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白宫黑衣人|解密天安广场黑衣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0 04:39:29 点击:

      主持人说完开场白,望向两侧帷幕,目光各停留几秒,念出他们的名字——奥巴马与罗姆尼同时从幕后走向舞台中心,握手寒暄,笑容满面,台下掌声雷动。一切都像是排练过的。10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第一场辩论开战。电视镜头之外,分别保护两位候选人的两组人马高度紧张,尤其是那些隶属“总统保卫组”的特勤局特工们。
      那天是他们的“大赛日”(Game Day,即总统公开露面的日子)。“排练”在几周前就已开始:保卫组负责人与丹佛分部的几名特工抵达丹佛大学,勘察辩论场地,确定总统每时每刻的站位、所有出入口的警力安排,以及需要布置狙击手的附近楼顶。总统抵达前几天,军用运输机送来更多的特工和装备,包括“反恐别动队”、地对空武器、加密的通信设备和两辆总统专座“野兽”(总统随机乘坐一辆,另一辆作为掩护)。
      预防,是特勤局保卫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工们会审核到场嘉宾和观众名单,进行背景调查。此外还有一份记录着数千个名字的黑名单,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给白宫寄过恐吓信),被认为是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如果其中有人居住在丹佛,两名特工会登门“拜访”。
      观众看到的是,两个西装革履的政治精英站在自己面前,平易随和,为美国的未来据理力争。实际上,两人身外包裹着厚厚的“茧”——由三层特工构成的360度安全保卫网。最内层是“杀伤区”(Kill Zone),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不得进入。中间层是白宫记者与工作人员的活动区域,每个人都要佩戴标识。最外层,是特工们连成的无形防线,他们不间断地扫视听众席,搜寻危险面孔和怪异举动,观察每一双手的动向。
      “保护我的工作终于合法了”
      墨镜、黑色西服、紧绷的神情,加上电影演员般的外貌与身型,美国媒体戏称他们为“白宫黑衣人”。美国历史上,所谓“自由世界的领袖”遭遇过太多不测,安全之网越收越紧。但特勤局早期的任务并不是保护总统,而是侦查伪钞。
      南北战争期间,各州大量私印货币,伪钞制造者浑水摸鱼。战争结束后,超过三分之一的流通美元是假币。1865年4月14日,联邦财政部长建议组建一支“长久稳定的执法队伍,打击伪钞犯罪”,林肯总统表示同意。第二天晚上,林肯遇刺身亡,设立特勤局的文件就摆在他的办公桌上。特勤局成立之初,伪钞团伙穷凶极恶,隐匿于贫瘠山区,特工们便装潜行,这支队伍因此定名为“Secret Service”。时至今日,伪钞案及其他金融犯罪依然由特勤局各州分部全权负责。新人特工从分部做起,经过保卫工作与追缉罪犯的双重磨练,才有可能晋升至白宫保卫组。
      美西战争、“一战”与“二战”期间,特勤局曾肩负反间谍任务。联邦调查局成立之前,偷渡团伙和三K党等激进组织也是特勤局的调查对象。而总统保卫则是特勤局的“兼职客串”,始终没有法律依据。1950年,两名波多黎各民族主义者企图闯入杜鲁门总统寓所,与特工激烈交火,一人毙命、一人重伤被擒。很快,众议院全票通过《2395号决议》,授权特勤局保护总统、副总统及其家人。杜鲁门签署决议后调侃道:“太好了,保护我的工作终于合法了。”
      在此之前,参众两院每年都要审议对特勤局的拨款,常有议员从中作梗。1894年,克利夫兰总统收到绑架威胁,第一次接受特勤局的非正式保护,之前23任美国总统的安全问题则与特勤局毫无瓜葛。那时谁在保护他们?没有人。
      总统“裸奔”
      1790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与国务卿杰弗逊在波托马克河畔选中了一片风景宜人的区域作为首都,随后开始讨论建造一座总统官邸。华盛顿的联邦党同僚主张,美国人民需要“一位选举出来的国王”,华盛顿也希望自己住在一座宫殿里,“以满足人民大众对国家元首的期望”。杰弗逊等共和党人却认为,总统官邸应当是“人民之家”,不用花岗岩或大理石,而是由朴实的砖瓦砌成。他们担心,“高于人民”的总统会把国家引向皇权专制。最终,华盛顿向“白宫”的设计方案妥协,虽然他原本设想的住所是其5倍之大。
