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从词义的羡余现象中看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中最常见的现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51:18 点击:

      摘 要: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脱节现象是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用词中词义的羡余现象反映出词义的历史演变。原来的形式无法实现意义表达需要时,增加新的语言形式就成为了精确表义的手段。词的本义或先秦文献中的常用义如果活力消退,词义销蚀严重,词义的羡余现象便容易发生。反过来,词义羡余现象可以反映出词义的演变。
      关键词:词义羡余 词义销蚀 词义演变
      一、引言
      语言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语言的羡余现象是语言形式相对于意义有所剩余的现象。有这样一种词汇中的羡余现象,语素或词的意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原本的意义可能变得不那么清晰,因此在原来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形式来强化意义的表达,比如“寒暄问候”、“凯旋归来(凯旋而归)”、“既然这样”、“虽然如此”、“天籁之音(声)”“悬殊很大”等等,出现了词的羡余现象,形式和意义之间出现脱节。这种词义的羡余本是违反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却可以在语言中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赵元任先生(1981)曾经说,“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一种稳定的、不大不小的单位,我把它叫做‘句法词’。围绕着这种词,常常发生羡余、矛盾等问题。在小单位和大单位之间的羡余(或其他脱节)现象是不可容忍,饶有趣味,过得去,还是完全无伤大雅,全依句法词中各成分的意义的活力强弱或衰竭程度而定。”这里便提到了意义的活力强弱和衰竭程度与羡余现象的可接受程度相关。
      二、词义羡余现象
      汉语词汇中的羡余现象,有反映在构词中的,也有反映在用词中的。构词中的羡余一般不涉及词义变化的历史问题,而用词中的羡余成分,往往涉及词义变化的历史,可以反映出词义的演变发展。(韩陈其,1982)本文不探讨构词中的羡余现象,想要探讨的是用词中产生的一类词义羡余现象,从这种词义羡余现象中考察词义的演变,并对这种羡余现象进行一些解释。
      语言措辞中典型的词义羡余现象的词组比如说:寒暄问候、凯旋归来(凯旋而归)、虽然如此、既然这样、天籁之音(声)、免费赠送、悬殊很大等,其中带“然”的和“悬殊很大”等词组已有研究探讨得较多,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寒暄问候、凯旋归来(而归)、免费赠送、天籁之音(声)”这几个词组,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寒暄问候
      “寒暄”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为“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词性是动词。“寒”表示冷,“暄”表示(太阳)温暖,“寒”和“暄”连用,有“谈论天气冷暖和问候”之意。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寒暄”共搜索到547条(不包含“寒暄问候”),“寒暄问候”只搜索到2条,分别是:
      ①某某公极亲切,叫坐坐,想谈谈,既然不便退出,只好向前一拜,寒暄问候。某某公打听近几年家境,得知详情以后,颇伤脑筋,不免唉声叹气。
      ②……说着,从身旁接过孩子,并向客人亲切地寒暄问候。
      可以看出,“寒暄问候”用得并不太普遍,“寒暄”单独作动词使用占绝对优势。“寒暄”着重见面时问寒问暖,不带有特别的尊敬之意,而且多为应酬之需,如需强调问候,或者带有亲切的感情,在“寒暄”之后加上“问候”就是应时之需了。
      “寒暄”意义的清晰度并不是特别强,“冷”和“温暖”的意思比较明显,而“问候”之意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正是因为词义的销蚀或者人们对词义的模糊认识使得原本的形式不足以实现表达的需要,因此增加语言形式成为了一种解决手段,于是出现“寒暄问候”这样的说法。虽然不规范的说法不应提倡,可是这反映出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词组或词语中的成分意义模糊或者消亡时,会促成表达同样意义的新的形式的产生,而通过在原来的基础上直接增加同义的语言形式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
      2.凯旋归来(而归)
      “凯旋”是动词,意思是“战胜归来”,“凯”表示胜利,“旋”表示归来。“旋”的本义是周旋,是“旌旗之指麾也”。段注说,“引申为凡转运之称”。[1]在古代汉语中,“旋”的主要用法是用作“周旋”,还有一个常见的意义是“归,回来”。《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旋”和“归”并举,“旋”也是归来的意思。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凯旋”,共有686条[2],“凯旋归来”共有53条,“凯旋而归”共有34条,这样看来后两种说法可以说已经非常普遍了。在运动会之后,祝贺的条幅上经常会出现“欢迎某某凯旋归来”的字样,虽然听上去觉得语义重复,“凯旋”已经有了归来的意思,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归来,变成了“胜利归来+归来”?但是人们用起来习焉不察,觉得很顺口,也不去注意其中的词义羡余。
