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爱玛?拉兹洛丝《新的巨人》中的张力美】爱玛电动车2018新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0 04:40:26 点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女性”(项目编号:2011-ZX-284)的阶段性成果。  一、 引 言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t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每一位到美国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游人都会读到基座上这震撼人心的诗句,这著名诗句所彰显的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已然成为美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创作这首诗的是美国犹太裔女诗人爱玛·拉兹洛丝(Emma Lazarus 1849—1887)——“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犹太裔女作家,当时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1]。
      爱玛·拉兹洛丝出生于纽约一位富裕的糖商家庭。家庭环境优裕,天资聪慧,从小习读神学、音乐、美国诗歌、欧洲文学等,同时深谙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17岁时就在父亲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诗集《14-16岁诗歌及译作集》。其文学作品形式多样,有长篇小说《阿莱德:歌德生命中的一段插曲》,戏剧《斯帕尼奥莱托》,短篇小说《第11小时》,诗歌《犹太人之歌》,论说文《美国文学》和译作《海因斯塔·海涅诗歌集》等。自第一部作品问世到38岁去世,她用自己的才华在短短的十几年间牢固地确立了在当时美国文坛上的地位。
      二、《新的巨人》中的张力美
      “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派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新批评派的艾伦·退特(Allen Tate)在他的《论诗歌的张力》(Tension in Poetry)一文中指出说:“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也说:“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就流于内在的铺陈,一泻无余,当然没有所谓生长与完成。”[2]
      诗歌张力生成条件之一就是诗歌内部要有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这一冲突因素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补充、相互依存,在诗歌内部微妙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新的巨人》这首诗中,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使诗歌充满了张力美。
      (一)意象对比构成张力
      《新的巨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诗歌开篇点出的两个对比意象: “the brazen giant of Greek ”和“a mighty woman with a torch.”
      前者指公元前300年左右建立在希腊罗德斯岛上的大力神赫利额斯的巨型雕塑像,后者则指巍然耸立在新世界“落霞之门”的“新的巨人”——自由女神像。这两个巨人Colossuses的形象:一古老(ancient),一现代(new world); 一个是残暴而无耻的(brazen一语双关,既有“青铜”又有“无耻”的意义)征服者,在所征服的土地上耀武扬威,with conquering limbs astride from land to land, 无数生灵在他的铁蹄下呻吟;一个是“流放者之母”,目光温和地俯瞰周围,from her beacon-hand glows world-wide welcome,为“那向往自由呼吸,又被无情抛弃,拥挤于彼岸悲惨哀吟 ,在骤雨暴风中翻覆的惊魂”照亮通向自由与幸福的大门;一个是虚景一个是实景,“希腊伟岸铜塑雕像”为已逝之景之境,属虚景,在海浪洗刷、夕阳浸染的门口,屹立起的“新的巨人”,是实景,虚景与实景相辅相成形成强烈对比,虚实相生,突出中心。第二组对比意象是“金门”(the golden door)与“旧世界”(ancient lands)。金色,是太阳的颜色,它代表着温暖与幸福,拥有照耀人间、光芒四射的魅力。The golden door是通向希腊神话传说中“金世纪”(the golden age)的大门。根据神话,人们在金世纪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只是因为人性的堕落,人们才被逐出“伊甸园”,到尘世遭受痛苦。为了返璞归真,自由女神手举灯塔引导移民们从“旧世界”(Old lands,泛指所有存在迫害与压迫等的旧国家)走向“新世界”。这里一新一旧两者相对,彼此生发,更加突出了自由女神像博爱的完整形象,赋予了她坚毅博大的灵魂和精神。诚如村上春树所言:“意象只是个外壳,本身无足轻重,背后才是重要的。”
      (二)犹太性与美国性的张力
      诗人曾经这样描述她崇拜的德国犹太裔伟大诗人海涅的:“他是一个犹太人,但却有着希腊人的头脑和眼睛……海涅作为犹太人,内心充满了对人类的同情、热情和想象……一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另一方面,作为有着希腊人特质的海涅,他又拥有着对艺术的纯洁而健康的爱,而这是与忧郁的希伯来人永远不相调和的。”[3]这段描述也是对她自己的写照。她本人也一样常常在沉迷传奇般的希伯来学者拉比的同时,又为“西方神话中著名的Admetus唱着优美的赞歌”。东西方文化在诗人的内心交织,碰撞。诗人发表于1822年的诗集《闪米特人之歌》(Songs of Semite)以伤感和怀旧的笔调描绘了犹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 在以后的作品中,诗人更积极地把那些犹太法典经典引入到自己的诗文里,并借助自己的文学声誉影响美国犹太或非犹太知名刊物,发表关于犹太主题的文章,抵制反犹太主义思潮对美国的影响,以唤起美国和国际犹太社区对东欧犹太人遭受的苦难的同情和责任,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时美国犹太人的民族意识。
