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免费姓名测试打分_1949-1975,毛泽东品评姓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4:35 点击:

      毛泽东的知识面是很渊博的,他对中华姓名文化也颇有造诣。   通常认为,人的姓名不过是个人所特有的代号或符号。其实,姓名是个多彩世界。名字除有代号或符号标志的作用外,它还涵盖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念和意向。这是一种文化。
      毛泽东是很注重姓名文化的。
      毛泽东自己的一生,就有很多名字(含字号、笔名、政治化名、绰号等)。这些由他自取的或别人称呼的名字,多少可以窥知他的为人、抱负、志向和情趣。
      毛泽东颇善于做干部工作、群众工作。他初次接触若干人士时,往往以对方的姓名为题,运用、解释、发挥,使对方很快与自己融成一片。因此,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为战友、部属、亲朋、基层民众的释姓析名、改名取字、寻称呼、找绰号,以至望名生义、浮想联翩地谈古说今,寻得他的姓名文化轨迹,从另一个侧面窥见这位世纪伟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思维。
      毛泽东喜欢说姓道名。虽然他于姓氏学上从未有过专门著述和演说,现今所见的,也都只是他的日常谈话和部分著述中的片言只语,雪泥鸿爪;但其运用自如、博大精深,使姓名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真可谓环视古今中外,几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与惊人的见地。他把中华姓氏学用活用妙了,又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1949年】
      解释为什么不叫毛敏而叫李敏
      李敏上中学了,要取个正式学名。毛泽东打开《论语》,指着《里仁》篇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娇娇解释说:“讷,就是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解释很多。”他讲到这里,又打开了《辞源》,指着“敏”字解释道:“敏字有好几种解释,如敏捷、聪慧、勤勉。《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还可作‘灵敏迅速’、‘聪敏通达’、‘聪明多智’等解释。杜甫《不见》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于是毛泽东说:“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
      娇娇睁大眼睛,十分不解地问:“为什么?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娇娇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这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德胜等10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德胜这个名字。”接着,毛泽东告诉娇娇:“那是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重点进攻,进而达到消灭中共中央和我西北军的目的。党中央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运动中寻机歼敌,主动放弃延安,并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当时对大家说,暂时放弃延安,是意味着将来解放延安、南京、北平、上海,进而解放全中国。离延安有延安,守延安失延安。那时,我化名‘李德胜’指挥作战。李德胜是‘离得胜’的谐音。后来,这个预言实现了。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根据地,我军在运动中寻机歼灭了大量敌人,而胡宗南却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地退出了延安……”
      李敏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了爸爸取名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她继承父辈的事业,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34页。]
      
      【1950年】
      “‘南乔’留姓,‘北乔’用名”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因两个乔木都在北京工作,双方为了拥有“乔木”名字,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故特地召集他们,并欲为之断名。毛泽东先问“南乔”:原来用什么名字?“南乔”答:原名乔冠华。毛泽东说:这个名字很好,以后你就叫乔冠华,仍然姓乔。接着。毛泽东又转向自己的大秘书胡乔木:至于“北乔”你嘛,本来姓胡。可以恢复胡姓,以后就叫“胡乔木”好了。“南乔”留姓,“北乔”用名,实在是一种极佳的平衡![茆贵鸣:《乔冠华传:从清华才子到外交部长》,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转引《解放日报》2007年5月1日。]
      
