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会工作 > 正文

    雅典三期与凯旋庭 雅典凯旋一周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6 04:45:39 点击:

      一年前的雅典,在骄阳似火的8月,经过17个日夜的搏杀,中国军团以32枚金牌,总奖牌数63枚的成绩历史性地名列金牌榜第二位。朱启南、王旭、李婷、孙甜甜……一匹匹“黑马”横空出世;王义夫、张越红、冼东妹、张宁……一位位“宿将”宝刀未老,正是他们为“中国品牌”书写辉煌。
      转眼间天悄然流逝一年不长但他们的变化却不小有人继续拼搏为了三年后的另一高峰有人回归家庭为了生活的圆满;有人新官上任,但不曾远离体育……
      让我们走近,用心倾听。
      
      杜丽:因为百变所以美丽
      
      杜丽换枪,也许算不得新闻,因为这位美女枪手素来以对枪“喜新厌旧”著称。据她个人计算,仅2002年入选国家队以来,就先后换过7杆,但是簇奥运会夺冠用的枪都换掉了,还真是颇令人不解。
      这杆奥运功勋枪的新主人是山东省队的一名老队员,就在夸年的一次比赛当中,杜丽还曾见过那杆枪:“它可算把光荣的枪,参加了两次大赛都拿到了冠军,现在那两个检验标签还在枪身上贴着呢。”杜丽很有感情地评价。这不禁勾起了我们更大的疑问,换掉奥运枪绝非喜新厌旧这么简单。杜丽道出了心里话:“我也试着把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留下来,但是每次留下来之后,我才会发现后来的成绩并不好,越看重一样东西就会越放不开。比如,我永远拿着奥运会这把枪,每次托起它,我就总会想去追求奥运会夺冠时的那种感觉,可事实上摆在我面前的已经是新的挑战了。如果不把过去抛弃,我就没办法更好。”
      奥运会后的杜丽剪掉了齐齐的“杜丽头”,换成了时尚凌乱的碎发,但是对于现在的发型她似乎并不满意:“刚刚做出来的时候不是这样子的,很漂亮,但这发型需要天天用发蜡打理,我太懒了,也觉得头发上涂发蜡好难受,于是就变这样,自成一派了。”
      与靶场上穿着厚厚的射击服相比,场下的杜丽清爽可人。问她最满意自己的哪身衣服,她想想指着自己说:“就这身。”
      一件淡蓝底加白斜纹的上衣,一条白色的九分长裤,将她的高挑瘦削的身材展现无疑。虽然现在国家队在上海集训,但是对于比赛密集的杜丽来说,痛痛快快逛一天街还只是一种奢望:“到上海后,我只去过一次徐家汇,我喜欢港慧广场,人少买起东西来觉得特别舒服。如果我有几天的假期,我要好好地逛逛,到晚上再和朋友大吃一顿,最好是火锅,辣的。”
      奥运会结束后,杜丽变成了不折不的明星,甚至连回趟老家淄博都成了家机密。她印象最深的是首次拍广告的经历当回忆起时,杜丽一连用了8个累字。
      早上5点起来化妆,化妆师在她的脸上左涂涂右抹抹,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化妆师突然直了直身,杜丽像解放了一样:“完了?”谁知化妆师不动声色地说“快了,已经有头绪了!”杜丽顿时无语。妆终于完工了,跑到镜子前一照,吓了一跳:“这是谁?我?”从不爱化妆的杜丽还以为自己戴了个面具。拍照是对杜丽脸部肌肉的一次考验。摄影师要求她从头至尾地笑,从上午一直到晚上?点,。笑到笑容最后僵在了脸上,杜丽“笑”着诉苦说:“我好同情那些演艺界的明星啊!”
       枪可换造型可变,但是杜丽坚信:“我还是原来的我。”的确,这位自称有着“野蛮性格”的时尚女孩,依旧喜欢逛街、喜欢火锅、喜欢周星驰电影、喜欢玩电脑游戏。她的挑衣标准就是简洁,衣橱里的牛仔裤已经泛滥成灾,但是看见漂亮的她还是像看见新枪一样心里痒痒。她很少穿裙子,因为觉得自己不是淑女,装也装不像。
      一次,杜丽以奥运冠军的身份盛装出席某电视台的一场晚会,一进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她突然觉得眼前有片黑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眼睛上的假睫毛快掉了,她一边走一边不动声色地挑了挑,还是粘不上,她索性就揪了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粘在了走在前面的许海峰身上。许教练竟对这个恶作剧毫无觉察,淘气的杜丽见势干脆连另一个假睫毛也揪了下来,一并贴上。看着许教练身后的睫毛,像一对活灵活现的小眼睛;走在后面的杜丽前仰后合地笑了起来。
      
