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绍兴方言歌曲大全 [浙江绍兴方言中“里”的语法化轨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2 04:49:46 点击:

      摘 要:基于语法化理论和语法化链条,本文主要考察“里”在绍兴方言中的共时和历史语料,以探索其语法化。绍兴方言中“里”的意义及用法主要有“名词、后置词、附缀和语气助词”。文章从“语义漂白、语境泛化、去范畴化和语音弱化”四方面分析“里”的句法特征。通过构拟“里”的语法化轨迹,重点讨论了从关系名词到后置词、从后置词到附缀的两个语义演变。
      关键词:绍兴方言 里 语法化
      一、引言
      关系名词在人类语言中有两种语法化模式,一种是语法化为前置词,一般出现在SVO语言中,如英语中的“in、on”;另一种是语法化为后置词,一般出现在SOV语言中,如日语。而汉语作为SVO语言,语法化的模式却与SOV语言相同,即语法化为后置词,这种现象在方言中尤为突出。刘丹青(2001)指出,前置词作用最衰落,后置词作用最活跃的方言是绍兴、宁波方言;吴语中有些处所方位后置词与普通话相比语法化程度更高,更有理由看作虚词,其中“上”和“里”的虚化程度最高。鉴于这两点,本文讨论绍兴方言中关系名词“里”的语法化过程。
      本文所引语料来自以下几类:1.《越谚》①点注;2.绍兴戏曲莲花落电视剧《翠姐姐回娘家》的录音转写材料;3.笔者整理的绍兴话主要是口语对话。
      二、“里”的意义及用法
      由于文献材料不足和方言间频繁的接触,完全靠历史语料分析“里”的语法化过程并不现实,因此本文主要考察“里”在绍兴方言中的共时差异,利用已研究所得语法化链条,探索其语法化的演变特点和趋势。根据绍兴话中“里”的语义,本文归纳了“里”的以下几种用法:
      (一)名词用法
      (1)里头来垌办喜酒。
      (2)辛苦乃了,里头坐。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由上可见“里”的单用能力接近消失,它不能像双音节方位词“里头”那样单独作主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如例(1),除非是用在一些对举中,如例(3)。
      (二)后置词用法
      1.名词+里
      崔希亮(2002)把“在+X里”当中的“名词+里”可以出现的环境按语义归纳出23种。这种组合在绍兴话中也包括23种语义,主要表示方位、处所、范围或时间等,但“里”的基本意义还是“里面、内部”,跟“外”相对。在语篇中,“名词+里”本身可以用作指称,可被“这/那里头”或“里头”回指。如:
      (4)我赖姆妈房间里。(表处所)
      (5)翠姐姐的儿孙如今还在斗丘里。(表处所)
      (6)捱横浜里头鸡要杀了吃,伢樟园里鸡要扯死吃的。(表处所)
      (7)娘囡相会在梦里。(表范围)
      (8)心里头七上八下不安定。(表范围)
      (9)畚斗扫帚本作货,运到城里去卖掉;油盐酱醋加绸布,贩回村里来销销。(表范围)
      (10)十二月里,家家忙哪。(表时间)
      (11)今天夜里我给你翻翻黄历。(表时间)
      (12)六月哩②个日头,晚娘个拳头。(表时间)
      绍兴话中,“里”的语义经常代替本由“上”表示“处所”义,这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如:
      (13)我辣路里。(我在路上。)
      (14)伢姆妈困亨眠床里。(她妈妈睡在床上。)
      2.人称代词/指人名词+里
      表示该人所在的处所,而普通话在这种位置只能用半虚化处所指代词“这儿、那儿”等。
      (15)诺的乌小鸡来埭我里。
      (16)搿种玩笑还是少开为好,万一开到你老婆里,诺苦头有了吃哉。
      普通话方位词不能用于指人名词,这使它们作为虚词在搭配上还受到一定限制。绍兴方言中的“里”已突破了这一重要限制,达到了由名词到后置词的更高虚化程度。
      (三)附缀用法:指示代词+里
      (17)看搿里,棉袄棉裤都做齐。
      (18)伊亨里头来垌。
      (19)碑牌立在何里头?
