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9:40:30 点击:

    摘要:民国时期是我国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转折期。探索和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状况对中国语文教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民国教育的发展与定型期1927年-1937年期间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呈现出的儿童化特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国具有代表性的《开明国语课本》、《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老课本进行分析评价,探析民国1927-1937年小学语文教材这一特点所具有的意义。民国这一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摆脱古代私塾蒙学读物影响,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产物,其既具有传统意义,又含有现代诉求。

    关键词:民国(1927-1937) 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化

    一、民国(1927

    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

    在心理学中,儿童化即具有儿童期个体言语、认知、情感和个性等行为模式,反映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现象。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笔者认为有鲜明的儿童化特色,突出表面为根据儿童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有母语教育的传统传授与现代诉求,从儿童的生活价值及认知结构出发,真正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心灵。具体的说,民国1927年至1937年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化的呈现表现为坚持以“儿童本位”的理念,以儿童文学的文本形式,关注儿童生活及世界,激发儿童想象力。

    (一)以“儿童本位”为理念,发现儿童——以《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为例

    1、儿童的发现

    “儿童本位”即“儿童中心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对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都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儿童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个性、性格比教材重要。不是知识和传闻的知识,而是自我实现,才是目标”。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即生长,表明教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说明处于不同阶段的任何人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主体,儿童亦如此。教育的“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先天生成的本能、情性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

    中国近代儿童的发现源于民国初年新兴起的一种儿童教育观——“儿童本位”。最早萌生这种观念并将其投入童蒙教育的是蔡元培、俞子夷、吴研因、周作人等人。“昔之教育,使儿童受教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于儿童。何谓成人受教于儿童?谓成人不敢自存成见,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之方法。民国之教育亦然”,儿童在古代或被当作“小形的成人”,或被视为“不完全的小人”,在近代以来儿童被视为“祖国的未来”、“伟大的灵魂”,这直接影响着我国近代儿童教育的发展。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倡导个性解放,挣脱封建观念的束缚,要求人格独立,其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前提是发现人,首要是发现儿童。这一时期中国国内所提倡的“儿童本位”强调“把儿童当作人”,“把儿童当作儿童”,儿童被发现,儿童教育也真正开始走向解放的且具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在儿童文学领域它是作为儿童文学观念的名义出现的;在教育领域,儿童观是以教育观念的名义加以强调的。

    2、《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儿童是本能的缪斯性存在,而“儿童本位教育的解释,不过以儿童为施教的主体,取客观的态度对儿童”,并作为对儿童的基本认识,而儿童没有被“发现”,便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教育,更无法进入语文教科书。民国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中首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出版时间为1925-1932年,由当时教育部审定。值得注意的是本套教科书的编者吴研因、庄适等,二者均为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家,也是早期研究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人物。这套适用于初等小学国语教科书在选文上贴近儿童实际需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接收能力,用真实的生活实例与儿童所进行的游戏内容进行教育。如第一册内容几乎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如三十七页《狗小来》篇目、四十页《哥做弟猫》篇目、四十九页《看马听》篇目、五十三页《鸟飞慢话》篇目、五十八页《早喔太阳》篇目等。这些篇目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关注了儿童特有的世界,在这种游戏式的动物选文的基础上,架构了儿童独有的非成人世界。同时,应适龄儿童识字的需要,《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中的短文,注重押韵,简单易懂,便于识记。

    (二)以“儿童文学”为文本形式,吸引儿童——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1、以“儿童文学”为文本形式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尤其在我国,虽然语文教育古已有之,但在教育史上具有现代意识的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诞生于“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语文教材的内容,并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儿童是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共同对象,把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课程资源在近代已经形成共识。这是当时小学语文教材的更新与调整,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结果。

    2、《开明国语课本》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便是语文教材,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在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上尤为突出。李伯棠在其《小学语文教材简史》中提到“至于花鸟等自然物,一故比较古朴、活泼自然,其中以开明书店编印出版的《开明小学课本》(叶圣陶编,文字比较讲究,插图则参照丰子恺的画法画的)为最好”,通过儿童文学的文本展示教材内容。

    这套语文教材是由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编写,并有美术教育家丰子恺的插图,共有四百多篇,其中,约一半是原创,约一半是再创作,无抄袭其他文本内容之嫌。内容上,这套教材讲究简单平实,旨在以小见大,自然而然给儿童讲述知识及道理;体裁上,形式多样,包括寓言、故事、童话、童谣等,贴近儿童的阅读兴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材极富有童心童趣,并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尊重其主体性、差异性,兼具趣味性和真实性。这套语文教材选文多选取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及生活中人或事等,如《月亮光光》、《桃花开了》、《柳条长》、《一箩麦》、《妈妈缝衣服》、《农人种田》、《冬眠的蛙》《我望下面就是家乡》……这些课文的题目足以构成一组组田园诗,展现了童谣、童话、寓言等文学艺术特色,这也符合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制定的“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像,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课程目标),“有曲折有含蓄而且含有优美壮美滑稽美等的儿童文学”(读书要求)。这套教材内容语言优美,读来自有妙趣,也创设了儿童想象的空间。