      王旭:“董事长”在道场
      
      挂上中国第一枚奥运摔跤金牌,拿起笔为狂热的体育迷签字时,王旭才感到自己的名字太好了,不仅笔画少,写起来洒脱,而且把她那“九点出生的太阳”的多重意味和运气点化得恰如其分。由此她不住地感谢起这名字的人,妈妈。
      妈妈是托起这颗小太阳的人之一。多少年来,无论生意多忙,只要女儿有事,妈妈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一切,直奔队里。奥运会前,妈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就一封为女儿壮行的信,附上一首激情四射的小诗,她还特意跑到北京西山八大处,在佛像面前为女儿虔诚地焚香许愿。
      凯旋之后,王旭把金牌交给了妈妈。妈妈兴奋了一周,不知放在哪儿好,常常把它挂在脖子上,不住地削司自答:“这是我女儿的吗?”“真的是女儿的!”想来想去,妈妈还是将它存入了银行的保管箱。王旭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收藏起两件奥运纪念物:一是比赛服,一是只穿了4次(比赛了4场)的黑色摔跤鞋,那上面还沾着雅典的征尘,王旭不肯洗刷,却走到哪儿背到哪儿。看到它们,王旭就想起登上奥运领奖台的那一刻:像是大运动量训练刚完,全身上下都是汗水。甚至橄榄环刚一戴上头,眼前就下起雨来……
      从频繁的庆祝活动中抽出身来,王旭跟着妈妈去了八人处。在那佛门净地,王旭听到妈妈的另一番真诚嘱咐:“继续努力,下一届的金牌还是你的!”王旭二话没说,转身回了摔跤队,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训练馆里一切如常,只是多了7张王旭的大照片。队友每次进来总是朝着它们打招呼:“哎,早上好,王旭!”每次站队集合时,全队面对的是那张奥运夺冠后王旭和教练许奎元抱在一起的照片。由于眼睛被遮挡,王旭至今也搞不清自己当时是哭还是笑。队友都说,那神情太像动画片中的“流氓兔”了。兴奋的那一刻早已过去,王旭还是牢记妈妈和许老师的话:“一切归零,做好该做的事。”
      该做什么呢?除了继续训练,王旭最想学习。奥运会前,妈妈曾对她说:“打好了这次比赛,我送你去国外学习!”一句无意中的鼓励话,让王旭久久挂在心上。回国之后王旭要求兑现,妈妈又愧疚又着急:“比赛还没完呢,你还要争得下一块金牌呢!”一次,一位来访的德国朋友许以厚待,让王旭去国外训练学习,王旭请教妈妈怎么办,妈妈又急了:“想都别想,先得回报国家,2008年以后再谈!”
    一提“回报”二字,王旭不多说了,这是她和妈妈共同的心愿。奥运奖金发下后,母女俩就商量,一不给自家添车,二不购置私宅,而是以“王旭”的名字,开办一家高科技公司,回报体坛,特别是中国跤坛。
    去年底,王旭公司正式挂牌。注册商标的图形是一个大写意的人阳,太阳中是一个眼状的“旭”字,背景是五个彩条,寓意世界五大洲。公司办公室里贴满王旭的照片,不知者以为到了体育公司。公司的第一个上市产品是赤霞珠高级干红葡萄酒,其品牌图像就是王旭在雅典赛场头戴撇榄枝举着金牌侧目微笑的照片。今年的摔跤亚锦赛在武汉举行,王旭公司一下赞助了价值20多万元的500箱葡钳酒。体育总局重竞技中心主任马文广高兴地说:“利国利民,好事好事。”这次比赛中,王旭那个级别的伸跤冠军恰被中国一选手夺得,王旭妈妈作为颁奖嘉宾,第一次登上了领奖台。坐在台下的王旭则当起了现场摄像师,将妈妈的笑脸纳入家庭记录中;而当大赛组委会为赞助企业隆重授奖时,上台的不是妈妈,却是王旭。   不过,令妈妈遗憾的是,从公司成立至今,董事长王旭从未到过公司。大事小情都是妈妈找王旭商量后,再跑前跑后地处理。妈妈半刀:玩笑地劝女儿:“你能不能去看一眼自己的办公室,妈妈虽说是经理,可还是给你打工的!”王旭反过来劝妈妈;“哎呀妈妈,公司有您就行了。要是想女儿了,你就看一眼墙上照片!我真的没空。”
      的确,王旭没空,她所有的空闲全用在训练和学习上。若问她“给你三天假怎么打发?。”驰会眼睛放光:“真的呀!”然后不假思索地说:“那我会带上妈妈,要么去趟云南丽江,要么去趟海南……三天,时间少点,不过我们坐飞机去,也够了!”
      
      刘翔:希望师爷能活到120岁!
      
      从1998年相识到2004年,6年间师徒二人艰难西行,直至在世人面前一跃跳上冠军的奖台。时至今日,又是一轮春夏秋冬,许多记忆也许会模糊,永恒的固然是那闪亮的12.91秒,但不能缺失的还有那对师徒如同父子的身影。
      雅典奥运会过去的一年中,师徒俩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殊荣与追捧。师徒俩除了一日不能停的训练和计划之内的比赛外,还骤增了大量的“课下作业”。这些自然与雅典奥运会前夺得田联大赛第一名后的外界关注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曾看到过一则很短的刘翔日记:“现在在火车上,去江西比赛。赛季真的开始了,今年比赛挺多,不管怎样,努力完成定好的目标。另外,师父的电话不停地在响。”心疼和歉疚的心情溢于言表。自己的成功不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还包括师父的。孙海平总会下意识地挡在徒弟前面,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为的是保持一个可以专心训练的外部环境。
      一枚代表着黄种人在此项目上突破的金牌,使一位仅仅21岁的大男孩名利双收,福布斯排名由第90位一跃飙升至第三位。而作为教练的孙海平清醒异常,冷眼观潮。他指出:刘翔身上确实有许多商机,但一切活动一定会以不影响训练为前提,在国家体育总局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统—安排下适当进行。
      这对师徒依然过着简单而愉快的生活,照旧一身运动装束,财富对于他们只是一些数字罢了。然而自身的平静并不能浇灭支持者和媒体的热情,这也是最让师徒俩,尤其是师父孙海平担忧和无奈的。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孙海平忧心忡忡地谈到:一次训练课上,大批记者摆开“长枪短炮”的架势围攻刘翔。那堂力量训练课,教练要求刘翔尝试÷下自己能达到的杠铃重量极限。正当他提起沉重的杠铃到一半时,两部闪光灯先后亮了一下,顿时分散了刘翔的注意力,导致杠铃从半空中落下。“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做训练时,受到外界影响分散了精力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导致运动员受伤。”孙指导不无担心地说。
      面对这一切,他们从始至终镇定自若,默契地脚踏实地朝着一个个既定目标走着。这种深陷嘈杂,却心如止水的平静,正是源自彼此坚定不移的信任所带来的安全感。孙海平说:“面对如此高的关注度,压力是会有的,但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一年中参加的每场比赛都是根据其赛事性质制定不同的主导思想。总体还是要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长远目标做计划。”
      在孙海平眼中,弟子刘翔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一方面他还是个孩子,天真、活泼、爱玩,偶尔会因为训练中偷懒得逞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他又很成熟、稳重,在一举成名后,各种场合的表现都很得体,让父母、教练放心。于是孙海平既当他是大人,又当他是小孩儿,训练中“软硬兼施”、松弛有道。正是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以及减数量提强度的针对性训练方法成就了刘翔。
      在刘翔被编进新版教科书的时候,孙海平坦言:既是压力也是考验。
      刘翔在师父的身边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怀揣鸿鹄之志的青年,这么多年来孙海平一直用两本帐记录刘翔的训练成绩。给刘翔看的一本肯定要比他的真实成绩慢一些,为的是不让他自我感觉太良好,提防他骄傲自满。孙海平自始至终这样的细心,从小处着手。他完成了当年给刘翔父亲的前两个保证。对于第三个,如今虽声名远扬,却谦逊、自信,热心公益事业的刘翔本人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一次在国外比赛时,美国一位小有名气的教练找到刘翔,说可以带他训练,并保证可以提高他的成绩。刘翔笑了笑,礼貌地对他说:“对不起,我有自己的中国教练,我认为他的训练方法更适合我!”正是相互信赖使得师徒二人荣辱不惊地走过这不寻常的一年。赛场上的他们激情四射,场外的他们温馨、坚定。或许某一天,你就会在机场偶遇一对背着行囊准备登机的、父子,那就是继续征战在西行路上的“悟空”与“师父”了。
      
