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我们应该恢复哪些旧制】 恢复旧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5 04:28:24 点击:

      经济发展,国人民族自信暴增。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曾经不是问题,但近代社会以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进程,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倒退。许多旧制,在今天或许能绐我们新的启示……
       恢复科举制,将其改造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官考试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是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其价值远在四大发明之上。中国的人文制度广泛被世界先进国家采用,除了科举制,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英国人毫不讳言,他们今天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舶来的,而日本几乎是照搬英国的。即使是被中国人自己看不起的八股文,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坏。八股文提供了考试标准化的思路,今天这一思路广泛被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托福考试几乎就是八股文的翻版。康熙皇帝痛恨八股文,一度将它取缔,但他很快发现,对考试不加限制,虽然有利于考生的发挥,却不利于阅卷。最终康熙不得已还是给八股文平了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举制与简政紧密联系。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对明清有关文官情况作了如下描述:晚明,全国共有约1.25万个文职,一半在京城,一半分布在十五省大约1500个地方机构中。张仲礼曾计算过,在19世纪中国差不多有2万个文官职位,亦是半数在京,半数在十八省与府州厅县的机构中,尽管此时全国人口增加了两倍,但政府官员只增加了约60%。清朝文职官员平均每县5人,管辖人口却达25万之多。截至2009年,中国的公务员人数已达4000万,平均26个人养活一个官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应该好好学习―下我们的老祖宗,研究―下他们是如何简政的。
      
      恢复基础教育。以教学生做人为主要目的的传统
       据《礼记・学记》载,古代,中国的国学(国家办的学校),无论大学、小学(周朝,大学为贵族子弟学校,小学为平民子弟学校)教育方针都是以育德与做人为主。要得到小成(相当于初级毕业认证)的结业证书需要:1、能团结周围的人;2、尊重师长;3、有独立思考的能力;4、能选择好人做自己的朋友。要得到大成(相当于高级毕业认证)的资格,需要在以上基础上加上:1、触类旁通;2、有果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不为物役,其中第三条尤为重要。
      我们今天完全以数理化外等科目取人,不考道德和做人,说道德与做人不能量化,难以考核。那就看看古人的做法吧。不能考核的论调完全是杞人忧天。只要恢复优良的传统,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恢复拱手礼  握手礼取代拱手礼相当令人费解。作为民间问候礼仪,握手的做法在世界上极其罕见,只有英国及其少数英联邦国家实行。英联邦之外,以握手为日常礼仪的国家凤毛麟角。中国的拱手礼并无过错,相反,较之握手至少还有以下五个好处:其一便利,握手需要走近对方方可行礼,拱手则远近不限,相隔数丈亦可行礼;其二,卫生,拱手礼绝无传染疾病之虞;其三,拱手礼较之握手简单,不存在诸如用力轻重之类的技术性问题;其四,拱手礼属于传统文化,保留之,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握手礼是舶来的,文化学意义大差;其五,握手礼是世界通行的外交礼仪,外交礼仪往往出于策略需要,不是真心的,以外交礼仪作为民间问候礼仪不妥。
      如今在民间或有些电视剧中偶见拱手礼,但动作常常有失规范,标准姿势应该是两手相搭,男性左手在右手之上,女性反之。
      
      恢复春节祭祖的习俗,以保证春节的原汁原味
      
      现在的春节,主要内容是看电视,传统节日被彻底“现代化”了,这对于保护传统民俗资源极为不利。传统的春节祭祀本身并无不好,取缔似乎师出无名。故此风俗亟需恢复。
      
      恢复民族服装  近邻日本、韩国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百姓以着民族服装为自豪。中国也应该恢复自己的民族服装。可以根据汉装、唐装的样式设计,三个原则:第一,设计体现“和”的精神;第二,给人以美感;第三,着此装后,使人一看便知是中国人。
      
      恢复冠礼(成人仪式)  冠礼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民俗学意义,还有巨大的社会学意义。它能提示进入成年行列的人:获得成年人的权利,相应地也要尽成年人的义务。冠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恢复师道尊严,以示中华民族有教养
       师道尊严就是学生尊师,老师爱徒。有人怀疑,“老师爱徒”是杜撰的吧?非也。学生尊师,老师必爱徒,想不爱也难。苏东坡尊敬其师欧阳修,欧阳修则对苏东坡格外关照。欧公为文,用思甚苦,这一点被苏东坡继承下来,苏东坡作文不惮屡改。就是帝王也往往尊师有加。公元628年12月9日,唐太宗求教经学家孔颖达:“《论语》说:‘有知识的好像没有知识,知识充实却感到空虚。这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先作了字面上的解释,然后说:“如果位居极尊的人君炫耀聪明,盛气凌人,文过饰非,拒绝劝谏,就会产生下情不能上达的憋端,这是一条自取灭亡的危险道路。”唐太宗像学生似的接受了“孔老师”的教导,后来成为纳谏模范。  尊师不尊师是判断一个民族有无教养的重要标志。看一看当今年轻人的狂傲不羁,教师的神圣性正一点点消失,看一看教学程序,看一看学生的成材率……不难得出结论:老师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学生得不到老师足够的教诲。这一切都在召唤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的本意不全在尊敬老师,还有两个更重要的目的:其一,《礼记・学记》认为尊师有利于道与艺的长进;其二,学生以老师为尊敬对象,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益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至于个性,可以在离开学校以后慢慢养成。
       恢复重才传统,改变唯钱是举的新陋习
        中国传统价值观蔑视工商、歌妓,以为末业,崇尚文教,尊敬诗人与文章大家。这种风气颇能矫正今日盛行的GDP主义。GDP主义让人变为守财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人守卫自己的尊严。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人冷宫郁闷不乐,向司马相如讨一首长门赋,付给司马相如十七万金。司马相如有钱了,大家仍因他是辞赋高手而尊敬他,没有一个人把他当成富翁。中国的史家只有司马迁_人褒奖“货殖家”(实业家或商人),其他大都不把挣钱看作了不起的本事。现在重财轻才已到了爪人发指的地步,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当然,现代社会完全以文衡量人已不可能,但阪复重才的传统,完全可能。
       恢复复合姓名  中国人的复合姓名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礼记・冠礼》记录了二十岁男青年授字的礼仪程序。姓名本是为区别彼此的符号,后来演变为文化,表示尊重,体现人的价值。世界万物,有价值的大多不止一名,比如酒、饭、虎、蛇都有别称。中国的别称有华夏、九州、有夏、神州、中华等,佛教又送给中国一个 新名字――震旦。中国人绝不会嫌弃称呼太多。古称父亲为椿庭,称母亲为萱堂,父母合称椿萱,称对方父亲为令尊、对方母亲为令堂……不仅听起来舒服,而且表达出对父母的尊重。每一个^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规定不同的称呼,约定俗成地以避讳某一种称呼为尊敬,这样就增加了尊敬他人或被他人尊敬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被尊敬的需求。
      