      “你们两个,一寸之差”
      据荣高棠回忆:有一次,毛主席接见青年工作者时,和大家一一握手问候。当走到刘道生和刘导生同志面前,毛主席用手指着他们俩说:“你们两个,一寸之差。”大家先是一愣,不知这话怎么讲。毛主席也忍着笑不吭气。马上有人悟过来,毛主席原来是指刘道生和刘导生两同志的名字中,只有“道”字和“导(�)”字相差一个“寸”字。大家哄然一笑,毛主席也跟着笑了起来。[徐新民:《在毛泽东身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1951年】
      对茅以升说:我们是本家
      1951年元旦,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新年团拜聚餐上,茅以升和毛泽东同桌,周恩来把他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和他握手时,亲切地说:“我们是本家呐。”从此以后,每逢见到茅以升,毛泽东总要这样说,总要与他这个“本家”谈谈天。[游和平:《毛泽东和科学家的故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问粟裕:“你是少数民族吧”
      1951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和粟裕副总参谋长站在一起,这两位湖南同乡谈兴正浓。
      毛泽东笑问粟裕:“你是少数民族吧?是不是苗族?”
      粟裕答:“我们家乡少数民族很多,但我们家是汉族。”
      粟裕家乡湖南省会同县,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侗族占全县人口45.8%。在旧社会,由于受到民族压迫,当地许多少数民族居民自称汉族。粟裕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当时,他听家中人说,粟姓居民是汉族,所以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直到粟裕逝世以后,毛泽东提出的问题才得到了准确的答案。1986年1月,会同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侗族群众的要求,经过长期的调查识别,确认粟姓居民是由湖南省通道县迁来的侗族。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和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文件,政府部门批准粟姓后裔全部恢复为侗族,粟裕的族属也相应改为侗族。[江林主编:《将军从这里升起》,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2页。]
      
      【1953年】
      “任重,对啊,任重而道远啊”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到汉口。早已在月台上等候的中南局主要负责同志李先念、李雪峰和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等人,快步向刚停下的列车走去。车门打开,毛泽东笑微微地走下来。李先念、李雪峰先一步迎上去握手、问候,然后李先念向毛泽东介绍说:“这是王任重同志,是河北景县人。”
      “噢,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毛泽东向王任重伸出了右手。当王任重的双手紧紧握住毛泽东那温暖、宽厚的大手时,他激动得只是反复说:“主席好!主席好!”
      “任重,对啊,任重而道远啊。”毛泽东自言自语似地重复了一遍“任重”二字,并对二字的含义作了引申。这是他记住人名字的一种方法,他善于联想。[李约翰、镡德山、王春明:《毛泽东和省委书记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4-25页。]
      
      【1954年】
      “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
      春暖花开之日,王芳(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陪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
      毛泽东问王芳:“《三国演义》你看过没有?”
      “看过。”
      “陈寿的《三国志》你看过没有?”
      “也看过。”
      “你读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
      “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先是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后来在曹操麾下时又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寻兄时,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那重义气、轻富贵的优良品质,深明大义的儒将风度,‘单刀赴会’、无所畏惧的英勇气概,不知倾倒了多少人。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
      “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又问,“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关公姓什么?”
      “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王芳答道。
      “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毛泽东笑了笑说,“关公是指关为姓。”
      于是,毛泽东向王芳和其他随行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他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是露出了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还是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主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啊!”王芳觉得毛泽东的讲述绘声绘色,很有道理,便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
      “你查查其他书,看看是不是这样?”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王芳,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了找到这道题的答案,王芳细心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觅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为关。此书上却没有讲。[《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文汇报》1992年1月27日。]
      
      【1956年】
      “三立,你的名字取得很有寓意”
      1956年1月12日,毛泽东在天津视察。据相声演员马三立之子马志明回忆:毛主席到天津视察工作,天津干部俱乐部南楼舞厅里,聚集着50多名市人民代表。毛主席走到父亲身边时,父亲挺直身子自报家门:“我是相声演员马三立!”毛泽东本来是边握手边走的,这时却立住脚步,脸上现出了微笑,拿腔拿调学起了父亲说的相声段子:“买猴子,买猴子……”虽然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听上去却很亲切。他含笑地打看父亲说:“古书上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你的名字取得很有寓意。”[《书刊报》2007年第11期。]
      
      “你就是写《杜甫传》的冯至”
      1956年9月22日下午,毛泽东会见了德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雷曼及其随行人员,翻译是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作家冯至。
      当毛泽东会见完毕,送走了德国客人,而冯至也顺利完成了翻译任务以后,毛泽东便顺便问冯至:“你在哪里学的德语?”冯至答道:“先后在德国的柏林和海岱山。“你叫什么名字?”“冯至。”“噢,你就是写《杜甫传》的冯至。”毛泽东一听,立刻记起了他过去读过的《杜甫传》,高兴地说:“你的《杜甫传》我看过。”
      毛泽东对1951年《新观察》连续登载的冯至的《杜甫传》产生浓厚的兴趣,每期必看。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完毕以后,毛泽东曾对人说:“《新观察》现在《杜甫传》登完了,《新观察》我现在也不要看了。”[孙琴安:《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753-754页。]
      
