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习近平文化自信相关论述的逻辑理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7 22:35:04 点击:

      摘 要:新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洞悉国内外发展态势所作出的重要时代命题。这一重大命题有其自身的逻辑理路,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与创新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发扬是其形成的内生逻辑,对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文化的总结和传承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和推进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文化自信;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 G12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9)02-0020-06
      文化自信是一定的文化主体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未来发展的充分认识和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文化自信相关论述,符合国内外发展大势。一定时代文化的生成不仅有其理论根基、传统基因,同时也与其历史发展与时代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逻辑、内生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四个方面探析文化自信的致思理路,以深化对这一重要时代课题的把握和理解。
      一、理论逻辑:发展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是一种世界观,表征着人们对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浸润着科学的底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科学的维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与先进性,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相关论述的形成提供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哲学底蕴。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回答了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渗透于人类社会各方面。但对于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足点,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规定了文化的本质,认为文化起源于物质生产实践,文化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果。人化自然表现为人的作品和现实,自然由此打上人的烙印,形成文化世界。这也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即人能够自由自觉地进行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对自然的人性化改造。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163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界打上了属人的烙印。由此可见,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拥有文化创造意识的人,能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确证自身的文化属性。习近平也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人通过自己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实践,创造着一个与自然界相关的人类世界,即文化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劳动实践不断使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象化为文化产品,成为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劳动实践的多样化便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在认清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实现“以文化人”。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揭示了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倡导文化自觉,关注对文化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和把握,重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力量。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看来,文化的发展规律在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其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实践的制约,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52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论证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社会生产决定文化的生产;同时,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也具有反作用,文化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不可轻视。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4]
      其次,文化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文化的特性。其一,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文化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们适应环境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形成于人类世代相传的累积和积淀中。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自己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每一代人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并创造新的文化。其二,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发展性。如前所述,文化是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推进不断发展的。由于创造文化的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这就决定了文化的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地域中会有所不同,使文化打上独特的民族烙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向前推进,文化也必然呈现出向前发展的趋势。因此,文化呈现出发展特性和时代性。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文明和文化之间需要互相交流、借鑒,实现“美美与共”。同时要在实践变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发挥文化对社会各领域的促进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向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规律指导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习近平继续坚持这一规律,提出了要坚持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概括,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明了文化的人民主体性
      坚持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根本价值追求。现实的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坐标起点。首先,不断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趣。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其中居于重要位置的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劳动是出于被迫和无奈,这种劳动不再是个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而成为限制个人才能的发挥、阻碍个性的丰富的对立面,劳动异化随之造成文化异化,文化不再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本真状态。文化异化使人在对象化活动中进行文化创造、享受文化创造过程并占有文化产品的应然情形成为不可能。对此,马克思指出要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使人能自由创造和享有文化,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戴维·麦克莱伦也曾论述:“在过去,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私有财产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包含着的一切畸形;因而私有制的超越将引起人的文化潜在可能性的充分和谐发展。”[6]其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权利的享有者。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需求,同时也直接参与精神生产和文艺活动。当前中国共产党倡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人民提供丰裕的精神食粮等理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力量源于人民群众。

    推荐访问:理路 论述 逻辑 自信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