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龙牌会华夏龙文化的“活化石”:活化石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5 04:40:03 点击:

      题记   “二月二,龙抬头。”在河北省赵县东部梨区范庄镇范庄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龙牌会”。这天,三乡五里数万乡亲带着信仰自发聚集在这里,崇龙祭龙,寻根祭祖。对于范庄人, “二月二”是除春节外的另 盛大节日,他们把龙牌会当成真正的“龙节”祭典。范庄龙牌会,被民俗专家称为华夏龙文化和图腾崇拜的“活化石” “活标本”,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一些“非遗”在当下不断式微、濒临灭绝的命运不同,范庄龙牌会不仅得以很好传承,而且得到会内外众多百姓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辐射至少方圆百里。龙牌文化,不是单一的信仰文化,它还带动了民间各种传统花会、传统戏剧的发展,带动了传统面花艺术(供花)的传承,也带动了地方特色小吃的发展,带动了集贸市场的兴隆。

      龙牌会起源――“勾龙化白蛾”传说

      “龙牌会”,因其供奉龙神牌而得名。范庄人祖祖辈辈都在过“龙牌会”,但对于“龙牌会”起源的时间,连村中年岁最长的老人都说不清楚。“龙牌会”属民间信仰,民间活动,赵县旧县志、州志等文献资料中都没有任何记载。一位村民说, “俺姥姥活了100多岁,她记事起村里就有龙牌大醮,龙牌会至少也有几百年历史。”
      近年来, “龙牌会”引起民俗学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认为“龙牌会”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活化石””活标本”。不少专家对龙牌会起源进行考证,均无结果。但是千百年来,范庄人一直流传着一个“勾龙化白蛾”的传说,这个传说奠定了“龙牌会”的信仰基础,即祖先崇拜。当有人到范庄问起“龙牌会”由来时,范庄的老人小孩都会讲这个故事。传说龙牌上的龙神是勾龙,是范庄人的祖先。勾龙是共工的儿子,传说共工是一个人面蛇身的人物,他带领自己的部落以打猎为主。颛顼与共工争帝位,一番大战后,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他的儿子勾龙带领部落来到范庄一带另辟天地。但这里遍地都是洪水,无法打猎,勾龙用排山倒海的本领,带领部落治水造田,培栽谷物。之后,人们以五谷为食在这里定居,勾龙和自己的部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颛项闻讯,害怕勾龙的势力强大起来于己不利,追杀勾龙,勾龙不敌颛项,又怕连累百姓,于是挺身赴死。人们传说他死后化为一道白气,变成一只白蛾飘然而去……如今每年正月一过,范庄人便常看到有白蛾翩翩飞舞,便认为是勾龙显圣。为了表示对勾龙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范庄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都要搭供龙牌,祭祀勾龙。范庄人还吟诗作赋来怀念和赞美勾龙:“小小玉蛾不怕寒,敢冒风雪到人间,若非神龙灵气化,时令景物怎倒颠……”