      【1957年】
      “我失骄杨君失柳”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复信。在信中,毛泽东寄去了游仙体《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骄杨”即是毛泽东对其已故夫人杨开慧的赞美。在此词作中,他的痛惜夫人之情毫不掩饰。1962年,当章士钊请教该词中“骄杨”作何解释时,毛泽东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许祖范等:《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
      
      【1958年】
      “宋高宗的哥哥来了”
      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了在《新民晚报》工作的赵超构。
      一见面,毛泽东就诙谐地对在座的人介绍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宋高宗名赵构)。”毛泽东的幽默立即解除了赵超构的拘谨。接着,毛泽东才问他:你写了两篇检查,我看过了,写检查的心情怎样啊?
      赵超构坦率地回答说:很紧张,两个星期没睡好觉。毛泽东笑着说:紧张一下好,睡不好觉是好事。然后,他用比喻教育赵超构说:没有吃过狗肉的人,都怕吃狗肉;吃过了狗肉,才知道狗肉香。不习惯于自我批评的人,总觉得自我批评可怕。习惯了,就会感到自我批评的好处了。应当养成自我批评的习惯啊!
      这次谈话使赵超构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折服。[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26页]
      
      “你大概是霍去病的后裔吧”
      1958年9月22日,当毛泽东一行到达杭州时,浙江省的几位领导人来见毛泽东,毛泽东为张治中一一介绍。当介绍省委书记霍士廉时,毛泽东说:“是霍去病的‘霍’。”然后把目光转向霍士廉说,“你大概是霍去病的后裔吧?霍去病在汉代战功很大,可惜27岁就死了。”
      当介绍到副省长吴宪时。毛泽东说:“他这个人厉害,口衔天宪。”大家听后都笑出了声。[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页。]
      
      【1959年】
      “孙花满,花满了,‘百花齐放’,这样好嘛”
      1959年春,据上海京剧团演员孙花满回忆毛泽东当时和他的谈话。
      “在这之前,主席还曾问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我说姓孙,叫孙花满。他说姓孙是孙悟空。主席的湖南话我听不懂,他就解释说是齐天大圣,我听懂了。他说我的名字很好,孙花满,花满了,‘百花齐放’,这样好嘛!说得很风趣。还有一次,主席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河南洛阳人’。主席说:‘好啊,河南出才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上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19页。]
      
      他感到诧异,还有姓“水”的
      1959年3月下旬,水静随杨尚奎(时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到上海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及随后的中央八届七中全会。有一次,水静跟着杨尚奎参加一个宴会。她被陈正人拉到毛泽东跟前。“主席,这是水静同志,杨尚奎同志的夫人。”陈正人介绍说。
      “啊,好,坐、坐。”毛泽东很客气地和水静握握手,要水静坐在他身边,然后问:“你哪里人?”没等水静回答,又说,“你知道吧,江西、湖南是亲戚,所以湖南人叫江西人为老表。”
      水静只是点头,不知说什么好。头一次坐在毛泽东身边,头一次和毛泽东谈话,水静既激动又紧张,心里一直在怦怦跳。
      “你们江西人呀,”毛泽东又笑道,“晋朝的时候,江西出了个许真君,湖南出了条孽龙。起初许真君斗不过孽龙,后来孽龙还是被许真君降服了。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听说过。”水静说,“南昌西山万寿宫门前有口井,当地群众说,孽龙就锁在那里面。”
      “是吧,还是江西人厉害呀!”毛泽东笑着说。
      “我不是江西人,是安徽人。”水静解释说。
      “你现在嫁给了江西人,就是老表嘛!”毛泽东说着又问道,“你姓什么?”
      “我姓水,江水、河水的‘水’。”水静答道。
      “噢?还有这个姓呀!”毛泽东感到很诧异。
      水静感到和毛泽东一起说话,真是如沐冬日、如坐春风,开始时那点儿紧张、胆怯的心理,很快就消失了。毛泽东一边抽着烟,一边和水静谈着,时而和陈正人说几句话。水静就像在和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辈聊天一样,回答时又自然、又得体。
      有一回看戏,毛泽东也去了。水静和杨尚奎恰好坐在毛泽东旁边。中途休息时,毛泽东和杨尚奎交谈几句后,便一边吸烟,一边和水静开起玩笑来。
      “你怎么叫水静呢?这个名字不好。”毛泽东笑着说,“这是违反辩证法的。水是动的,不是静的嘛!你看大海大浪滔滔,江河波涛滚滚,哪里是静的呢?”
      “可是水也有静的时候。”水静争辩说,“苏联有部小说就叫《静静的顿河》。”
      “唔。不错。”毛泽东点点头说,“如果没有风浪,西湖的水也很平静。”
      “有动就有静,动和静是一对矛盾。”水静接着说,“这是您的《矛盾论》告诉我的。所以,我的名字没有违反辩证法,对吧?”
      毛泽东嘿嘿笑道:“你还有不少道理哩!”
      杨尚奎和周围的人也都笑了起来。[许祖范等:《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269页。]
      
