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老师的代名词_爱心应该是老师的代名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8 04:47:56 点击: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老师形象,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教育状况和教育理念。老师的价值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爱心的培养者和呵护者, “爱”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美好的东西,应该由一个理想的老师用爱心来承载并不断地传扬。
      关键词 老师形象 教育 爱心
      教师是人的精神成长的见证者,是人的心智发育的看护者,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正因为教师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所以回忆老师的文章总是那样耐人寻味。作为教师,也可以从这一面面的镜子里,看到自身形象,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几位老师形象,有的是写实,有的是虚构,但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教育状况和教育理念。
      来自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然其教学古板单调,既无知识的系统传授,也无对学生心理的认知,更缺乏情感的投入,对于年幼的“我”询问“怪哉”一虫,只有满脸怒气的“不知道”。然而,只能说,这位传统的私塾先生——寿老先生并不是一个更坏的人。不去用好的标准衡量一个老师,居然说这个老师不是很坏,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鲁迅先生在回忆寿老师时,似乎也是一种无奈多于尊敬的感受。由此可见,传统教育迫切需要进行革命性的改变。
      相比之下,《蒲柳人家》中何满子的“家教”老秀才就不仅是迂腐守旧,而且还催生出十分可怕的仇恨。但凡何满子念书走神,老秀才“就伸出斑竹白铜锅的长杆烟袋,敲他的光葫芦头,每敲一下,就肿起一个枣子大的青包,何满子恨透了老秀才”。这种旧式教育笃信“不打不成器”、不打不成材”,如此简单粗暴的做法不知要扼杀了多少孩子的灵性,更不知会衍生出多么可怕的重重杀机!
      再来看牛汉笔下的老师“弄不成”(本名冯百成,因为他干什么事都办不成,村里给他取了这个外号)。“为人忠厚却没有本事”,课本只弄到《国语》,而对于幼年“我”及小伙伴的顽劣,至多是罚立在院中背书。“弄不成”的名字及教育实践,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市井文化之“九儒十丐”观念对文化教育的鄙视,也有文化自身不能使人的心智得到充分发育的悲哀,更有文化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不郎不秀的尴尬。这一点,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已有入木三分的描画。孔乙己是这种教育体制下敷化出的寄生虫,最可怜的尴尬人。他一生穷困潦倒而又好吃懒做,不肯找自己处于悲惨境遇的原因,还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清高。他轻视劳动,看不起从事劳动的短衣帮,舍不得抛弃那件标明他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始终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架子,讲话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人性的扼杀。
      程老师,来自女作家黄蓓佳的小说《心声》,为了迎接区里公开教学课,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事先安排学生进行表情朗读,惟独不同意班里那不起眼的李京京同学的迫切渴求——朗读其中一小段,以排解对爷爷的思念。她的理由是京京的嗓子太沙哑。最后,当程老师在同学怯场,无奈之下叫起鼓足勇气举着手的京京,而京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所有人时,程老师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心灵的忽略甚至扼杀,颇为自责地请京京读完全文。小说从多个侧面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思考。
      《信客》中的主人公,后来的乡村地理老师,“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虽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洞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这位老师虽然是半路出家,却并不妨碍他成为这所小学的“主心骨”,成为一校之长,受到人们的敬爱。宽容与爱在这位信客老师的身上是如此朴实而自然。
      再把目光转向国外。藤野先生,鲁迅早年留学日本的医学老师,他不但重视知识传授,而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尤其可贵的是,他能够打破民族偏见,能够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为来自“弱国”的子民仗义执言,这是智者、勇者的合二为一,是大爱于胸的值得抒写的好老师。
      说到这,有必要提及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都德以意识形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位老师,以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看待语言问题。其实阿尔萨斯这个地方本来是以德语为母语。文中韩麦尔先生把语言当做国家、主权、民族、文化的载体,将对祖国的一腔深情皆化入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用以唤起当地人的爱国情感。然而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老师,就平时的教学而言,却经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帮他浇花,或放学生一天假自己去钓鱼。作为老师,平时并不太受学生喜爱,只是由于都德选择性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给他罩上了一层夺目的光环罢了。
      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一位光辉的女性——沙利文老师,作为开启女孩心智的人,带着爱心,为女孩带来光明,带来对世界的认知,给聋哑盲女孩重新命名世界,再塑生命。与其说沙利文老师是一个老师,不如说她是母爱、师爱的化身!知识的传授倒在其次,她给了凯勒新的性情,新的视野,新的感情,“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如果说凯勒此前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的话,那么沙利文则是上帝之光;如果说凯勒此前的世界是一片静寂的话,那么沙利文则是天籁之音。
      毫无疑问,沙利文是一个标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师的价值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爱心的培养者和呵护者,是未知世界的好奇者、探索者和命名者,是启发学生接近真善美的引领者。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的,“教师个人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不能代替的。”因此,老师存在的意义,就应该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成为一个饱含爱意的人,一个与儿童一起努力认知世界的好奇者,一个在人格上与孩子平等的人,一个没有世俗偏见,消除歧视的有着慈悲心肠的人,甚至是一个给不健全儿童命名世界的人,一个无穷世界的开启者和命名者。
      耐心,自由,光明,希望,快乐——这些美好的东西,应该由一个理想的老师用爱心来承载并不断地传扬。
      “爱”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既是教育的工具、方法,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以,老师当以爱心传播爱意,做一个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作者简介:
      熊群丽(1972年11月),女,江西宜丰人,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

    推荐访问:代名词 应该是 爱心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