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唐绝句作法直证(二)] 实用绝句作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31:19 点击:

      (接上期)      (2) 眼前真景,便是佳句。   所说乃诗境创造,包括布景、叙事及说情。其所谓真,除了景真、事真、情真之外,尚须不假雕琢。所以,论者有云:
      作诗易于造作,难于自然。坡公尝言:“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余尝在灯下诵前人诗,每有佳句,辄拍案叫绝。一妾在旁,问何妙若此,试请解之。余为之讲释,乃曰:“此自然景象,何足取耶。”余笑曰:“吾所取者,正为自然也。”(钱泳《履园谈诗》)
      这里将真归之于自然,即为天籁。绝句创作以此为一重要追求目标,而其见证,我看当从影像入手。但是,所谓影像,和声音一样,是一种中介物――触发感觉、感受之媒介,又是通过感觉、感受所构成之“诗的世界”。犹如镜中之象,水中之月,已无从寻求其踪迹。
      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篇状写黄昏时节(日暮),移舟烟渚情景。其中包括旷野、清江以及旷野之树木和江天明月。诸般物象,原来皆互不相干,但通过“低”与“近”此等主观感觉及感受,却将其联系在一起,并且构成某种关系,诸如高低、远近一类对比关系。这就是诗篇所呈现影像,亦即诗人于一瞬间所获感觉及感受。与自然界相对静止之物象相比,似有点失实,实则乃特殊环境(宿建德江)、特殊心理状态(客愁新)所体验之真实。而且,其所组成韵语,虽“极其锻炼”,却似乎毫不经意。因而,眼前影像,究竟在镜中、在水中,或在心中,已无法辨别。
      又如崔颢《长干曲》四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这是沿用乐府旧题所作情歌。描写采莲少女与船家青年水上相逢情景,可看作一组联章。即:一、二两首为初次相逢时之问答。既主动搭话,询问地址,又自报家门,说明住在横塘,不知是否同乡。而对方则回答:家临九江,往来江上。同是长干里人,未必曾经相识。三、四两首,进一步问答。谓:归程风大浪大,莲舟也渐稀少,可否结伴同行?谓:常在江潮中,见惯风与浪。花性从来就轻,归程无须忧虑。所谓采莲(怜)求藕(偶),男女主人公于答问过程中,表白心志,似皆无所顾忌,实则并不尽然。因双方之问答,皆十分注重媒介,如江水、莲舟等自然物象,以之作为问与答之凭借。亦即一方因江水而引发故乡之思、产生爱慕之情,又因莲舟而引发风浪之想、产生相邀之意;而另一方则因江水而说明,乡情不等于爱情,又因莲舟而表示,水急不一定心急。双方答问,并未脱离其所处环境以及其中有关物象。因此,所谓“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谓之天籁”(管世铭《读贾山房唐诗序例》),其间感觉、感受所得者,也可看作是一种影像。只不过是,此影像既在镜中、在水中,又在心中,同样无法辨别罢�了。──这种以真所达致之自然之境,难以企及,亦不可忽视。
      