      “北京有个万里,日行万里”
      1959年9月9日,毛泽东视察人民大会堂。当听到万里说只用10个月就完成了比故宫总面积还大的工程,而故宫花了10多年时间才初步建成时,他风趣地说:“你是万里嘛!别人日行千里,而你是日行万里。施工进度好快啊!很好!”[《名人传记》2004年第7期。]
      毛泽东当年评价说:“北京有个万里,日行万里。”万里当第一任城建部长便搞了个首都“十大建筑”,至今像丰碑一般矗立于北京市各处,被誉为“日行万里”。[权延赤、董丽娜:《天道――周惠与庐山会议》,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84页。]
      
      【1960年】
      “天赐,有点封建的残余”
      1960年5月14日,毛泽东在武汉东湖湖北省委招待所的后花园草坪散步。
      毛泽东看到苏天赐站在旁边,就走过来和他拉家常。
      “叫什么名字?”毛泽东问。
      “警卫团一中队,名叫苏天赐。”
      毛泽东听他说话的口音说:“你是小广东。”
      苏天赐小声地说:“我不是广东人,我是福建南安人。”
      “福建闽南,说的是客家话,也算是小广东……”接着,毛泽东又研究了苏天赐的名字,说,“天赐――有点封建的残余……”
      后来苏天赐得到启示,便将名字改为苏勤,以示自己不靠天赐而靠辛勤的愿望。[孙雷、孙宝义:《毛泽东衍名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70页。]
      
      “沙和尚是不是你的本家”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国庆观礼会上,毛泽东见到了沙千里,风趣地问候他:“沙僧,你好!沙僧,你好!沙和尚是不是你的本家?”[李树谦:《毛泽东的文艺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99页。]
      
      【1962年】
      “‘开明’,但就是‘胡’开明”
      1960年8月,北戴河会议即将召开。毛泽东接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委第一书记胡开明提出推行“三包”到组的生产责任制建议的信。他在8月16日作了批示:印发各同志讨论。为时不久,毛泽东就在会议上说:“河北胡开明,有这么一个人,‘开明’,但就是‘胡’开明,是个副省长。听了批评‘一片黑暗’的论调的传达,感到压力。你压了那么久,从1960年以来,讲2年多了,我也可以压你一下嘛!”胡开明经毛泽东点名后,回到张家口做检查,受批判。[《华夏纵横》1997年创刊号。]
      
      【1964年】
      “陈永贵是哪几个字”
      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到南方视察,专列停在河北邯郸车站。在那里,他听取了陶鲁笳和林铁、刘子厚等人汇报山西和河北的工作。当陶鲁笳汇报大寨和陈永贵的情况时,毛泽东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插话。
      毛泽东问:“陈永贵是哪几个字?”当陶鲁笳在纸上写了“陈永贵”3个字后,毛泽东用手指点着陈永贵的名字问:“他识不识字?”
      陶鲁笳答道:“陈永贵43岁扫盲,今年50岁,现在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不久前他在太原作报告,赵树理听了很佩服,说陈永贵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但他的观点完全符合毛泽东思想和辩证法。”听到这里,毛泽东笑了。[《广西党史》1997年第2期,第22页。]
      