      恢复并发扬光大悠久的治史传统(纪传体)
       中国的治史传统成就了人类的一个奇观:中国完好保存着数千年连续的历史,没有丝毫的中断。对于人个来说,每日记日记,坚持一生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一个国家或民族记录自己走过的足迹,存在许多超乎想象的困难,但中国人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设身处地想一想,新兴势力推翻了前一个朝代,却要为它写史,而且还要求尽量客观,何其难也。清朝推翻明朝后,不仅为明修史,还保护明陵,这是很了不起的。
       恢复尚有生命力的传统名称
       许多尚有生命力的名称被现代名称取代,殊为可惜。破四旧破得最狠的当属传统名称。在破四旧狂潮中,北京有名的东安市场被更名为反帝大街,全聚德、瑞蚨祥、东来顺、便宜坊等名牌都被更换。现在许多称呼恢复了原样,也有许多称呼被毁坏,如不重视,最终很可能就失不可得了。现在一些年轻人讲话、写信不懂礼貌,直呼对方姓名,既野蛮又无知。特别是所谓网络语言对传统称呼形成强大的冲击,如果丧失保护传统的自觉,三冲两冲就会把传统称呼冲击得无影无踪。
      
      恢复敬老传统
       就传统而言,西方是年轻人的社会,中国是老年人社会。这是由于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国情决定的。西方崇尚武力,以角力决定强弱,年轻人当然比老人有力量。我们可以称西方文化为武士文化。中国人是比文化教养,在文化教养竞争中,老年人据有利地位。我们可以称之为士大夫文化。中国的敬老,表面看是尊重年功。崇尚资历,实际上是崇拜教化,渴望建立文化型人格。历史上确有包拯其人,不过他不独因刚正不阿而闻名,他之出名,是因为敬老孝顺。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建康县知县,因父母年事已高,包拯辞官在家侍奉父母。后来被任命为监督赋税的官,因为父母不愿意随去而作罢。几年后,他的父母先后死去,包拯在父母墓旁盖了一个小棚子,守孝三年之后仍不忍心离开。经过朋友与邻居再三劝说才去任天长县知县。中国历史上像包拯这样的孝子何止万千。老年失去尊严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要想不失尊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年轻时做起,尊敬老人,这样待自己老时就可以享受同样的尊敬了。
      
      恢复礼之传统
       人类结成社会之后,面临这样一个悖论:  人本能地要求与渴望自由。  一个人自由,必然妨碍他人自由。  礼是为了解决妨碍他人自由的问题才建立起来的,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西方人注重人的自由,中国人注重不要妨碍他人自由,如果二者结合起来,人类就能生活得更好,得到更充分的自由。“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颖,别同异,明是非也。”如果没有礼之类的限制,人可能多得到些自由,但因此会带来更大的混乱,总的说得不偿失。关于恢复礼的必要性,钱穆之述备矣:
      一日婚姻之礼,一日宾主之礼,一曰丧葬之礼,岂不至今犹存。今国人则必求尽废之以为快,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不成为夫妇,而旧家庭将不见其存在。酒食征逐,竟为市道交。今人羡称之为工商社会,而忠信友道则无存矣。丧葬之礼废,则死生不再有和合,死以后则之尽归上帝天堂。而子孙养老之礼亦将随而废。子孙养老之礼与渐废,而父祖育幼之礼亦将随以废。亦有人言,美国社会乃幼童之天堂,中年人之战场,老年人之坟墓。今则美国社会亦非幼童之天堂矣。当前全世界人类社会几已全成一战场,亦何礼何乐之有。(《礼记・曲礼》)
      两三千年前,中国的礼就已经相当完善。主要内容包括:
      为人君之礼为人臣之礼
      为^.子之礼
      为父母之礼男女之礼
      少长之礼
      主客之礼生子命名之礼 婚嫁之礼
      丧葬之礼 祭祀之礼
      起居之礼
      饮食之礼 行为之礼言谈之礼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对这些礼还会有依稀的印象,哪怕是避之不及的葬礼也是美好的回忆,更不用说花轿迎新娘、鞭炮贺新岁的盛况了。
      痛苦与快乐注定伴随人类。我们是把一生分成两半,一半天堂一半地域(先甜后苦),抑或选择中庸平稳的生活方式,把苦与乐糅合在一起――人类握有选择权!

    推荐访问:旧制 我们应该 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