      “龙牌会”的仪式

      老年间祭祀的龙牌以木料制成,上面雕刻着龙的图案,写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12个大字。前几年,范庄“龙牌会”利用香火钱修建了供奉龙牌的庙宇(中国赵州龙文化博物馆)。1996年,经会头讨论决定,把原来较小的龙牌,改雕成一尊崭新的巨型龙牌,新龙牌重约300公斤,分为牌位和底座两部分,整个龙牌高约3米,宽1.5米,涂金漆,雕饰龙纹,中间为蓝底金字。看上去非常壮观,仍书“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会长史振珠说,现在大家看到的龙牌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今年“龙牌会”期间,我在龙祖殿内看到了以前供奉过的大小不一的龙牌四个,这几个龙牌用薄木板制作,绘有龙纹,高不过1米,宽不过0.5米。这些不知传了多少代的龙牌,有的已经折断用透明胶带粘着,通体透着沧桑。史振珠说,范庄有龙牌会以来,龙牌换了好几茬,大家一直是以“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这12个字来表示对龙的崇敬。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 “文革”期间,我国农村的各种传统祭祀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取缔。龙牌会也自然中断。不过范庄人实际上并没有放弃他们的信仰,王二旦、武珠海、刘庆献等会头在暗地里仍然坚持祭祀龙牌。王二旦将龙牌供奉在家里一个半明不暗的山药窖里,常年侍奉龙牌的任务由这家家庭主妇承担,她们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清扫神案,向龙牌上香,早晚各一次,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改革开放后,龙牌会活动逐渐从地下走向公开。
      “龙牌会”活动日期从农历二月初一到初四。不过,每年从农历的正月二十八“龙牌会”准备活动就开始了。
      今年正月二十八是个有阳光的日子,但温度依然很低。来到龙文化博物馆时,范庄村的百十来位妇女早在冷冽的寒风里开始制作龙牌会上所需的供花了。供花也叫“彩供”,妇女们先将面粉和好,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饼,然后用事先剪好的花样,放置在面皮上用刻刀依样刻成面花,再用香油炸制。她们告诉我,这些面粉和香油都是范庄人自发捐献的。在制作供花的现场,我看到一个纸本,上面写满捐面粉人的名字和数量。
      妇女们炸制的供花在二月初一那天,要摆放在供桌之上。供花插在盛满小米的白瓷碗里。除此之外供桌上还摆放苹果、香蕉、火龙果等时令水果。摆放清水、豆腐、粉条、白菜熬成的素菜,红枣馒头,也盛在瓷碗里。饼干等点心则摆列在瓷盘内。
      这些日子里,范庄村像过大事一样紧张、热闹。从二月初一这天起,范庄人在饮食上开始“戒五草”,即酒、肉、鱼、葱、蒜等,一律吃素食。“二月二”这天吃面条时,将面条挑起来叫“龙抬头”,将蔓菁、面条混吃叫“龙抓珠”。
      龙牌会的仪式分迎龙牌、祭龙牌和送龙牌。迎龙牌是“龙牌会”的一个重要仪式和看点。
      迎龙牌有一些特殊的用具:轿、伞、扇、花、灯、旗。轿是用来抬龙牌的。四周围着黄色布幔,顶部有妇女们扎的小灯笼、小花球、花束等装饰品,四柱拴在平车上,龙牌放八后扎好红绸,盖上轿顶,一路由青壮男子扛着。伞有一柄,类似华盖,用缀有丝绦的黄色绸子扎成两层,引领着龙牌队伍。扇有两柄,由人手持交叉而行。扇面前后分别贴有剪纸图案一龙一凤,取龙凤呈祥之意。花有6对,灯有6对,莲花图样居多。迎龙牌仪式隆重热闹,队伍浩浩荡荡,那阵仗亚赛皇帝出宫。从日出便开始的迎龙牌仪式到上午11点才能将龙牌请进神棚。
      二月初二,是祭龙仪式的高潮,不仅范庄人陆续祭拜,周围几十个村庄甚至邻县一些村庄的人都前来向龙牌上香。晚上,还要举行烟火晚会。初四下午,龙牌会即告结束,传统惯例要举行“送龙牌”仪式。“送龙牌”与初一“请龙牌”的仪式一样盛大,各种表演依旧进行,龙牌按原路送原会头家。自从有了“龙祖殿”,初四的“送龙牌”活动就被简化掉了。