      朱启南:喜欢吉普的追风男孩
      
      2005年6月24日,上海射击射箭运动中心训练场,刚从德国比赛回沪的朱启南正在训练。当时室外气温35摄氏度,训练场上的他穿着厚厚的射击服,一丝不荀地重复着动作。。周围很安静,只能听见“啪啪”的枪声;天气很热,但朱启南脸上的表情很冷。
      直到回了宿舍,朱启南才像换了个人,笑容又浮现在这个温州小伙子的脸上。这才明白他在训练场的冷,只是他专注的一个诠释。
      雅典夺冠的难忘情景,朱启南很少回顾:“其实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具备实力和控制比赛心态的能力,只是看谁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把它发挥出来罢了,比赛就是这么简单。”那枚奥运会金牌也被他随手放在家中的抽屉里——和其他奖牌一样。在他眼里,这些金牌除了赛事大小之外,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自己付出汗水获得的回报。
      “走在街上很少有人能认出我。”一次逛商场,售货员上下打量他,然后试探着问:“你是朱启南吧?”朱启南笑笑:“谁?”“就是奥运会打枪得冠军那个?哎呀,你们长得太像了。”朱启南露出一个更灿烂的微笑,道了声:“谢谢你。”就快步离开了,弄得售货员一头雾水。朱启南说,当时也不是故意要骗人家,只是觉得自己只是普通人,哪里是明星呢?
      问及奥运会带给他最多的是什么,朱启南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荣誉和荣誉带来的压力。
      从奥运会结束到今年2月国家队重新集合,朱启南断断续续参加了许多活动,一直没法进行系统训练。在世界杯韩国战的选拔赛上,他惨遭淘汰。这个结果对于奥运会新科状元来说无疑是尴尬的。朱启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抛开其他原因不谈,自己的心态上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把自己摆得太高了?一段时间之后,弛终于走出了低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要以为自己是奥运会冠军,就可以理所应当地拿下每一场比赛。都被你拿下了,别人还怎么过?。所以不要怕输,输了就让别人也拿一次嘛。”摆正了心态,加上系统的训练,朱启南的成绩迅速回升,拿下了世界杯赛的两站冠军。
      作为奥运会寇军得到许多,但付拙也很多。2003年12月才进入国家队的朱启南,已绥连续酉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提起家乡温州的春节,朱启南眼神里透着一丝想念。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按照当地的习俗,这顿饭也叫“丰岁酒”,象征着辞旧迎新。然后从大年初一到十五,亲戚各家就开始轮流备席请客,好不热闹。这一切对于不能回家过年的朱启南而言,却是奢望。除夕夜,他只能通过电话给父母拜个年,跟两个好久不见的妹妹说上几句吉祥话。
      放下枪的朱启南,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大男孩。他和许多80年代出生的孩子一样,喜欢蹦迪,喜欢飙车,喜欢摇滚。
      说到这一年中最开心的经历,莫过于学车了。其实,朱启南早就会开,只是没有时间考驾照。去年11月,一次和朋友吃饭,他不经意提到想考驾照,朋友立刻说他以前的师傅教得不错,人品也好,需要的话可以马上介绍,说着就拨通了电话。当时师傅正在家里陪客人喝酒,酒过三巡已经是晕晕乎乎了,听说奥运会冠军要跟自己学车,一百个不相信“谁?别跟我开玩笑了啊,我喝多了。”第二天师傅一睁眼就问师母:“我那徒弟说奥运冠军要跟我学车,你说是我喝多了还是他喝多了?”   直到朋友带着朱启南去见师傅,师傅这才相信原来真的是位奥运冠军要当自己的徒弟。第一堂课是从一条刚修好的空旷公路开始,师傅说“听说你会,那你开开给我看。”朱启南信心十足地发动,车还算平稳地走了起来。正当他得意之时,师傅突然说:“靠边停下,靠边停下!”朱启南直纳闷,师傅说了一句让他记忆深刻的话:“你得记住,不管路上有没有车,你都要在右边走,这叫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原来,看到路上没车,朱启南的车一直骑着双黄线呢。
      朱启南说他最喜欢吉普车,更喜欢开着吉普车兜风的时候耳边响着重金属的摇滚乐,记者问:“越听越兴奋,会不会超速呢?”他身子往后一仰,摸摸头发,笑道:“当然不会了,我师傅说过遵守交通规则才是最重要的,安全第一嘛。”
      
