版业的发展、阅读成本的降低,使得更具故事性和冲突性的文学形式——小说,有了技术的支撑。市民阶层因城市与乡镇的空前繁荣而逐渐扩大成为新兴而活跃的社会力量,而该阶层的壮大使晚明社会出现了重商好货、大胆谈情说性的社会风气。

    鲁迅先生曾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若为赏心而作,则是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使用而近娱乐矣。”[2]出于欣赏的需要,魏晋人将历史加工成可供人娱乐和欣赏的志人小说。宋的通俗小说更多源于俳优,大都是娱乐品,世俗性已相当明显。至明,小说在世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通俗说话、话本文学开始与文人小说整理、文学创作结合。文人的创作转向现实生活,挖掘能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并进行创作。明代小说展现奇俗华美的世界,描绘世俗的自然之美以及人性的裸露之美。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趣味和审美倾向,追求和肯定个人情欲,已逐渐成为了明代的社会风气。仅明代,关于人性情欲的作品就有:《如意君传》、《金瓶梅》、《玉娇丽》、《绣榻野史》、《僧尼孽海》、《十二峰》、《龙阳逸史》、《八段锦》等。可见,明代大众审美的趣味对小说世俗化思潮起着不可否定的作用。

    (二)思潮产生的内在动力——文人审美倾向

    明代小说中关于市井生活和精神的描写就反映了兴起的商业城市正在成为文人生活和观察的对象。文人混迹于繁华的都市和市井,受市民意识的浸染,其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世俗的色彩。不仅如此,文人的趋俗、入俗更是当时的潮流:“士大夫膏肓之病,只是一俗。世有稍自脱俗者,即共命为迂、为疏、为腐。于是一入仕途,则相师相仿,如相率饮狂泉,亦可悲矣。”[3]这段话正好印证了文人入俗为尚,脱俗为腐的社会风气。

    随着越来越多的晚明士人在维持生计上遭遇重重困难,他们开始在“为士不振,俱失养”[4]的生存窘境中体会到了治生的意义所在。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从前不耻言利、以治生为俗的清高姿态,转而走上人必有私、以治生为本的世俗化生存道路。由于意识到了治生的重要性,文人终于认同了以卖文、卖画、卖曲为生,只是正当的求生手段和方式。

    工商业者为主导的市民阶层的兴起使晚明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人的精神世界在遭受世俗文化的冲击后,开始构建新的情感价值观。他们放弃了以往对神圣道德品质的高度追求,重新向内发掘自我,并在艺术及审美领域中表现出作为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思潮在小说领域的表现

    (一)市民生活为主

    小说创作逐渐倾向以市民为主以及描写题材选取日常生活为主。由于大量的现实主义题材涌现,小说大篇幅地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序》中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诡谲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5]他认为“奇”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日用起居、柴米油盐都可以成为令人拍案叫奇的故事,其实就是提倡以市民生活为写作题材。“三言”、“二拍”里的一些话本小说就集中反映了日常的市民生活、浓郁的市民情结和世俗的市井观念。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鼉龙壳》、《乌将军一饭必酬 陈大郎三人重会》、《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海显神灵》等篇着重描写了明末商人海运经商的生活,这在以往的小说中非常罕见。《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篇中还提到了正月初五家家户户祭献五路大神,谓之烧利市(商人祭拜财神的习俗)。但是的商人信奉吃过利市饭再出门做买卖就能顺顺利利并且获利多多。再如世情小说《金瓶梅》刻画的是以西门庆为首的一群利字当头、俗不可耐的人物,描绘的是这群市井无赖巧取豪夺、横行乡里、荒淫无耻的世俗生活。

    (二)求新求奇

    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小说在创作表现上要求灵活多样、新颖别致。作者常刻意营造一些有趣、曲折的情结来增加读者的阅读满足感。《吴衙内邻舟赴约》中,吴、贺两家的船只刚巧同泊于江州码头,吴家的儿子吴彦与贺家的女儿贺秀娥在贺家船上幽会时,两家的船又巧合般地突然起航了,吴彦只得藏在贺家船中。吴彦大食量的稀奇毛病,使秀娥将自己的食物全让给他吃。贺父、贺母以为女儿病了,医生一本正经地诊断其为老鼠膈。大家信以为真地请医问卜,秀娥却把药都送在净桶里。后两人大胆而浪漫的偷情行为被发现,双方父母均表示理解,两人最终缔结了美满的姻缘。小说中处处体现着巧合与新奇,这等新奇的爱情喜剧怎能不被读者津津乐道、交口称赞。

