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中德产业发展比较] 中德产业发展基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9 04:40:30 点击:

      德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重化工业、能源工业、机器装备制造、精密仪器、汽车制造以及造船技术等,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虽已超过德国,但是中国在很多产业领域的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德国。比较德国与中国的产业发展状况,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产业的现状、优势和差距,缩小与世界经济强国之间的距离具有重要作用。
      中德产业演进情况比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60多年时间里,德国的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的发展阶段。1950年,联邦德国第一产业(农、林、渔)占同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到197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下降到3.7%,1980年时进一步下降到2.3%。进入21世纪后,德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
      在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德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1950年,德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50.1%,到197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5.8%之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开始下降,1970-1980年的十年间下降了7.7个百分点,为48.1%。1990年以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的速度更快,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30.3%。从2000-2011年的十多年间,德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
      与此同时,德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经历了一个较快的上升阶段。1950年,德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9.8%,在1950-1970年期间,德国第三产业增长缓慢,20年其产值比重仅上升了不到1个百分点。但随后其增速逐渐加快,到1980年已经增加到49.6%,超过了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1990-2000年间,第三产业增长进一步加速,到2000年,德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接近70%。随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相对平缓时期,基本上处于70%左右,2009年最高达到了71.3%。
      可以看出,德国已经度过了三次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发展阶段。日前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对稳定。早在上世纪末期,德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目前第三产业高达70%左右,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降至1.0%。从发展趋势看,德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动,各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就中国而言,当前正处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近几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调整速度不快,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与德国相比,其产业结构高度明显偏低,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德国,这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产业内部的产值结构发生变动的同时,三次产业间的产值结构还将进一步发生调整,第三产业将最终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中德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德国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中,机器和运输设备是最主要的行业门类,目前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比重最高,占到40%以上。这是德国长期以来的支柱型产业。电子工业是德国仅次于机械制造业的第二大工业部门,德国的医疗电子、控制设备、电子测量仪器等,在世界市场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末,德国将电子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为了加快其发展,相继出台了“未来信息技术计划”、“微系统技术计划”等产业政策,明确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将其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部门。因此,德国的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产值比重较高上(目前在世界信息技术产业中居于前三位),更重要的在于,信息技术产业是体现“德国制造”高科技、高品质的重要支撑产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服务业中,公共服务、教育和卫生在GDP中的比重最高,达到18%左右。其次是商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为15%左右,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在12%左右。
      与德国相对比,中国的制造业中间产品比重较高,石化、钢铁等污染较大、能耗较大、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还较低,中国产业的整体技术层次要低于德国。在服务业领域,以批发零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知识含量较高的教育、医疗等部门的发展还相对不足,服务业的整体层次也相对较低。
      中德产业发展政策比较
      德国对产业的发展不进行专门的产业规划,对产业发展的目标、增长速度等主要指标不进行指导性规划。但是,这并不表明德国没有产业政策,相反,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德国政府会深入分析当前世界及德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仔细研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性障碍,在产业发展导向的确定、产业发展良好的制度和外部支撑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有效促进了德国产业的有序发展。
      从总体来看,德国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产业发展重点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对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加以明确,同时通过一定的补贴和税收等财政措施,引导发展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从而促进重点产业领域的发展。二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市场的公正和有序,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如禁止卡特尔,减少行业垄断的政策等。三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德国十分重视产业的科技创新,因此,德国会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给予一些研究开发部门以资助,向社会公布科研开发的信息以及技术信息,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一定的风险担保促使银行给予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贷款和贷款贴息,对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以及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支持。四是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政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与金融、保险、咨询、培训、商务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为了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德国高度重视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中央政府及各省、市对产业规划十分重视,在每个五年计划的开端年以及重大产业的发展初期,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计划,其中包含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增速、发展的布局、主要措施、相关扶持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德国的产业政策相比,中国的产业政策存在着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各地政府对产业规划的重视程度总体高于德国。德国的产业政策大多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各地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相对较少,而我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将制定产业政策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以落实。二是对产业发展目标较为重视,强调产业发展的指标导向,具有较强的计划特点,但在目标制定上往往缺乏科学的预测方法,导致整个规划的科学性较低。三是各级政府在制定重点产业时,缺乏对当地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的认真研究,制定的产业重点重复现象较严重,容易导致某些产业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导致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四是对市场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如知识产权保护、配套产业的发展、产业的技术进步等不够重视,使整个规划的执行力下降,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不强等。
      相比较而言,德国虽然很少对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划,但是,由于德国在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竞争环境的维护、市场体系的建设、产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上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因此,产业的发展更加有序、健康,这也应该是中国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当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责任编辑:金雯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