      邢慧娜金牌改变一家人
      
      最近邢家很忙碌,邢慧娜的父母和妹妹正在忙活着布置他们的新房。这套房子坐落在山东潍坊市区中一个宁静的小区里,是某公司的赠与。
      “慧娜每年回家的次数很少,但她的房间我仍然每天扪扫,布置得漂漂亮亮。”忙于收拾新房的邢妈妈乐此不疲。新房的客厅里,有一面特意为女儿设计的展示墙。展示墙的“主角”是一幅放大的邢慧娜夺冠照片,旁边“簇拥”的是这位奥运冠军其他数不胜数的获奖证书和奖牌。崭新的电视机端正地摆放在亮堂堂的客厅中,整个屋子透着一股子新劲儿。
      邢慧娜一家生活在潍坊的农村,全家经济来源只有种地的收入。邢爸爸和邢妈妈为了改善条件,在农闲时卖过青菜、衣服,水泥等建筑材料,还曾走将近30里的路拉蜂窝煤到村子里卖。邢妈妈回忆起从前的苦扫子,依旧历历在目:“现在的日子好了,也算是有了回报。”女儿的成功,刘父母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女儿领奖时穿的运动鞋被邢妈妈刷洗干净后收藏了起来。当女儿把得来的金牌交给父母时,邢妈妈当晚仔细地看了又看,擦了又擦,第二天便把它存进银行的保险箱:“女儿得来金牌不容易,现在把它交给我们保管,我们一定要负责任”。
      邢慧娜这枚奥运万米金牌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带来了巨大改变。在去年奥运会前,村子里的人很少关注体育比赛,自从邢慧娜雅典夺冠,周围的邻居、亲戚朋友都开始热爱体育了。邢慧娜的三姨下定决心,等孩子长大一点,让他也从事一项体育运动。还有一些邻居把自家孩子带到邢家,嘱咐邢爸爸联系慧娜从前的教练,看看这孩子是否适合长跑或射击等项目,
      现在每每有慧娜的比赛,第二天出门买菜时邢妈妈总会被遇到的熟人问到女儿的情况,闲时还会一起聊一聊头一天女儿的比赛。邢妈妈总会很自豪,但同时心中也涌出了对女儿的担忧:“大家都在关注慧娜,奥运会后还会有大大小小很多比赛,大家肯定都希望她能赢,这样一来压力肯定很大。”
      关于这方面,邢慧娜和父母做过深入的沟通。她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成功的取得都是由多出别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汗水换来的,雅典奥运会登上冠军奖台的那一刻已经成为定格的照片,只能被放大后悬挂在墙上供人回忆。通往另一高峰的路才刚刚开始,只有虚心地放下光环,才能释放自己,轻松上路。邢妈妈也叮嘱要女儿放下荣誉:“得了金牌以后仍然把跑步作为一项工作来做,踏实地干,—‘切顺其自然就奸。”邢妈妈说:“比起妹妹,邢慧娜确实让我省心多了。”
      不能都省心呀,姐姐让您省心了就要让我来帮您平衡一下。”邢慧娜的妹妹邢伟娜还在读高一,说起姐姐她很是骄傲。但当亲戚、朋友以及父母拿她和姐娟做比较时,她年轻的心中又多了些压力。不过,性格活泼刀:朗的伟娜并没有生活在姐姐的影子下,她说要学心理学“这是我很久以来的梦想了。”
      对于未来和三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邢家人信心十足。因为他们最了解邢慧娜,了解她的心中仍旧怀揣着那份对于奔跑最原始的迷恋。
      
      陈中:手术后的“重生”
      
      再次见到陈中已是 2004年的寒冬腊月,她驾驶着获得奥运会冠军后别人赠送的那辆大金龙吉普车,从北京北郊的家里出来。1.83米的个子,坐在方向盘后面,显得有些缩手缩脚。陈中不无感慨地说:“没办法,座位拉到最靠后,还是觉得挤得慌。”
      即便如此,孝顺的陈中依然很开心,自从在北京有了房子,把父母从河南老家接过来,车就一直是她渴望拥有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带父母多转转这北京城。”
      陈中把车停在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馆门口。阳光照在馆里,陈中用右脚努力踩了踩榻榻米,“好硬!”随后,便是一阵莫名的伤感。此时的陈中已经比雅典奥运会时胖了很多,对着沙袋,小心地做了几个动作,那种伤感愈加强烈:“因为这腿伤,奥运会后就没怎么正常训练,希望手术后能尽快回到这里,和队友们在一起。”从那时起,陈中便已做好了放弃2005年也锦赛和十运会,安心养伤,准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三连冠的打算。
      陈中这腑伤,是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落下的。一次训练中,陈中的右腿十字韧带撕裂。后来,医生说要避免疼痛折磨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做手术。但这个手术,陈中不可能做。当时距离雅典奥运会只有不到两午时间,膝盖手术之后漫长的恢复期和种种不稳定因素,让陈中最终选择了忍耐。
      忍耐着每天训练中钻心的疼痛,忍耐着清晨醒来膝盖的肿胀,忍耐着时奸时坏的竞技状态,忍耐背后,是陈中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对于中国第——位跆拳道奥运冠军,陈中心里的这种滋味不好品。“因为这伤病的缘故,我很长时间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自信……”然而,实践证明,陈中依然是世界跆拳道界同级别中最富实力的选手。
      雅典奥运会决赛上,利用对手对自己伤病的了解,陈中在比赛中顺势作了些掩护膝盖和佯装疼痛的动作,但一次次致命的攻势依然靠那伤痕累累的右腿完成,并最终卫冕成功。现在回忆起那时的感觉,陈中如释重负:“在雅典打完比赛,一下子就松了口气。自己对自己说,终于可以做手术了!”在陈中看来。那时的右腿就像一颗捆在自己身上的定时炸弹,一旦发作,两年的煎熬将付之东流。
      今年3月,在家中静养数月的陈中终于在北医三院做了右腿膝关节手术。手术的日期和时间陈中并没有让太多人知道,只在父母和少数朋友的陪同下安静地完成了等了两年的“重生”!在陈中看来,手术的成功就是自己的重生。
      手术很成功,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陈中住进体育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每天吃着爸爸亲手做的猪蹄,陈中的重量又长了几斤”b情更是出奇地好。
      难得的闲暇让陈中享受了当运动员数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清闲生活。现在,记者约陈中出来拍照,她已不会再因训练时间紧而婉言拒绝。
      面对镜头,她也更喜欢把自己最美最真的一面展现出来“趁年轻,多给自己留些美好的回忆。”去年冬天,曾有人找到她,希望她出演一部功夫片,但陈中拒绝了:“我一直想拍部功夫电影,倒不是什么进军影视圈,只是想在赛场之外,体会另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罢了。但我想并不是什么片子都能接,首先要适合我。”陈中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把自己这几年的事写成个剧本,自己演自己,肯定也很有意思!
      如今,陈中又可以开着吉普车上路了,但每天看着跆拳道给自己右腿留下的这道伤痕,她还是想念那块场地。全运会能不能去,陈中不敢打包票,但随着腿伤痊愈而“重生”的她确实已经按捺不住。前不久在河南举行的十运会跆拳道预选赛上,陈中拉着妈妈偷偷跑去观战,她Jb痒痒!如果到时候腿伤好得差不多了,或许在十运会上再见到她的身影?
      
