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生会工 > 正文

    凉山火把节_凉山火把节:传承与变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2 04:50:54 点击: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被誉为最具原生态性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日都迪散火把节、螺髻山文化旅游火把节和凉山国际火把节。三个火把节可分别对应凉山“官方”火把节的三类文本:山村、乡镇和州府。论文分析了不同层级“官方”行为的目的与意图、当地人与外地人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以及传统文化所发生的变异。笔者要思考的是:火把节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将会对族群文化的久远传统产生何样的影响。
      关键词:火把节 官方文本 传承 变迁
      2010年8月(农历6月),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在西昌及各县区举办。笔者于2010年8月1日至6日,分别就普格县洛乌乡日都迪散、螺髻山镇以及西昌市的官方火把节进行田野考察,以期了解官方组织的“火把节”文本情况,并对“火把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原生性与变异性进行记录与思考。
      本文的观点是,作为族群文化的仪式性表述和社会文本,通过考察、分析“火把节”的呈现及变异,有助于了解特定族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官民互动承载,及其文化传统内部文字书写与仪式表现的内在关联。
      山村:洛乌乡日都迪散火把节
      一、日都迪散“火把场”基本情况
      日都迪散所在的普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距凉山州府西昌64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其中,彝族10.6万,占总人口的75.7%,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汉、回、布依、苗等16个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属凉山彝族三大支系的阿都地区。
      洛乌乡日都迪散在普格县城东部,也是布拖县拖觉区、宁南县松新的交界处。从大量考古发掘证明,虽然彝族是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彝族先民在日都迪散居住。“日都迪散”彝语里是“水草丰茂的平坝”之意,此处亦被视为彝族传统火把节的发祥地。关于日都迪散发祥地的传说大致为:远古时候,天王恩梯古兹不满人类,相继派出天神斯惹阿比、斯惹阿番、斯惹拉也做魔法用瘟疫、洪水与天虫作恶人间,彝族英雄惹地豪星组织人类奋勇反抗,先后撕碎斯惹阿比、战死斯惹阿番、火攻斯惹拉也,取得三战三捷。当夜幕降临,时值盛夏新年第一天的北斗星围绕北极星转回来的日子(农历6月24日),日都迪散及周边的彝人高举火把,簇拥英雄,涌向高原草场日都迪散,杀牲饮酒,由于绑扎火把是用枯蒿草杆,烧死了许多害虫,熏除了人间污秽。这一年庄稼大丰收,人间少病灾,久之便形成了彝人一年一度驱邪除灾、祈福纳祥、祝祷丰年的传统佳节——彝族火把节。
      普格县2004年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全县共有大大小小99个火把场,分布于县、镇、乡及各村寨中。2010年普格县没有举行县级火把节,只是由中共普格县委办公室、普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成立了一个“2010年普格县文化旅游火把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2010年8月1日到3日在洛乌乡、螺髻山镇以及五道菁乡沙河莫村举办火把节庆祝活动(普委办函[2010]39号文)。其余各地的火把节则根据民众意愿和地方财力自行决定是否举行。由于洛乌乡的日都迪散火把场拥有“火把节发祥地”之称,因此必定每年要举行,而且被当地群众与外来游客誉为最具原生态性质的火把节。
      二、日都迪散火把节活动观察
      日都迪散火把节在8月1日举行,属于乡级火把节,由洛乌乡政府主办、县政府协办。列席当天火把节现场的除了普格县火把节筹备工作小组的一位领导(县委常委)和小组成员(如交通局、安监局、药监局等几位局长)外,其余即是乡长与其他乡干部们。主席台沿山而设,在山间搭一个塑料布篷,主持人通过麦克风指挥场下各项活动。活动在中午12点开始,分为开幕式、领导讲话、朵乐荷和传统项目(斗牛、斗羊等)。开幕式及领导讲话非常简短,大约只过半小时后,便把火把节重头戏放到传统活动斗牛、斗羊、摔跤和选美中。