      “荒煤不检查,送到北大荒去挖煤嘛”
      1964年秋,文化部整风。据陈荒煤在1986年介绍当时“荒煤挖煤”的故事:
      那是1964年文化部整风之后,周扬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整风情况时,康生追问:“荒煤检查了没有,他为什么不检查?”复又强调:“荒煤一定要检查。”这时,毛主席发话了:“荒煤不检查,送到北大荒去挖煤嘛!”[《书香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28页。]
      
      【1965年】
      “袁林――园林。你要多多造林”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问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袁林。”
      毛泽东望着茨坪宾馆四周绿意盎然的园林,笑着说:“好,这个名字好。袁林――园林。你要多多造林,搞好井冈山的园林建设啊!”[余伯流、陈钢:《喋血井冈山》,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322页。]
      
      “你现在和沫若不睦,和茅盾矛盾”
      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西郊,和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作者刘大杰展开了对文学的讨论。
      当时刘大杰就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问题,正与郭沫若进行争鸣;又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与茅盾展开讨论。而毛泽东对这些都注意到了,幽默地对他说:“你现在和沫若不睦,和茅盾矛盾。”
      刘大杰不禁笑了。
      “你跟前辈的人敢于争鸣,这很好嘛。”毛泽东鼓励道,“你这个战斗精神,希望能继续发扬下去嘛。你参加百家争鸣,不要怕丢掉名誉、地位、身份。”[孙琴安:《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691页。]
      
      “你名叫程思远,字就叫‘近之’吧”
      1965年7月26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周密安排下,程思远成功地帮助李宗仁夫妇回到了祖国。本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李宗仁夫妇和程思远。毛泽东和程思远一面握手,一面高兴地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毛泽东有个习惯,他初次接触有关人士时,往往喜欢以对方姓名为题,继而发挥、引申,渐入正题。
      这次,毛泽东幽默地问程思远:“你的名字为什么叫程思远呢?”
      程思远也幽默地回答说:“因为对自己的前程应当想得远一点,所以才回来跟毛主席、共产党。”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他又问:“你有别字吗?”当程思远回答“没有”后,毛泽东风趣地说:“那好,我来给你取个别字。你知道,中国古代有位大散文家叫韩愈,字‘退之’。你名叫程思远,字就叫‘近之’吧。远近的‘近’,之乎者也的‘之’。之者,共产党也;近之,从今而后靠近中国共产党。你看如何?”
      毛泽东这一番谈笑风生,一下子使双方“近之”了。程思远笑着表示感谢,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近之”的字。
      次日,统战部宴请时,郭沫若就称呼他为“近之先生”。[雷风行:《姓名与人生》,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27页。]
      【1966年】
      “叫彬彬不好,文质彬彬的”
      1966年8月,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人民群众。一位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的学生宋彬彬,兴冲冲地登上了城楼。她来到了毛泽东身旁,激动得脸颊绯红。毛泽东拉住了她的手,问过她的姓名。笑着说:“叫彬彬不好,文质彬彬的,革命不能那样雅致嘛。我给你取个名字,叫‘要武’,你看如何呀!”[图们等:《共和国最大冤案》,法律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971年】
      “你就应该当韩小弱,不要当韩小强”
      1971年8月23日晚,在毛泽东身边服务的韩继红,同毛泽东一起观看电视里播映的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看完后,她扶着毛泽东回办公室。毛泽东一边走一边对她说:“他是韩小强,你就应该当韩小弱,不要当韩小强。”
      “韩小弱?”小韩一时没有领会毛泽东的意思。
      “对,韩小弱。”毛泽东又重复了一遍。他说着在沙发上坐下。拿起红铅笔,在一个空烟盒上写下了“韩小弱”3个字。
      小韩拿起烟盒仔细地看了看,说:“啊,是强弱的弱。”
      毛泽东接着说:“像韩小强那样的强,还不如弱点好。”他说着随手又在一份《参考资料》的背面上撕下半张空白纸,挥笔题下“韩小弱同志”5个字,并写下了题字的日期:“1971.8.23”。[李树谦:《毛泽东的文艺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15页。]
      