      滕海滨:“锁”起来的金牌   
      本期封面,道具是滕海滨的体操奥运会金牌。
      金牌在手,却有一些“伤痕”:正面浮雕雅典女神像的腿部有一处瑕疵,胸部隐约也有少许。海滨告诉我们,这是雅典归来后,多人“参观”的结果。后来,他特意在金牌和盒套之间加了一张软纸,以便抽取时减少对它的磨损。
      金牌频频亮相,主人海滨却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其他队伍,金牌选手成双成对,体操队只有他孤零零一人,而且还要回答千篇一律的捉问:怎样看待自己在男团时的表现?怎样评价鞍马这块金牌?而这两个问题是他最烦的。
      最初,海滨都以“想法很多”一句话作为挡箭牌,后来他认识到,躲避不如面对,他索性回答:鞍马这枚金牌,“成色”十足,虽然不能和失去的男团奖牌相提并论,但功过应该一分为二。
      只有海滨清楚,这枚金牌是在怎样的重压下搏来的。
      雅典奥运会体操男团决赛中失利,走在大街上的海滨甚至感到空气凝重得让他近乎窒息……鞍马决赛是他奥运会上的最后一项赛事,赛前,他特意换去团体赛时穿的那身服装,想以此转换心情和运气。
      上马,旋转,再旋转,落地,动作一气呵成,比赛结束,海滨望眼欲穿紧盯着电子计分牌上,近20秒的时间在他感觉是那么的久。随后,他将目光移到计分牌的下半部,那里显示比赛排名。红光闪过,计分牌上红彤彤的“1”字突显在他眼前,几乎同一时刻,海滨伸出双手臂,向空中狠狠地挥去。之后,他被师傅黄玉斌一把紧似一把的向怀中揽去,旋即又被推到手拿国旗的副领队张佩文面前。
      即使得了金牌,海滨依然无法抹去对体操队伙伴们的歉疚。面对现场记者的提问,他脱口而出:“这枚金牌,不能弥补我的过失。中国男团,因我失去了奖牌。”
      获得金牌,毕竟是喜事。在等待屎检结果的时候,海滨返回空无一人的赛场,坐上鞍马,他第一次仔细地看过金牌,请翻译为他拍照留念,随后他从胸前摘下金牌,放入书包。
      海滨再一次拿出金牌,是当晚在体操管理中心主任高健的房里。高健指着海滨的金牌说:“快来感谢你的师傅黄导。”2001年,海滨师从黄玉斌,之后2002年亚运会夺冠、2003年世锦赛夺冠,其间虽有坎坷,但都不及雅典奥运会这枚金牌拿得沉重。男子团体赛之后,高健特意召开全体会为海滨释压,黄玉斌急火攻心几近昏厥……此刻,海滨倍感荣誉应该属于集体。
      回到宿舍将近深夜两点,同室的队友肖钦早已安睡多时,兴奋的海滨难以入睡,他轻手轻脚地旋台灯,将金牌锁进抽屉。迈出房门的海滨听到黄旭、椰傲伟的房间里话语不断,就径直走了进去。一个队长,一个老太哥,面对他们,海滨放松了心情,但他不谈“金牌”,只谈回国后如何加强训练,尽早适应规则变化。回避“金牌”,是海滨不希望自己的喜悦建立在“团体”的痛苦之上。
      凌晨4点,睡铺上的滕海滨依旧难眠。昏昏沉沉,等他完全清醒时,已经临近中午。
      不及洗漱,海滨打开抽屉。阳光下,沉甸甸、金灿灿的金牌确是握在自己手里。滕海滨锁好金牌,将身子斜靠在窗前,一手托着脸颊,一手无意识地晃动,双眼出神地望着湛蓝如洗的天空。突然他想到——如果没有拿到这枚金牌,我的体操生涯、人生道路又会怎样……呼吸瞬间变得急促,他转身冲出房门,冲出公寓,冲到大街上。阳光下,滕海滨恢复了常态。这种想法,一年来成为他思想的禁区,再也不愿提起。
      中国奥运军团凯旋,同机的奥运冠军都将金牌悬挂在胸前,海滨却将金牌藏到随身携带的挎包内。
      后来,滕海滨将金牌和奥运吉祥物一起交给了父母。父母还保存着他亚运会、世锦赛的金牌。至于他们收藏在哪里,滕海滨本人也不细问。
      在天坛公寓的宿舍里,放着海滨夺冠的比赛服连同号码布,用塑料口袋封存起来。三件“藏晶”,分别来自2002—2004年的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每次出国参加大赛,海滨都会把三套服装陈列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激励自己再夺冠。
      海滨还有一个想法,请礼品公司按金牌实际大小制作一个模型,摆在柜子里“养眼”,也满足一下“虚荣心”。
      海滨珍视这枚奥运金牌,但并不沉溺于它带来的荣耀和浮华。回到国内的第二天,他就出现在了训练馆。
      