      “龙牌会”上的民间花会和戏曲

      迎龙牌这一天,几十个村的200多个民间花会进行沿街表演,为“龙牌会”助兴。整个街道就像一条欢乐的河在缓缓流动。参加表演的农民达六七干人。各路花会都十分卖力地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节目有战鼓、排鼓、挎鼓、扇鼓、背灯挎鼓、高跷、旱船、舞狮、跑驴、太平车、大秧歌、武术杂耍等。
      今年二月初一,我们在龙牌会上还看到了濒临灭绝的“捅官”和“雁篓杠”等民间艺术表演。燕篓杠表现的是旧时一对恩爱夫妻的劳动场景,抬燕篓则是他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表演形式为 [ 2 ] [ 3 ] 且歌且舞,边走边唱,风趣幽默。唱词是, “小大姐,正纺花,听得门外叫喳喳。左手撂下搅搅拌,右手撂下半把花。迈动金莲朝外走,行走来在门底下。双手打开门两扇,原来是俺那老王八。燕篓杠,两头翘,上头就是柏树枝罩。不提燕篓还好点,提起燕篓把真魂勾掉了。燕篓好比两顷地,为燕篓修了个好夫妻,燕篓在夫妻在,燕篓不在两分离……”
      在各路花会的后面是几十位壮汉抬着的龙牌大轿,大轿由彩旗拱卫,庄严肃穆。大轿前面是十几位头包白纱巾的妇女,她们手举彩旗,捧着供品,随轿行进。另有三两妇女则面对大轿,双手合十倒退行走,每退几步,便面向龙牌跪拜一次,虔诚之至。在一路跪拜的妇女前是三位担着经担的妇女,她们在鼓乐伴奏之下扭动着欢快的秧歌舞。一位来自北师大的女生,看得兴起,对一位担经的妇女说:“阿姨,让我来担担。”说着兴冲冲扛起经担。这天,整个范庄村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沸腾的气氛中。
      每年的范庄龙牌会期间还要搭起戏台,请来戏班唱戏四天。庙会大戏既娱神又娱人。会头史振珠说,今年请来的是石家庄小钢炮坠子剧团,演出九场。正月三十上午,我们看到自发前来帮会的村民正在搭建戏台,完全是甘尽义务。人们说,往常帮会的超过了300人,近几年,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了,来帮会的少多了。
      戏台搭在龙祖殿北面,要穿过一个服装布匹市场。村里老百姓把唱戏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情。庙会期间,要请来外村的亲戚来赶庙看戏,借此机会相互走动,加深亲情。
      初一上午十点开戏。村民早早坐在台前,等候看戏。在这些人群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白毛巾包头的人,形成赵州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陕北人也用白毛巾包头,他们把结打在前面,赵州人则把结打在后面。这种装束在城市已经绝迹了。我的老乡、年过八旬的北京地质大学孟树森教授,专门写了篇短文《白毛巾包头》,回忆道:“旧时赵州士绅们多戴瓜皮小帽,叫做帽壳。农民在田问劳动,大热天自然是戴草帽,其他时间则是一条毛巾包在头上。“看来,白毛巾包头在赵州由来已久了。大戏开场前,我特地到戏台那里看了看,正巧,一位妇女抱过一个男婴,正请演员为他勾画脸谱。村里人告诉我,这是一个圣孩子。农村时兴这种风俗,庙会上,给孩子画脸后,阎王爷就难见真容了,孩子不夭折,能成人。勾脸之后,孩子要从戏台前抱出去,家长象征性地酬谢演员,这家的主人事后送给演员一盒红钻香烟。据说,要连续三年为孩子画脸。
      庙会大戏,给静静的乡村带来不少的快乐。

      龙牌会的组织者

      在范庄,自古以来,规模宏大的“龙牌会”都没有官方参与组织和管理,筹办这一盛会的是来自民间的组织者,被称为会头。
      会头自称是伺候龙牌爷的,他们或者他们的父祖都是经过仪式征得了龙牌爷的同意才成为会头的。 旦成为会头,家庭内往往代代相传。帮会则是对庙会期间帮忙的会头之外的人员的通称,一直都有,只是在最近才有了“筹备会”“理事会”的雅称。会头有19人,他们是刘增献、武华科、王二旦、李同和、王保虎、武珠海、贾臭小、刘庆献、邢法周、王文全、刘瑞科、刘荣祥、罗老亮、谷贵祥、史振珠、武老忍、高三孩、罗振英、邢同斌。每年轮流供奉龙牌,19位会头当中有一位总负责人叫做“当家人”。除了龙牌会几日,龙牌平日供奉在会头家中,龙牌会时再举行盛大的仪式,把龙牌请到搭建的棚中。自从范庄建好龙的庙宇后,替代了搭建的神棚。组织大规模的龙牌会,仅仅依靠这19个人忙碌是不够的,还要依靠更多的热心人帮忙,这些人叫做“帮会”。每年提前有当家人召集会头和帮会,筹备龙牌会,进行详细分工,各人分头负责会务、财务、祭祀、文艺表演、广播照明、外事接待、戏班、十好班、烟火等工作。
      史振珠告诉我,从他小时候记事起,每年都热衷于龙牌会,当上会头这么多年,对组织龙牌会已颇有经验。史振珠说,别看是民间组织,每年的龙牌会分工都很细致,过会期间,事事有人专管。帮会都是找上门来无偿服务的,不要报酬、不谋私利。
       走进神圣的“龙棚”