      作为附缀,“里”的语义减到最弱,有时甚至可以省略,变成“搿头”“亨头”“何头”。
      (四)语气助词
      《越谚卷上·“哩”字之谚第十四》中指出,“哩”字,元人词曲始为语助,越谚为语助尤多,大抵以“哩”作“貌”解。
      (20)哩。(“盎”。强允也。)
      (21)哩。(“揩”。勉强也,勤力也。)
      这种用法在清代还存在,但目前在绍兴话中已经没有了这种用法,究其原因:一是《越谚》所举所有例子中的字在现在通行的汉字中较为生僻,几乎不存在;二是口语中也已经不说了。
      刘丹青(2003)指出,绍兴方言中“里”的句法分布远超过普通话任何方位后置词,相当于苏州、上海方言方位后置词和指人NP后的“搭”“哚”的分布之和。即绍兴话可以说“搿里/亨里/何里(这儿/那儿/哪儿)、房间里、我里(我这儿)、小张里(小张那儿)”,在清代还可以说“哩”。
      三、“里”的句法特征
      在语法化过程中,形式和意义相关,尤为重要的是其单向性。Hopper & Traugott (1993)将单向性总结为两个方向固定的演变模式“词汇项→语法项”和“语法功能较少→语法功能较多”。Heine(1991)认为,一个语法化的整体过程可分解为四个相关的子过程。在绍兴方言中,与双音节方位词“里头”比较,名词后的“里”弱化,表现在“语义漂白、语境泛化、去范畴化和语音弱化”四个方面。
      “里”的去语义化表现在单用能力接近消失。不能像双音节方位词“里头”一样单独作主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如例(1),除非是用在一些对举中,如例(2)。“里”只有依附在名词后面才能表达相关意义,呈现虚词常有的定位性。在一定条件下,“里头”可以替代“里”,如:伊亨里(头)来垌。可见,“里头”的语义范围比较广。
      “里”的语境泛化表现为四点:
      1.所能搭配的名词短语越来越广泛、词汇性选择制约越来越小,甚至扩展到没有方位意义可言的抽象名词,如“思想里、梦里”。
      2.代替本由“上”表示的语义,如:路里。   3.可加在指人名词或人称代词上表示该人所在的处所,如:“我里、老婆里”。
      4.作为处所指示词的后续份出现,仍有后置词性质,如:搿里/亨里/何里。
      “里”的去范畴化表现,与“里头”比较,“里”脱落了“头”字。在脱落形态的同时,也脱落了“里头”的意义和用法。形式上的简单化与词汇语义的衰减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里”的词汇意义越来越减弱,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语法需要而用,造成该类词使用频率大增。
      “里”的语音弱化在中国各地方言中有明显的表现。刘丹青(2003)指出,北京话“里”念轻声;常州方言中的“勒”[l??]和椒江方言中的“勒”或“特”[d??](在椒江方言中不太稳定,也有时念[1i])语言弱化;丽水方言中的后置词“里”已完全变成“特”[d??],但当使用双音节方位词时,便用“里[li]头”,保留“里”的规范读音,可见,双音方位词的虚化程度低。而在绍兴方言中,“里”的语音弱化表现为语音上的轻化,后置词“里”的发音要比“里头”中的“里”轻。
      四、“里”的语法化来源及轨迹
      (一)“里”的语法化来源
      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显示,介词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的源头是动词、名词及副词。在由名到介的语法化中,一条常走的路径是:
      表示人体部位或物体部件的实体名词→包括方所名内的关系名词→介词(后置词)
      刘丹青(2003)认为关系名词“里”还可追溯到更实在的部位意义,“里(裡)”从“衣”旁,表示衣服里子。这就是“里”语法化的最初来源。
      (二)从关系名词到后置词
      汉语的单音节方位词本来都是表示位置的关系名词,如“上、下、前、后、里、外”等。它们是如何演化为介词或后置词的?这就是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问题:汉语虽为SVO语言,为什么采用“关系名词→后置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其领属结构式的语序(领属语+关系名词)与SOV语言相同,如“工厂的车”“黑板的上面”等。当领属语转化为名词时,关系名词自然转化为后置词了。所以其语法化过程为“领属语+名词→名词+后置词”。由此可见,方位名词向后置词的语法化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过程。
      (三)从后置词到附缀