    (三)尊情崇俗

    思潮中对人情物欲的肯定见诸于小说即体现为尊情崇俗的倾向。小说极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恋情,不断提高“情”的地位。男女情爱不再局限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模式。“三言”“二拍”中的爱情故事在描写对象的范围上不断扩展,《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是一个蛰居于繁华都市的、毫不起眼的下层小商人,遇到花魁娘子——莘瑶琴后,被她的美貌所打动。秦重的爱慕之情促使他拼命赚钱,与莘瑶琴共度一夜。他的嘘寒问暖、殷勤诚恳赢得了美娘的芳心。在秦重的爱情世界里,没有姻缘自古皆前定的宿命观,只有自己勇敢执着追求爱情的行动。这就是明代市民阶层大胆开放的爱情观。

    反对理学,崇尚人欲的思想观念令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转而对物质的享受和情欲的追求。《金瓶梅》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西门庆是利欲熏心的代表人物,为了金钱利益、物质享受,先后骗取拥有巨大嫁妆财富的孟玉楼和李瓶儿;经商的过程中放高利贷、偷税漏税;即使是当官了,依旧收贿受贿。小说除了反映西门庆一家奢华的物质生活,还大胆地描写了大量的情欲和性行为。“三言”“二拍”中同样有许多露骨激情的情爱描写。《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两个年轻人在热闹的人山人海中偶然相遇邂逅相爱,相识的第三天,他们便已被强烈的情欲弄得心急火燎了。归根究底,一切皆是为了一个“欲”字。

    三、思潮的精神实质

    在小说领域表现市民生活、求新求奇和崇情尚俗的世俗化小说思潮站在传统复古的对立面,其精神实质为反传统、重个性和尚人欲。李贽在文学方面阐述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天下至文”皆出自“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而反对以“闻见道理”。“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就是“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至于“《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6]李贽提倡“童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真心,而是提倡打破孔孟之道的束缚,以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即以市民思想)来指导创作。他又热烈赞赏“百姓日用之迩言”。所谓“迩言”,就是“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极浅极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而舜独好察之。”[7]赞赏“迩言”就是提倡弃雅从俗,以市井的口语反映下市井的生活。李贽提倡的“童心”与“迩言”,都是要求革新文学的内容来表现新的思想。

    受李贽深刻影响的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之物,甚至提出要设立“情教”,用它取代其他的宗教。他认为人世间惟情最真,把情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空设,惟情不虚假。”[8]冯梦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情的产物,任何东西都源于情。他“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尚情的思想主张使他抛弃了封建礼教的陈腐观念,在改编、整理和创作“三言”的过程中,大肆歌颂真情,指斥虚情。古人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之论。小说创作继承了这一思想,男女之情是人之至情,人情的真假,在男女情爱上最能检验出来,于是文人的写情之作大多是男女情爱之作。

    明末的戏曲小说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小说《无声戏》与《十二楼》、《<三国演义>序》、史论和杂文等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小说的文学主张。在创作方面,他认为小说创作要立足于现实,又要大胆地创新求奇,充分发挥作家的主观创造精神。他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在《一家言释义》中,李渔称自己的作品“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发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9]这些作品按照以前的旧套路,具有独创性。他在评价《水浒传》的叙事时,在“说一人,肖一人”上不雷同、不浮泛方面堪称“此道中之绝技”。这也是赞扬《水浒传》的叙事具有个性化的特色。在爱情方面,李渔往往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见解,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而且这种情必须是真情,势利不能夺,生死不能移。这与冯梦龙的“情真”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代中后期的这样一种世俗化的文学思潮有继续影响清代的趋势。由于清代的政治经济发展、文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以及市民阶层不断地壮大,世俗小说有趋向艳情、色情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全盘否定世俗化的思潮给文学以及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就文学自身发展而言,小说趋俗也是一种突破,它使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小说体式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至明已臻于成熟。

    参考文献:

    [1]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M].明崇祯八年刻本.

    [4]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5]曾祖荫.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6]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李贽.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冯梦龙.清史类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4.

    [9]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承蕾(1990–),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古代文学专业。

    推荐访问:思潮 明代 世俗 后期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