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香港人如何选校长:校长是怎么选出来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1 04:47:34 点击:

      香港媒体的一则报道,触动了当地教育界神经: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玉树因病请辞,这是继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和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之后,近期第三位有意弃校长宝座而去的香港高校“掌门人”。
      群龙怎能无首?招聘校长成了这些高校的当务之急。香港教育界担心的不止这些,除了三所高校在同时招聘,还有其他五所高校校长也可能被“挖角”—一场“校长争夺战”似乎难以避免。
      只是,香港招校长,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没有了政府主导,费时又费力,加上学校要求高,符合的人不多,把候选人遴选范围扩大到全球,还是不好找;还有,招聘程序又复杂,要是来个学生抗议,可能又再推迟几年……
      高价校长
      香港大学遴选校长时,列出七大条件,包括具有国际学术地位、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教育趋势、公关技巧良好,可以推广大学形象及筹款,诚实正直,具行政经验,有处理危机及决断能力,拥有创新改革行政能力,能增强大学竞争力,以及具有良好沟通技巧及说服力。
      ——这些看似都是官话套话,但,他们还真这么做了,于是……很难找到人。
      港大前副校长李焯芬,在港大2002年选拔校长徐立之之前,曾对媒体表示,招聘港大校长有难度,“因为要找一位学术上有一定成就、行政经验丰富的人,带领港大,现时香港这类人才,已不是太多”。约十年后,情况似乎没有好转。香港《大公报》引述岭南大学民意调查学者李彭广的话说,新校长需要有国际视野和区域焦点……结论还是,不好找。
      所以近年来各所高校都逐步将招聘校长的范围,扩展到全球,虽然招来的大多是华人面孔,但比起内地高校较少采取公开招聘的情况相比,小小的香港撒下的网还挺大。与此配套的是,香港高校为未来校长开出的薪金和福利,极具吸引力。
      香港高校校长的年薪,自从与公务员水平脱钩之后,并未公开过确切的数据。不过,香港《文汇报》从各个香港高校财务报告的薪酬级别表中,推算出几个校长的年薪:2008至2009年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的年薪大约为585万至600万港币;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薪酬介乎345万至360万港币之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2010年的年薪,介
      乎360万至420万港币之间;港大校长徐立之去年的年薪水平,约450万港币。
      艰巨的遴选程序
      由于内地与香港在教育制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内地部分中央直属高校由教育部门主导校长选拔任命的情况,在香港不存在,高校得自己选校长,往往费时甚多。比如今年10月岭南大学校长陈玉树辞职虽然获准,但也至少需要继续留任一年,以找到新校长。而在他辞职后,学校的校董会即成立八人委员会,展开物色及招聘新校长的程序。
      比陈玉树更早宣布离开校长职位的是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他辞职后,校董会主席彭耀佳跟学生说:“校董会将尽快开展全球招聘校长程序。根据过往经验,招聘过程可能需时一年。”
      香港大学作为香港首屈一指的高校,招聘工作则更加缜密。校务委员会主席梁智鸿接受《明报》采访时表示,招聘校长要经过全球遴选,至少需时一年,新校长人选不会在明年8月底徐立之约满前出炉。他形容遴选校长程序“艰巨”,更笑称难以找到比徐立之更好的人。
      据《南方周末》报道,香港大学此次招聘校长,至少要经过三个程序,第一步是成立临时工作小组。港大校务委员会去年就开会,决定成立一个临时工作小组,就新校长的遴选条件和程序征集师生、职员、校友以及其他有关人士的意见。
      听取意见四个多月之后,港大校务委员会采纳了临时工作小组的建议,通过了新校长的遴选机制和准则,决定新校长须符合五大准则。
      据上述媒体报道,接下去是“物色”和“遴选”两个阶段,又分别成立物色委员会和遴选委员会来负责。物色委员会由四位成员组成,专责去找最具资历的人选。遴选委员会则由十一名成员组成,负责审核物色委员会提交的候选人资历,面试候选人,并决定一位最终候选人,向校务委员会推荐。这次的遴选委员会组成人员里,除了教研人员、校友、全职非教学职员等之外,首次增加了学院院长和学生代表。
      若招聘环节出现任何闪失,都会受到来自校园内外的质疑。
      2009年,浸会大学教职员工会和学生会就曾联名发表公开信,批评校方委托猎头公司所搞的招聘,“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候选人已经在‘特殊机制’下决定”。结果当年的校长遴选,在一片争议声中结束。最后,唯一候选人、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新滋,获校董会一致通过任命,走马上任。
      学生对“领导同志”的意见,很重要
      虽说这次港大校长的招聘,学生首次成为遴选委员会的成员,但一直以来,在高校“领导同志”的选拔中,学生的意见不可小看—当然,这些能够表达、作决定的机会,都是学生们争取来的。
      2006年,香港城市大学选拔校长,有学生和校友,联合居住在附近的九龙塘街坊,在网上发起签名活动,要求让学生加入到遴选委员会,增加选拔透明度。他们还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未来的校长,“更关心学校、学生以及社区议题”。
      学生说,当时香港没有一所大学的校长遴选委员会有学生代表参加,在遴选期间又不让外人知道委员会成员和候选人的个人资料,学生们很难做出评价。
      结果,当年城市大学校长遴选难产,要由主管本科生教育的副校长何炘基署任校长,两年之后,新校长才被选出来。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来自香港中文大学。2009年年底,中文大学的师生收到一封邮件,介绍一个陌生的名字—沈祖尧。他,将从那一年开始,成为该校“掌门人”。邮件还讲述了沈祖尧应聘的过程。
      在获得中大遴选委员会向校董会的推荐之前,沈祖尧可谓“久经考验”。遴选委员会在2009年5月举行四场咨询会,听取不同大学团体的意见。一个月后,遴选委员会还委托顾问公司,在香港、内地及海外报章,刊登征聘校长的公告。
      其间,遴选委员会邀请全球四千多位与中大有联系的学术界人士介绍合适人选。有接近二百人,入围“PK”面试。最终,沈祖尧脱颖而出。
      严格的招聘流程到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沈祖尧上任不足一年,就在香港教育网的一项调查中,位居最受欢迎校长榜单之首。

    推荐访问:香港人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