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论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流传】土家族铜铃舞分解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2:09 点击:

      摘要本文以产生于土家族地区的八宝铜铃舞为研究对象,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运用美学理论和舞蹈动作分析法从舞蹈本体切入,并借助于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舞蹈文化内涵切入,试图从纵向上探讨舞蹈的起源、流传及当代的发展,从横向上分析八宝铜铃舞的形态特征和内在含义,从而勾勒出八宝铜铃舞的全貌,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艺术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关键词:土家族 八宝铜铃舞 流传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接触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进而形成一个极具包含力的整合的文化系统。“梯玛”是沟通二界的使者,代表人向神灵祈愿、献祭以祈求其保佑,避开凶神恶煞、孤魂野鬼的干扰,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因此,可以说,土家族的思维特征是一个二元分类体系和具象表达方式。神灵的需要跟现实世界一样是具体的,象征秩序也是具象的。从梯玛的还愿仪式可以看到这一思维特征的具体体现。“梯玛”是土家语(thi53ma21)的汉语音译,是土家族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因为又与汉族巫师、苗族巫师相区别,往往又把梯玛称为“土老司”(汉族巫师称为“客老司”,苗族巫师称为“苗老师”)。八宝铜铃舞是依附于梯玛的活动法事――“解钱”祭祀活动上的,是根据梯玛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
      
      一八宝铜铃舞的源与流
      
      1八宝铜铃舞的起源
      追溯八宝铜铃舞的起源,据传是酉水流域的土家大族田氏子孙,为祭其南北朝时战死的先祖“田好汉”田思飘。《南齐书》记载:“齐建元二年,五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谴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柜战,中弩矢死。”民间流传,田大将军“中弩矢死”后,膝下七子一女纷纷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时从父亲的战马颈上解下八个铜铃,人手一个作为后世认祖归宗的信物。此后,兄妹八人分别逃到湖北的宣恩、来凤、鹤峰及湖南的龙山等酉水沿岸“垒石为城,依山傍水而居……”为祭祖还愿,田氏后人便用八个铜铃做成马头铜铃杖,在做“解钱”法事祭祀祖先时由土老司摇铃舞唱,后来发展到酉水土家的彭、向等其他族人。
      土家族的祖先,是一个能骑善战的骁勇民族,他们对马有着深深的情愫和无比的敬仰。八宝铜铃舞主要是附着于“解钱”祭祀活动,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
      2八宝铜铃舞的发展变化与文化传承
      湖北省来凤县最边远的乡镇百福司,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市)”之称,那里交通闭塞,文化落后。1953年,百福司设立了文化站,陆训忠同志由县文化馆调往该站工作,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对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及文化活动的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1956年,党和政府对鄂西山区的文化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共恩施地委宣传部根据省文化部门建议,增设民族文化馆,加强山区的民族文化工作,由湖北省批准恩施专署文教局的报告,在来凤百福司建立民族文化馆。当年6月,民族文化馆在文化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陆训忠负责主持文化馆工作。
      1957年,百福司民族文化馆要为一年一度的文艺会演准备节目,搜集整理了一些民歌小妇唱节目,尚缺舞蹈节目。陆训忠同志在民族文化馆提出大胆设想,创意从土家族“梯玛”(巫师)在“解钱”(还愿)祭祀活动中所跳“八宝铜铃”,改编加工成新型舞蹈。得到全馆人员的赞同并予以通过,也获得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
      《八宝铜铃舞》的改编工作列入计划进行,县馆馆长易明和辅导干部刘凤林(女)不辞劳苦步行百余里来到百福司协助工作。改编工作分两步进行,请来了河东乡石堤坝“梯玛”彭万敬和卯洞乡拦河“梯玛”向清砚二人来民族文化馆。关闭大门在阅览室作现场示范,让大家边看、边学、边记,以期掌握其特点和基本步伐,然后进入加工改编工作。这一活动在当时是秘密进行的,还要担负极大的政治风险。
      《八宝铜铃舞》获得成功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对铜铃舞进行了重点保护、挖掘、搜集和整理,在众多土家族“铜铃舞”艺人的无私帮助下,文艺工作者吸收了土家族其他优秀的音乐素材,如“咚咚喹”、“打溜子”、“摆手舞”等,将舞蹈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发展,丰富了原始“铜铃舞”的音乐曲调。他们借助道具的新颖、唱腔的独特和舞姿的豪放,将迷信部分全部删去,并将“三步罡”的舞姿与现代舞姿结合,将唱腔伴以民乐,改单人跳为集体跳,创作了大量的铜铃舞作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湘西、鄂西、黔东南、四州、重庆等土家庭聚居区举办的文艺汇演中,涌现了众多优秀的铜铃舞。
      
