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生命轨迹 滑出动人的生命轨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6 04:49:11 点击:

      黑龙江,煤城七台河。   七台河体育场西侧有块荒地,这里冬天是一块冰场,用作训练,夏日里一片青葱。没了冬日的喧嚣,但走过这里的人们,耳旁似乎还回荡着少年的笑声,恍惚间,那个身材健壮结实的汉子正弯着腰给孩子们一遍遍地做着滑行的示范。
      孟庆余,国家高级教练,原七台河市体工队队长,在这块冰场上奋战了30余年,培育出4位世界冠军,包括两位冬季奥运会冠军杨扬和王濛,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世界金牌117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
      如今,冰场还在,老孟却永远不能再回到这里指导队员训练了。2006年8月2日上午,56岁的孟庆余为了赶一场冰上训练课,在从七台河返回哈尔滨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永远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事业。老孟走了快一年了,可对于他身边深爱着他的人来说,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
      
      情系冰场
      
      孟庆余爱滑冰,爱得执着。
      孟庆余出生在冰雪运动的故乡哈尔滨,上小学时就成了这座城市小有名气的冰上明星,曾夺得哈市速滑比赛小学生组第三名和中学组的冠军。少年孟庆余畅想着有一天能够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然而,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把他卷到了七台河,当了四年的采煤工人。在知青队伍中,背包上那副闪亮的冰刀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命运的改变,丝毫没有动摇孟庆余对速滑运动的追求。离矿区不远的倭肯河成了他的练兵场,后来代表七台河多次在地区速滑比赛中获奖。出色的运动成绩,再次改变了孟庆余的命运。1973年,他被市体委选中,出任市体校速滑队教练。走出矿井的孟庆余给自己定出了更高的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夺取世界冠军梦想的他立志做中国最优秀的金牌教练。
      从省城哈尔滨到煤城七台河,从采煤工人到速滑教练,命运多舛,孟庆余始终不变心中的冠军梦。每当看到那些稚气未脱的冰上少年时,孟庆余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
      老孟生前说:“我的理想就是一生不离开冰场,做个冰上健将,不能自己当冠军,就去培养那些孩子,让他们成为运动健将、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为我们祖国增光添彩。”
      
      艰苦创业
      
      老孟刚到速滑队担任教练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冰场,七台河市一块简陋的灯光球场便成了速滑队创业时的训练基地。而老孟的办公室几乎是个四面透风的“鸟笼子”,晚上躺在屋里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月亮,冬季因为没有取暖设备,墙上成天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老孟领着孩子们动手修房子、盘火炕、办食堂、浇冰场。老孟以队为家,自己家反倒成了“仓库”。没炊具,家里的锅碗瓢盆立即“充公”;缺吃的,他就拿自己的工资买粮、肉和蔬菜;少器材,家里准备打家具的红松板料正好做滑板;连结婚时亲友送的穿衣镜也搬来帮队员们校正姿势……
      
      为了浇出最好的冰场,孟庆余每天凌晨两点就得起床。这是冬季一天中最冷的时刻,气温低到零下40摄氏度。裹上厚厚的棉大衣,套上牧羊人穿的大毡靴,头脸围得严严实实,再灌满水箱,拉上沉重的铁爬犁,然后绕着冰场一圈圈密密实实地浇。一场冰浇下来,皮手套透湿,手冻得又红又肿,溅湿的衣服袖子早冻成冰盔甲,走起路来哗哗作响。
      清晨,小队员们在溜光的冰面上开始一天的训练。他们不知道,为了把裂缝补平,孟教练天亮时又检查了一遍冰面,并用雪把冰面上的煤灰擦净了,他知道,一次严重的摔伤就可能毁掉运动员的一生……
      速滑队在七台河训练只有冬季,训练时间短。后来,七台河市体委领导同意了老孟的建议,将队伍带到哈尔滨冰上基地训练,这样老孟一年有10个月不在家。这种长年在外“飘泊”的训练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头几年,他们在基地附近租用的是只有16平方米的地下室。为了节省经费,他既当教练员,又当采购员,炊事员、辅导员,辛苦不说,往里搭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
      “那时候还小,只觉得孟教练做的饭菜特别香,现在回忆起来,教练为我们付出的的确太多了。”后来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的我国著名运动员杨扬,时常回忆起跟随孟庆余在哈尔滨冰上基地训练的那段时光,她说七台河的硬件条件和很多地方都没法比,但以孟教练为代表的这支出色的教练队伍,弥补了硬件的不足,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出色的队伍。
      
