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义乌方言与普通话中副词用法的比较研究|很搞笑的天津笑话方言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51:23 点击:

      摘 要:义乌方言是吴语区婺州片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南方方言,它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特色,是研究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汉语音韵学的重要材料。然而随着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这一弱势方言进一步遭到瓦解式的破坏。本文将从义乌历史概况、义乌方言的特点和义乌方言的发展趋势这三点来综合论述义乌方言。
      关键词:义乌方言 语法特点 发展现状
      一、引言
      义乌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劳动生息。义乌唐武德七年始称义乌县,历经五代吴越、宋、元、明、清、民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义乌县名已经用了1360多年。从改革开放开展经济活动以来,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驰名全国各地,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义乌是浙江中部的一座四类城市,它既不临海,也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它的农耕面积也较小,因此这里曾一度是浙江中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城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勤劳勇敢,具有开拓精神的义乌人积极顺应了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外贸经济,2011年,义乌市实现自营进出口39.49亿美元,同比增长26.45%,其中出口35.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67%,进口3.51亿美元,同比增长35.08%。同时义乌积极利用外资,2011年,义乌市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5个,合同利用外资总计1686.3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计1458.24万美元。而商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义乌方言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义乌话越来越多地被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另一方面义乌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弱势方言,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义乌外来人口远超本地人口,这使得义乌方言的传承几乎出现了断层,甚至本地人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因此传承义乌方言也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义乌方言是浙江南区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义乌市范围内都讲吴语,且沟通交流方便顺畅。但由于义乌位于浙江中部,水路交通方便,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使义乌方言产生了许多内部差异。故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义乌方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相比,都有其独特性。如词汇方面,义乌话中的指代词可分近指、中指、远指三级区分,这种用法不见于普通话。如:①唔个:近指,这个,②同个:中指,那个,③ 面个:远指,那边那个。
      作为义乌本地人,笔者深深感受到义乌方言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着重介绍义乌方言的语法特点——“添”“起”等非程度副词在句末用作补语,并将其与普通话作以比较。
      二、义乌方言中副词作补语现象和现代汉语中副词作补语现象的比较
      1.非程度副词与程度副词
      义乌方言中的“添”“起”不是程度副词,用在句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再”“先”的意思。例如:
      (1)侬食碗添。(你再吃一碗)
      (2)侬去趟添。(你再去一趟)
      (3)侬再讲遍添。(你再讲一遍)
      (4)阿拉去起。(我们先去)
      (5)侬讲起。(你先讲)
      (6)侬先吃起。(你先吃)
      分析以上几个例子,前三例“添”的用法表示“动作的重复”,与普通话中的“再”意义相似,普通话中的“再”用在动词谓语前面修饰动词,而“添”则用在句末作动词补语。此外“添”字句中的数词在义乌话里可以省略,普通话里则不能。从例(3)可以看出,“添”还可以和“再”配合使用,“再”放在动词前,“添”放在句末。用了“再”之后,“添”的意义进一步弱化,这类句子与只用“添”的意思相同,因此“添”字句皆可以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再”而保持意义不变。再看后三例,“起”的用法和普通话中的“先”相似,普通话中的“先”用于谓语动词前,而“起”则用在句末作补语。此外从例(6)可以看出“起”能和“先”配合使用而保持句子意义不变,这类句子与只用“起”结尾的句子意义相同,在义乌话中“起”字句皆能和“先”配合而保持意义不变。
      义乌话中的程度副词有如下几个:
      程度副词 例句
      忒 侬忒好了!(你太好了!)