      八年之后,白宫竣工,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民之家”:任何人都可以走进这座没有警卫的总统官邸。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是第一位住户,他推开窗户就可以看见在白宫草坪上散步的居民、躺卧的游客和做买卖的摊位。杰弗逊当选总统后,每天在办公室接待民众,还把白宫大厅变为博物馆,展出美国各地的动植物标本。1840年,哈里森总统在白宫举行就职典礼,一大群醉鬼跑进跑出,不亦乐乎。
      当时,美国民众与国会议员对所有皇权统治的象征都极为敏感,总统卫队首当其冲。一首儿童民谣唱道:“谁来保护国王?整队整队的卫兵,让人难以接近。谁来保护总统?总统不需要保护,他是普通公民,谁都可以去拜访。”
      总统遇到危险,只能依靠自己。亚当斯总统住进白宫后不久,一个神志不清的陌生人冲到他面前,扬言要取他性命。亚当斯把对方请进总统办公室,坐下来与他恳谈,让他平复心情,此人最后平静地离开。1835年,杰克逊总统参加完一位议员的葬礼,独自走出教堂。一名男子悄悄靠近,在离他不到四米处举枪开火,但火药没有引燃。68岁的杰克逊甩出手杖,撂倒刺客,与围观民众一起将他制服。
      1901年,麦金莱总统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后,总共有17份关于保护总统的提案进入国会审议,但无一通过。一位参议院议员说:“总统卫队的概念与我国的传统相悖,只有欧洲大陆上的皇帝们身边才环绕着穿制服、配军刀的卫队。”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报告称:“如果有一支卫队听命于总统,满足他的需求,那么人民的自由将不复存在。”
      为了保护麦金莱的继任者西奥多·罗斯福,特勤局以灰色身份出场,所需经费只能从其他行政费用中挤出。五年后,国会终于批准专项拨款,但仅限于保护总统本人,且每年重新审议一次。
      胡佛多次试图将特勤局收编到联邦调查局,杜鲁门在写给第一夫人的信中说:“我不会让他得逞的,我们国家绝不能出现人民内务委员会或者盖世太保那种监控平民的秘密机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恐怖组织频繁袭击美国本土及海外设施,特勤局的保卫任务越发艰巨,总统身外的“茧”越发厚实。特工人数从杜鲁门时期的133人,膨胀至“9·11”后的6100人。“人民之家”的时代一去不返,总统也必须在安全与自由随性之间做出取舍。有了“合法”的、也是强制的保护,杜鲁门再也无法享受在大街上散步、与民众聊天的乐趣;艾森豪威尔只能放弃在白宫草坪上画油画的爱好;不论是骑马的里根、跑步的克林顿,还是玩山地车的小布什,都不得不与特工们“同乐”。
      1914年,威尔逊总统的夫人去世那天,他的女儿、白宫幕僚和特工们找遍白宫,最后发现总统独坐在一间屋子的黑暗角落中,默默哀悼。换成今天,威尔逊绝不可能“溜走”,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处于特勤局的掌控之下。
      “兰斯”之死
      约瑟夫·佩德罗还记得,1963年11月22日12点40分左右,大学宿舍里的广播紧急报道来自达拉斯的新闻:“肯尼迪总统遇刺了。”
      “什么叫遇刺?”当年只有8岁的丹·艾米特问大人。
      许多年后,佩德罗与艾米特分别成为里根与克林顿的贴身护卫。特工克林特·希尔趴在敞篷车上,用身体掩护肯尼迪夫人的场景,是他们终身难忘的共同记忆。
      第一颗子弹击中肯尼迪,他双手捂住脖子,说了句:“天呐,我中弹了。”那一刻,他仍有可能活下来。七秒钟之后,第二颗子弹飞来,几乎削掉了他的半个脑袋。在政治分析家和阴谋论者看来,这场刺杀改写了世界历史和无数人的生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对于特勤局,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肯尼迪是一位张扬的总统,喜欢与民众近距离接触,对死亡威胁不屑一顾。他与特工们打成一片,常常能说服他们默许自己的“过界”要求。肯尼迪的顾问欧德内事后说,特工们甚至会“自发地”为“兰斯”(特勤局称呼肯尼迪的暗语)安排最开放的路线,让他尽情施展个人魅力。