      整个山上大约有2000至3000人,从服饰、模样及语言来看,大部分为彝族人与当地人。在现场的包括参加活动者、寻找商机的当地人(包括彝、汉等各民族)、参与自己节日的人以及游客。
      很多人围坐在火把场四周,观看赛马、斗牛、斗羊、摔跤等节目。每当两头牛或两只羊的角硬碰硬发出重响时,人群就随之发出阵阵吆喝声,现场气氛热烈。主持人在主席台用彝语高声喊叫,主要功能在于执法及维持场上秩序,除参与者(牛、羊等的主人)及记者模样的人外,不准闲杂人等进入场中央。参与格斗的动物的主人在场中指挥与敦促牛羊参与格斗。当场决出胜负后,前三名到主席台去领取数额不等的奖金。这次活动没有斗鸡,在山间碰到一个手拿公鸡的妇女,她说今天只有她一个人拿鸡来,没办法斗了。
      没有看竞技项目的人(很多穿着彝族服饰的人)三五成群散布在山间。背着孩子的妇女与手拿啤酒瓶的男子,或站成一圈互相交谈,或围坐在一起喝啤酒、吃东西。有许多小摊卖凉粉凉面及小玩具等,还可以当场烤土豆、烤香肠。几个彝族青年围站在烤土豆的小吃摊前大吃。笔者与之交谈,知其是从泸沽湖来的,闻昕哪个地方有火把节便到哪儿去,纯粹地玩乐。一些年轻女孩穿着盛装,举着黄伞,她们刚参加了朵尔荷的表演,还有些人等着继续参加选美比赛。
      戴着墨镜与太阳帽、举着相机拍照的外来者很少,在山上便显得很醒目。外来者没有全情投入到那些赛马、斗牛与斗羊的活动中,也无法像当地人一样把火把节当作亲情、友情的大聚会。外来者是闯入当地人活动中的猎奇者、观察者,或为一厢情愿的体验者。
      乡镇:普格县螺髻山火把节
      一、螺髻山火把场基本情况
      螺髻山位于西昌市城南30公里处,地处普格县境内,属于国家4A级景区。螺髻山彝语称“艾鹅安哈波”,传说在两亿五千万年前“资木呷托”(全世界)洪荒泛滥,整个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脉被洪水淹没。只有螺髻山的山巅上还能站立一只落难的鸭子,鸭子彝语称“艾”,再者螺髻山的山体像一只肥大的鹅,而鹅彝语亦称“鹅”,因此当地的彝族称螺髻山为“艾鹅安哈波”。在旅游网站介绍文字中,螺髻山之名又被表述为:“来源于与峨眉山的‘姊妹’关系,峨眉山似女人蚕蛾之眉,螺髻山似少女头上青螺状之发髻”。   近年普格县大力发展以螺髻山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在山脚的螺髻山镇上花巨资修建了集旅游、住宿、购物于一体的彝寨,但由于普格县离西昌太近,到螺髻山旅游的游客一般仍选择回到西昌住宿,因此彝寨至今未能吸引到商家和游客人住。为此,普格县政府支持螺髻山镇每年举办火把节,并将其命名为“螺髻山文化旅游火把节”。从彝寨往山上走,到了山顶(并非螺髻山主峰),就是螺髻山吉吉火把场。这个火把场面积较大,约为日都迪散的三倍多,且四周山坡比较平坦,可容纳近万人,是举办火把节的理想场地。
      二、螺髻山火把节活动观察
      螺髻山火把节在8月2日举行,属镇级组织的火把节。活动内容与安排都和日都迪散相似:领导讲话,朵乐荷表演、选美,传统竞技项目比赛,另外增加了在彝寨举行的篝火狂欢晚会。
      在螺髻山镇长的火把节致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年的火把节突出原生态,活动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广大来宾,四方来客,可以通过观看民俗表演、欣赏文艺演出、浏览秀美风光、品尝风味美食等活动,尽情领略螺髻山的神奇山水、尽情领略积淀深厚的彝族文化……”。为了“突出原生态”又兼顾政治与旅游,活动策划者之一比补子日(普格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告诉笔者,他们要求讲话的领导致词不能超过一页纸,尽量简短,同时在点火仪式上稍做创新,把重头戏放到传统竞技项目中。
      据比补子日介绍,彝族传统火把节,都是由家族中的老人在火塘里点燃火把,在唱完驱虫祈福的祝咒词后,才交由家中小辈绕庄稼地游火把。因此,他们在“尊重传统”与“创新”上策划了点火仪式:借鉴奥运火炬的点火仪式。由一位彝族长者将从日都迪散取来的火把,驱虫祈福的祝咒词完后,将火把交由象征下一辈的一家三口,三人举着火把围绕火把场跑道跑一圈,然后由小孩将火把点燃主火炬,火把节即宣告开幕。此外,朵乐荷表演的入场、出场队形也经过了精心安排,侧重在其观赏性。
      在整个火把场,大约有七、八千人左右。不同人群的划分仍是很明显:
      活动参与者:传统竞技项目包括赛马、斗牛、斗羊、斗鸡与摔跤。参与这些项目的人在火把节开始之前才报名,报名时要签署“参赛承诺”书,内容大致为自觉自愿参与,安全(人及动物)自负。同时还要缴纳不等的报名费,如斗牛、赛马为200元,斗羊为100元。报名参加的人很多,在比赛时,神情专注,经过数轮回合决胜负,也会得到数额不等的资金。
      寻找商机的当地人:这部分人占到整个现场人数的四分之一,占据了火把场的一边山坡。卖水果、烤土豆、小玩具、纪念品等的小摊贩数不胜数。很多彝族女人背着孩子卖东西,现场甚至还有冰箱。据一位当地官员介绍,仅这一天,连一个烤土豆的都会收入四五百元。
