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静修:一条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师的成长之路感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8 04:51:50 点击:

      我们常常会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称为“进修”,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包含着教师对自我的深切期待。回望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更多的并非“进修”,而是以平和、淡泊之心“静修”。  静修,找寻师爱之本真
      教师,于我而言是儿时的理想与追求。也许因为这样一种原初的教师情结,1996年师范毕业,我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任教。由于一位老教师病休,我被临时安排到高年级任教。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投入了非同一般的工作热情。每天为了学生加班加点,经常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付出与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连续带了两届毕业班,均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于是,当我送走第二届毕业班时,学校又将五年级的一个最让领导和老师头疼的班级交给了我。一个学期,加倍投入,未见成效,原因是学生太特殊。
      无奈之下,请教一位教育界前辈。倾听了我的一肚子苦衷之后,他平静地对我说:“你首先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究竟把学生当成了什么?是学习的机器,还是你获取名利的工具?”我心里一惊,是呀,这几年,我究竟把学生当成了什么?在我眼里,学生的学习最重要,成绩最要紧,其他都无所谓,学生不再是活生生的人存在在我面前,而成了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这是何等的功利和狭隘啊!
      抛开功利之心,静心而修,自己那份纯粹的师爱自然被唤醒了。于是,我把孩子当做有独立人格的人,不用分数的高低、名次的先后在心中将他们划分等级;把孩子当做成长中的人,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的错误,以无限的耐心陪伴他们慢慢成长。还原师爱之本真,慢慢学会了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自己的教学,结合孩子的状态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孩子的发展改进自己的教学。
      静修,夯实为师之基石
      静修,为我的教学打上了“爱”的底色,构建适切于儿童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的课堂成为了我的教学追求。16年探求之路,静静沉淀,留下了一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还没有“师徒结对”这样的传帮带模式,于是天天都要让自己的耳朵保持清醒状态,“偷着学”——学别的老师如何同学生谈话,如何面批作文,如何与家长沟通等等。此外,还要让自己的嘴巴保持运动状态,“多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科教学中自己概念模糊的地方,请教班级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等等。态度决定一切,正是依靠这种能者为师、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从周围的前辈那里拿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96年踏上讲台,当时根本不知道教案应该怎样写、课应该怎样上,加上百度、谷歌等还没有诞生,所以每每备课,书桌上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备课参考书,一节40分钟的课往往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准备。虽然这样的备课方式,让年轻的我失去了许多享受生活的时间,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准备,我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在实践中,我逐步习惯了这样一种备课方式:先通过学习钻研,形成自己的教案,再看别人的特别是名家的教案,寻找异同点,从相同中寻找规律,从不同中发现问题。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详案,教学环节中重要的设问、小结语、过渡语,教学中开放性提问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答案及应对策略,都会在教案中详细写出。多年的详案撰写帮助我形成了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和基于学情、顺学而导的能力。
      大约在工作的第二年,我便有了一些朦胧的让自己崭露头角的愿望。可就在这时,老校长对我说:“你不把粉笔字练好,就不要想有上公开课的机会。”一句话,不拐弯,不抹角,直击我的要害,让我褪去激进的心态,回归平静之心。于是跟美术老师借了小黑板,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练习,上课时,牢记提笔就是练字时,一笔一画写板书。回到家,又把师范时使用的文房四宝拿了出来。此外,我还坚持每天在家对着镜子进行试教,练语感,练教态。这样苦练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校长看了我的粉笔字说“可以了”,于是得到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赛课机会。
      这是一次区级赛课,参赛对象是全区工作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在校领导的辅导下,初出茅庐的我夺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于是,又有了第二、第三次更高级别的赛课。可是这一连两次的机会都以失败收场,现在想来原因在于,自己把自己束缚了,备课依赖别人,迷信专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结果上出的课是“四不像”。连续的赛课失利,使得接下来的许多机会与我擦肩而过,2001年到2003年期间,我几乎没有上过区级以上的公开课。我没有气馁,更不愿放弃。没有机会,我就将自己的课堂当做试验场,将每一堂家常课当做公开课,要求自己上课不看教案,全心关注学生,关起门来,夯实为师之基石。