      蛮 好蛮(好看得很)
      极 好望极(很好看)
      危险 危险漂亮(很漂亮)
      真可 真可老(很老)
      顶 顶好看(最好看)
      顶顶 顶顶好看(最最好看)
      顶好 顶好吃(最好吃)
      倒 气倒(气死了)
      杀 气杀(气死了)
      表格中的程度副词,只有“蛮”“倒”“杀”“极”这四个能用在句末作补语,且这四个程度副词都不能提前用在谓语前面。可见在义乌话中,程度副词作补语的语法现象并不是很普遍,且非程度副词也能用在句末充当补语。
      反观普通话中副词做补语的语法现象,张谊生先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曾提及:“能够充当补语的副词都是程度副词。”[1]程度副词用在句末表示谓语的“程度”或者“结果”。例如:
      (1)现代西方社会中,种种习惯势力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人束缚得死死的。
      (2)她摇摇头,死死的看着他。
      (3)这一发现使他的大脑兴奋异常。
      (4)与会者的脸上都显露出异常兴奋的神色。
      (5)谁都认为“瞎话说多了就是真理”这句话荒谬透顶。
      分析以上各例,对比例(1)与例(2)、例(3)与例(4),“死死的”和“异常”两个程度副词既可以做补语又可以放在谓语前作状语,是“可补副词”——可以兼职作状语和补语的程度副词。而例(5)的“透顶”一词只能放在谓语后面作状语,是“唯补副词”——只能作补语的程度副词。
      唯补副词在普通话中数量非常之少,根据张谊生先生的统计,严格意义上的唯补副词只有五个,它们是:透、慌、坏、绝伦、透顶。可见“可补副词”在能作补语的程度副词中占多数。而义乌话中,无论是非程度副词“添”“起”抑或是程度副词“蛮”“倒”“杀”“极”都只能充当补语,因为义乌话作为吴方言的一个分支,与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相比,保留了更多古语用法。用作补语的副词在古语中大多为动词,只不过它们长期跟在一个动词性较强的动词后面逐渐失去了动词特性,进而渐渐虚化为不表示实体意义的虚词,可以说作补语是这些副词的典型语法位置,而不是作状语。   2.粘合式和组合式
      张谊生先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指出:“由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述补结构,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组合式和粘合式。所谓组合式,就是指补语同中心语之间必须使用补语标记‘得’(有时也作‘的’),所谓粘合式,就是指补语直接后附于中心语。”[2]
      义乌话中,位于句末充当补语的副词一律不加“得”这一补语标记,都是粘合式结构。例如:
      (1)阿再买件衣服添。(我再买一件衣服)
      (2)侬先转农家起。(你先回家)
      (3)听到侬转来阿开心极。(听到你回来我很开心)
      (4)阿分侬气倒(杀)了。(我被你气死了)
      (5)個件衣裳好蛮。(这件衣服很好看)
      以上各例包含了义乌话中所有能作补语的副词,没有一例加“得”这一补语标记。
      普通话中既有组合式也有粘合式,组合式如:
      (1)角蟾的本领奇得很,它能从眼睛里喷出鲜血来攻击敌害。
      (2)死守土地、没有别的挣钱门路的人,家境就差得远了。
      (3)我想也许他比表面上知道的要多得多了。
      (4)冬天冷得要死。
      (5)总是今天你作东,明天他又请客,闹得慌。
      粘合式如:
      (1)有人又想出一个聪明绝顶的点子。
      (2)我内心真有些羡煞愧煞。
      (3)叮当的生活无聊透顶,但是也丰富到绝顶。
      (4)我被胜利的喜悦激荡得兴奋无比。
      (5)味道好极了。
      可见义乌方言和普通话在这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也与义乌话保留了较多古语用法有关。“得”本是表示“获得”义的及物动词,它也可以用在另一及物动词之后,如“能探得人主微指。”(《汉书·石显传》),起初使用时,“得”字前面的动词一般都有“取得”义,Vt和“得”构成连动结构。然而从西汉开始出现了个别“得”用在非取义的动词后面的例子,这时不表示施事主语主观上通过某种动作想得到什么东西,“得”已经虚化,只表示Vt的动作实现并有了结果,没有“获得”的意思,“Vt得”已经很像动补结构了。普通话中程度副词用作补语表示谓语的程度义或者达到的结果,分析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得”后面的补语都表示谓语所“达到”的一个程度,也隐含了“取得”义,因此可以说普通话中的“得”作为补语标记是由具有实体意义的动词虚化而来的。相反,义乌方言中一般不加补语标记“得”,原因是在“得”虚化为补语标记之前,古语中一般用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或者兼语式以表达动作的实现情况,如:“恒公立国定。”(《新序·杂事五》),“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新书·先醒》)。
      3.作动词补语和作动词、形容词补语
      义乌方言中的“添”“起”两个词放在句末作补语时,一律作谓语动词的补语,例如:
      (1)侬去望望起。(你先去看看)
      (2)侬作业做完起再去嬉。(你先做完作业再去玩)
      (3)你忙去起。(你先去忙)
      (4)侬再做点添。(你再做一点)
      (5)侬再讲遍添。(你再讲一遍)