      参加节日的当地人:更多的人与日都迪散的“纯粹游乐”者相似,他们或倾情观赏比赛,或三五成群众散布在每个旮旯角落,吃着小吃,喝着啤酒,拉着家常。甚至有两个简单赌博的小摊,引来很多大人和小孩参与。
      游客:螺髻山吉吉火把场由于离西昌近,路况非常好,因此吸引来不少游客,甚至有很多外国游客。游客在此没有拘束感,很自在地拍照与观看,而当地人也是见惯不惊。
      州府:凉山“国际火把节”
      一、西昌火把场基本情况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历史上,凉山自古就是四川通往祖国西南边疆的要道。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凉山设立过郡、州、司、府等地方政权。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10月1日,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并入凉山自治州,自治州首府原为凉山州昭觉县,凉山彝族自治州与西昌市合并后,首府为西昌市(汉区)。
      1994年,第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举办(以后确定每三年举办一届)。2006年,西昌市修建了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及火把广场,成为凉山州的标志性建筑。西昌火把场包括艺术中心、火把中心广场、柱阵广场、火把山绿地、灯影广场等部份。
      艺术中心(金鹰大剧院)由国家级建筑大师崔恺设计。这个“其规划设计和技术标准均超过西南地区剧院场最高水平”(2010年国际火把节之燃情大凉山专场晚会节目单介绍文字)的文化艺术中心已成为西昌国际火把节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艺演出已成为每年火把节的重要内容。
      在进入火把中心广场的人口,是一组九虎群雕,旁边的碑刻文字(汉、彝、英各一块碑)介绍:“虎,勇猛、威严,其王者气势为彝人所崇拜,是彝民族尊严和精神的象征。彝谚云:‘祖辈如豹,父辈如虎’;‘人以名为重,虎以皮显威’。虎被彝民族视为保护神。在彝族天文历法中,按虎星座运行规律测算的历法称为‘虎历’。虎文化表现在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龙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昌,彝语称为‘拉布俄卓’,拉即虎,布即雕像。拉布俄卓即为虎城。九虎群雕,虎虎生威。九在彝族中有久远、威固、吉祥之意,聚虎九只,九虎旺山,象征着凉山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勇往直前。”关于九虎的设计也有说明:“九虎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简洁、粗狂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黑虎的威猛和气势,如虎似狗的黑虎造型准确地诠释了‘祖辈如豹,父辈如虎’的这一彝族格谚。虎身后石块作为雕塑的一个整体,既加强了虎群的整体气势,也增强了空间感与参与感,它也象征着凉山人民半个多世纪来所经历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和克服的一个个困难。”
      而火把场的柱阵广场(又称民族柱广场)也是火把广场的重要符号。广场上耸立着五十六根巨大的红砖大柱,文字说明是这样的:民族柱:柱高九米,直径两米,共56根,56根柱子象征56个中华民族兄弟大团结。柱子用当地产经砂岩砌筑而成。柱上阴刻民族传统纹样,
      重大节日时柱顶可点火,成为56根火炬。
      可以看出,西昌的这个州级火把广场力图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国家、民族文化与国际形象等多重符号连接与打通,是其利用火把节实现多重意图的目的重要符号表征——“把凉山彝族火把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节、东方美女节和西部地区经济博览、招商节。”(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新闻发布会)。   二、凉山州国际彝族火把节活动观察
      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于2010年8月4-10日(农历六月二十四至农历七月初一)举办,由凉山州人民政府主办,主会场设在西昌市,普格、昭觉、布拖等县设立分会场。本届火把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四大类共十项。四大类即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体育活动与商贸活动。