      工作第七年,我做了教导处副主任。身份的改变,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于是,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静修——在借鉴中积累。
      大量的听课成了重要工作,这个阶段的听课,基本采用实录式的记录方式,也就是每言必录,但并非机械记录,而是边记录边思考,及时在执教教师精彩的言辞旁加上“☆”,在老师有问题的表述旁加上“△”。这样的听课方式延续了一段时间,让我在教学随机评价和引导方面有了一定的感觉。
      接下来,我开始调整听课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也就是在听课前就对将要听的内容有所构思,形成自己的教学意向,然后再去听别人的课,在听的过程中比对:哪些地方别人的设计好?哪些地方自己的想法更有道理?这样的反思式听课渐渐缩小了自己和优秀教师的差距,也让自己渐渐找到了许多教学的门道。
      静心而修的心境,让我学会了等待,更让我形成了“尽力做好眼前事,不计后来得与失”的良好心态。没有杂念,方能投入;没有负荷,方能超越。于是,工作七年以后,有了这样的一条并不灿烂倒也扎实的专业发展轨迹:2007年,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承办的“江苏省名校名师观摩活动”中执教公开课《李时珍夜宿古寺》;2008年,主持由南京市教研室承办的苏教版全国阅读教学竞赛;2009年,主持由教育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同年在建湖县实验小学承办的“江苏省名校名师观摩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010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   静修,汲取他人之智慧
      静修,让我可以直面问题,找寻自己发展之需要;静修,让我可以直面挫败,坚定自己选择之方向;静修,还赋予我“吸纳”的智慧,让我学会捕捉环境之价值。
      与专家名师相处,喜欢静静地倾听,为师之道便在这静听中逐渐明晰起来。支玉恒老师用一堂《生命,生命》的教学让我明白了“大道至简”;袁浩老师的课堂点评启迪我习作训练要从“观察”开始;高林生老师的“读文先辨体”让我知道了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有文体意识;李亮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更像农业,要顺天致性”;与孙双金校长交流后记住了“舍得是智慧”;周益民老师对“儿童立场”的坚守,潘文彬老师关于“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的论断,让我在解读教材时多了一些发现的眼光。
      与专家名师相处,更喜欢静静地被感染,为人之道便在这静染中逐渐莹润起来。在主持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大赛现场答题环节的点评老师。他就是佟乐泉老师,是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应用学系教授。佟老师年近80,罹患帕金森综合征,但是每一次点评时他必定起身,面向台下所有的观摩教师,每一次点评的开头他必定会转身对台上选手点头致意,并说“老师您辛苦了”。其优雅的风度、谦和的姿态,深深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与佟老师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的心境也渐渐开阔起来。
      与同事同行相处,静静地投入,同样让我获益良多。与我校陈洁老师一起研讨省级展示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在共计八稿的磨砺中,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起点,以学定教;教学过程的实施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顺学而导;教学的目标指向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言意兼得。与学校低段教研组长陈蕾老师一起辅导青年教师尝试科学认读课,在一次次碰撞交流中,从未教过低年级的我感受到了低段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那份亲和与自然正是自己教学之所需。陪着徒弟汪颖老师走过了南京市首届信息能手大赛,在将白板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尝试中,年轻的汪颖老师总是能发掘出现代技术的优势,让我大开眼界。
      名师、专家、团队,众人的智慧于静修中汇聚成汩汩的清泉,让我的心池更加开豁明澈。
      静修,培养独立之思想
      语文教学的思潮层出不穷,从1996年毕业至今,16载的教学生涯,历经了“南通会议”(即1992年12月在南通召开的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倡导的语言文字训练,看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带来的泛人文现象,迎来了今天关于“教课文”与“教语文”的热议。在纷繁变化的教学思潮中,渐渐明白只有让心沉静,培养独立之思想,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读书是培养独立思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阅读就应该像鲁迅先生倡导的那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有了阅读的广度,当学生将西安的别称说成长安时,自己就能告诉他这是历史曾用名;当学生将蒲公英的花托理解为花茎时,自己就能及时纠正。当然,“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还必须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哪怕一开始没有兴趣。唯有确保专业阅读的深度,才能发现教育的规律,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专业目标行进。我在阅读中,喜欢圈画、批注、摘抄,将自己的思想注入阅读的过程,将读与思有机整合。长期这样的阅读让自己形成了一种职业敏感,总在不自觉中将生活所见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
      曾经于《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发表过一篇名为《跨界看小语》的文章,把语文教学和司空见惯的“吃”联系在一起,谈了自己关于中段教学的一点认识:
      如果说学生是品尝这些美食的食客,我们教师自然就成为了制作美食的厨师,怎样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呢?
