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减负增效_“减负增效”不应徒有其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2 04:44:47 点击:

      自江苏省全面实施“五严”规定以来,各学校都把如何“减负增效”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纷纷采取措施,比如将教师的“教案”发展为“导学案”,每生一份,让学生学得轻松……可是如果仅仅是形式上有所变化,而在课堂教学上不注意处理好细节的话,往往“减负增效”就显得虚有其表了。
      最近,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一节语文公开课,讲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讲这一课的青年教师准备得比较充分,为了落实“五严”的相关规定并凸显新课程的一些要求,这位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这份导学案的内容设计得很有层次,依次为“预习检查”“要点梳理”“课堂操练”“课后拓展”等四个板块。应该讲,这份导学案是很不错的,有利于减负增效,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可是,细细听完这一节课,我对“减负增效”的实效还是担忧不少,个人觉得这—节课中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值得商榷。
      细节一:第1段 文章首句用比喻形象地描述了
      。(摘自“要点梳理”第1题)课文的第1段是这样的:“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这一题的答案是“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可是,教师所指名的一个学生并没有回答出来,而是回答成了“几件往事”。我看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学生在导学案上竟然也写的是“几件往事”。可见,这道题目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按道理讲,老师应该就此点拨一下,或者让学生进行一下讨论,以便让学生把此题真正弄懂:问题问的是“首句”,“首句”是哪一句;而且问的是“比喻”。学生的答案根本就不符合题目所问,答非所问。可是,出乎我的意料,由于没有学生积极举手,老师就自导自演地说:“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很正确。应该是‘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
      细节二:第3段 ……“给我以广阔的天地”以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 作用。(摘自“要点梳理”第3题)课文的第3段是这样的:“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一题的答案是“比喻”“益智”。可是,同样,教师所指的学生也没有回答正确,而是回答成了“广泛”。老师也同样没有加以点拨,而是直接让学生记录答案,告诉学生答案是“益智”。然后,就进入下一题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有话要讲了——这两处小细节处理很不到位。
      这两个细节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点都是有关“修辞”的知识,而且都是关于“比喻”这种修辞知识的。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显然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不是很熟悉。尽管教师已经给学生答案了,可是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是比喻,比喻有何表达效果。教师如果注意到学生层面出现这种新情况的话,应该及时调整策略,对比喻这种修辞方法适当加以点拨,适当延伸,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个现成的例子进行讲解。可是,教师并没有这样做,她只满足于告诉学生答案。而且,事后我发现,她说的这两个答案原本就是教学参考书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并没有深入思考,只满足于照本宣科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修辞方面的要求是这样的:“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修辞知识教学。”显然,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发现学生对修辞知识不清楚时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仅要备透教材,备透知识点,还要备好学生,备好学情,还要对随时发生的新情况作出及时的应变。
      《语文课程标准》还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前面提到的两个教学细节,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很敏锐,及时捕捉学生暴露出来的新问题,理论联系实践加以指导与帮助,及时释疑解惑。具体而言,前面提到的这两个细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比喻知之甚少,教师有必要就此补充讲解。如,“细节一”中,教师应该指出思考问题应该分析所问到底是什么,如何作答;文中是把“年华”比作“流水”,而“年华”就是“时光、岁月”之意,“流水”具有“接连不断”的特点。这样,通过比喻,就把本体“年华”抽象的特点用“流水”这样一个具有相似点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而非“几件往事”之类。同样,“细节二”中,教师应该指出,作者把抽象的“读书的对人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比作“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这就容易理解了。
      总之,实施“五严”规定,要求我们必须减负增效。变换一下形式,比如把“教案”的形式改成“导学案”,固然要好于只有教师有的“教案”。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变化,就不会真正落实好“增效”,“减负增效”就会虚有其表。教育教学的改革不仅要“减负”,更在于“增效”,而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弄懂更多的知识,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恐怕才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真正的“增效”吧。

    推荐访问:增效 减负 不应 徒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