      第一类文化活动包括开幕式(大型广场实景民俗歌舞)、“五彩凉山”花车嘉年华巡游展演、“格莎哕”火把狂欢夜、彝族传统选美、彝族服饰展演、中国凉山民族艺术节、“凉山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工艺)展演等内容。第二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凉山彝州国际论坛)借助火把节契机,邀请国外国内专家、学者,围绕“古彝文化”、“火文化”主题,从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国际性的深入探讨和学术交流,搭建学术平台,形成和打造凉山自己独特优势的学术品牌,旨在为积极推动凉山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资本。第三类体育活动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现代竞技体育为辅”,民族传统体育即“斗牛斗羊、射箭、射弩、摔跤”等项目,而竞技体育包括“环邛海亚高原轮滑全国邀请赛”(来自全国16支队伍的360名运动员参赛)和“邛海之滨全国自行车环湖冠军赛”。第四类旅游商贸活动火把节是国际火把节的重头戏,以推出旅游精品路线、开展商贸洽谈会等实现“节庆活动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的火把节之“官方性”目的。
      现场观察:由于西昌的国际火把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分数天不同地点进行,试图集文化、政治、经济等元素为一节,故本文选取“燃情大凉山”专场晚会、大型实景开幕式文艺演出与“格莎啰”火把狂欢夜为观察文本。
      国际火把节迎宾专场晚会“燃情大凉山”——8月3日晚在西昌金鹰大剧院举行,“这是州委、州政府为感谢各级领导、各位来宾长期以来对凉山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而举办的专场文艺演出,由四川省一级剧团、凉山歌舞团激情上演。”整个晚会由凉山州领导翟占一、张支铁总策划,赵世勇总监制,王金铁、杨朝波监制。晚会由被称为“彝族地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文艺团体”的凉山歌舞团出演,并在金鹰大剧院举行,参加人员除州级相应领导外,均是外宾及重要嘉宾,不对外售票,没有票的本地人只能守在剧场外听剧场内传出的歌舞声声。
      晚会节目由男女主持人用彝、汉双语主持,节目内容由歌曲、舞蹈、月琴弹唱等组成,代表性节目有《金色月琴》、《喜儿嫫》、《百褶裙》、《阿嫫妞妞》、《梦鼓》、《凤凰火舞》、《彝家留客歌》等。整台晚会可谓“热烈奔放、激情四射”,在华丽缤纷与高昂喧哗的声与色中,彝族文化符号如火把、百褶裙、黄伞、口弦、朵尔荷等纷揉杂陈。
      《凉山日报》引用节目总导演、凉山歌舞团副团长吴永波的话认为,“这台节目集我州编创水平和表演队伍的精华,上演的节目基本上都是为这台演出而作的原创剧目。整台节目通过精心的编排、巧妙的搭配,全面展示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歌舞艺术。”然而对这台力图通过把彝族文化展示无遗的晚会,笔者在参加“凉山彝州国际论坛”时却听闻一些嘉宾与学者的异议。其一为整台晚会太过喧闹,在演唱与音乐上几乎都是高音部,这是传统的彝族音乐吗?其二,舞蹈表演中,彝族女孩的裙子几乎都有被“甩”起来的动作,一些研究彝族文化的本民族学者激愤地指出:“藏族人跳舞甩袖子,如今我们用甩裙子来吸引眼球”。
      “印象大凉山”大型实景开幕式文艺演出:8月4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在西昌火把广场开幕。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宣布开幕。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副省长张作哈,省政协副主席解洪,省军区副司令员沙正华等在主席台就座。参加开幕式的有各国大使、友好人士,中央、省以及州各级领导、凉山州党政军领导及州级各部门负责人,曾担任过正州级领导的住昌州老领导,17个县市党委、政府负责人,驻州驻训解放军、武警部队主官、大中专院校主要负责同志,有协助举办本届国际火把节的企业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共计12000余人。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外,“开放的凉山欢迎您”、“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标语的彩球高悬。火把山下搭建起由青山、流水、小桥、田野等组合而成的大型舞台。打着黄伞的彝家姑娘三五成群坐在火把山上(绿地广场),表现出“一幅充满着彝家民族风情的生活画卷”。舞台正对面醒目地挂着“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大字,两侧镶嵌着“东方狂欢夜”、“燃情火把节”,彰显了本届国际火把节的主题。