      ……
      3.对于情节生动有趣的课文,不妨边涮边吃。
      边涮边吃讲究的就是“吃”的参与性,而情节生动有趣的文章重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蒲公英》的教学,采用角色扮演,让全班学生做蒲公英,老师当风婆婆。通过图片演示,把蒲公英们分别带到田野、沙漠、村庄、湖泊等地方,让小蒲公英们选择自己的家(沙漠、湖泊可以随机指定学生在此安家)。等到一年以后,风婆婆再来找寻小蒲公英们,通过不同地点蒲公英的生长现状介绍,让学生逐步明白童话所包含的道理。
      4.对于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妨蘸着酱吃。
      这里的“酱”,就是我们说的上下文,也就是说对于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必须放入文本之中,联系上下文,从文本中发现蛛丝马迹。例如《金子》一课,最难理解的关键词语就是“真金”。有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就紧扣这个词,通过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彼得身上的真金就是一种坚持;通过对彼得言行的剖析,让学生发现彼得身上的真金就是一种勤劳、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蘸着上下文这份酱,学生对“真金”的理解也步步深入。
      独立思想的培养更需要反思的精神,陶行知说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实践中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思未必需要宏大主题或颠覆性判断,一些日常教学的不起眼的问题,细细琢磨,边思边做、边做边思,也会有所得。
      经常听老师说自己在解读文本阶段感觉很多东西都要抓,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取舍,我在准备全国大赛的《石榴》一课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在磨课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思想便在静静思考中逐渐清晰。课后,我在反思中写下了一段关于小学语文“教什么”的认识,并发表在了《小学语文教师》上:
      “教什么”之思考
      磨课过程中,发现适切的教学内容需要科学地思考,智慧地取舍。
      一、遵循教学的规律,以学定教
      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预备会上,崔峦老师提出了“吃准目标,夯实教学,注重实效,积极创新”。关于“实效”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衡量其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入手。要“以学定教”,就是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明晰学生学习的难点(盲点)以及学习的可发展点。本课教学无论是生字词教学还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剖析。例如“小喇叭”一处的教学设计,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可发展点。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孩子只能感受到石榴花和小喇叭的形似,而对于两者间的神似(也就是用小喇叭吹奏起来的热闹感觉来体现石榴花的旺盛)学生难以体会,于是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火红(因为小学生总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带领着学生步步深入,使其获得愉快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二、依据文本的特质,择材而教
      阅读教学实施的载体是课文,无论是将课文看作例子还是范文,都需要分析这篇文本的学科价值,也就是教师要具备针对文本特质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的素质。《石榴》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和一些文学大家的状物作品相比,这篇文章少了对事物白描的功力,但是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却成了这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能力的培养又是丰富语言表达、形成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针对文本的特质,本课的教学(精读环节)就抓住了喇叭、石榴这两处想象展开,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魅力,逐步养成边观察边想象的习惯。
      三、明晰年段的要求,定标施教
      《课程标准》中明晰了三个年段在阅读教学等方面的要求,说明不同的年段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就要把握好这个“度”,做到不越位。基于这样的思考,此课教学抓住意义段展开,通过整体感知、品析关键词句,带着学生经历了思维的爬坡。
      时下流行一种生活方式叫“乐活”,个人觉得,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在追求一种“乐活”的境界。在一切以速度与利益衡量的今天,在一片浮躁与喧嚣之中,静心而修,默念:“鱼与熊掌皆非吾所欲,独乐为人师!”
      (作者单位: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推荐访问:静修 教师 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