      “旋”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意义是“旋转”,“归来”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见了,只保留在“凯旋”这样的复合词语素义中。“旋”在先秦文献中当“归”讲可以单用,经过词汇系统的变化发展,这样的单音词丧失了活动能力,进入现代汉语中成为不自由语素,只能参与构词,不能再单独使用。王宁先生(1997)提到,“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不自由语素,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先秦文献的古义”。古代的单音词沦为现代汉语的不自由语素,并且有些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这是汉语词汇系统演变发展的结果。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新事物,每个时期会增加很多新的词汇,同样的意义可能会产生适应这个时期的新的形式来表达,较古的形式的意义可能被人们淡忘,但是书面语仍保留了形式,因此人们在原来的形式的基础上加上新的时期的形式,本意是为了使表达更清晰,更精确。在过渡阶段可能还不被社会所接受,觉得语义重复,显得啰嗦不合语法。经过时间的推移,语言的约定俗成性突显出来,新的表达逐渐获得社会认同。
      3.免费赠送
      赠送表示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赠的本义是完好相送也,既是赠,则不受钱财。“免费赠送”为了突出免费,在赠送的基础上再标明免费,语义虽是重复,但是在口语中由于强调的需要,措辞重复是允许存在的。例如商家打广告,若有“免费”字样当然更吸引眼球。“赠”中隐含的免费之义难以从字面上看出,赠即送,连用时也就被当成了“送”而已。   4.天籁之音(声)
      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籁本是古代的一种箫,也指从空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籁”本身就有声音的意思,所以“天籁之音(声)”都是语义重复,可以说是不规范的说法。在使用中,为了形容声音美妙自然,宛如自然界的声音,因此用“天籁”作为声音的修饰语,后面又加上了“之声(之音)”二字。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词义的羡余现象多是出于突出表达效果,强调表达内容重点的目的,比如“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这样的羡余现象同样如此,为了使得表义精确,说话人采用超出意义需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跟直接重复强调的内容类似。另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语义的销蚀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原本的意义如果不经常使用,就会被人们遗忘,意义也就面临消亡的境地。先秦文献中的常用义如果只保留在复音词中,难以从字面上看出时,人们就会采取增加现代汉语常见的语言形式来突显要表达的内容。
      三、词义理据的淡化
      从上面分析的词义羡余现象中可以看出,词义理据的清晰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原本清晰的词义变得模糊,原本常用的意义失去活力,为了精确表达的需要,需要增加语言形式来辅助表义。有时甚至习焉不察,出现词义羡余,可能还有人会说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的求经济性和求精确性总是互相作用,共同推动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一些词的意义销蚀后需要增加新的同义的形式共同表义,还有一些词的意义如果再参与构成双音复合词的话,原本词的意义就要压缩到一个语素上面,让词发生语素化进而重新参与构词,这些都是语言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语言中的表现以词汇的表现最为活跃。新词新语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词义的羡余现象反映出词义的消长,词义一旦衰竭失去活力就可能被新的语言形式取代。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说法,可能隐含着语言发展的规律。
      词语的形式总是和意义相关,形式的变化反映着意义的演变。上面所举的这种词义的羡余现象涉及到词义理据的淡化。也就是说,原本的语言形式所承担的意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变得不那么清晰,词义理据变得不清晰之后,人们如果仍使用原本的形式,便觉得表达不出想要表达的意义,因此需要加上一些语言形式来明确表达,这就造成了词义的羡余。当然这种羡余现象最开始可能是完全不合格的,是被社会大多数人所不认同的,上面所举的例子有些现在仍被认为不是非常规范的说法,有些曾引起过语言学界的讨论。经过反复使用和广泛传播之后,原本不合格的形式逐渐获得认同,虽然中间经历的过渡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形式与意义的脱节,最后会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形式。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不为人所察知,微小的变化累积起来,语言的面貌就会发生很大的改观。
      注释: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这里的数字不包括“凯旋归来(而归)”。
      参考文献:
      [1]曹凤霞.汉语羡余现象类型与语言演变理据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余现象——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三[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2).
      [3]黄钰鹏.汉语中的“羡余”与对外汉语教学[J].成才之路,2011,(29).
      [4]龙又珍.语言羡余信息的性质、特点、分类及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
      [5]沈卢旭.谈谈词语的羡余成分[J].咬文嚼字,1996,(10).
      [6]王宁.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7]徐盛桓.语言的冗余性[J].现代外语,1984,(2).
      [8]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9]赵元任.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1,(1).
      (龙朝阳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推荐访问:词义 中看 演变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