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锤钻 [让教学“第一锤”迸发迷人的火花]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1 04:40:08 点击:

      摘要: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它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新课的导入导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针对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方法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生活;故事;悬念;情境;操作;以旧引新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这一理念我们知道,导入是小学数学新授课极其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下面针对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方法谈一些浅见。
      一、联系生活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常常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让学生体味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茶罐、牙膏盒、魔方、球等物体,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告诉他们这些物体的形状分别叫什么,学生也容易记住。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准备去杭州旅游,我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常州至杭州的实际距离,你们知道是谁在暗中帮助了我吗?”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故事激趣式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带给学生富有哲理的思考。因此,新课的导入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故事中明理。
      比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编了这样一段童话:一天,猴妈妈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她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话音刚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望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你们好好想想吧!”这时,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成功,该是讲授新课的时候了。
      三、巧设悬念式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刚刚开始组织教学时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我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积极地思考和主动求解,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如我在教学“2或5的倍数特征”时,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给我一个数,我一看就知道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学生争着站起来报数考我,我都对答如流。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任意报一个数,老师怎么一看就知道是不是2或5的倍数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
      四、动手操作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我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边归纳,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与脑一起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实践信息。
      例如:我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把10根小棒分一分。出现了下面几种分法:1根与9根、2根与8根、3根与7根、4根与6根、5根与5根。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又让学生对新课探究产生更大的热情。
      五、以旧引新式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就数学而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以旧引新的导课方法便成为数学课中最常用的导课方式之一。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我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然后将题中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我上面所列举的几种类型。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我们在设计导入这个环节时都要注意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扣人心弦,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我们要在瞄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之浅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0(6).
      [2]小学数学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朱智贤.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迸发 火花 迷人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