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廓庵十牛图 [廓庵《十牛图颂》的悟道模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1:59 点击:

      摘要生命的存在价值要求生命步入超越和升华,宋代廓庵《十牛图颂》将这个过程具体化为一种程式,借“失牛”、“寻牛”、“得牛”、“牧牛”等10个阶段为喻,描述了禅的本俱、迷失、寻逐、顿悟、任运的悟道模式论。完成这个过程,修行者就已证道,实现了回归生命的最朴实的价值。
      关键词:廓庵 十牛图颂 悟道模式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
      
      宋代廓庵禅师在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绘成《十牛图》(《十牛图颂》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收于续藏第一一三册),描述禅修次第。且每图皆附以偈颂,共10首,以阐释行者从修行,到见性,到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整个生命历程。因其以诗意形式切中修心要害,一时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称禅林四部录,至今仍有其独到价值。南禅宣扬离文字相和直了顿悟,难免有模糊性。《十牛图颂》将一般意义上的修行悟道过程次第化,以诗意语言展现而出。十颂其实是南宗禅修思想的缩影。同时,它再次明确,禅并没有脱离日常存在,它反而正是人们本来的最真最朴实的生命状态。
      
      一从悖论开始
      
      佛陀确证了“佛性”的恒定不变,万物都是佛性所生。《百喻经》云:“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泥洹即涅�,是超越逻辑而存在的“实相”,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然而它又不是一个具象,具体的东西是不可能作为本源的,故而是虚空,是“无相”。它“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这就是空性意义上的“空无”,是因缘和合能生万法的“空无”。然而将它当作一个对象描述,预先设定一个本体的存在,却又有了一种阻碍和执着。但,人们存在的实际情况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若没有“牛”,怎么去寻牛呢?
      《十牛图颂》提供了一种“寻牛”模式。禅诗的灵性如此吸引人,就因它在叩问或已触及生命的终极真相。故而,禅诗多是关于修道方式和体验的。当禅的境界真实不虚地与自己同在,则信手信口所出,都是禅的境界,也是生命最真实丰满的境界。于是“总在此常住真心中行住坐卧,自无始至今当下,并无一刻能离”,然而悖论从此而生,人们以思维推知了它的存在,却因此而远离了它,最终不得不去追寻。
      《寻牛》云:“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寻,但闻枫树晚蝉吟。” “寻牛”即寻找“本来面目”,因为本性迷失了。本性人人具足,由于相对观念的生起导致人们逐物迷己,遮盖本然。不得不走向茫茫海天之间,寻回遗失的“牛”。憨山说:“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俱,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即在告诉人们“自心牛”丢了并且是如何丢的,各人要寻回来。《坛经》也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能认为“本来面目”存在于善恶区分产生之前。善恶代表人主观造出的二元对立,既然有对立,肯定不是事物的最本源。随着是非好丑的分别心的产生,“本来面目”也蒙受尘垢,失落于对善恶的分辨上。而人之所以“无明”,是因有“识”,能分辨,即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说,认识的发生,导致了‘本来面目’的失落。”本性的迷失原来是人类思维意识过度旺盛的结果。需要明白的是,人类是有情有性的众生,因“有情”才能了知“有性”,故不能说没有六根就可以见性了,佛教所说的不思善恶、关闭六根是指降服六根,以自性更好地驱使一切官能。
      怎样才能找回“自心牛”呢?禅宗所谓认识“本来面目”,就是可以知性地认识到自我身上存在的问题,然后用禅的智慧来指导人生。那么要重现“本来面目”,必须降服一切知识,包括自我的意识、对立的观念,跳出这些相状来观照一切。廓庵和尚的《十牛图颂》用“牛”的譬喻,巧妙、实在地指出了人性深处最本质的纯然天性已走失,应将它寻回。并且十首诗就是一个修行模式,它用禅的智慧告诉一切众生如何找回自己的“本性”,涵养生命,达到生命的升华。
      