      在进入火把广场的门口,武警官兵和彝族礼仪小姐分列两边,一边夹道欢迎嘉宾,同时进行严格的安检,无票者不得入内(不对外售票)。嘉宾们手持精心制作的入场券,入场券上有“开幕式贵宾区主区座位示意表”,注明每位嘉宾在哪一排就座。到了火把场,每个座位上贴着一个名字,嘉宾们对号入座。入场券的入场须知上写着:请持完整入场券、统一着本届火把节文化衫入场。从现场观察,就座观众也全是邀请的嘉宾,没有当地一般群众。
      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在开幕式上致辞。州委副书记、州长张支铁主持开幕式。在主持人宣布开幕后,火把广场上空礼炮齐鸣,礼花绽放。随即是印象大凉山的文艺演出(主持人是来自中央电视台一级主持人丁建华、吴京安),节目串词皆有中文、彝文和英文。文艺演出与头天晚上在金鹰剧院里的激情大凉山风格相似,将众多彝放文化因子杂揉并陈,只是由室内舞台转到室外舞台。整个文艺节目由四个篇章组成:山之鹰、鸟之巢、火之魂和情之眷。《山之鹰》篇章由《千年记忆》、《支格阿龙》、《神佑之地》、《铠甲威仪》、《古嫫阿芝》组成,分别表述灵魂记忆、英雄神话、祈祷信仰、火焰生命以及思念飞翔等主题。而《鸟之巢》的节目有《彝寨拂晓》、《阿依妞妞》、《阿哥追》、《喜乐彝寨》和《快乐的诺苏》,呈现的主要是彝家人与情。第三章《火之魂》想要传达的是缱绻、柔爱、传承、魂魄与精灵,而《情之眷》讲述“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火把与激情在一起、民族和欢乐在一起、深隋和厚谊在一起。”演出还邀请了中国第一女子和声“黑鸭子”组合与从凉山走出去的“彝家百灵鸟”曲比阿乌登台演唱。   文艺节目结束后,火把节的另一重头戏——“五彩凉山”花车嘉年华大巡游紧接着开场了,20辆集中展示凉山民族风情、文化历史的花车依次从火把广场穿过,巡游线路从火把广场途经三岔口至塑像,经过名店街、胜利南路,最后沿航天大道回到火把广场。花车巡游一共展示了20辆花车,其中3辆主花车集中展示凉山民族风情,分别表达和谐凉山、人文凉山、五彩凉山三个主题,“浓缩展示了凉山各民族团结和谐、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彝族火把节的独特神韵。”另外17辆花车分别展示17个县市不同的文化民俗。第一辆主花车——和谐凉山,集中展示了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貌,凸显了凉山各民族和谐发展、勤劳奋进的民族大团结。第二辆主花车——五彩凉山,浓缩了彝族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以及凉山的五彩画卷。车身做成海浪的图案,象征川南明珠邛海和“人间瑶池”泸沽湖的自然风光,浓缩展现了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三辆主花车——人文凉山,车身上绘有彝族文字,呈现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车身上放置彝族具有代表性的图腾,展示彝族人民对自然的质朴崇拜。演员们演绎毕摩巫师进行祈福、祭祀等宗教仪式,再现古老神秘的毕摩文化。而17县市的17辆花车带着各自的创意一一登场,展示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地方特色,强化和谐凉山、五彩凉山、人文凉山的主题。
      整个开幕式由成都电视台和凉山电视台实况直播,并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四川分社、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以及北京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以及新浪网、搜狐网等60多家媒体对之进行采访报道。
      “格莎啰”火把狂欢夜:8月4日晚在凉山文化艺术中心的火把广场,举行了“格莎哕”火把狂欢夜活动。当参加上午开幕式的各级领导、来宾来宾持票入座(仍按上午入场券和座位)后,点火仪式即开始。
      仪式由祈火、点火、赞火三个篇章构成。彝族传统鼓号奏响,老毕摩坐在火把山顶,数百毕摩坐定于广场,诵经祈福。在诵经声中,彝族老人来到中心舞台的“永恒之火”雕塑下火石取火,彝族武士、毕摩孩童得到火种后,分三路来到山顶吊桥、火把山顶、观众贵宾区。在山顶吊桥,彝族武士弯弓射箭点燃“天火”:56根图腾柱火;毕摩点燃火把山顶篝火堆、10堆小篝火、360支火把等“地火”;十位贵宾象征彝族“十月太阳历”十个月,走下贵宾席,分别从十位姑娘手中取得火把,从彝族孩童手中的火种点燃火把,点燃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堆大篝火“人火”。同时,全城区篝火堆点火,现场高空点燃烟花炮火。在熊熊燃烧的四堆“人火”旁,苏尼表演吐火、舔火铧口等舞火绝技,身着盛装的彝家姑娘,打着黄伞,围着篝火进行朵洛荷表演。在《格莎啰》、《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欢乐火把节》等歌声中,彝家姑娘向来宾们赠送小荷包并敬酒,引领领导、来宾举着燃烧的火把走上火把山,在山顶接受老毕摩的祝福,受领英雄带、洒圣水、喝福酒。
