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阅读能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8-14 14:50:05 点击:

      摘 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進行心灵对话。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自身的披文入情。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学生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文质兼美的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知人论世;披文入情;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18-01
      改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与手段已是教育界共同探讨的话题。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个性和审美要求,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又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呼声震耳欲聋,但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反,对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贯彻与应用已开始形成一种畸形发育的趋势:有的欲步不前,在传统与现代中无从取舍;有的不顾实际情况,在方法手段上急功近利。显然,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种土壤里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萌芽与成长。
      探求教学内在规律,已经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教学双方,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都不能否定人的决定性作用。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组织者、施行者或接受者,人的活动是教学内在规律的唯一主线。
      一、知人论世,追本溯源
      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主题到遣词造句、表现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李白清俊飘逸,陆游激昂悲壮,朱自清柔丽含蓄,郁达夫沉郁忧伤,鲁迅冷峻深刻……不是因为作品让他们有个性风格,而是因为他们的个性风格决定了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作品只是作者某种情感的物化,要深入理解作品,就不能忽视作者自身的“情”,唯其如此,方能追本溯源。所以从词句上揣摩文章的内涵,不如由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探究语言等艺术。
      阅读教学自然不能脱离作品本身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的把握,但把理解与识记这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什么学生对说明性的文字问题提得少而对文学作品的文字却那么多疑问?原因在于说明性的文字一般不含写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遇到疑难字词大多能独自查字典解决,而文学作品中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都饱蘸了写作者的深意,单凭分析某个词和某句话又岂能是真正的理解?其实,作品毕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和再现,如果越过作品先读作者,则字词句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站在作者的立场,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进行心灵对话,是领会、理解字词的关键。尤其是那些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作品,不从作者的价值取向着手,更无法体味出平凡中的深微来。如象征性的阅读课文《灯》,就作品本身而论,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篇就事论事的散文。如果作者不是巴金,如果巴金不处于那种特定的时代,如果巴金没有特定的写作目的,那么谁能说“几盏灯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就—定暗示着中国革命的希望呢?
      二、披文入情,体现自我
      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感染、影响读者,教师却以作品为媒介教育、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也是读者,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任务。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多强调学生主体活动,却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参与:多强调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却忽视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这一误区的必然影响是:教师过分地沉迷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小智术推销,把自己置于作者和学生之上,成为失去自我的教学参考书与教育名家的代言人。试问在这种极不合理的教学观念下,阅读教学如何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边互动?教师都如此亦步亦趋,学生又如何能超越前人?
      事实上,于学生而言,他们能否养成勤于动手、乐于创造、敢于批判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是否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勇气,是否做出了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榜样。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自身的披文入情尤为重要。
      三、自主阅读,发展个性
      要求教师披文入情,体现自我,并不是主张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本位的含义实质上应是指教师和学生一样是阅读对象的审美主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去带动、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最后评价、诱导学生自我塑造的个性,使他们走上更健康的自我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教师人本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只是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思想的火花、对人生、生命乃至社会、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获得。
      自主阅读意味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这样,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文质兼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综上所述,只有从作者本位出发,把作品当成作者审美情感的印证,而不是把作者当成作品的附庸,才能把准阅读教学的脉搏;只有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僵化的教学参考所束缚,才能真正感染和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只有让学生以自主寻求审美情趣为目的,按怀疑----探讨----创造的步骤去阅读,而不是在教师人为的规范里用分析字词句段含义的方法把学生往既定的终点赶,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推荐访问:创新精神 培养 能力 提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