      从古巴导弹危机到民权运动,得州民众对肯尼迪的政策充满怨气,得州民主党内部也出现裂痕。达拉斯之行是一场重要的政治秀,为了连任,肯尼迪必须保住得州的选票。
      在政治与安全的博弈中,特勤局犯下了几个致命的错误。白宫提前公布了总统的行车路线,特勤局却忽视了路旁的高楼,也没有核查路上的危险区域,特别是狙击手埋伏的大弯道。保卫组遵照肯尼迪的指示,撤消了敞篷车的防弹玻璃和两侧的护卫摩托——即使是摩托车上闪烁的警灯,也能够有效干扰狙击手。联邦调查局早已将刺客奥斯瓦尔德列为危险分子,却未能与特勤局共享信息。肯尼迪抵达达拉斯的前一晚,至少有九名特工在酒吧里畅饮,随后在一间咖啡馆待到凌晨一点半。特勤局章程明确规定,执勤特工必须24小时待命,禁止饮酒,违规者将被开除。
      当天,许多人守在路边,等待总统车队。肯尼迪两次要求停车,与民众握手交谈。当敞篷车缓缓拐过120度的大弯道,得州州长夫人麦康利对肯尼迪说:“总统先生,您可不能说达拉斯人不喜欢您呀!”枪声响起。肯尼迪的司机以为那是引擎故障发出的声响,非但没有加速驶离刺杀现场,反而放慢速度,几乎把车停下,回头等待上级的指令。其他特工也愣在原地,肯尼迪成为了绝佳的固定目标。片刻之后,第二声枪响。
      12年后,被视为英雄人物的克林特·希尔接受《60分钟》采访,数度崩溃,泪流不止。他悔恨自己没能在第一声枪响时就跃上敞篷车,为总统挡下第二颗子弹。“我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他说。
      “特工挡在我与人民之间”
      达拉斯之行的另一名特工温斯顿·劳森说:“无论何时,政治因素与特勤局的工作总有冲突。我们有时候赢,有时候输。”
      美国国会对肯尼迪遇刺事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听证,特勤局内部也完成了重塑,特工数量大幅上升,训练模式日趋完善。但特工们仍要日复一日地与白宫团队周旋,既不能惹恼总统,又要确保他的安全。曾任特勤局局长的斯图尔特·奈特说:“在民主社会,保护总统的工作是一场活生生的噩梦。”
      总统大选是这场噩梦的高潮部分。
      尼克松时代,党内候选人只需在各州会见几位大佬级人物,就能将他们麾下的选票收入囊中。如今,他们要熬过一个州接一个州的初选。投票者们希望亲眼见到候选人,当面说出自己的诉求。特工们必须紧跟其后,经受车轮战。
      尼克松的竞选搭档、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尤为热衷“微笑握手”(grip and grin),有些特工认为他的表现近乎偏执。“首先,这是很好的政治姿态。其次,它让你自我感觉很好,真的很好。”汉弗莱说。但特工们感觉并不好。他们不会忘记,1972年,保守派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华莱士在演说时遭枪击,导致半身不遂。克林顿也是一位“亲民”总统,有时他会像摇滚明星一样,走到演讲台边缘,向狂热的人群伸出手臂。贴身护卫总是站在身后,拉着他的皮带。
      投票前120天,现任总统之外的候选人进入保护程序,但并非每个人都能领情。1980年的大选中,有七位候选人拒绝了特勤局的保护。老布什的理由是“不想看起来像个大人物”。“特工挡在我与人民之间。”民主党候选人杰瑞·布朗说,“在爱荷华州,保护肯尼迪参议员(泰德·肯尼迪)的特工们站成人墙,阻碍了一对一的交流,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作家伊丽莎白·德鲁采访过许多总统候选人,她认为美国大选的竞选过程“残酷而古怪,能坚持下来的绝非一般人”。候选人看起来永远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因为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演说、穿着到发型,都由专业人士打理,或者说操控,就像一条高速运转的流水线。特勤局特工是流水线上弹性最低的一个环节,竞选团队往往觉得他们“不通情达理”“强硬粗暴”,冲突一触即发。
      所以,出色的特工不仅是冷峻机敏的“黑衣人”,也是善于把握平衡的政治家。“特工可以挑战,甚至推翻总统的决定。”一位退休特工说,“比如说‘总统先生,我觉得这里不能停车’,但你得有充分的理由,也需要得到其他工作人员的支持。这也是一种政治。”
      本刊实习生张凡对此文亦有贡献
      
