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长发飘飘三十年]长发飘飘的优美句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38:44 点击:

      无论是不离手的烟斗,还是全天候不间断播放的新旧唱片,抑或从喇叭到直筒从未放弃喜爱的牛仔裤,都十分西化,张波承认自己“特别西化,不相信中医,而像宗教信仰那样相信科学”。他说,“我一辈子反对板寸,觉得它很硬、很粗鲁。它让我想起军营。我不是那种性格。”长发对张波来说,也许意味着自由高于一切。
      一款刻意的邋遢
      和很多成长在70、80年代的青年一样,开封人张波是听着邓丽君的卡带,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比如《巴士奇遇结良缘》,他说,“70年代很多香港电影都是讲普通话的。”
      开封虽然地处中原,但内地在当时相对封闭,而张波彼时正值青春期。“1981年,考大学那年,我恰巧在《黄金时代》的封底看到了一张‘广州青年’的照片,都是长发穿喇叭裤的小青年,那是作为反面教材被登出来的,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堕落’形象,但我却觉得他们的感觉很叛逆,很艺术。”这张照片,令他在中央戏剧学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要到广州美术学院来。原以为,“这个地方最开放了”,然而大学校园却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新鲜、前卫、激进、接近西方,甚至与这些词儿压根儿就沾不上边,如今他评价说,“大学校园很左”。为此,艺术至上的同学们开始追求那种刻意的“邋遢”。
      上学第一年,张波就开始留头发了,后来胡子长出来了,头发长到可以扎辫子的状态,学校就开了个大会,对长发的这三个同学来了个“通报警告”。“院长郭绍刚找到我谈话,语重心长地让我剪发去。我搪塞说我没钱,他就掏出来5块钱,让我去剪头。”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大概是40-80元之间,而发廊里洗头一次大概需要1块多,也算“奢侈”。5块钱不算太小的数目,它后来被张波跟几个哥们儿换成了十来瓶啤酒和几盘炒粉。头发呢?“互相铰了铰,糊弄过去了。”
      挡不住的潮流
      80年代中期,牛仔裤和万宝路香烟随之而来,喇叭裤开始退潮,窄腿裤正式登场。从广州回到开封的时候,张波已经开始很明显地感觉到氛围的不同。“那时开封有地方政策,街上有很多民兵巡逻,看到穿窄腿裤的就默认是流氓,要‘处理’你。除非你是游客。”
      有一年冬天,张波以鬓角、长发、窄腿裤走在开封的繁华大街上,同行的还有扮相接近的、如今已是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李建设。两个人招摇过市,果然就被民兵盯上了。民兵掏出啤酒瓶,准备往他们裤腿里塞—塞不进去的裤子,都要惨遭“咔嚓”;而挡住耳朵的鬓角,也是要咔嚓的。这时候,张波急中生智,拿出在广州学会的“半桶水”粤语,佯装成游客蒙过去了。“李院长比较悲壮,被剪了裤腿,铰了头发。”
      多年以后,朋友们的聚会上,这件事情已经变成了年轻时追随潮流的趣事。牛仔裤的裤腿从宽变窄,又从窄变宽,潮流多变,如今张波衣柜里的牛仔裤,几乎已经可以做个“牛仔裤博物馆”了;而长发对于他来说,却从此固定了下来。毕业后在珠影厂做美工的张波,因为长发而客串了不少电影里的“长发男子”。“那时候的珠影厂牛逼,北京的圈里人都得来广州混。”1987年王朔担任副导演的电影《大喘气》里,张波甚至主演了一个角色(男二号)。事业正在上升期的张波,却为了当时的美国太太Cathy的考研计划,追随她出了国。
      老派的“嬉皮士”
      美国一呆就是七年。这期间,张波跑了美国很多城市,也干过不少工作,还曾在好莱坞做过一阵美工。提起他在美国的生活,张波真是滔滔不绝。谈他怎么与吴天明、王姬、陈大名等人许多开心的事。
      在美国的时候,张波不爱扎辫子,放任头发飘扬,像嬉皮士。为此他觉得长发打理起来并无困难,并且又爱上了帽子,“最喜欢棒球帽,很舒服,能压住很乱的头发”。
