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文学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树 一只从泥土里生长起来的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1 04:47:45 点击: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请您先谈谈对文学、写作的理解。   葛:文学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树,它的根系可以穿越历史之墙,消弭现实与往昔的界限,让世人在往昔与现实之间,生活与艺术之间徘徊、驻足,感受美、生活、情趣、风景等等无穷无尽的内涵。文学是社会劫难的最好见证者,为物质本身而心力憔悴的平民百姓注入精神上的企盼。文学又是一个时代的名人,绝少不戴假面具者,但文学的本相是天幕上点出的星辰,孤傲的,让俗世中的人们因它而辨别方向,选择前程。
      写作是日常一食一饮一喜中的一苦,常因苦中作乐为作文根基。
      
      记者:读您的小说,最深的感受,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在人间。无论是抗战题材,“文革”题材,还是当代题材,里面都有着活泼泼的旺盛的烟火气,也就是您一直说到的“世俗”,您在创作中是如何面对这“世俗”二字的?
      
      葛:世俗反过来说是俗世,俗世有大爱。天上人间凭借于此而息息相通。世俗,是经历过的生活的多次重复,是可以根据经验推类来想象的。生活是习惯的继续,当人们被日子推搡着向前走,活着的人在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愁,才形成人间风景。人往往因为地位的改变,钱财的张扬,忘了自己是世俗的,人生就是这样,看似雷同的现实,往往以我们最熟悉的那些特征来遮蔽我们虚荣的眼睛。我写世俗中的人和事,是想让狭窄的生活进入到更广大的领域,因为世俗是平凡的、普通的,也是普遍的。是日子无可奈何的继续,是令人心生厌倦的难耐和悲戚,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忍不住的继续往下活,是遥远的未来的那一头的莫名的诱惑,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俗世没有不是从欲望开始走向社会的,当文学竭力要把生活弄假成真的时候,俗世反了个儿成为世俗,先吃五谷,后生六事,在得失有无之间,世俗延续着人间烟火。
      
      记者:一开始读您的作品,会被迷惑,因为充满了强悍的力度和尖锐的穿透,但慢慢的,就会有不一样的质感浮现,是冷与暖的交织,是刚与柔的融合。表现在,一是强悍之美与细致之美的交错。您的作品中有女作家创作中很少有的强悍之气,无论是作品的基调和人物的内心,总有一种强大而坚硬的品质,但同时,作品的细部又充满细腻感性,值得再三品味。您如何把握这强悍和细致的交错?
      
      葛:文字色泽因人而异,大概有我的性情吧,或者与我的出生地有关。我的出生地在山里,荒山沟里生长的人,因大山恩养了心气,看问题总是从纵深处去想,大山里的人天性有一股“犟”气和“韧”性,与人理论,得理不饶人,常吃亏,常得理不饶人,这样,大山里的人一生便弥漫了悲壮气氛。我在写小说时很少想到我自己的文字走向,更多是想人物命运,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来怎么做?我的做不自觉地融入了乡人的脾气、性格、爱憎。我的细致和强悍的结合处并不如你说的那样好,有时候会失控,仔细看会发现牵强和拼贴的痕迹,由于,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是按照人物命运的发展逻辑走向推进的,你在阅读时候在一种自然的感觉中接受了小说包含的信息。
      
      记者:读您的小说,也感觉有一种残酷之美与人性之美的互相辉映,无论是《浮生》还是《黑口》、《黑脉》,那些事件和故事常常是惨烈和血腥的,但是,这种残酷并不令人绝望,反而因为主人公们轻触微温的存在而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这种残酷的叙事和人性的内核是您一直所追求的吗?
      
      葛:应该说,是。我一直想让我小说中的人物面对现实,现实是残酷的,谁都知道,但现实又是希望的,悲苦是人生一潭泥沼,幸福又使人生像一汪清泉。普通大众活着容易,活得体面难。他们活着,并没有对人生不能称性适意地活,过多地去埋怨,总有希望,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生命如青山,四季轮转,死对于他们来说轻如鸿毛,死的死了,活着的要活,活下去,谁来承载他们的死?!你说?只有生活告诉他们,还有四季轮转。因此,我要让活着的人充满希望。
      
      记者:还有一种尖利之美与宽和之美的调和,您的小说对现实生活一直是正面迎上从不回避的,像《夏天的故事》、《凉哇哇的雪》,尖锐探入现实,让丑的脏的统统映照在光天白日下,但并不追索恶报,反而是放一条生路,有一种可贵的宽和容忍之气,您又是怎样和谐统一这二者的?
      