    (三)关注儿童生活及世界,贴近儿童——以《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为例

    1、关注儿童独立的生活及世界

    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强调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并且这个生活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儿童真实、自由的生长过程。“儿童的心理,就是原始人类的心理。因此儿童都喜欢听些神怪荒诞的事情”,“儿童的精神,也和他的躯体一样,是很爱活动的”,儿童是正在成长中的人群,儿童生活具有丰富可能性,儿童的心理和精神也是其真实生活的重要体现。

    2、《新生活教科书国语》

    教科书通过情境化、情景化的方式,展示儿童的生活与世界。“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童有儿童的世界,儿童有儿童的生活,我们不进到儿童的世界里,去改造儿童的经验,丰富儿童的生活,以求适应,而站在成人的圈子里,用成人的经验和生活作教材,这是摧毁儿童的生活,戕害儿童的个性。”。在这一时期中,《新生活教科书国语》无论是从标题还是到选文内容,都恰当地体现了儿童化特色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此套国语教科书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贴近儿童的生活。例如,春天来了植树(《植树节》第六册),介绍《春天的我》是怎样的,还可出去《采茶》(第六册);秋天来了《割谷》(第七册),享受《快乐的秋天》(第七册),依据时令季节编排课文,不仅有利于让儿童对时间有敏感的感受力,而且贴近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增强了其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增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从儿童周围的事物或人取材,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和情趣,并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扩大其认知世界。例如本套教科书第一册中,人物主要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家庭成员;动物是生活在周围的马、鸡、狗、猫、羊等;活动是跑、跳、站、坐、搬米、种菜、画画和游戏等。儿童经验在儿童的生活及世界中不断生成、流动,在过去的生活中产生,又在现在的生活中得以继续,这种不断丰富的过程对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激发儿童想象,发展儿童——以《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为例

    1、激发儿童想象,解放儿童的心灵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而想象之于儿童,则是儿童朴素的生命、气韵和激情的显现,它集聚了儿童本身质朴的真、本真的善和原始的美。这种想象力不是经过教化所得的结果,而是源自天赋的能力。儿童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想象成了儿童的一种生活需要,成了儿童的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对现实的生活,儿童不同于成人的是他们内心充满想象的激情,所有的植物、动物都可以说话,演绎不同的故事。儿童是在用想象的双眼解释世界,用独特的体验在感悟世界,用浪漫的激情在美化世界。

    与成人相比起来,儿童有着游戏的天性,有着建造和交流的本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以自己的思维去与文本交往,会从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中追寻自己生活的意义。西方教育思想中,卢梭认为柏拉图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这种游戏的、想象的活动实施教育,做到寓教于乐,以达到教育的至高境界。我们应该走进儿童的内心,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需求,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儿童眼光发现儿童与文本的情感,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儿童。应该仔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2、《世界书局国语读本》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最早用白话文编写的教科书之一,由魏冰心组织与选编,1934年经世界书局出版发行。这套教材的形式多为歌谣、谜语、笑话、寓言,具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中透露出儿童的欢悦。

    在语言风格上,《世界书局国语读本》既有传统文言句式的简练,又有白话的简单易懂。如《放纸鹞》一课“春风暖,天气好,青草地上放纸鹞。顺着风,向上抛。拉着线,向后跑。线儿飞得高,鹞儿飞得高。飞到天空像只鸟。”读起来,既有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又有现代散文的活泼与清新。再如,《风呀》一课:““一阵阵的轻风,吹着柳条。树上的小鸟说:“风呀!你为什么吹着柳条,使它不住地动摇?”风说:“我见它身体细小,教它练习舞蹈。”一阵阵的狂风,打着波涛。水里的大鱼说:“风呀!你为什么打着波涛,使它不住地奔跳?”风说:“我见它身体活泼,教它练习赛跑”,这篇课文句式变化,语言优美,也充满想象,通过“小鸟”和“风”、“大鱼”和“风”的对话,设置情景,在自然世界中,拓展儿童的想象空间。同时,在这一课本中,花鸟虫鱼化身为人,保持童心看世界。从身边的动物、植物,到天上的风云日月,无不开口能言,言之成理。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只是知识与经验,但他们却执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就是儿童自身的可贵之处。

    二、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呈现的意义

    语文教科书是儿童获得知识、培养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语文教科书应该具有符合儿童认知特征、心理和生理需要,且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应该从儿童出发处理教材,应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民国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化的呈现有其时代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总结与提炼:

    (一)童蒙养正,固本培元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了培养“完全之人物”的主张,强调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精神与体力“无不发达且调和”的人。从精神的塑造来看,毋庸置疑,这要从儿童时期着重浸染。中国上千年来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童蒙养正、固本培元,就是强调对儿童的启蒙塑造作用。在这一时期,儿童更需养成良好的心理、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开明国语课本》(影印本)课文目录便可看出:1、《早上起来》(清洁)。2、《上学去》(入学)。3、《先生早》(敬师)。4、《红花开》(环境)。5、《来拍球》(游戏)。6、《我拍白球》(游戏)。7、《一二》(游戏)。8、《大家看书》(读书)。9、《书上》(读书)……老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并不是一味的说教模式,而是借用儿童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小场景及情境进行模拟,这样更为贴近儿童。在《明天会》一课中,画面是学生鞠躬向教师告别,教师微笑,仿佛在细细地叮咛。这些带有生活气息及游戏精神的课文,再配以生动、活泼、多趣的插图,自然是“润物细无声”,朴素而有深蕴。在生活习惯中,老课本传输的是清洁;在人际交往上,老课本告诉儿童礼仪;在儿童受教育上,老课本强调的是游戏和读书场景的再现。

    (二)富有雅趣,审美自然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美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儿童的美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是难以用语言或者文字简单传达的。而老课本将这种抽象的美通过文学之美、书法之美和绘画之美集中表现出来。在设计上,老课本改革了传统私塾读物的定制模式,也没有完全照搬当时西方的教科书编订形式,而是兼容并包,相互吸收借鉴,进而创造出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教材式样。

    相比于眼下彩色卡通式的小学语文课本,民国老课本中以黑白两色为主,而简单的黑白配,却独有其平和、质朴之味,这不禁使人联想起中国的水墨画,自有其清远淡雅的意境。《开明国语课本》中的图画为丰子恺先生所作,自然自有其诗意,质朴自有其童趣,这也与叶圣陶先生所编写的课文内容相互贴合。《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的课本采用的字体是颜体楷书,字体方正,笔力雄健。课本中每一页每一课都有相配的插图,呈现出的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画艺的传统精髓一写意,突显出的也是一派盎然的中国气韵。老课本中体现着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试想一下,儿童学习这些课本,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母语认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还有其对中国书法、绘画学习与鉴赏能力的增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审美观,这也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

    (三)传承师道,留存经典

    给儿童选编的语文教材,我们在注重儿童的识字水平、阅读水平以及写作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他们幼小心灵的陶冶与熏陶,将传统文化中关乎真善美的认识渗透其中,在启蒙中灌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民国作为新旧教育的转折期,显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如在老课本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师道观。《开明国语课本》《先生早》一课:“先生,早。”“小朋友,早。”《世界书局国语课本》一课《太阳红》:“太阳红,天气好,我上学校。老师说我早,我说老师早。”

    这两篇课文汇总的短短的话语中体现出的是敬师、爱生。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人的开学礼,学童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最朴素的道理,入学读书,学习读书及做人之道。老课本从中体现出的不仅是师道的传承,又有新时代的师生和谐之义。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而课程和教材就是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民国老课本反映出自大家手笔的不同凡响:有童趣,有国学色彩,更多地浸润了传统文化,和平大气,注重传授做人之道,适应儿童学习心理。儿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感受经典文化内涵。民国老课本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注重趣味性与潜移默化,在小学适龄阶段便树立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品质,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养国民之精神,育中正之人格

    小学阶段是人的智力开发、人格及个性塑造的重要阶段,且这一时期童心童趣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的“铱墨重彩”,它是儿童个性展示的开端。儿童的人格、气质、精神是儿童成长的内在品质,更是民族之基石的奠基,我们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更多地要关注儿童的心理、话语、思维等,关注儿童国民精神及中正人格的奠基与塑造。

    民国小学语文教育在教材中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学问的灌输,还在教材中展示了民国语文教育浓厚的人文性,这不仅关乎儿童的学识,更关乎到儿童的生命教育,如何做人、做事,使儿童的生命意识得以唤醒。在民国老课本中,映射“淘融儿童及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的培养。这些看似单薄的课本,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使命,蕴含着读书求学、安身立命的思想,也是一个民族的奠基工程,为常识奠基,为审美奠基,为伦理奠基,为人格奠基,也为传统奠基,而最终为了民族精神奠基,儿童终将成人,成为社会人,而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儿童不只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还在于守住个体的人性及本真的心性。儿童从一出生就是国家的精灵,也是一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国家或民族有其独特的性格、心理和记忆,而整体国民精神及中正人格的养成需要传统优秀文化的孕育。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科书灵活的呈现方式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教科书编者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展示学习内容。有专家曾指出,教材编写的总体趋势在于教材的“儿童化”,希望将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更多更好的“儿童化”内容。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还有母语教育的传统传授与现代诉求,从儿童的生活价值及认知结构出发,真正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心灵。同时,从儿童作为人的整体生命出发,尊重儿童的人格,不以成人的理想预设去驯化儿童,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儿童对话,关注儿童的生活及世界,增强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走向解放儿童的教育。

    推荐访问:民国 呈现 意义 儿童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