      “吴德有德”,“吴忠有忠”
      1971年9月12日,据吴德回忆林彪事件:
      毛主席在每年国庆节前出巡各地,然后返回北京,是有规律的。1971年这次南巡,是经津浦路回来的。在途中到达济南时,主席通知李德生、纪登奎、我和吴忠到丰台谈话。9月12日下午,我们在丰台上了毛主席的专列。毛主席与我们谈话时,汪东兴也参加了。
      在谈话中,毛主席说庐山会议的6号简报是反革命简报。我一听毛主席这样说,就赶紧检讨。我说:主席,我还在6号简报印发前签了名字。6号简报是反革命简报,我犯了政治错误。毛主席挥着手说:没你的事,吴德有德。
      毛主席随后的谈话,好像是说这是个反革命集团或是个反革命的行动这样一类的话,因为紧张,没有听得很准。这时,吴忠说:主席,可能有坏人吧?毛主席说:你讲得对,吴忠有忠。[《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又见《党史文汇》1995年第5期,第9页。]
      
      “让‘乔老爷’做团长”
      1971年10月,联合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不久,中国外交部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周恩来去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当即指示:“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接着他又说:“派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做团长。”毛泽东马上做出决定。
      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即将出席本届联大的消息发布后,国外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可能派出的最合适的人选”。[曹俊杰:《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241页。]
      
      “又有志气又光明啊”
      1971年11月,毛泽东接见女儿李讷及其丈夫许志明。据许志明回忆:
      毛泽东在接见时问李讷同志:“他叫什么名字啊?”李讷含笑回答说:“叫许志明。”“哪几个字啊?”“言午许,同志的志,光明的明。”毛泽东开怀地笑着说:“好。”他用力上下握着我的手,非常高兴地说道:“志――明――啊,又有志气又光明啊。”[《在毛泽东身边》,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54页。]
      
      【1973年】
      “你有个弟弟叫邓小贤”
      这年春天,在一次中央军委的办公会议上,当邓小平进来时,毛泽东一把握住邓小平的手,开玩笑地说:“小平同志啊,你有个弟弟叫邓小贤,‘男女关系’问题,《水浒》里已经解决了!”
      博览古典名著的毛泽东与人谈话时,习惯引用历史典故。当时他借用小平同志青年时代用过的名字邓希贤,恰与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里一个有男女关系问题的人物邓小贤的名字有相似处。所以毛泽东幽默地说,你有个“弟弟”叫邓小贤。这时陈士榘开始意识到,毛泽东是在跟邓小平开玩笑,说明邓小平的问题已经解决,应该出山了。[刘恩营:《三星上将陈士榘》,《中华儿女》1996年第4期,第70页。]
      
      “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乔冠华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回来的第二年,韩叙奉命赴华盛顿组建中国驻美联络处。与此相对应,美国政府也派助理国务卿詹金斯来北京,商谈建立美国驻华联络处。乔冠华同詹金斯的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他高兴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的前三句,朗诵给参加中美谈判的中方同志听,征求最后的第四句。
      前三句是:八重樱下廖公子(廖承志在樱花盛开时率中日友好访问团去日本),五月花中韩大哥(韩叙下榻于华盛顿“五月花”旅馆),欢欢喜喜詹金斯。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喜上眉梢乔老爷”,有的说“洋洋得意乔老爷”,乔冠华都不满意,便搁下了。
      过了一天,毛泽东召集大家去汇报中美谈判情况。见毛泽东兴致很高,有人便将乔冠华写了三句诗,征求最后一句的事也汇报了。毛泽东听后引起了兴趣,当即说:“我来给‘乔老爷’续后两句!”接着他笑对乔冠华说:“乔老爷,你的前两句是‘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我现在给你续上后两句,‘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你看如何?”
      在场的人都知道乔冠华在“文化大革命”中替造反派卖小报这件事,于是哈哈大笑,都说:“主席这两句真高明。”[曹俊杰:《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250页。]
      
