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怎样阅读古诗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8-24 18:05:05 点击:

      近年古诗文学习受到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些重要文件都明确指出要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大幅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古诗文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但由于古诗文与现代文语言形式不同,阅读古诗文与阅读现代文也应有所不同。在古诗文阅读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重视诵读


      诵读与朗读一样都是出声读,是在朗读基础上熟读成诵。阅读古诗文,首先要诵读。开始可以慢读,但要字字咬准,之后速度逐渐加快,口中成声。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节奏,读出韵律和美感。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的基础上体察语气、辨明语义、意会情感、读出特点。
      诵读时应注重停顿。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讲究平仄、押韵,朗诵应注意把握其节奏。五言诗一般是“三顿”,二二一节拍或者二一二节拍,第一顿的时间较长,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七言诗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节拍或者二二一二节拍,第二顿的时间较长,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停顿有相同之处,比如主谓宾间、标点处应停顿等,但也有明显差异之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1.发语词后的停顿。古人习惯用“若夫、且夫、盖、噫”等发语词,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如《赤壁赋》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夫”后应停顿,是由前文的叙述转入思考。2.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古代多单音节词,少有双音节、多音节词。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此“于是”不同于今天的“于是”,是“于”和“是”两个词,因此,“于”与“是”之间应停顿。3.成分省略处应停顿。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后省略了宾语“之”,应停顿,使句子意思更明确等。把握了这些停顿,也就把握了文句意义,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
      诵读时还要特别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法不同,声调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也大相径庭。比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重音表达必须准确,否则影响情感的理解。如果前句作重音,语调高昂,偏重突出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情志;如果后句作重音,气势加强,侧重突出作者豁达乐观的洒脱情怀。不同的读法,体会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因此,诵读时要深入理解和体验,达到“如出吾之口,如出吾之心”的境界。
      这样全神贯注读几遍,读熟了,先放下,过几天,再读几遍,直到烂熟于心,自然成诵。熟读成诵可以有效地培养语感,积累文言词语、句式和表达方法,久而久之,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言:“古诗文若能贯彻‘口到’,自然‘声入心通’,既得于‘心’,而应于‘手’,故亦促进其写作。”

    二、掌握常用词汇


      据调查,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大障碍就是词汇难理解。事实上,汉语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且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毅力,就可以克服这一难题。阅读古诗文要遵循规律,掌握常用词汇。
      1.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阅读古诗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有以下几种情况:(1)读音相近或相同。如“孰为汝多知乎”中,“为”通“谓”,“知”通“智”。(2)声母或韵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尊”通“樽”,通假字在古詩文中相对较为固定,积累到一定量,阅读起来就容易。
      2.一词多义
      要养成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的习惯。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来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古诗文时要细心体察语境,要力戒孤立、片面。例如,“君子”一词的意思,在《关雎》《论语》《爱莲说》中有何不同,与“谦谦君子”“正人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君子”又有何不同,就值得推究。
      3.古今异义
      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妻子”,古代指老婆和儿子,现在就专指老婆。(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再如“无论”,今义是关联词,古义“无”和“论”两个词,意为是“更不用说”。(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十足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道德品行恶劣。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雨”本为名词,表示“雨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下雨”。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常见情况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等,阅读古诗文应特别注意,灵活变通,否则语意不通。

    推荐访问:古诗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