      长发让张波有了不少“奇遇”。1992年,张波去政府指定的照相馆拍摄驾驶证的照片,照相馆老板不停地追问张波是从哪个国家来的,又说“You look like my people(你像我们老家人)”,最后才搞清楚了:哥们是不丹来的。后来,不断有喇嘛和西藏的朋友,跑来找张波“认老乡”。
      长头发甚至给张波带来过工作机会。那是1993年,张波正跟一帮电影演员和模特朋友,在西好莱坞喝咖啡,有个星探哥们,跑过来,问Are you Indian?他们为Gap品牌拍平面大片,正好需要一个亚洲人的形象,于是张波“客串”了一把平面模特儿。在那次拍摄的过程中,影棚里正好有另一个剧组的人看见了张波,请他去电影里饰演一个“印度人”的角色,而直到试装的时候,张波才发现他们所谓的Indian,不是“印度人”,而是北美土著“印第安人”。
      前妻Cattly的父亲是牧师,价值观保守,但是对于张波的长发,却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他们觉得我的发型很像艺术家。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正是嬉皮士时代,所以他们觉得完全可以接受。”那时,中国最新的东西,在美国人的眼里已是稀松平常,张波于是总结说,“其实我内心斗争了一辈子,后来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老派的东西。”
      像Bob Marley那样的范儿
      虽是学美术出身,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音乐控,身上唯一的刺青就是Bob Marley。在他三层复式临江的家中,每个房间都有音响,walkman到胆机,包罗万有。音乐的基因烙在张波身上,早已入骨。父亲是作曲家,母亲是戏剧演员,对艺术的爱好使张波考大学时选择了美术学院,选择了对外交流最频繁的广州。
      那是1980年代初,中国内地遍地开花的音乐大多是“歌颂祖国”类的,如今俗称“红歌”。当听了香港同学带回来的披头士的卡带之后,张波一下子被震撼了,怎么会有这种感觉的音乐呢?处于反叛期的年轻人,追求的正是这种重金属的、摇滚的感觉。虽然他英语不大好,歌词的意思根本听不懂,但只是欣赏旋律已使他沉醉其中。托人在国外带回卡带、收听香港电台的西方音乐节目是当时张波过瘾的办法。
      1990年移民到美国,张波挖掘到西方音乐中更为根源性的东西,接触面要广泛得多,不但是摇滚、爵士、蓝调音乐,还有世界性的音乐,包括中国京剧和少数民族、拉丁美洲、非洲的音乐都在他欣赏的范围之内,他可以从中找到更适合他的精神层面的音乐。当然,在美国就不用再依靠卡带和电台了,他一下子就疯狂购买了几千张唱片,还有不少是如今特别珍贵的黑胶唱片,因为美国的二手唱片价钱非常便宜。
      几年时间的国外生活,张波还是觉得无法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最终回到了中国,回到了习惯生活的广州。他曾在广州开过一家名为360度的摇滚乐酒吧,成为《滚石》杂志曾报道过的“广州酒吧老板第一人”。在他的酒吧里,只有他喜爱的音乐,没有时下的流行音乐,但同道中人毕竟是少数,维持了两三年后不得不将酒吧结束了;这时朋友们突然发现,他设计的西餐厅、酒店却家家火爆,订单不断。
      眼下,张波自称“宅男”,虽然室内设计做得红火,工作之余,似乎已完全回归到家庭。他刚和儿子一起从天台花园里采了冬瓜,等待晚餐的时候,又窝在自己书房里听雷鬼乐。他指着自己年轻时候的一张照片说,“像不像Jimmy Page?”打着游戏的儿子却说:一点也不好看,像刺猬。
      张波推荐
      帽子是长发终身的伴侣
      在美国的时候,张波不爱扎辫子,放任头发飘扬,像嬉皮士。为此他觉得长发打理起来并无困难,并且又爱上了帽子,“最喜欢棒球帽,很舒服,能压住很乱的头发”。时至今日,帽子成为张波最爱的搭配单品。他从世界各地买来的帽子,至少有五六十顶。除了棒球帽,到海边或户外的时候,巴拿马草帽是舒适而有腔调的;参加聚会的时候,他会戴礼帽;而在正式派对上,他会选择毡帽��帽子已经成为长发终身的伴侣。
      张波
      室内设计师
      崇尚绅士文化,开过爵士酒吧,又以独家设计做火了内地最早的一家西餐连锁店,“洋气”是室内设计师张波身上最显著的特色。但若是说起他造型中“签名式”的东西,还是那一头飘逸的长发。

    推荐访问:飘飘 三十年 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