      范庄“龙牌会”的“龙棚”是最神圣的。在“龙棚”外悬挂有“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的硕大横幅。在“龙棚”内,最显著最大的空间供奉着至高无上的“龙牌”,环绕龙牌,悬挂着152幅神像,这其中有很多历史人物,有传说中的三皇即盘古、伏羲、神农,有太上老君、西方老祖和圣人:有释迦摩尼和弥勒佛;此外还包括孔子、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龙牌和这些神像都代表了农民种朴素的信仰,对人民有益的历史人物被神化、供奉,是民间信仰造神时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表达了农民对安定、美好、富足生活的追求。过去,巨大的龙棚是用杉木与棚布搭咸的,占地约两亩,棚外四周贴有宣传标语,棚四角各摆放一个水缸,大人小孩经过这里都会一边念着“搅搅缸,不生疮,搅搅瓮,不得病”,一边用力连续不断地搅,使缸里的水发出汩汩的声响。这种祈祷方式看似荒诞,却折射出入们对健康身体的期盼。而今, “龙牌会”所有的祭龙祈福活动不再需要搭建“龙棚”了,人们直接将龙牌请进中国赵州龙文化博物馆。

      海内外专家关注“龙牌会”

      “龙牌会”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其积极作用和民俗文化价值引起专家关注。1995年的“龙牌会”,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刘铁梁先生,率留学生、研究生一行8人前来考察,一致认为“龙牌会”是项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节日民俗活动。第二年,河北省民俗学会与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共同组织了“龙牌会”考察活动。近几年来,每年“龙牌会”期间都会有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感受这一民间盛会。
      38岁的博格来自安徒生童话《美人鱼》的故乡,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北大博士、访问学者。这位外国小伙儿热爱中国文化,对“龙牌会”十分感兴趣,博格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话。2006年和2007年两年间,每年拿出半年时间住在范庄村,在范庄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晋州市和宁晋县搞民俗和社会调查,一来二往和房东武文祥(已去世)成了好朋友。武文祥有6个子女,博格自称“老七”。洋小伙儿对外称自己叫武博格。武家春节拜年,博格照样为长辈叩头,武家清明节上坟博格便也随大家到先辈的坟头上焚香烧纸。日子久了,博格和村民混得烂熟,偶尔出村子办事,无论碰上村里的汽车或拉砖的拖拉机,招招手就能上去。2007年夏天,我和有关部门到范庄送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高高瘦瘦的会头史振珠热情地搬来两个绿皮大西瓜,正巧,博格骑一辆自行车赶来了,老史连忙招呼这个小伙子一块吃,博格笑了笑,随手捧起一块西瓜啃将起来,丝毫没有陌生感。博格说: “范庄龙牌会很有特色,我会将它介绍到国外去。”
      今年龙牌会上,我遇到了武文祥的儿子武军辉,向他打听博格。军辉告诉我: “博格2008年回国后,生下两个女儿,仍按武家的辈分,为两个女儿取名为武紫薇和武赵薇。我们不断有电话来往。” [ 1 ] [ 3 ]   从小在范庄村长大的赵县政协副主席赵祥军说: “龙牌会”是敬龙极为明确、气氛极为庄严隆重、规模极其宏大的节日民俗活动,也是崇龙与敬祖融为一体的具有浓重“图腾崇拜”意味的民间信仰活动。在全国以及海外华人聚居地都是极为罕见的,也许是“濒临灭绝”的。 “龙牌会”表现了所有“龙的传人”共同的心态和图腾观念,使所有炎黄子孙感到亲切,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不仅是范庄一个村镇的集会,附近县的一些村庄也有不少人前来进香,不少村的民间社团,比如鼓会、少林会、花会等也争相前来献艺娱乐,辐射面已到附近各县(市),如宁晋县、元氏县、藁城市、辛集市等,方圆达百里之遥。海内外炎黄子孙赶来寻根祭祖的人越来越多了,龙的魅力绝对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自强的一股强大动力。
      赵祥军说-2006年6月8日,河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3类130项,赵县范庄龙牌会名列其中。“传统风俗不可泯,又逢祭祖在今春”。热情好客的范庄人,期待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在“二月二”走进范庄村,走进龙牌盛会。