      变革创新
      
      担任教练期间,孟庆余一方面坚持对运动员进行持久而严格的训练,一方面他的目光一直紧紧盯着世界速滑运动的发展最前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世界兴起了短道速滑项目,而该项目在我国还从没有人搞过。经过精心研究和深思熟虑,孟庆余力排众议,将一份把七台河市体工队冰上大道训练转向短道速滑的报告交给了市体委领导。1987年,七台河速滑队实现集体转向,专攻短道速滑。老孟认为,七台河本来就没有大跑道冰场,不如搞短道,可以因地制宜,同时新项目搞的人不多,可以出奇制胜。
      针对教练队伍年纪轻,实际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孟庆余总结出了自成一家的训练方法。他十分重视教练员后续教育,组织年轻教练学习国内外短道速滑最新实战技巧,亲自指点年轻教练们撰写训练心得。每逢重大赛事,他就率队到现场观摩,开阔训练视野,提高教练执教水平。体工队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学习、生活、训练一体化的办学体制,稳固形成了塔形梯次人才结构,为层层选拔优秀速滑人才储备了为数众多的好苗子。
      专攻短道速滑项目后,孟庆余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张杰、杨扬、王濛,王伟四位世界冠军,孙琳琳、张长红,杨美贞、韩梅、康展佳,赵敏等数百名优秀速滑运动员。1985年,在全国第1届少年短道速度滑冰锦标赛上,15岁的张杰一人囊括女子组5枚金牌,男运动员许成录在1500米中夺得金牌,其他选手也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这是七台河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全国短道速滑运动中名声大震!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第19届冬奥会上,大杨扬连夺两枚奥运金牌:2006年,在意大利都灵第20届冬奥会上,新的领军人物王濛又为中国军团赢得一枚金牌。
      历史证明,孟庆余倡导专攻短道速滑不仅奠定了七台河冰上运动激动人心的发展前景,还奠定了七台河源源不断为国家和上级运动队输送短道速滑优秀后备力量的实力。
      
      严格训练
      
      经过多年实践和学习,老孟总结出“高、精,尖、准、狠、细”一整套独特的训练方法,极大地缩短了运动员的成才周期。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的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从七台河这座小城市走向全国和国际比赛的起跑线。
      老孟的膝关节有病,还患有风湿,发病时双腿肿得发亮,连穿冰鞋都困难,可他从未因病耽误过一次训练,在队员心目中,他就是个铁人。在训练工作上,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队员要求更严。
      “运动员首先应该是个英雄,无论面对 什么样的对手,腿不打哆嗦,敢比敢胜!”孟庆余认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体能一样重要。七台河的运动员大多数来自矿山和乡村,当运动员首先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精神,上场不怯阵,两腿不哆嗦。孟教练想出各种奇招:先练胆,带孩子走漆黑夜路,带孩子们去跳桥。在距离河面六,七米高的桥上,他让十几岁的女孩子一个接一个往下跳。虽然方法有点粗暴,不过,孩子们跳过几次胆儿就大了,多高也敢跳了。
      他对所有小队员的纪律要求极为严格,不许吃零食,不许上歌厅,不许睡懒觉,不许穿高跟鞋……有一次大夏天太热,当年的小王濛偷跑出去喝了一杯冰水,被孟庆余硬是罚过站呢!
      在老孟看来,身体机能是基础,运动技巧是关键。按常规,速滑训练每节课滑冰1万米。经过实践探索,他借鉴游泳等训练方法,总结出了“体能渐进加量法”,在运动员身心不受损伤的情况下,使运动员逐步达到了每节课两万多米的训练高峰,队员的心肺机能大为提高。
      为了锻炼耐力,孟教练经常亲自骑车带孩子们长途拉练,一直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依然和孩子们骑车从七台河出发,行程开始是鸡西——佳木斯市,数百公里当天来回,后来是七台河——牡丹江——哈尔滨——依兰——七台河,路途长达数千公里,行程要数天。饿了吃带去的干粮,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
      队员赵小兵、韩梅回忆说:“一次我俩在训练中装病偷懒,被孟老师发现了,正常训练结束后,他又加罚我们在直径不到两米的圈内练弯道技术,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最后滑得我们晕头转向。”
      “小时候基础打得好,所以现在能够承受大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后来成为世界冠军的王濛笑谈,“可因为训练苦,当年我们很多小队员背后都叫孟教练‘魔鬼教练’。”
      
