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眼见也未必为实】 眼见未必为实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9 04:50:37 点击:

      我们常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不用轻信二传的材料。但即使亲眼所见,也未必一定是实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圣如孔子,对他亲眼所见而一贯深信不疑、最为欣赏、时不时还夸他一夸“三月不违仁”的弟子颜回,都免不了疑一疑的。
      那是他带着一帮弟子仆仆风尘、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理想,而处处碰壁期间发生的故事。《吕氏春秋》中这么记载: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记载在《孔子家语》中,只是目击颜回“偷吃”的,换作子贡。不管哪个版本,颜回都“偷吃”过,虽然当时就给正了名,孔子现场还留下不可恃目的教诲。但教诲估计也就当时几个弟子记得,并没能成为普遍的教训。两千多年之后,还有曾经下过乡的知青,将亲眼所见农民在自留地和大集体的不同表现,作为国民自私的案例写进文章呢。
      上世纪60年代末,文革已经彻底破坏了城市的社会秩序,伟大领袖一挥手,百万精力过人的知青就上山下乡,到农村那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他们之中不少人发现农民在耕作生产队的田地时,能偷懒就偷懒,能磨洋工就磨洋工,而在自家那边边角角不成规模的自留地上,倒是不惜力气。当然了,生产队的庄稼,难免黄黄瘦瘦,而自留地的菜蔬粮食果实累累,景象迥异。于是,农民是自私的、国民是自私的结论不禁而生——有图有真相嘛:只要有眼睛的人,都可以从地块的模样、庄稼的长势,轻易判断出哪是自留地,哪是大集体。
      这是真相,但仅仅是部分真相。
      中唐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生产重心已经南移,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严重依赖长江流域的粮食和税赋。而长江以南作为中国水稻主产区,连片的平原很少,更多的是低山丘陵、 冲积平原甚或陡峭的坡地。而云南哀牢山中的元阳梯田,甚至有上千级的,蔚为壮观。哈尼族人世代艰辛接力的伟大创造,成为今天摄影发烧友镜头追逐的圣地之一。
      这样的生产环境之中,阴阳向背、高下远近、土质温度,千差万别。冲底的田地,土肥水足,阳光充裕,栽下5根秧苗,可以分蘖出50根穗子;而在山顶,插下5根,长出的穗子也许还是5根。即使同一块田地,靠近沟坎的或是田地中间的,因为日照的差异,庄稼生长都有不同。要是田中有口山泉,山泉是常常有的,那差异就大了去,天旱的时候,泉眼周围的庄稼当然生长畅旺,要是正常年景,泉眼周围水温低,稻子怎么都长不好。所以,因地制宜,尤其在秦岭、淮河以南,中国农业生产率最高、劳动最为密集的半壁江山中,只能是非遵守不可的事实。但是大集体时代,指挥农民种田的,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一致。“一致”还有个通俗的名字:一刀切。
      余生虽晚,也还赶上了大集体的尾巴,还记得生产队出工的场景。插秧的时候,是一年两季的第一个农忙。插秧之前的耕作程序不用多说,其中有个环节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农民们自己发明用来划线的一个简易木制农具。那农具是一架带手柄的轴轮,轴上有六七只木轮子,每只轮子宽约两厘米,相互间距20余厘米,轮周和轮间等长处,横嵌着同样约两厘米宽的木条平分轮周。这样的“划行车”推过刚平整的水田,就会在泥上印出规规整整正方形的格子,在生产队长统一指挥之下,农民就将一蔸蔸秧苗分插在每一个十字交叉点。所以新插的秧田横成行、竖成列、斜成线,煞是整齐。
      这样不论土质、不论寒暖、不论高下的种植效果,可想而知。农民们第一年也许还会卖力遵守领袖钦定的“农业八字方针”,但用力越多,收获可能越坏:肥沃的田地里,苗太密,光长叶子少结果;贫地里,深翻的生土涵不住水、护不了秧,即使勉强成活,也只能寄望老天慈悲。而农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依照东鳞西爪不同自留地的性子,随手点几粒豆子栽两株南瓜,也远比条件好得多的大集体更多回报。这么一来,还能指望哪个农民能像西西弗斯或吴刚,将汗水洒进基本无望的大集体呢?
      于是乎,下乡的知青就见到了一份“自私”的片段。
      我们能看到真相,但那真相也许是局部的、扭曲的、变异的。除非我们有更多的“眼睛”,更长的时段,更广的视角,才可能逼近事件的真相。所以,我们需要更为充分的信息,不那么斩钉截铁,或许更靠谱点。

    推荐访问:眼见 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