      据Hopper&Traugott(1993),介词的发展在很多语言中经历下面的过程:
      关系名词→次要介词③→主要介词→附缀
      他们所描述的过程,在绍兴话共时系统中可以找到。
      1.关系名词。如:
      里头来垌办喜酒。(里面在办喜酒)——与“外头/面”相对。
      2.次要介词。如:
      我赖姆妈房间里。(我在妈房间里)——与“房间外”相对。
      3.主要介词。如:路里(路上)、我里(我这儿)。没有“路外”“我外”相对应。
      4.附缀:搿里(这儿)、亨里(那儿)、何里(哪里)作为附缀,“里”的语义减到最弱,有时甚至可以省略,分别变成“搿头”“亨头”“何头”。
      (四)从后置词到语气助词
      还有一个分支链条需要参考历时语料。太田辰夫(1957)认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正”或“正在”的“呢”是“哩”的变形,直接来源于表示处所的“裏”或“里”。因为早在“在”出现之前,表示处所的“里”就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句的末尾。虽然“里”成为助词的过程还不太清楚,但总之是由某个处所中动作、状态的存在发展而来的(例如:“他儿婿还说道里”——《维摩诘经变文》),他所举的元代例子中“里”已是个语气助词。(例如:你吃什么哩?我吃烧讲哩。——《潇湘雨》)
      太田辰夫还指出,清代的文献中并非见不到“哩”,但数量较少,而且是方言性的,它被“呢”代替了;大概是因为“哩”的“l”变成了“n”,北京话“弄”读作“nung”,“梁”读作“niang”也是这种变化的例子。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越谚》中有“哩”表示语气助词的用法,但是在口语中却不存在是因为被“呢”代替了。“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助词还存有两种功能:一是跟“呢”相同,但只用于非疑问句,例如:“山上的雪还没化哩”;二是用于列举,跟普通话中的“啦”相同,例如:“碗哩,筷哩,都已经摆好了”。
      五、结语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把绍兴方言中“里”的语法化轨迹构拟如下:
      表物体部件的实体名词→方位名词→次要/主要介词(后置词)→附缀
      ↘语气助词
      关系名词向后置词的语法化经历了重新分析过程,次要介词向主要介词的语法化经历了类推过程。而其中语气助词的用法只在历史上出现过,现在口语中已经基本消失。
      绍兴方言中“里”的语法化过程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唯有两点最突出,一是“里”的语义代替了由“上”表示的语义(例如:路里);二是“人称代词/指人名词+里”表示该人所在的处所(例如:我里),而普通话中在这种位置只能用处所指代词“这儿、那儿”等。
      注 释:
      ①《越谚》,清代范寅著,是记录当时越地(绍兴)方言的作品。
      《越谚》点注,侯友兰等注,是对《越谚》的注释。
      ②“里”字在古代也可写为“裏、俚、哩”。
      ③表达具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用次要介词,表达某种抽象的语法关系
      用主要介词。
      参考文献:
      [1]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4).
      [2]崔希亮.汉语方位结构“在……里”的认知考察[A].语法研究与
      探索(十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侯友兰.《越谚》点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Hopper Paul J.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6]Heine,Bernd,Ulrike Claudi and Friederike Hunnemeyer.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7]太田辰夫,蒋绍愚.中国历史文法[M].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7.
      (陈龙琴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0444)

    推荐访问:言中 语法 轨迹 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