      “龙牌会”引发博客播报热

      2010年3月16日和17日(农历二月初一、初二),来自我省燕赵时评博客圈和河北省博客圈的近百名博友,分别来到范庄龙牌会考察、采风,形成了博客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互动。范庄“龙牌会”结束了,两个博客圈的“龙牌会”播报热却经久不退,图片报道、博客图文、散文、论文,不下百篇,点击量更达数千次。
      圈子还适时组织圈友进行“龙牌会”文化的专题讨论。博友致认为, “龙牌会”是赵县标志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复会20年来,无论是文化内涵、组织形式,还是规模影响,都远及海内外。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隐忧,如现代游艺项目多了,小吃摊点不少,商贸摊位杂乱不成规模,文化项目少了,外地游客也比往年见少。现有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食宿、场地等方面,也明显不适应龙牌会的发展需要。网友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不少建议。
      网友肖庄说: “龙牌会”定位要准。鉴于范庄地处赵县、栾城、宁晋、藁城、晋县交界处,要借“龙牌会”这块牌子,办成几县交界之处的民间文艺、花会展演和农林商贸洽谈会。要宣传“龙牌会”,更要经营“龙牌会”。比如,赵县出梨酒,用“龙牌会”商标,名声会大得多,销量也会更好。如果搞一个“龙牌会”杯花会比赛,参加者积极性就大多了。
      网友栗永先生是文史专家,他认为应该做强、做大龙文化。要理直气壮地树立范庄龙牌会是石家庄区域、乃至燕赵龙文化崇拜龙头地位的观念,研究探索龙牌会如何与中国的龙文化更紧密结合,例如,编辑出版关于龙图腾的册子,把有关范庄一带民间祭奠龙的习俗与传说编辑出版,围绕龙文化开发其他项目。围绕龙图腾可以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剪纸、绘画、龙文化研讨会、舞龙等等,要“打包”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创造条件,搞成全世界最大“龙博会”,建造全国最大“龙博物馆”。
      网友左岸语像提出“龙牌会”要加强软硬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应当完善,为游客乃至造访者提供便利。路需要修,食宿场所需要扩大,提高档次。场地要统一规划,停车场需要扩建,戏台或者供龛需要完善正规。范庄村内道路太差,龙牌殿院落太小,东北角的通道容易发生挤伤人事故。要加强卫生监督。如果这些配套设施做好以后,范庄的旅游经济也被带动起来了,一举多得。
      还有更多的网友发表意见:要加强对龙牌会传承发展的研究。认为现在的“龙牌会”,基本是“三自”,即,自发、自办、自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龙牌会”的原汁原味,但也不排除流干封建迷信的误区。在民俗挖掘上,政府、学者(或者文化工作者,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者)、当地村民的认识有距离,沟通不够。研究学者不能只是为了丰富书斋甚至带着某种功利来采集素材,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政府、农民分享,让政府有借鉴,让农民乐意看。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立个碑或者剪个彩,让媒体发个消息就完了,需要持续关注扶持,尤其是在培养农民的文化素质方面需要下大功夫,农民则需要强化仪式的庄重性和文化涵养。加强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特定仪式来带动参与者的兴趣,让外来者能够互动参与,在仪式的某些环节可以“设计”或者安排参与项目。 [ 1 ] [ 2 ]

    推荐访问:活化石 华夏 龙牌会 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