      张越红:我从末离开
      
      今年2月,新一届中国女排重组时,张越红没能进入集训大名单。对这个早已琐料到的结果,30岁的张越红非常平静,毕竟以自己的年、龄,参加2008年奥运会不太现实。尽管不在名单之列,张越红却说,自己从未离开过中国女排。
      雅典归来后,张越红过了一段忙碌的日子。
      张越红办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婚礼。她和先生葛勇4年前就已领了结婚证,但由于备战奥运会,一直抽不出时间办。婚礼的日子是去雅典奥运会之前就定好的——10月6日——理由很单纯,十一黄金周,很多人都有空。
      一边筹办着婚礼,一边她还要插着空去“赶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了表彰她的贡献,她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名气大了,什么事都能碰—上。挑婚纱时,那家影楼冲着她奥运冠军的面子,给了很多优惠,可等张越红走后,精明的老板就在影楼上打出了“奥运冠军来本店挑选婚纱”的条幅,生意还真红火了一把。
      与其他奥运冠军的婚礼相比,张越红希望低调,她只请了圈内的几个人,但没想到许多客人不请自来,尤其是各路新闻记者们,场面很是热闹。
      热潮逐渐退去,张越红的生活中还依然留有雅典的印记。在家中客厅的沙发上,放着两个大大的雅典奥运会的吉祥物。“这是在奥运村中买的,买了很多,都送了人,只留了这对最大的。”在张越红看来,自己一生中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最骄傲的也是雅典夺冠。她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点雅典的印汜。
      那枚奥运金牌,被锁在了家里的保险柜里,从未拿出过家门。张越红担心万一丢了,那可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与那枚金牌做伴的,还有另外:三枚金牌:2001年大学生运动会金牌、2002年釜山亚运会金牌、2003年世界杯金牌。四块金牌浓缩了4年来她走过的路,所有的苦如今都成为了光荣。
      与其他奥运冠军一样,张越红也经历了“新闻潮”。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打完最后那个制胜广球后,为什么趴在地上,手拍着地?”激情的行为原本就不受理智的控制,张越红当然答不上来。那个镜头,电视台反复地放过很多次,如今再看,她仍然有当初的那种激动,但没有再流泪,只是觉得眼睛酸酸的。
      决赛那场球,沈阳电视台的一个朋友给她刻了一张光盘。张越红却从未看过:“过去了就过去了,生活要继续,人不能总往后看。”奥运会的经历,她回忆得很少,倒是身边的人会时不时提醒她。
      走在沈阳的街头,更多的火会认出她来,有的热情地跟她打招呼,有,的在-旁指指点点,更有人唐突地问她拿到了多少钱。一些记者也问过她这个问题。对钱这个话题,张越红有点不太恕回答。,她说,实际上除、了政府的奖励,真的也没什么。钱多钱少,她从架没想过,她自认还算有一颗平常心。
      以前很多人问过张越红,她所理解的女排精神是什么?张越红回答起来总觉得有点困难。经历了雅典,她感觉自己真正触摸到了女排、精神的内核。她认为,这朴实实在在的体会将对她的心理和人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前边的路再陡,再险,她都能轻松面对。
      春节前,12位女排姑娘们在深圳举行了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这是一个完全秘密的聚会,没有一个外人参加。围坐在一起,从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徐利开始,每个人都对自己过去的4年来一段总结。说着说着,有人开始哭了。更多的人哭起来,包括张平。这个外表像男孩、性格也像男孩,膝关节肿成那样连眉头不皱一下的姑娘,是哭着讲完的话。张越红告诫自己,轮到自己说时一定不要哭。可没讲两句,不争气的眼泪已经夺眶而出。她想起了4年来这个集体中发生的一切,想起了一同面对过的艰难,想起了那晚悬崖边上的决斗……青春如歌,这首感动全中国的歌是12个姑娘共同唱响的。当分别就要来临,就让眼泪尽情地流吧,它不是软弱的泪!   就是在那会儿,张越红觉得自己今生都将与“中国女排”有—种割舍不掉的情缘,无论她身处何方,也无论她是否还在打排球。
      现在几乎每天,她都会与杨吴、宋妮娜她们通电活、发短信,新一届中国女排每天的生活,同样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关心、关注,已经成为她的一种本能。
      10月的全运会后,张越红将彻底脱下球衣,成为辽宁队的—名排球教练。她说她很可能是一位严厉的教练,因为自己是做事认真的人。
      