      “官方”仪式进行完毕,来宾来到火把场中央,在彝族领舞者的带领之下,跳起“达体舞”。这也许就是现代都市火把节的最核心时刻:狂欢夜。但是,据笔者观察,由于跳达体舞的除了每个火堆分派了几个领舞者外,全是外地嘉宾。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变成了外来人的火把节,当地人去哪里了呢?也许他们正守在电视机前?!达体舞跳了不到一个小时,广场上的人已渐渐散去,这时不过晚上十点半,西昌火把场的“东方狂欢夜”已渐入尾声。
      总结与思考
      本文观察了凉山“官方”火把节的三级文本:乡级、镇级与州级。虽然不够全面,但从上述观察与纪录中,可以分析出不同层级的官方书写在诸多方面的不同与意义。
      首先,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官方”行为有其特定的目的与意图。对于洛乌乡的日都迪散火把场的火把节,由于是乡政府主办,又由于日都迪散“火把节发源地”的名号,并且由于其地距西昌市相对较远,路况不佳,游客少有,因此此处火把节的“官方”行为相对少而松,组织不太严密,比如仪式比较简单,主持活动直接用彝语,这些都是力图“表现彝族火把节文化最原始古朴的人文景观。”“主要体现传统、古朴的民间火把节习俗,突出原生态民族文化”这一官方意图。
      而螺髻山镇火把场的火把节,是普格县着力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火把节取名为“螺髻山文化旅游火把节”直接体现出官方力图将旅游与民族文化结合、以火把节为契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把目的。因此,在尽量保持火把节“彝族人自己的节日”这些理念(比如缩短领导人讲话和文艺表演而将重头戏放到传统竞技项目上)的同时,创新节目形式,比如点火仪式采用奥运火炬传递与入场形式等。
      凉山州(西昌主办)的国际火把节,内容繁杂、长时段多地点举行,是最“官方”的典型化文本。正如凉山州州长翟占一所言: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传承千年彝风,弘扬民族精魂,彰显时代风采,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伴随凉山全面开发开放、加快跨越发展的铿锵鼓点,凉山彝族火把节已成为向世界展示凉山的魅力舞台、宣传凉山的形象窗口、推介凉山的靓丽名片,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西部地区经济博览节、招商节、旅游节。(在火把节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上述意图的推动下,火把节成为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民俗节之一,2009年国务院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不同层级官方火把节中当地人与外地人认知度与认同度不同。在日都迪散火把场,笔者看到在整个山上,当地人除了少量做生意者,大部分都把火把节当做亲情友情的聚集地,他们在火把场上或观看传统竞技表演,或三五成群聚集聊天。一些彝族青年每天追随不同地方的火把节,尽情地玩乐。而外地人夹在其中,有明显的“闯入者”之感,这是一个“他者”的节日,外来者只能在外围观察与一厢情愿的“体验”,难以成为火把节的真正参与者。
      在地理条件相对较好与规模更大的螺髻山镇火把场,外地人明显增多,在这个“文化旅游火把节”,外地人很自然地把自己当做旅游者、观赏者、体验者,没有太多的陌生与“闯入者’’的感觉。而当地人参与到做生意(卖小吃与小货品)的也明显增多,他们从头天晚上就来到山上占据有利地形摆摊设点。但与此同时,大部分当地人仍以火把节为“眼睛的节日”,仍可见一家老小、三五好友散坐在山上吃喝玩乐。对于传统的竞技项目,参与者与当地观者仍是十分重视。为了控制参赛人数,尽管政府规定要交纳一定的报名费,但参与者仍然十分积极。   但在西昌火把广场举行的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我们看到,文化、旅游、国际形象等已成了火把节的关键词。大量外地游客涌入西昌乃至凉山各旅游景点,尤其在火把节的重要活动内容如文艺汇演、开幕式及晚上的点火把仪式中,外人似乎成为这儿的“主人”,整个国际火把节也似乎因他们而设计、安排与变革。而当地人呢?他们在自己的老家、家支中自行过自己的火把节,只把这个“官方”国际火把节当作另一种玩乐和“赚钱”的机会。我们与西昌开出租车的司机聊天,他是西昌本地的汉族,他说以前的火把节“很好玩”,每当火把节来临就很兴奋,可是现在,“不好耍了”。当被问到觉得自己与彝族的火把节有没有关系时,他说,有关系呀,只要是能赚钱,就有关系了。这个人虽然是汉族,但他的想法或许也能代表彝族人对于都市火把节的观点与心态?!
