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理工类高校 [理工类高校胶州秧歌教学方向探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4 04:49:11 点击:

      摘 要:论文分析了理工类高校胶州秧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在胶州秧歌的教学研究中,提出了有关胶州秧歌教学方向的探讨:胶州秧歌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传承;课堂教材要善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引入“即兴舞”的课堂训练手段;借鉴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44-02
      一、引言
      目前,在全国各专业舞蹈院中,都已将胶州秧歌列为“中国民间舞”的必修课[1-3],其地位可见一斑。胶州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我国许多的优秀舞蹈作品如《俺从黄河来》、《扇妞》、《一片绿叶》等等,都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表达了突出的舞蹈内涵,创作了一系列鲜明的舞蹈形象。
      然而现今,包括胶州秧歌在内的我国民间舞的种种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由于时代不同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已不能唤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就连舞蹈学生,也不愿跳以民间舞旧模式编创的舞蹈,舞蹈前辈时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可没咱那时跳起民间舞的那股子劲头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民间舞学习兴趣,怎样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民间舞作品,是我们急待思考的问题。民间舞顺着一条老路走下去一定是行不通的,民间舞的教学要改革,民间舞创作要发展,土生土长的民间舞必须与各种艺术、各种舞蹈形式融合贯通,借鉴发展,广纳百川才能永葆青春。
      在理工类胶州秧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为基础上进行探索、追求、创新和发展,使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二、胶州秧歌教学方向探讨
      (一)胶州秧歌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传承
      在许许多多的舞蹈作品中都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来充实作品,更加完美的表达出舞蹈的内涵,突出舞蹈的形象。如舞蹈《东方红》、《俺从黄河来》等作品都采纳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突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舞蹈专业技术来讲,胶州秧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也可以概括为“碾、拧、抻、韧”,而民间艺人却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律动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些特点来进行,让胶州秧歌的魅力得以充分体现。
      (二)课堂教材要善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谈到胶州秧歌的课堂教材,不得不先说说中国民间舞的教材创新问题,目前一些舞蹈工作者就民间舞的教材改革提出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间舞教材要保持“原生态”,保持原样,“珍藏版”的传统化应该原样复制;另一种观点认为,民间舞应当现代化,摒弃传统[4-6]。
      我们既不能一味“现代”而失去传统,也不能只要传统而不求发展;既不能扔下祖先留给我们的原生态的宝贵遗产,也不能脱离时代一味地照搬传统。胶州秧歌应当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只有这样,胶州秧歌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山东秧歌的权威代表张荫松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胶州秧歌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强调继承并发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继承和保留,要深入民间,真心真意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和请教,认真学习每种流派的每个动作、每个小范儿、每个眼神,更好掌握传统胶州秧歌的本质和精髓;其次,课堂训练要在创新中突破,向不同舞种借鉴,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做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传统动作素材上进行加工,在动作的节奏、形式等方面融入时代气息;再次,在音乐的选择上也不必局限传统胶州秧歌音乐,选择一些有节奏明快的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更加积极投入。因此,将胶州秧歌的课堂教材要不断改进,使教材在保留原生态的风格韵律基础上加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动作元素,使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心理要求,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既延续历史的血脉又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才能使胶州秧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引入“即兴舞”的课堂训练手段
      目前的舞蹈专业院校,“即兴舞”是编导课上的最常见训练手段,在民间舞的课堂上并没有这种训练形式。笔者认为“即兴舞”训练方式,可较好地把胶州秧歌的动作定势、原生态元素和舞者的内心情感、情绪有机结合,使舞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和自由的空间。但即兴训练的必要前提是:首先在老师的规范指导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胶州秧歌舞蹈语汇和素材,在牢固掌握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动律特点之后再开展即兴训练,以对胶州秧歌的理解为基础,发散思维,解放思想,随兴而舞,从而达到创新和再创造的目的,达到发展动作定势以及开拓个性风格的目的。再次强调的是,胶州秧歌课堂即兴训练是有原则的——绝不能脱离胶州秧歌原始动律和风格,绝不能无拘束地去发展即兴。那么就失去了胶州秧歌即兴舞训练的初衷。在即兴中一定要把握胶州秧歌的“闪”、“扭断腰”、“三道弯”的动态形式,“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快发力和慢延伸”的节奏特点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在胶州秧歌即兴舞课堂训练中,可借鉴编导课的具体训练方式,比如,把一个单一动作作为动机,打破原来的动作空间、节奏、感情,进行变化发展。又如,根据不同角色的设定,通过角色即兴等等。即兴舞蹈的训练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参与意识,解放了学生思想,释放了学生潜能,发挥了学生能动性,也有助于学生以后创作出优秀的胶州秧歌作品,学生在即兴中可以发现自我、检验自我,调整自我。因此笔者认为,民间舞教学中,要激活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和创新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动作技术学习和即兴训练有效结合,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提高。胶州秧歌课堂教学的即兴舞训练和教材创新,在教学上互成体系,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借鉴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舞反对古典芭蕾程式化的体系,打破传统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开发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解放肢体,释放心灵,注重个性的发挥,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更强调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群体中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强调实用性技能训练,根据演员自身条件,从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一套能突出自身优势并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开发自身潜能,避免“千人一面”的状况[7,8]。然而,以胶州秧歌为例的民间舞课堂技能训练追求的是一定模式的、规则整齐的动作定势,就像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训练手法,抹杀了个性创造性,把舞者全部框在一个框架里。它忽略了主体意识,忽略自我掌控、自我体会、自我完善的内心感受。因此民间舞课堂上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训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训练效果如一潭死水。因此,将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民间舞教学中,让学生由内而外唤醒知觉,以情带动体味身心变化,感受空间变化,体验力度变化等不同动作模式,才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   (五)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
      胶州秧歌的创作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博众家之长补我所短,不断开拓创新,让作品贴近观众的现代审美情趣,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具体的创作技法之一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舞台特效与舞蹈的结合,道具的现代化改良。群舞《茉莉花》,舞蹈扇骨运用了荧光效果,在舞台灯光暗下的时候使茉莉花的形象从人群中一下突显出来,不难看出编者对现代化的舞蹈道具的运用做了初浅的尝试,作为当代的创作,它必须着重考虑时代审美的认同,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使创作也当代化。我们期待着更多敢于将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与舞蹈形象完美结合的胶州秧歌的作品。
      正是这样使得胶州秧歌在新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中孕育出新的、有别于以往既定的胶州秧歌舞蹈作品形式的新形式,它既保留了胶州秧歌原生态的东西,又有再生态的东西,这是一种升华,是胶州秧歌这一舞种自身的特征与现代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整合的结果,符合人们的审美心态。
      三、结语
      论文探讨了理工类高校胶州秧歌教学方向中的关键要点,既要使学生能够恰到好处地舞出胶州秧歌的动律神韵,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要强化其动作的训练,更应注重学生对胶州秧歌的内心体验的训练,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胶州大秧歌[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冯双白.宋辽金西夏舞蹈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张红黎.试述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J].舞蹈艺术,1992,1:173-176
      [4]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9DVD)[M].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
      [5]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6]吕艺生.舞蹈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卡琳娜?伐纳,郑慧慧译.舞蹈创编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课题]本文为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理工类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和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程课题《东小屯村胶州秧歌保护理论研究》(2011Gx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晨(1978.1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音乐及工业设计工程。

    推荐访问:胶州 秧歌 理工类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