      孟关良:压力猛于虎
      
      奥运会之前的孟关良,遇到过这样的“小插曲”。
      一天,在杭州的出租汽车上,司机见他有着南方人少见的大块头,尤其是那一身黝黑的肌肉,忍不住好奇:“先生,您是做什么职业的?”
      孟关良心想,谁知道皮划艇是什么啊,得,说通俗点n邑“我是划船的。”
      司机接下来的话让孟关良哭笑不得:“你们在西湖上摆渡也不容易。不过,一天能挣不少钱吧?”
      孟关良苦笑:“啊,能维持生活。”
      时钟转到了今年4月4日,此时正是全国皮划艇春季冠军赛之际,迟到了3天的记者匆匆赶到,却发现了赛场边上从未有过的景观:码头上“长枪大炮”连成一片。其中,除了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等几家中央媒体,很多地方性的报纸也跑来采访这次全国冠军赛,要知道,这个比赛即使在全国性的赛事中,也不是最重要的。如此。如此热闹景象,在以往门可罗雀的皮划艇项目比赛中可是十分罕见。孟关良心里完全明白,这些记者中的大多数,都是来看他和杨文军的。
      奥运会后,孟关良并没有改变他朴实的本色,还和从前一样。他获得奥运冠军的那支桨被他送给了千岛湖野娇娇公司。皮划艇人重情,野娇娇公司在奥运会前后一直为皮划艇队做这做那奥运会时,老总还随队前行。奥运会后,孟关良把最珍贵的东西献给了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尽管皮划艇队不像田径、游泳等项目那么火,但是孟关良和杨文军也绝不会像从前一样默默无闻了,今年年初,一场队内测试赛中两人成绩一般,随即被媒体曝光。这件事给两人造成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这不,等到春季冠军赛的时候,记者们又蜂拥而至了。
      不过,前两天的比赛中,孟关良没有获得冠军。本来,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可是等他比赛结束往码头上走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对劲。他隐约听到记者们在议论:“孟关良怎么了,怎么划得这么差?”
      孟关良愣在原地,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躺在按摩床上,孟关良手机响了,某电视台的记者执意要进行采访,放下电话,他自己都笑了:“估计又是问比赛的事情的。唉,怎么说呢,为什么我就每一个冠军都要拿呢?老虎偶尔也会打个盹啊。”
      “我已经不再年轻,一年只能出一到两个高峰期,我要把最高峰留到十运会。虽然我对这次比赛的输赢感到无所谓,但是亲戚朋友觉得只要你参加比赛就应该拿金牌。这种过高的期望值使我压力倍增。”孟关良说。
      他苦闷过,彷徨过,然而,他却别无选择,因为他对事业执着,因为他对皮划艇依旧热爱。于是,他依然要拿起桨,继续划下去,只有在皮划艇赛场止,他才能找到最大的快乐。
      慢慢地,孟关良开始学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他坚持住自己的原则,排除外界干扰。压力,化为了动力。“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了,还比什么奥运会?”这不,他一举拿下男子单人划艇1000米的冠军。千岛湖夜晚凉爽的清风吹过的时候,他终于有心情关心一下正在进行裁判等级考试的妻子,不过电话没说上几句,便不得不挂断了。“电话都被记者给打没电了,呵呵。”他开起了玩笑。幸好妻子机灵,直接把电话打到了队医的手机上。两个人终于可以像普通夫妻一样轻松地聊天、说笑。
      现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孟关良也和队友一样,开始了紧张的全运会备战,千岛煳闪着金光的湖水上,又出现了他坚毅有力的身影。
      如果有三天假期,孟关良一定选择好好陪妻子和家人。平日里皮划艇队总是远离城市,远离人群,独自在深山中训练,能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了。
      
      贾占波:听着儿子长大
      
      雅典奥运会时,1岁半的壮壮或许是电视机前年龄最小的观众。“壮壮,快看爸爸!”妈妈一手抱着他一手兴奋地指着电视机,但壮壮似乎对满屋子的人更感兴趣,他扭过头去不看电视机。壮壮的爸爸就是雅典奥运会射击男子50米步枪3x40的冠军贾占波。
      听说丈夫凯旋时看到儿子的照片哭了,妻子抱着壮壮专程从河南郑州赶到北京。一见到丈夫,妻子用颤抖的声音对儿子说:“叫爸爸,这是爸爸呀,平时不总是在电话里叫的吗?”贾占波三步并作两步抱过儿子,在他小脸上亲了又亲,但儿子拼命从他怀里往外蹭要妈妈抱。“儿子,不认识了?我是爸爸啊。”老贾耐心启发,不知所措的壮壮茫然地看了看他,竟然“哇”的一声哭了。这哭声像针一样刺到了贾占波心上,有什么能比朝思暮想的骨肉不认识自己更令一个父亲痛心?但是,贾占波不怪孩子,因为儿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为他的射击让路。
      按照孕产期壮壮很有可能跟爸爸同一天生日。但在妻子分娩前,贾占波要辗转于福建的泉州和福州冬训,一走就是一个多月,4月初回到郑州时,又面临着中南区的比赛。一方是即将临产的妻子,一边是一系列大赛的第一站,为了比赛,贾占波做通了妻子的工作,选择剖腹产使妻子提前生下孩子。而立之年,喜得贵子,贾占波看着不足月的孩子既兴奋、又怜爱,然而孩子出生后第三天,他就不得不离开虚弱的妻子匆匆踏上了南下广州的列车。
      成了奥运会冠军,贾占波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今年2月国家队集训以来,紧张的训练和比赛又重新填满了生活。为了缓解思念之情,贾占波把电脑桌面设成了儿子的照片,每次开机他都会盯着电脑看一会儿,想着儿子又长高了没有,瘦了没有。每天晚上给妻儿打一通电话,也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儿子会坐了,会爬了,会说第一个字了,贾占波都是在第一时间“听”到。第一次儿子叫出爸爸时,这位赛场上沉稳的老将竟然激动得手足无措:“我得记住今天是几号,今天儿子叫我爸爸了!”
      如今,两岁半的壮壮已经可以在电话里跟爸爸简单聊天了。贾占波相信,儿子将来一定会理解他,但是不能亲眼看着儿子长大却是他不能挽回的遗憾:“儿子快3岁了,作为父亲,能看着他长大是件幸福的事情,为了射击,我可能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但是我会听着儿子一天天成长起来……”
      有人说这块金牌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正把贾占波砸个正着。然而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自己明白,如今静静躺在家中的奥运金牌,是他18年坚守的回报,是天道酬勤的最好诠释,是默默付出的最好见证。巅峰之后,贾占波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梦想“拿了奥运会冠军是对我付出的肯定,但我练射击绝不只是追求奥运会冠军,而是在追求自己的最好成绩,它没有上限。”
      
      张宁:三十“而立”
      