      第三,不同层级官方火把节传统的原生『生与变异性。火把节,凉山彝语称为“都则”,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也最受彝族人重视的节日。尽管火把节由来的传说众多而不同,有说是远古时期彝族先民举火把、灭虫害,战胜天神的;有说是纪念勇敢的举火把抵抗抢亲女性的。甚至彝族知识分子及学术界都在力图说明它在多大程度上表明了彝族天文历法的古老与科学,火把节与星回节的关系……但在彝族人自己的心目中,他们只深信,火把节即意为驱赶邪恶、祈求人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因此一定要虔诚而认真地过。因此我们看到,在彝族人自己的家支、家族火把节中,尽管仪式可能已经简化,但火把节内生的信仰、敬畏与功能却深铸在他们心中。
      随着“现代文明科技知识”的普及,彝族人已经不再相信灭害虫战天胜的传说,而古老的历法知识与智慧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成为昨日的辉煌。因此,“官方”的火把节被赋予了更多的“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夜”甚至“招商节”“旅游文化节”等功能,彝族文化也更多变成了展演的工具。尽管如此,“官员”们也深知,真正吸引“游客”、引起世界关注的,仍是他们“原生态”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独特而博大的精神内核,所以,其实在不同层次、层级、程度上,官方对于火把节在传统的保守与创新上的种种冲突、挣扎、协商等痕迹,仍可被清晰解读。比如日都迪散的相对“原生态”定位、螺髻山的原生态兼及旅游文化方案,以及西昌火把节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内容。
      文化是什么?传统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是条大河,传统是变动不居与生生不息的文化。虽然每一时代的文化与传统都是人类生命历史上的有限停留物,自有其被创造、被存留以及被遗弃的生死轮回,传统也是被“创造”的,“但我们更要谨记在心:在人类众多的文化创造物里,本身就有不少并非为短暂的当下而是为长久的遗存而创造的……如何认知、感受和对待前人留下的这种遗产,其实关涉着每一代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未来。
      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有一章《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中,对巴厘的斗鸡活动进行民族志式的深描,他认为斗鸡是一种“伊索寓言式的表现,所表现的是日常生活场景中被控制的、缄默的、仪式性的却又是所有人深切感知的那些自身的互动所构成的复杂的张力场域”。在日都迪散和螺髻山火把场,笔者对此深有所察。在日都迪散火把场,笔者见到的那位抱着公鸡独自悄然退隐旁边的彝族妇女,她因为“没有其他人带鸡来”而不能参与比赛,后来得知,彝族人现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后,觉得“斗牛赛马才有档次,斗鸡显得太寒酸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深层的游戏”吗?“斗鸡是巴厘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在斗鸡中,巴厘人同时形成与发现其气质与社会的特征。”在经济化浪潮与外来社会的影响下,彝族火把节的内容与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彝族人的观念在其“自己的故事中”也日渐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又会将文化传统、将现代人自己引向何方呢?这是我们从凉山彝族官方火把节三类文本的观察与记录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弓弩手与索玛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形象建构反思”(项目编号:11SZYON50)阶段性成果。
      (罗安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毛巧晖】

    推荐访问:山火 传承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