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论梁启超的国学观】梁启超国学要籍必读书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4 04:52:49 点击:

      摘要:“国学”是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新概念。梁启超对于这一新概念的产生、确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是早期国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批评中继承、继承中发展的国学观,对我们今天的国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国学;国学观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教授之一。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这些都是国学研究的经典著作,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
      一、“国学”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国学?王缁尘在《国学讲话》中指出“国学之名,古无有也。必国与国对待,始有国家观念,于是始以己国之学术称为国学。”由此可看出,国学是指一个国家的学术思想。关于国学的首创之人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说梁启超作为二十世纪初最先倡导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启蒙思想家理应是促成国学概念产生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创立国学概念的先驱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居日本,认真观察研究国内外形势,因而进一步认识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和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是,他发表了《新民学》等多篇文章,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而欲建立一个国家,必须先培养一新国民。因此培养国民意识则是梁启超提出“国学”这一概念的直接动因。他所谓的“国学”,简言之,就是自周秦以来延续下来的传统学术思想与精神文化。
      关于“国学”一词,梁启超早在写给康有为的《致南海夫子大人书》一信中提到。但直到1902年,他才明确地使用了“国学”一词,并且计划办一份《国学报》,提倡国学。
      二、国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梁启超办《国学报》的目的是“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西学不断传入,面对这种文化冲击,保存国粹成为一部分知识分子深切关注的问题。以梁启超为首的乐观派和以邓实为首的悲观派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两个学派。两个学派都致力于提倡国学,但两学派提倡国学的动因有些差异。邓实认为“欧风东渐,国学几灭”,正是出于害怕在西学的冲击下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消失了,所以计划办《国学报》宣传国学。与之相反,梁启超认为西学传入是不可阻挡的事实,国人应做的事情是积极思考如何处理好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他相信,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西学所替代不了的;西学只是用来丰富我中华文化的。总之,梁启超主张保存国粹,提倡国学意在培养国民意识,塑造国民素质。
      关于治国学的方法,梁启超认为有两个途径:一是文献的学问,二是德性的学问。“文献的学问是国学研究的本体,梁启超在论述时的逻辑结构是:文献的学问应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是中国浩繁的史料———包括历史、六经、诸子、诗文、小说等。研究的范围是文字学、社会状态学、古典考释学和艺术鉴评学,要求达到求真、求博、求通的标准。”简言之,国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的历史文献,采用的考证方法就是“古典考释学”。德性的学问是指应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国学,即“知行合一”的德性之学。这是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不光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虽然这种内省的、躬行的研究方法与运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力求国学之真的目的大相径庭,但是梁启超在此意欲树立一种学术信仰,“求精神生活的绝对自由”。
      总之,梁启超认为国学研究不仅要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求真、求博、求通的标准,而且要担负起提高国民道德和改变世道民心的社会使命。
      三、批评、继承和发展的国学态度
      (一)批评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这里的“理想”与现代含义有些不同,它的意思是思想、理论或学术。也就是说梁启超认为国学有其不当之处,在推崇国学的过程中应有批判的精神,不能盲从。
      儒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取得一尊天下的地位,而为迎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流弊渐生。有鉴于此,梁启超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因此,他极力宣传自由思想,反对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禁锢人的头脑。
      梁启超对国学尤其是对儒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民说》一文中。《新民说》是梁启超对新国家的人民的期许,对自由的国民意识的推崇,也是对数千年来儒学一统所带来的思想僵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二)继承和发展
      梁启超虽热心传播西学,但不主张全盘西化;虽尖锐地批判旧思想、旧风习,但始终相信民族精华的存在。他说:“凡一国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自善其国者,不可不于此特质焉淬厉之而增长之。”这表明了梁启超要求人们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使之常新。
      梁启超不仅肯定孔学中的优秀文化成分,而且极力推崇它。他甚至认为他所提倡的重公德、爱国家、维权利、争自由、讲自治、求进步、进取冒险、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等新民之德,必须在儒家修身养性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得以实行。
      梁启超始终坚持“淬厉本有”和“采补本无”相结合的基本理念。他说:“不知己之所长,则无以增长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则无以采择补正之。”。所以他主张在深刻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继承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四、小结
      梁启超应时代的感召,提出治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的国民意识,创造新国民,体现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他对国学持有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态度也是我们做学问应有的态度。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的国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推荐访问:国学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