      (3) 穷幽极玄,超凡入圣。
      与声音及影像相比较,此乃更高层面之见证。即,在诗歌创作中,前者为设色,此为落想,亦所谓诗中之思者也。因此,其见证就当从此入手。这是达致神品之最高标准。而代表作品,即推王维之五言绝以及王昌龄之七言绝。这是前代诗论家所提供的见解。
      王维而言,所谓诗中之思,甚是与众不同。如《辋川集》诸作,论者以为,“清幽绝俗”,可细参之(施补华《岘佣说诗》),即为一例。以下看其中六首: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辋川,在陕西蓝田县南,去县八里。王维别墅在此。有关风景点计二十处。曾与裴迪携手赋诗,各得五绝二十题,合编为《辋川集》。此六诗所题,即为六处主要风景点。谓:文杏为梁,香茅为宇。云雾自楼阁间流出,化作洒向人间的雨。此为文杏馆风光,亦身在最高处之总观感。谓:空山寂静,偶尔听到人语声而不见人影;深林幽暗,有时阳光斜射反将青苔照亮。西山残照,飞鸟追逐着伴侣相继归巢;树色分明,夕岚一瞬间消失不知处所。秋雨潇飒,秋水从石滩上急速奔涌而下;水波跳跃,白鹭惊起又还飞回原来位置。伟哉辛夷,在山中展示树树红萼;山上无人,任凭其开放又还零落。此为鹿柴、木兰柴、栾家濑、辛夷坞风光,亦身在深山于多个角度所获感觉及感受。谓:竹林独坐,时而弹琴,时而仰首长啸;无人到访,只有天上明月来把我照。此为竹里馆风光,亦身在深林之行为及遭遇。诗篇所写,“皆一时情景与诗人兴致之相会合”(刘永宏《唐人绝句精华》)。既展现其胸襟,又往往“理兼禅悦”(《云迈诗话》),这就是诗中之思。具体地说,即为屏绝尘念之思,当然也包括禅理。所谓穷幽极玄、超凡入圣,即体现于此。
      至于王昌龄,其所谓诗中之思,似与王维有别。即:王维之幽玄意趣,偏重于理;王昌龄之内含风骨,偏重于情。这是一种幽怨深情。其微茫意旨,往往令人测之无端,致之无尽。后世称之为“唐人骚语”。这就是其作品所以能够绝伦逸群,亦即超凡入圣之一重要原因。诸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其二)以及“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等等,或者说边愁,或者说宫怨,其着眼点,亦即其落想都特别高超。即:说边愁,并非只是计较边塞生活之苦与乐,而乃超出边塞,以秋月之高照,将愁托起,使其更加富有普遍意义及深长意味;说宫怨,亦非只是执着于一己之失宠与得宠,而乃透过宫殿,以春花春月,将怨托起,使其更加具备深厚内涵及永久价值。此古骚人之特别用心,亦少伯成功创造。所谓穷幽极玄、超凡入圣,亦体现于此。――这种由“思”达至之神化之境,同样难以企及,不可忽视。
      第二,无法与有法。
      以上三种事例,从两个不同层面――设色与落想,就绝句中神品之构成进行剖析,主要为着见证,天才妙语之确实存在及其对于绝句创作所起作用。即证实,所谓成于天籁,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探知,而是可以通过感觉、感受以及神思(意识)流动,一一加以体悟。说明:天籁有别人工,神品可以认知。但是,神品之构成,是否完全与人工无涉,我看不能说得那么绝对。因此,本文说无法与有法问题,即将就人工效用,尝试加以见证。
      在《唐诗读法浅说》中,我曾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将唐诗读法分为二种:无法之法及有法之法。以为:注重“熟读”,不拘泥于各种具体的法,乃无法之法,亦万能之法。这是无法胜有法之意。又以为:“熟读”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法,有利于达致“精微处”。这是有法助无法之意。读诗如此,作诗,我看亦莫不如此。因为曰吟、曰哦,本来就有作的意思(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这是说法之时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此外,尚有三事宜加留意。
      一、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法,就是法度,即规矩。世间一能一艺,无不有法。作诗亦然(揭�斯《诗法正宗》)。大至于鬼工天造,诸如上列三种有关神品之构成;小至于一字一句对偶雕像之工,诸如宋以后大量诗话之所标举,都有可论之法。相反,如果乱杂而无章,“信手拈来,出意妄作”,那就难能成其诗也。论者称为“杜撰”(同上)。
      二、神明变化,谓之活法。
      有活法,亦有死法。死法之立,识量狭小。“如演杂剧,在方丈台上,故有花样步位,稍移一步则错乱”(王夫之《姜斋诗话》)。活法圆转,在神明中。“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引吕轴语)。死法皆画地成牢以陷人(王夫之语);活法则“水流云在,月到风来”,随意运转(沈德潜《说诗�语》)。故作诗提倡活法。
      三、先从法入,后从法出。
      此乃前代诗论家亲身体验所获心得。如曰:“余三十年论诗,只识得一法字,近来方识得一脱字。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故作诗者先从法入,后从法出,能以无法为有法,斯之谓脱也。”(徐增《而庵诗话》)
      至此,对于无法与有法这一命题,似已有了较全面之理解。因而,在此基础之上说人工,亦即前代诗家执法经验,应当能够为写好绝句提供有益借鉴。
      绝句作法,五花八门,未能尽叙。这里,主要从体积与容量这一角度,就诸家经验加以见证。
      绝句只有四句,为地无多,即体积极其有限。如何做到“一丈室中,置恒河沙诸天宝座。丈室不增,诸天不减,又一�那定作六十小劫”(王世贞《艺苑序言》),亦即以有限追求无限,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努力拓展其容量。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有关人工锻炼,大都从此入手。
      
      以下说具体事例。
      (1)以大观小,小中见大。
      这是对于描写对象之观察与把握。但此观察与把握,不同于西洋画家之透视法,以及与透视法同一立足点之仰画飞檐法,而乃中国书法六法中之经营位置法。沈括称仰画飞檐法为掀屋角法。曾指出:“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沈括《梦溪笔谈》)而经营位置,即布置山川于尺幅之间,以为“制大物必用大器”,“必须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造山川”,亦同此意。这是中国画之构造原理,绝句创作也当作如是观。即:笼统地说,这是以大观小法;具体地说,这是由上下四方以及由全体向部分所进行之观察与把握。所谓“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杜甫句),说明:这是“用心目经营之”(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亦即以诗人之心之眼所进行之观察与把握。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篇所写,为情?为意?或者未曾说出,或者已曾表明,似乎不大一样,但其于观察、把握,亦即经营上之所用心以及所下工夫,却颇有些相同之处。如白鹭、黄鹂,万里船及千秋雪。四句话,四种物景。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既各自独立,又互相牵连。乃诗人以心、以眼,由上下四方,巧妙经营之所得。而向晚不适,驱车古原;夕阳正好,黄昏已近。一扬、一抑,一纵、一收。既无限美好,又无限悲凉。亦诗人以心、以眼,由上下四方,巧妙经营之所得。因此,诗篇所写情或意,不管明说或不明说,都能够与万里乾坤及百年时序联系在一起,都包涵着甚大消息,为绝句中所未有。这就是小中之大,亦以大观小之结果。
      又如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篇说两位历史人物――诸葛亮及周公瑾,谓其因八阵之图垂名千载及因赤壁之功奠定大局,但皆并非就事论事,即就个别事件加以评判,而乃由全体看部分,以体现其全部精神。这是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之另一表达方式。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中文系)

    推荐访问:绝句 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