      30岁,一个人生年轮中的敏感符号。在很多人心里,它是一道关,刘张宁来说也一样。
      第九届苏迪曼杯团体赛决赛,张宁拿下了决定胜利的最后一分,那一天是5月16日,距她30岁的生日还有 3天。比赛结束,中国羽毛球队召开庆功会,还特意从锦州请来了张宁的父母,要为她提前庆祝生日。宴会上,话题也多围绕着张宁,其中一个就是30岁的老将还能再战奥运会吗?对于这个问题,总教练李永波不假思索地回答:“她有这个实力,一定可以。”
      对于张宁是否会继续打下去,父亲说:“如果身体没问题,只要祖国需要,就看张宁自己的想法了,我们做老人的没什么要求。”心里却有点打鼓,“张宁已经30岁了,如果打到2008年,这3年还是不能要孩子,到时候她就33岁了。那可有点晚了啊!”今年2月,张宁的弟弟张凯喜得贵子,家里人都把他当成心头肉,张宁更欢喜得什么似的,把小外甥的照片存在手机里还不够,还特意让家人把孩子最新的照片快递给她。每次看到小孩,她总不免感慨:“有个小孩真好啊!”张宁想要孩子,公公婆婆更是早就想抱孙子了,可3年后就是奥运会,要孩子还是参加奥运会,张宁只能选择一个。每次家人或朋友问起,她只会说:“等我不能打的时候再说吧。”   为羽毛球,张宁放弃的不止这些。和先生于洋登记已3年,可每次举办婚礼的念头总会被比赛打消。一拖再拖的婚礼,成了她的心病,也成了她对老公最大的愧疚。奥运会一结束,张宁想,在这一年内,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穿上婚纱,成为真正的新娘。
      奥运会夺金,让张宁的婚礼有了平常人家没有的内容。包括奥运冠军王军霞、世界冠军唐功红、中国羽毛球队的诸多明星在内的500多人聚集在于洋的老家大连,为新人祝福;回到张宁老家锦州,几十辆出租车自发尾随在“喜车”之后,人们自愿在酒店外迎接,很多人呼喊着张宁的名字,想亲睹奥运冠军的风采。
      那时候,张宁才真正体会到,一个老百姓喜欢的奥运冠军肩膀上担负着怎样的责任。还有一件事让张宁很感动,奥运会后不久,父亲在单位收到了一封挂号信,信上这样写着:“张宁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永远支持她。”这是一位没留姓名的锦州球迷寄来的。打开沉甸甸的信封,里面有100多张照片,是张宁在雅典奥运会决赛时的精彩镜头,是将画面录下后再冲洗出的。这封信和奥运会决赛上用的羽毛球一起,被家人锁在家中最保险的柜子里。
      奥运会后,张宁只回过两次锦州,在家的时间加在一起,不到半个小时。父母的房子是奥运会后张宁给买的,可到现在,她一个人回去还找不到回家的路。
      已到而立之年的张宁很想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儿媳,经过了这么多挫折,她心里清楚,亲情才是最珍贵的。但作为一名运动员,有些东西必须舍弃,张宁只能在心底告诉自己:既然命运让自己不能做一个普通的女人,那只能命令自己坚持做一个不普通的张宁。
      
      冼东妹:明年做母亲
      
      联系雅典奥运会女子柔道冠军冼东妹时,事先与她的爱人通了电话。“我刚刚送她去了机场,现在她正飞赴北京。”丈夫刘波磁性的声音中,隐约透露着对妻子的关爱和情意。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但一提到奥运会,冼东妹的眼神中依旧闪烁着跳动的光芒。“每次看到电视中重播当时的比赛画面,还是免不了激动和兴奋, 10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话语间你能感觉到她声音中微微的颤抖,“金牌现在锁在家中的保险箱里,比赛时穿的那件道服也只有在参加重要的比赛时才会穿,感觉似乎总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十运会的预选赛就是穿着它参赛的,但是在乎时的训练中真的是舍不得穿。”
      一回国,各种活动和荣誉纷至沓来,冼东妹还被评选为广东省的十大杰出青年。“自己像是成了明星,电视台的采访和访问也多了,不管到哪只要被大家认出来,就得忙着签名拍照。不过倒从没有觉得反感,我想我还是可以应付得来。”
      举行了盼望已久的婚礼,和丈夫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但冼东妹心中依然有愧。“爱人和婆婆以及自己的父母一直希望自己可以退役,毕竟年龄不小了,应该考虑要个小孩,但是广东队在九运会上的上佳表现让全队上下对十运会充满信心和希望。”面对家人的顾虑和队内的期望,前后几度面临身体上严重伤病的冼东妹毅然选择了坚持。
      “选择再次出战参加十运会,家人和父母其实心里是很不满的,只是他们都不和我说罢了。但是他们还是很尊重我的决定,也很理解和支持我。”冼东妹把家人的体谅和支持化作了训练最大的动力,去年12月底开始了队内冬训,还肩负着教练员的职务,训练和教练两不误。
      其实,自从2002年后,冼东妹就开始在广东队兼任教练,主要是分管小级别。“当教练比当运动员累多了。运动员吃的是身体上的苦;而教练员既要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又要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冼东妹总结了一句,“当教练员脑子累。”
      “我能做到的,他们也可以做到。”这是冼东妹在教练工作中秉承的准则,这样的做法更让队员们对这位从训练队伍中走出来的教练员心服口服。
      从现阶段十运会备战情况看,冼东妹对自己的状态比较满意:“起初我心里没有底,但是通过十运会预赛,我觉得在心理上已经克服了压力。”
      不论十运会能否夺冠,冼东妹都已经下定决心——明年生小孩。冼东妹说:“事业和家庭我总是要做出选择的,想让两边都平衡很不容易,是时候回报家人对我的付出了。”
      有了孩子,是否参加三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就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冼东妹也并不肯定:“昨天的想法今天还会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身体、体力各方面恢复得好,如果队中还需要我为国家出力,我还是会争取参加2008年奥运会。”
      也许某天当我们在为奥运赛场上的健儿摇旗呐喊的时候,我们会在教练席上看见当年那个熟悉的身影。
      责编/何霞

    推荐访问:雅典 凯旋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