      铁汉柔情
      
      “我们要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负责任。”孟庆余常说的这句话至今仍让他身边的很多人记忆犹新。在长达33年的教练生涯中,孟庆余常常是小队员们看不懂的人。训练中他板着脸,看起来那么严酷无情;下了课,孟教练又如慈父般给他们无限的呵护和关爱。
      七台河是煤城,速滑运动员大多来自矿山和农村困难户,有很多还出自单亲家庭。老孟知道,这些孩子身上寄托了家庭的全部希望。“虽说不可能每个苗子都成材,但好苗子决不能毁在自己手里。”
      “孟教练把卧室让给我住,一家三口在客厅里挤着,这一住就是大半年。”当年,15岁的赵小兵把一切看作理所当然。多少年过去,出身贫寒的她才体会到教练的苦心。“孟教练还经常买牛肉、鸡蛋给我补充营养,他自己的孩子那时还小,眼巴巴看着我吃!”
      为了节省经费并让队员们穿着合脚,多年来,老孟都是从厂家订做冰刀和冰鞋,然后根据队员的脚型一只只改。可别小看这磨冰刀、修冰鞋的活计,队员穿上鞋往冰面上一站,老孟就知道这鞋合不合脚,问题在哪里。同时为了保证冰鞋不影响训练,每天入夜,孩子们都睡了,这时,老孟开始为小队员们磨冰刀修冰鞋,第二天早上,小队员们拿着“崭新”的鞋上冰了。
      2002年去意大利观摩冬奥会,局里发给老孟200欧元生活费,他自己一分钱没舍得花,全给小队员们买了纪念品和巧克力。
      2005年8月,小队员们不知从哪儿知道了孟教练的生日,你一元、我五角地偷偷为老孟订做了一个大蛋糕,上写着“教练辛苦了!”当孩子们突然捧着蛋糕、唱着生日祝福歌进屋时,一向感情内敛的老孟泪如泉涌。
      正是因为老孟对队员们投入了这份深深的爱,才使得他们的滑冰队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团结,这才是他们屡创佳绩的根本原因。
      
      两袖清风
      
      孟庆余去世后的一天,体育局工作人员在哈尔滨打开他的铁柜都呆住了,里面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两双袜子补了又补。几件他常穿的破旧的运动服摆在柜子的上层,下面是一双待修的冰刀,还有钳子、螺丝刀等工具。桌子上摆着一台用了20多年的14寸破旧电视机,这是他这个副处级干部、高级教练员的全部家当。
      他的妻子说,从孟庆余当教练那一天起从来没有向家里交过全额工资。除了老伴的工资卡里有几千元钱,孟庆余在银行没有一分钱个人存款。
      凭着老孟在速滑界的名望,完全可以让家人过上富足的日子。一些地方曾不惜重金想把他从七台河挖走。2002年,有人出100万年薪挖他,还有的省市许诺给房子、车子,为他儿子安排工作。金钱和物质都没能打动孟庆余,他留在了七台河,留在了龙江大地,继续实践着他少年时就埋下的冠军梦。
      老孟的不懈努力,人民不会忘记,国家、省里都给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因为他的努力,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队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被命名为短道速滑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老孟走了,但是他身边的人,包括同事、队员都感觉他还在身边,老孟的精神总是在激励大家认真刻苦的训练,去争取更大的成绩……
      
      责编 张冬梅

    推荐访问:轨迹 滑出 动人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