      二八宝铜铃舞的形态研究
      
      1八宝铜铃舞的肢体动作
      在梯玛宗教仪式中,舞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神歌、道具、祭祀偶像等一同构成完整的崇拜仪式,这也是把舞蹈作为活态原始舞蹈的原因之一。该舞蹈没有舞谱记录,完全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在一代代梯玛中流传,这些动作一部分是经过苦心修炼,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到的,还有一些是在梯玛仪式中随着神歌即兴发挥的动作,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分大场(室外祭祀求福)、小场(室内治病驱魔),基本动作有步伐、旋转、跳跃等,充满了原始迷狂的激情。梯玛身穿法衣执铜铃,舞蹈时声音振天,法裙飘然,司刀和铃铛相互撞击发出声响,给人威武庄严的感觉。梯玛时而模拟鸟兽起舞,时而飞速的旋转和腾踏跳跃,身体前仰后合,脚下步伐变化多样,极具动感。八宝铜铃舞主要有“解钱舞”、“祭祀舞”、“娱神舞”等。八宝铜铃舞是原始多神教带有共性的舞蹈形式,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动作、节奏和表演形式,动作丰富多彩,可以分若干类型。
      解钱舞中的“踩八卦”舞蹈步伐有禹步、罡步、十字步等,并带有勒马、配鞍、坐马摇铃、跑马旋转以及舞司刀等动作;“祭祀舞”有拜菩萨、摇纸幡、跪地摇铃等动作;“娱神舞”有跳莲花、过天河潭、抖肩、双铃追打等动作,并穿插掌坛师的独舞和陪神、香倌的双人舞及师徒共舞的三人舞、群舞等舞蹈表现形式,其舞蹈语汇和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舞蹈均以写意性的动作为主,营造出一种“歌舞祈神”的土家族民间祭祀风俗
      2常见脚下舞步
      (1)踏步蹲:在小八字基础上,左脚向左横迈一步,右脚向左脚斜前方上半步,脚掌撑地,左膝内侧与右膝盖窝相靠,成右“踏步全蹲”;反方向动作相同。这一脚步主要出现在请神部分和八步罡里。
      (2)脚步:这种脚步有两种脚型:右脚在上,右脚拇指和食指夹住左脚拇指,形似锁链;右脚在左脚后用大脚趾与二脚趾夹住左脚后跟键。左脚脚后跟先向右移,身右拧,后左前脚掌向右移,身左拧。左脚动作频繁出现在罡步,这是其它宗教祭祀舞蹈所罕见的舞蹈动作。
      (3)双碾步:双脚自然并拢,脚尖对前,脚后跟先向右移,身右拧,后前脚掌向右移,身左拧。
      (4)原地碎步转圈。
      