      “朱毛啊,你是猪(朱)!我是猪(朱)身上的毛啊”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接见参加中共中央军委会议的同志时,握着朱德的手说:“老总啊,你好吗?你是红司令啊!人家说你是黑司令,我总批评他们,我说是红司令。”就座后,毛泽东又说:“朱毛啊,你是猪(朱)!我是猪(朱)身上的毛啊!”[许祖范等:《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1974】
      “我劝她改个名字,叫唐闻死”
      1974年5月29日晚间,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书房,会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
      李政道在谈了理论和应用科学关系之后,还没有等到王海容把毛泽东那带着浓重湖南乡音的话转述、翻译过去,毛泽东已举出了形式逻辑的例子:“比如,形式逻辑的大前提,凡是人都是要死的,从古以来老人都死了,就是这个大前提。”说到这里,毛泽东又指指身旁的唐闻生说:“‘唐闻生是人’是小前提,这个小前提就包含在大前提里头。‘凡是人’不是有个人吗?唐闻生是人,不是包含在大前提里头吗?所以唐闻生呢是要死的,这是结论。这就是三段论法。”
      说到这里,毛泽东笑了,又继续说:“她叫唐闻生,我劝她改个名字,叫唐闻死。她说不好听!”
      “唐闻死”一名固然难听,但是毛泽东关于生、死的阐发,却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而且正是这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使得原先严肃、拘谨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然后,毛泽东便开始一本正经地向李政道垂询“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宗道一:《唐闻生:昨天与今天》,《今晚报》1994年12月28日。]
      
      “姜泗长,钱伟长,一定是哥俩”
      1974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姜泗长突然被中央军委派来的小车接走,乘坐由周恩来总理安排的飞机到达长沙机场,迎接他的竟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这时他才知道,此行是为毛泽东治病。
      “这是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的姜泗长主任。”汪东兴介绍说。
      “噢,姜泗长。那个钱伟长,你们一定是哥俩。”毛主席风趣地说道。在场的人都笑了。[游和平:《毛泽东和科学家的故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1975年】
      “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开会。很长时间,毛泽东没有召开政治局会议了。他在外地休养了10个月,刚刚回到北京。在会议最后快结束时,他念了辛稼轩的一首《南乡子》词中的最后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他指着叶剑英说:“他看不起吴法宪。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说吴法宪不行。”毛泽东让叶剑英背诵全篇《南乡子》。叶剑英随口念道: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镇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毛泽东很高兴,对大家说:“此人有文化。”他指的是叶剑英,并且又重复了一遍刚才念过的这首词中的那两句,以及吴法宪不行,曹、刘为谁的话。[贾思楠:《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351-352页。]
      
      唐由之“花开花落两由之”
      1975年7月23日,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泽东做了眼睛手术。据唐由之回忆说:
      7月23日晚上做的手术。11点左右开始手术,完了最多12点。主席大概躺了3个钟头左右,醒了。我听见主席翻身,就进去了。主席的耳朵特别好,他听见有人进来了,就问服务员:“谁进来了?”服务员告诉他:“唐由之进来了。”主席信口就念了一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可是主席讲的是湖南话,我听不太懂。我说:“主席,你念的我没有完全听懂。”主席说:“你拿纸来,我给你写。”因为双眼是包着的,所以他用铅笔,拿了个硬本,眼睛闭了写的。因为眼睛包着,“两”字重叠了,“由之”也不太清楚。我一问,他便一一重写。我说这是谁作的?是主席?他说:“不是,是杨杏佛被国民党枪杀以后,鲁迅去悼念他时写的。”[《晚年岁月》(大型电视专题剧《毛泽东》解说词之四),《湖南党史》1995年第4期,第11页。]
      
      “邓小平,是邓水平嘛”
      1975年11月初的一天下午,毛泽东和护士孟锦云谈话。
      孟锦云说:“这些日子,报上登的文章都是不点名批邓小平的。我看邓小平同志挺好的,人家心眼不错,从心里根本不是反你的。”
      毛泽东听了这话,反应很迅速:“邓小平,是邓水平嘛,他有能力。”
      “那可不,我回家听我的亲戚讲,科学院搞了整顿之后,挺有成绩的,大家是服气的。”
      “我给你个任务,你以后再回家时,多打听打听外面的情况。什么情况都要听,外面的世界精彩得很哪!我这里,光看报、听文件,不行噢!”
      “邓小平,邓水平”,这是毛泽东对邓小平同志的最终评价。这个评价,始终因为一些人的封锁,不能及时传达出去。[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92页。]
      
      (选自《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盛巽昌 编/西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推荐访问:品评 姓名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