      诗中火炬、火焰、闪电、灯塔、明灯(torch, flame, lightening, beacon, lamp)这几个意像贯穿诗篇,构成整体。含蓄地告诉读者一个来源于《圣经·旧约》的故事:曾经摩西高擎火把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现在自由女神为移民们的利益囚禁天火,点亮为他们指明道路的灯塔。犹太先知手中的真理之灯转移到了新世界的“放逐者之母”手中。   但在如上所述矛盾心态下,诗人对于新生的这个自由世界对犹太移民的态度还不确定。尽管这个“流放者之母”高擎火炬,用命令的眼光注视着众生,但也只是用“沉默的双唇”诉说,作为一个新兴的自由世界,她还是一个模糊的不甚明晰的权力体,她能否或者是否愿意给这些无家可归者提供一个避风湾?这里究竟是不是犹太人的“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三)自由与压迫的张力
      在比较新旧两个“巨人”时,拉兹洛丝没有落脚到两者外观的不同,而是将目光投射到两者对待世界的不同方式上。那非人道的古老巨人用他那残暴的铁蹄蹂躏了一片又一片土地,而这座现代巨人眼含温柔高举火把站在金门,向那些在那片古老土地上饱受摧残的生灵张开了热情的怀抱。那罗德岛的巨人只是“东征西讨”的政治野兽,而“新的巨人”手持火把,自由的光芒照向全世界。在那平静的“海浪洗刷、夕阳浸染”的“以蓝天为桥的港湾”,“流放者之母”“温柔的双眼”威严地 “命令”着:“给我……送给我……那可怜的、潦倒的,被你那富饶海岸无情抛弃的悲惨的惊魂”。她“缄默的双唇”发出的声音穿过大海,直逼那“古老的大地”,向那古老大地上的“疲倦的”“贫穷的”“无家可归者”发出热情的召唤,为他们照亮了通向“金门”之路。
      那“希腊伟岸铜塑雕像”,那“旷古虚华的土地与功勋”的帝国主义本性与“那疲乏的、贫困的、渴望自由呼吸的拥挤的生灵”的悲惨处境并置,那“东征西讨”的政治野兽与高举火把张开欢迎怀抱的“新的巨人”并置,自由与压迫的张力凸显。
      (四)朴素的语言与古典的形式及强烈的情感之间的张力
      诗通篇读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相反却具有凡人都懂的明白晓畅,但是在朴素平淡的字词背后却是磅礴的力量。这是张力极好的阐释,因为张力不是一种呈现于外在的运动和冲突,而是一种“静中有动”的力量。在表面上看来是静止不动、平淡无奇而内部却暗流汹涌。具有张力美的诗中,感情是内敛的,不是放纵的。内敛的结果是情感被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势能,最终形成一道飞流而下的河流。拉兹洛丝在诗中表达出来的情感轨迹正像那样一条河流: 先是在峡谷奔流,而后奔腾汇入大海。这首诗歌的体裁是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它要求作者在前八行讲一个意思之后,在后六行出现一个转折或者进层的意思。在这首诗歌里面,前八行写景,后六行写话,是个明显的转折。诗的第一节中感觉到诗人的激情就像奔流在峡谷大川中的流水,到了第二节一转折节奏顿然加快,像滚滚河流澎湃入海,感情一泻而下,流传千古。
      三、结 语
      综上,正是这些无形的张力,让诗行间充满了昂扬的激情与力量。正如美国女诗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兼外交家詹姆斯·R·洛威尔所评:“这首十四行诗赋予了雕像存在的理由。”她甚至写道:“我喜欢你的这首十四行诗胜过自由女神像本身。”[4]由于诗人对移民问题的关注和对正义的追求,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她的诗行,诗人“高举火把,为美国的犹太人争取平等权利,呼唤备受迫害的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呼唤美国的民主与自由”[5]。《新的巨人》对移民主题的突出表达了一种远见卓识:直到今天,自由女神像依然在召唤着一代代追求自由与机会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追寻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Diane Lichtenstein.Emma Lazarus[M].Jewish American Women Writers A Bio-Bibl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Sourcebook,ed. Anne R. Shapiro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4:190.
      [2] 苗雨时.论诗歌的张力[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e437910102dyjt.html.
      [3] Daniel Marom.Who is the Mother of Exiles?——Jewish Aspects of Emma Lazarus’s The New Colossus[J].Prooftexts Volume,2000(20).
      [4] James Russell Lowell.Letters to Emma Lazarus in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y[M].ed. Ralph L. Rusk.New York: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949:74.
      [5] Eve Merriam.Emma Lazarus, Woman with A Torch[M].New York: The Citadel Press. 1956:160.
      [作者简介]
      刘彩霞(1970—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推荐访问:巨人 爱玛 拉兹洛丝 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