      葛:没有丑便没有美,正面迎上从不回避?这一点我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我在《夏天的故事》和《凉哇哇的雪中》已经回避了很多了,我尽量告诫我自己要忍耐,忍耐我所知道的、看到的,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写作,不为时流所致而痛苦。但是,文学作品不可能与现实分离开来,美与丑始终在交战,不然就没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我不是正宗的佛教徒,但对佛学是崇敬的,我希望人不因一念之丑而成千古冤家,人间常理并不与佛学相悖,为文为人都应该有一种气度。
      
      记者:说到您的小说语言,可以这样说,叙述语言灵动,人物语言质朴,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读来很有节奏和快感,您在写作中是否有意识地在确立语言的特点?
      
      葛:无意识的。我自己感觉不到我语言的特点,我读他人小说时,那种语言的张力常常让我激动。在我没有写小说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别人不如我,当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我不如别人,我自己的感觉不到位,我想,也不是你说的那样浑然天成,我的语言特点可能更像山里人的味道。
      
      记者:看您的小说,感觉您与乡村息息相通,那些人和事,在您的笔下,就是村庄的家长里短,您的视角从不高高在上,更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真的融进去了,是站在土地上说事,这与您的人生经历有关吧?
      
      葛:肯定有关。我是乡下人,我出生在窑洞,我始终融不到城市里。包括我现在的居住地,周围都是农民工。我与你描述一下我的屋子四下里,我的居住地的左边是一座不算高档的歌城,右边也是一座不算高档的歌城,正前方偏东一点是火葬场,屋子后面是戒毒所,我常与来找我聊天的朋友说,如果找不到我的住地,打车时直接和司机说,奔火葬场。离天堂和地狱都是一步之遥。这样的叙述只会增加人们的恐惧,一点也不浪漫,但是,我的四下里常常游荡着乡下来的农民工,他们游荡的身影,出现在我的居住地左右,寻觅那些“无风自婀娜”的女人们。他们没有几个是钟情明山秀水的,他们就出生在明山秀水的地方,他们只是为了生,为了活,来城市找生存。生容易,存活难。你看到他们,你不可能不站在土地上说事,生死二字总在身边,在他们的经历中,现实会比那些官方的表扬来得更真实更有价值。
      
      记者:我印象很深的是两部小说的结尾,一部是《守望》,一部是《空地》。《守望》的故事核心其实是一桩很残忍的凶杀案,但结尾却如此……如此的富有诗意和美感,而《空地》通篇是人性的冷,但结尾却是如此欢快如此热烈,这样的小说结尾有您的用意在其中吗?
      
      葛:可能有吧,因为,我当时写到结尾处,并没有想很多,只是想给善良的人一个事后温暖。仔细想来当时的创作可能是那一时那一地的我正处于一个完全的精神状态,一个很美好的情景突然闯进来了,虽然普通,但一下子就和我的精神搅和到了一起,难舍难分。我写的人物,我便不想让他(她)再受更多的苦难,人间的生命之链,应该是美丽的、良善的,一个永远也走不到头的苦难,我希望它不在人间。我需要做的事情只是从小说中分出一点心来关注他们的存在,当我把他们的一生固定在纸面上时,我甚至想给阅读的人一个美丽的颜色――活着――总有希望。
      
      记者:又要说到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了,您对这些女性的书写是饱蕴情感,这些女性有着自己的弱点,但是却善,有刚强不折的过日子的心气,有着柔韧原始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有着土地一样的母性,在这样的书写中有着您心底对于中国女性的期许吗?
      
      葛:是。因为我是女人。
      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色彩,当一个人青春年少,放学归去,带着雀跃的心情奔回家,并不是因为家――一间屋子的存在,而是因为母亲。当一个男人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情绪不能自已,想要发泄情感时,要面对的肯定是一个女人。女人是一个压抑的男人内心生存的支点。女人也是一个家庭面对人间烟火终生依靠的山。我一生都会尊重我笔下的女人,如你所说,因为,女人有着土地一样的母性。
      
      记者:能否自我评价一下这几年的创作?
      
      葛:我不好评价我自己。我只想说,乡下人有一股憨劲,人憨不生虚妄,坐实务虚,知道我这一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憨人心眼也直,执着守诚,会一条道走到黑。

    推荐访问:是从 生长 泥土里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