      三八宝铜铃舞的功能研究
      
      作为一种民间社会文化现象,梯玛仪式活动中的八宝铜铃舞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即巫文化内涵和梯玛文化内涵,它的成长与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在一起,折射出社会言语化中的精神文化发展。本节将从八宝铜铃舞文化功能的祭祀习俗功能、聚群交际功能、宣传教化功能、娱乐健身功能来阐述其艺术文化特征,从而展示八宝铜铃舞的艺术价值。
      1祭祀习俗功能
      八宝铜铃舞作为祭祀仪式当中的舞蹈,是祭祀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举行祭祀仪式的目的必然要求八宝铜铃舞要具有平常舞蹈非所能及的功能。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我们对神鬼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利,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八宝铜铃舞就是建立在这种世俗功利的实用目的基础之上的祭神舞蹈,是梯玛降神、娱神、酬神、谢神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用来帮助梯玛实现世俗功利之实用目的的,这也正是八宝铜铃舞贯穿仪式始终的依据。
      2聚群交际功能
      研究八宝铜铃舞的文化功能,其中聚群交际功能应该说明它的一种深层次的内涵,它以整体的面貌出现,真正涵义或许超越了娱乐健身、礼仪、教育等层面,是其它文化功能的综合体现。人们在活动中释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建立信任感,更具凝聚力。在土家族村落里,人们相约聚集在梯玛仪式活动处或是表演的广场上观看,在这个活动中,不同年龄、性别、身份、村落的人们因为相同的信仰相聚一堂,通过这样的独特社交方式相互结识,有的成为朋友,甚至多年的仇敌宿怨,也会在此场合“相逢一笑泯恩仇”。某种程度上,在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环境下它成了凝聚人心的重要渠道,是使一个民族或一个集体具有内聚力的重要方式。在现代,人们虽然在情感上相对独立性加强,但是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往往忽略了人们情感的平衡,单调的工业生产使人们感到孤独、焦虑;现代生活方式使家庭逐渐缩小,亲情逐渐疏远,再加上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的时空局限,使个人的交往关系局限在固定的范围内,这些都能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化,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舞蹈语言是一种通过人体律动来传达人类信息的情感语言,含有浓烈的情感因素,同时在八宝铜铃舞中十分讲究多人协作的关系,人们就在与同伴共同参加的过程中,增进了解,交流情感,实现广泛的交往、技艺的相互切磋、技巧的互相传递,达到配合中的默契、合作中的协调等,这些都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关系。
      3娱乐健身功能
      民间舞蹈的自娱性是民间舞蹈发展的一大特性,它是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其自娱性和表演性经常交织在一起,使参与者共同投入,舞者愉悦,观者快慰,皆大欢喜。由于八宝铜铃舞本身是在具有鲜明音乐伴奏下的舞蹈,具有很强的抒娱性,它是劳动人民对神景仰和思念之情的直抒心意,在这种内情外化的运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精神和肉体的美感和快感,进入身心合一、内外交融的美妙境界。人们在参与时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活力。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琉善曾说过:“舞蹈通过一个危险少得多,同时又优美、悦目得多的途径来表现青年人的活力。至于说到舞蹈的精力饱满的动作、它的那些旋转和转身以及跳跃和下腰,不仅给观众带来愉悦,而且也对表演者本身的健康极为有益。……舞蹈是一种彻底和谐的艺术,既净化心灵,又锻炼身体。”八宝铜铃舞动作通俗易学,节奏明快,粗犷古朴,喜庆欢乐,很具有鲜明的群众体育性质。在寒冬的季节中,梯玛跳起八宝铜铃舞时,经常汗流浃背,即便是围观的群众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也接受了舞蹈音乐以及历史文化等美育的熏陶。
      八宝铜铃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任何一项文化功能即祭祀习俗功能、群聚交际功能、娱乐健身功能等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多种功能往往是相互交融,混合于一体的,只是偶尔侧重点不同。通过对八宝铜铃舞文化内涵的剖析,也可以印证土家族地区社会文化的风风雨雨与沧桑的发展变化历程,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是:2008q216。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 张伟权:《土家族梯玛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 谭志满:《“梯玛”探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 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6] 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焦娜,女,1978―,湖北恩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土家族 铜铃 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