      二《十牛图颂》的参悟模式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然而事实是又必须“茫茫拔草去追寻”,结果“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禅诗难以理解处在于禅的“不合逻辑”,当你设定一个“目标”而去追求,你已经踏上了远离禅的道路,无形中就建立了一个执着的对象,而你当下求驰之心一歇,“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日用”也就是禅的境界。可就是在这一悟之前,缘于人类的生存现状并没有当下处在生命的本原状态中,都不得不自我折腾一番,逐一而行。用慧能的话来解释就是“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十牛图》设计的就是这个一般意义上的开悟模式,具体过程长短因人而异。
      经过向内心观照,久久开始《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见迹”喻渐见心牛之迹,指修行者依据指引,领悟到禅的要义和方法,深山更深处也掩藏不住鼻孔朝天的牛,无明荒草再深也遮蔽不了清明的本心。于是终于《见牛》:“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柳岸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见牛”喻发现本具之心牛。黄莺的叫声,柳树青翠的颜色,都是阵阵禅意,预示着感受到了禅境的美好和谐。历经苦苦追踪,欣然《得牛》:“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成。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入居。”“得牛”喻已悟到了本心,然而人的妄念经过无数劫的积累,其业力惯性已成一头野性十足的牛,一时难除。它“一念三千”,时而奔突高山旷野,时而贪恋芳草园林。基于此,牧者仍需大精进,用严厉的手段来《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牧牛”喻悟后还需时时警觉,绝不能又放纵心神。否则一不留神,牛又偷入“尘埃”,践踏“心田”了。此即“悟后迷”,更需精进修行,才可真正觉悟,不为境迁。
      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生命境界,修炼也就是享受过程,它和生活是完全融在一起的。当驯服心牛,骑于其背,笛声酥风,落日红霞,摇摇晃晃忘诸形骸,何尝不是禅意!牧者欣欣然《骑牛归家》:“骑牛迤俪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骑牛归家”喻骑乘驯服的心牛回归精神家园。心牛被驯服,人牛合一,已达到一种真正的修禅的境界。此时内心清净澄明,但还是有主体的存在,没有破尽主客,这就是《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忘牛存人“喻既已回到本觉无为的精神故乡,牛已回到本处,牧童既得牛已,寻牛之心已忘,便可高枕而卧。此时,无烦恼可断,无妄心可调。行也修,卧也修,人和“心牛”已不再对立,不需要再去看管,一切自由自在,无事空闲。原来,一切对立都是人心自作,莫非空幻。然而还是有一个有形主体“高枕而卧”,运作一切,还有所执,必须百尺竿头进一步,达于《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人牛俱忘’喻凡情脱落而全界无物,凡圣共泯,生佛俱空。不仅迷惑的心脱落了,甚至连觉悟的心也没有了,即真正的修得了‘平常心’,平常心即净心,因此无所谓透过受污染的平常心去发现净心。”此时,蒙蔽“本来面目”的善恶之法,六根所触,俱已泯灭,返本还源只在眼前。
      《返本还源》云:“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本诗道出了修行的玄机:“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追寻是一个枉费心力的过程,如果当下直心直用,超越感官,像盲者聋者一样不被外境影响,就是在用那颗清净无为的真心。这就是修行的悖论,起心动念去修,就已经建立了一种执着,因为禅的境界不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它恰恰是“忙心歇却”才可能出现的非逻辑状态,所以越想追寻越执着,越用力越迷。然而人类迷失存现状却令人必须去完成这个“寻牛”过程,在最不经意处顷刻顿悟,才发现自己“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最需说明的是,所谓顿悟并非不需要过程,顿悟不过是知见和体悟积累到一定阶段而发生的质变。就在质变的一刹那,顿悟发生。“顿悟之处在其不事修持,不经渐次,灵心一动,一刹那完成。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生,”《十牛图》诗的“直下若盲聋”即是当下直了,完全是南禅慧能的一系。开悟并不等于完成了生命的升华,禅宗真正精深之处在于个体生命契入本体的圆融。这种时候,个体既立足于日常世俗生活,又超越于生活,在生命的本源上如是生,如是灭,一切任运随缘。
      
      三《十牛图颂》的朴实生命观
      
      禅并没有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它不过是生命的本来状态,本是人类生存的最朴实的价值。是人的心性出了问题,致使生命出现了偏颇,开悟不过是恢复自己灵性的运用而已。这一切都不过是让自己过得更轻松,自利利人,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所以古德才说搬柴运水都是“神通”,都是道的体现。庞居士曰:“日用别无事,唯吾自偶偕。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日用之事,一切未离自性。一旦自心清净,任何状态下自性都在显现,时刻都在佛地。建构一个西方净土,很大程度上将眼前的幸福当作一种理想,反而成障。殊不知心无挂碍,禅在当下。活在日常的每一件事中,即在世间修道,即在世间证道,也即在世间享受生命的本源。这也才是佛法的真谛,就如慧能所说“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证道,终极目的是返回人类最朴实的世俗价值。
      然而,这也是悖论产生的地方。人们大多已经明白向外求道已经是南辕北辙,但往往又执于向内,造出一个具体的“道”横在心头,然后在这种逻辑矛盾中琢磨挣扎,离道越来越远。《十牛图颂》中的《入廛垂手》已经明确展示,真正悟道后的圆融并不是什么“神仙真秘诀”,它不过是一切融于生活中:“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入廛垂手”喻不以圣果自居,自以为是则有所执着和局限。宜入利他之境,行菩萨道,回到现实社会最朴实的事情中来。“‘露足跣胸’象征佛性禅心,一尘不染,净裸裸,赤洒洒。禅者灰头土面的化导众生,将自己所证悟的真理与众人分享,喜悦祥和,毫无倦怠。即是一切自然无所住的意思,所谓度人,亦非责任使然,而纯乎自性自动。此时,也没有什么得失、有为无为的区分了。
      总之,《十牛图颂》是整个禅宗尤其是南宗思想的缩影,不但辩证地体现了顿渐关系,更将整个修行过程清楚地展现了出来。它点明了禅修的误区:禅并不神秘,也没有与日常生活对立,它是最朴实的生命状态,只因欲念将其障蔽,我们才必须做出“寻牛”行为。同时,禅是开放的,个体与本体同一,这就意味着修禅不只是自了,还必须和天下众生联系在一起,自度度人,实现生命的真正无限和永恒。
      
       参考文献:
       [1] 周绍良:《百喻经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2] 宋先伟:《禅诗精选:高僧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 (清)湛愚老人:《心灯录:卷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4] (宋)廓庵:《十牛图颂》,《?蛀续藏》,1269年第64册。
       [5] (明)德清:《憨山大师梦游集:答郑�岩中丞》,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6] 慧能:《坛经》,中华书局,1997年版。
       [7] 吴言生:《论禅宗的所谓“本来面目”》,《晋阳学刊》,1999年第3期。
       [8] 潘志和:《禅与诗》,《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9] 宋先伟:《禅诗精选:居士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0] 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吴正荣,男,1958―,云南普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悟道 模式 廓庵 十牛图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