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唐传奇小说中女妖题材研究综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06:00:06 点击: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女妖题材的研究集中在《柳毅传》和《任氏传》人物形象的讨论上;90年代开始了对唐传奇小说里男女异类婚恋题材,以及精怪形象文化学内涵的关注。本世纪以来,唐代女妖题材小说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日渐全面深入。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是人与异类婚恋题材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士人性爱心理;精怪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学价值。

    关键词:女妖 唐传奇 小说 综述

    一、20世纪女妖题材的研究状况

    20世纪学界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发轫于20年代,在作品整理、小说史的理论探索、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唐代小说研究的深入,唐人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而此时文章讨论较多的是现实爱情题材作品里的妇女形象,如崔莺莺、霍小玉等;探讨女仙、女鬼与人婚恋故事的文章也出现较多;而唐人小说里女性精怪却少有论及。

    80年代研究唐小说女性精怪形象的文章很少,并且讨论的焦点仅限于《任氏传》和《柳毅传》上。讨论《任氏传》的文章都从任氏是人性化很强的狐精形象入手,认为文中歌颂了超越人妖界限的真挚爱情,并肯定了文章的高超艺术成就,以及任氏形象对以后狐精故事发展的影响。主要论文有:周先慎《精魅的人化——谈〈任氏传〉在古小说发展中的意义》(《文史知识》1982年第12期)、王思宇《亦狐亦人,可爱可亲——〈任氏传〉读赏》(《唐传奇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周绍良《〈任氏传〉笺证》(《艺文志》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入《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姜汉林《传奇佳作,狐女先例——简论唐传奇〈任氏传〉》(《南通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周绍良《〈任氏传〉笺证》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认为:任氏实际是唐代妓女形象的缩影。她的身份虽是狐妖,行动举止却是痴情、有识见、有气节的人间女子,但任氏身上仍有风尘女子圆滑、狡猾的一面。这一时期研究《柳毅传》的文章很多,但多关注柳毅、钱塘君,或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成就,只有张梓灿在《略谈〈柳毅传〉中的人物形象》(《殷都学刊》1984年第2期)中对龙女形象略有提及。

    90年代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专著,例如:欧阳健《神怪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序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这一时期相关论文的数量也在增加,单篇作品的研究仍集中在《任氏传》、《柳毅传》,且观点多不出前人范围。《任氏传》的研究仍多关注任氏形象和爱情悲剧,例如:吕美生《欲的升华,爱的奉献——唐传奇〈任氏传〉主体阐释》(《名作欣赏》1990年第3期)、周炳成《亦真亦幻,亦神亦人——唐传奇〈任氏传〉浪漫主义特征剖析》(《祁连学刊》1991年第4期)、孙民《以爱杀爱的悲剧——〈任氏〉传解读》(《文史知识》1996年第11期)。在《柳毅传》的众多研究文章中,与龙女形象有关的却不多,有周绍良《〈洞庭灵姻传〉笺证》(《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白化文《龙女报恩故事的来龙去脉——〈柳毅传〉与〈朱蛇传〉比较观》(《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此时,唐代小说里男女异类的形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出现了一些文章探讨异类的定义、类型;人与异类的婚姻形态;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相关论文有:杨民苏《唐代小说中人和异类相爱的故事》(《昆明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唐代神仙鬼怪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昆明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以精怪的原形为出发点,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唐小说里精怪形象的内涵。李正民、曹凌燕《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狐意象》(《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段塔丽《唐代狐狸精迷信盛行原因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对小说里的狐精意象、文化内涵作了探求。段塔丽在文中分析了唐代狐狸精故事、传说的特点及其与西域胡人的关系,认为唐代狐狸精迷信之盛行,是以曲折的方式反映出唐朝与西域经济文化往来的频繁,西域胡人与汉民族交往、通婚的密切关系。王轶冰《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意蕴》(《廊坊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在众多研究狐精故事的文章中令辟蹊径,从唐传奇《李黄》故事入手,分析了白蛇原型,以及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二、本世纪以来女妖题材的研究现状

    本世纪以来研究者对唐代小说的精怪题材愈加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深入,出现的研究专著有李剑国《中国狐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中国狐文化》在论及唐代小说里的狐精时,作者着重探讨了唐代崇狐之风、狐文化的繁荣;狐取骷髅、拜北斗;“任氏原型”、“阿紫原型”;狐精的“妖”和“媚”等问题。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主要探讨了“谐”、“隐”的修辞手法与精怪小说的融合,同时也对明器精怪、动物精怪故事的特点作了分析。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虽不是专门针对精怪故事的研究专著,但其中论及了佛教观念对精怪故事的渗入;西域、印度的龙崇拜和龙神话给唐代小说里龙女故事提供了母题与结构影响;西域胡人的文化习俗,胡女形象对唐小说里狐精形象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单篇论文对唐代精怪类型的分析、研究综合前人已有成果,日渐全面、深入。以下分类加以介绍:

    (一)单篇作品研究主要针对《柳毅传》和《任氏传》,《任氏传》的研究论文有:刘伟《从〈任氏传〉看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的走向》(《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张燕文《凄婉约绝的爱情悲剧——唐传奇〈任氏传〉赏析》、张金桐《从“任氏”看中唐文人的性爱审美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除了延续前人关于任氏亦人亦妖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还通过分析任氏形象透视唐代社会状况和士人性爱心理。黄洽《柳毅故事的文化解读》(《中国文言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通过“太阳潜水”原型,分析了《柳毅传》蕴含的本民族深层的文化背景。

    (二)被研究的作品集主要是《玄怪录》、《纪闻》、《宣室志》,如王光容《〈玄怪录〉中的宗教主题及艺术特色》(《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2月第1期)、石麟《牛僧孺〈玄怪录〉中传奇作品臆探》(《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5期)、萧相恺《唐代小说家张读及其小说〈宣室志〉》(《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11月第4卷第6期)、韩瑜《文化学研究视角下的唐代小说集〈纪闻〉》(《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4期)。此类文章对精怪题材都只是略有提及,并主要讨论佛、道,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对精怪形象的影响。

    (三)这一时期,人妖婚恋题材越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其中程国赋《论唐五代人与异类恋爱的小说及其文化内涵》(《文学评论丛刊》第3卷第2期,《江苏文艺》2000年第1期)较早对此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单篇论文还有:李彤《唐代言情传奇中女性形象与传统文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杜改俊《唐代爱情传奇中的神鬼怪》(《晋阳学刊》2003年第1期)、蔡群《六朝志怪与唐传奇中的人与神仙鬼怪恋爱作品比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此时还出现了一批硕士论文如:林晓霞《唐传奇中人与异类相恋作品的文化底蕴》、周彩虹《唐五代人妖婚配小说研究》、赵正香《中唐婚恋题材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这些文章大多较全面地分析了唐代小说里女妖、女仙、女鬼与人婚恋题材的来源、确立、情节模式,其大量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且探究了这一题材对后世戏曲小说的影响。与此同时研究者都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来透视唐传奇作者的心态,唐代士人对女性的态度,以及唐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在谈到人与异类恋爱所体现的社会内涵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人神恋反映的是文人与上流社会女子的恋爱;人鬼恋是文人与已婚妇人或未婚女子的恋情;而人妖恋体现的是文人与青楼女子的恋爱,女妖身上被赋予了妓女的美貌、风流、才情。研究者认为唐代言情传奇里的女性形象,大体上说,是唐代文人情爱心理的反映。即封建社会的男人害怕纵欲,耻于纵欲,却做不到禁欲。因而他们愿意认为女子本身具有魔力,使男人处于被诱惑的状态,为自己在文化重压下追求欲望的满足找到一种解说。而这类题材的传奇作品能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佛道文学、作家个人修养等文化环境渗透的结果。

    (四)从精怪原型入手,探求妖精故事的源流及其演变,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仍是较多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相关论文有刘淑萍《〈太平广记〉里的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6期)、韩瑜《唐代小说中的狐故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刘颖慧《唐宋传奇中的狐意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0月第33卷专辑)。

    此类文章多是对狐文化的研究,论述了唐代狐神崇拜、狐神信仰的兴盛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强调了《任氏传》在狐精形象转变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狐精形象呈现出日渐人性化的趋向。而对其它精怪涉及较少、甚至没有。

    (五)总论性文章

    这类文章不多,有杨国荣《唐代精怪小说略论》(《闽南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作者在唐代社会诗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了男女精怪形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男性精怪带有文人的气息与意蕴,聪敏而好文章;而唐代小说里的女性精怪是文人对女性真情、品德、母性等女性美的探求。

    总体而言,从二十世纪至今,唐代小说里的精怪题材,特别是女性精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者已经从女性精怪的原型及其文化内涵,女妖形象的演变,女性精怪形象的审美价值,人妖恋故事等许多角度较全面深入的作了讨论。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虽然已经有许多文章谈到唐人小说里的女性精怪,但几乎都夹杂在男性精怪或女鬼女仙的研究中,没有独立出来,更没有相关的研究专著。

    二、关注题材单一狭窄,且侧重于唐传奇和个别名篇。从这些论文来看,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人妖恋这一题材,因而讨论的重点始终在《任氏传》、《柳毅传》、《孙恪》等描写爱情的传奇作品上。得出的结论多给人这样的印象:唐代小说里的女妖都是深情、柔媚、有节操的贤妻良母。其实唐小说里女性精怪的形象是丰富多样的:有很多女妖与士子相遇、嫁其为妻,并不存在恋爱的因素,是妖性使然,纯粹是作祟害人;而有些女妖与人斗智,卖弄才学;有些游戏人间,让人既感叹又害怕。

    三、研究者多讨论狐精和狐精意象,大大忽略其它众多的女妖原型,例如在唐小说里出现很多的虎、猿、明器、植物等。对唐代小说里的女妖形象缺乏全面的把握。

    (黄颖,江苏扬州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女妖 题材 综述 研究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