       1977年,卡特总统的就职巡礼车队驶过白宫门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一名围观者闯入车道,很快被特工与警察制服。
      肯尼迪、福特与里根是特工们喜爱的总统,他们性情随和,也很少为难特工。特工们认为福特“是个和善的好人,努力做着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卡特身边的特工就没这么幸运,他们私下里说他是一条 “冷鱼”(cold fish)——要求繁多,难以相处。就职巡礼前,卡特突然下车,走过整条大街。特工们时刻提防人群中的危险分子,疲惫不堪。卡特也不喜欢摩托车队鸣笛。有一次,作为宣泄,在回白宫的路上,整个车队笛声大作,卡特一言未发。
      
      
      
      
      (左上图)2004年,一名男子在白宫门前自焚,动机不明。
      (右上图)2005年,在白宫附近的财政部门前,一名男子因家庭纠纷,扬言引爆汽车,他的车上装有15加仑汽油。
      特勤局每年破获的未遂袭击,只有一小部分公之于众,特勤局的解释是“不希望有人效仿”。美国历史上,那些袭击总统的刺客多为精神异常或受个人问题困扰的边缘人,动机无涉政治。约翰·辛克莱刺杀里根,是为了吸引演员朱迪·福斯特,他因此没有被定罪。白宫周围游人如织,总有人试图翻墙进入。“9·11”后的一段时间内,白宫不再对外开放,宾夕法尼亚大街也一度关闭,引发极大争议。美国民众始终不习惯一座封闭式的总统官邸。
      2008年,阿拉斯加州州长、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在共和党全国大会上发言。一名女性反战组织“粉红代号”的成员身披反战传单,在现场高喊口号而被特工封嘴。在竞选中,特勤局有时会打法律的擦边球,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尤其在小布什2004年第二次竞选总统的过程中,特工阻挠并驱赶竞选现场的抗议者,他们甚至什么都没做,就被特工盯上,因为他们早已在黑名单上。而在对手克里的竞选现场,抗议者却畅通无阻。
      (前跨页图片)“我们总是不停地扫视人群,因为眼睛是灵魂的窗口。”特工蒂姆·麦肯锡说,“我有预感,一直有预感……”
      1981年3月30日,里根总统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酒店发表演说,随后从VIP出口走出酒店。这是里根上任以来的例行活动,每两周一次,特工们驾轻就熟。但那一天,一名枪手混在出口的一群记者中间,向总统连开六枪。蒂姆·麦肯锡为里根挡下一颗子弹,另两名特工迅速将总统塞入车内,疾驶而去。里根以为自己没有中枪,特工也没有发现伤口或血迹。半分钟后,里根嘴角流血,总统专座紧急驶向乔治·华盛顿医院。在这起刺杀事件中,特勤局仍有疏忽,比如没能提前监控“记者区”,而且由于通讯不畅,特勤局总部不知道总统抵达医院,没有及时增补人手。
      但从这张照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特工们的专业素养:枪声响起,警察与工作人员趴倒,只有特工们站在原地,甚至张开双臂,最大限度地保护总统。如今,特工们必须掌握“十分钟急救”,离总统出行地最近的医院会配备特定血型的血浆。
      
      《美国的恐惧与自由》展览现场,一件恐怖分子的“自杀内衣”。
      恐怖袭击的危险,助增了特勤局的重要性。“9·11”当天,特勤局第一时间将小布什与副总统切尼分别转移至不同的秘密地点,以防美国被“斩首”。“9·11”后,特勤局从财政部划入国土安全部。也许是因为特勤局是联邦部门中唯一一个以预防为工作重点的机构,它在国土安全部内地位突出。以2005年为例,特勤局的财政预算达到史无前例的10亿美元,比“9·11”前增长50%,人员编制增加20%。特勤局的工作范围随之大幅扩展,诸如冬奥会、超级碗等大型活动现场,也能看到特工的身影。
      
      
      
      
      
      奥巴马拜访林肯纪念堂,特工们护着他行进。
      今年的白宫记者晚宴上,奥巴马说了一个笑话。“四年前,我和希拉里在民主党预选中打得你死我活。”他说,“四年之后,她还老是喝醉酒,从卡塔赫纳发短信给我。”这个笑话来自特勤局特工引发的一起丑闻:晚宴的两周前,奥巴马前往哥伦比亚古城卡塔赫纳出席美洲领导人峰会,11名先期抵达的美国特勤局特工却趁周末溜去夜店狂饮,随后将大约20名妓女带回客房。
      事发后,奥巴马没有心情说笑,他对公众表示:“如果媒体所说的属实,我一定会非常恼火。”但也在话中留了些余地:“这些特工日复一日地保护着我、我的家人,以及其他美国官员,他们总是顶着巨大的压力非常努力地工作,表现极为出色。”
      
      
      一整队特工赶去参加行动部署会议。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特勤局的主要战场不在总统身边,而是事前准备与情报收集。
      拍摄这张照片的克里斯·莫瑞斯是《时代》的特约摄影师,曾获准进入白宫拍摄总统的生活。他把镜头转向“黑衣人”,记录了他们的幕后工作。许多特工出现在莫瑞斯的照片上,其中一些人的家属希望得到他的影集签名本。“特工们保持着高度专业化的形象,执勤的时候总是一脸肃穆。”莫瑞斯说,“执勤之外则大不一样,他们也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有着生活中的欢乐与苦恼。”

    推荐访问:黑衣人 白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