      (6)阿再等记添。(我再等一会儿)
      以上各例中的谓语动词“望”“做”“忙”“讲”“等”都是动词。“添”“起”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再”和“先”,用于表示动作的重复和动作的先后。若谓语为形容词,那么补语只能用于表示该形容词的状态程度,“添”和“起”不是程度副词,显然不能用于修饰形容词。
      反观普通话中作补语的程度副词,既能作动词补语,又能作形容词补语,如:
      (1)一家大小都高兴得不行,好像过个重大的节日。
      (2)他以为我答应他了,开心得不得了。
      (3)苦吃得多了,委屈受得多了。
      (4)他对那些能够继续升学的同学羡慕死了。
      分析各例,前两例“不行”“不得了”作形容词“高兴”和“开心”的补语,后两例“多了”“死了”作动词“吃”,“受”和“羡慕”的补语。
      三、义乌方言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义乌方言本来就是一种弱势方言,使用的人较少,加上近年来义乌这座没有围墙的城市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投资者,使得义乌这座小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为了使义乌话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义乌人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如开设了专门用义乌话播报义乌地方新闻的“同年哥讲新闻”。下面试分析一下义乌话在义乌人心中的影响力弱化的原因:
      1.外来人口增多
      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投资者急剧增加,这几年来甚至超过了本地人口。义乌经商人数非常之多,平时人际间的交往遇到的更多是外地人,为了使沟通更加顺畅,本地人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时间久了,甚至在本地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也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这就使得义乌方言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80年后出生的本地人中,能娴熟使用义乌话的人已经大量减少。
      2.城市化进程加快
      义乌经济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商业的高度发展,使义乌成为了一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因此许多投资者选择将工厂办在农村以降低生产成本。农村成为了义乌发展的一个缩影,有许多村子的外来务工人员远超本村人口,加上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本来是义乌方言得以传承发展的肥沃土壤——农村,也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3.义乌方言的特性
      义乌方言作为吴语婺州片的一个分支,本来就是一种弱势方言,使用人口较少。加上义乌方言本身非常复杂,向来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义乌本地人之间的沟通有时都会不顺畅,学习义乌话、学好义乌话有一定的难度。而普通话则相对来说比较实用,学好了普通话不仅可以与本地人进行沟通,也可以与外地人口进行沟通,因此很多义乌人,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义乌人,从小就说普通话,义乌方言也因此失去了其方言母语的影响力。
      四、结语
      商业发展固然重要,然而凝聚地方归属感,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也是非常必要的。方言是乡土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饱含着地方的历史、人文、风俗、生活习惯等深厚的积淀内容。在特定的区域环境里方言的运用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方言的影响范围代表了地方经济的对外辐射力。时下,进义乌方言培训班、听电视方言节目、向本地人学习日常用语已成为外商融入义乌的时尚追求。相信随着义乌的发展和崛起,义乌话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注释:
      [1][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第140页。
      参考文献:
      [1]方松熹.义乌方言研究[M].杭州:浙江省新闻出版局,2005.
      [2]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史锡尧.“再”语义分析——并比较“再”“又”[J].汉语学习,1996,(2).
      [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贾晓蕾 杭州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推荐访问:义乌 副词 方言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