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中国当代报业史研究的新突破 福建 报业 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5 04:52:25 点击:

      2012年5月24日,在《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的盛典上,一部记述该报激情燃烧岁月的专著《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下简称《旗报》),引起来自全国各地嘉宾的浓厚兴趣。这部专著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旗报》出版后,引起中国新闻史研究专家和报界的热切关注。《新闻实践》等新闻核心杂志陆续刊出了《风云收眼底 妙手著华章》等一批评论。
      8月7日,来自人大、清华、复旦、暨大等全国名校的10位新闻史专家,以及有关研究人员,汇聚深圳报业大厦38楼会议室,召开了《旗报》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对这部专著的选题、研究方法、内容记述、资料核验等,进行了严谨评判,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旗报》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党报的一部正史,是由学界业界联合立项完成的新闻史专著,是对中国当代报业史研究的一次新突破,填补了中国当代党报史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
      一、大胆引进高校新闻史专家团队,对报史进行真实记述和客观评价,打破了“当代不修史”的束缚
      《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三十而立。记述这份报纸从创刊的4个版、竖排、繁体字,发展为如今具有较强传播力的中国新型城市党报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和经验,编撰一部报史,既是向创刊30周年盛典献礼,也是报社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然而,“隔代修史”是史学研究的一个传统。理由是历史事件经过沉淀以后,才容易看清其本质;当事人不在场,没有利益冲突,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易于客观公正。而《旗报》涵盖的时间范围,属于当代史的“眼前史”,如果报社自写这段历史,难免融进“感情色彩”,也难以化解“利益冲突”。为认真总结《深圳特区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首先面临是否敢于冲破“当代不修史”的红线。2011年春节后,报社编委会经过认真研判,决定引进一个新闻史专家团队,以专业眼光对报史给予客观记述和公正评价。
      经过几个月与多家著名大学的新闻史专家接触沟通,报社最终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达成协议,确定联合完成这一科研课题。
      对此,参加《旗报》学界讨论会的专家们给予赞赏,他们认为:引进专家团队写史,既破解了“自写历史”带来的难题,也摒弃了“当代不修史”的羁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认为:专家团队作为局外人易于如实评述报社历史,避免了歌功颂德,客观提炼了《深圳特区报》可借鉴的经验。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导师段京肃认为,《旗报》客观叙述《深圳特区报》办报经历,做到了不虚美、不饰非。像1993年的爆炸报道和1992年的股票风波,深刻反省,留下启示,十分难得。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对这份报纸30年历史的尊重,对创造这段历史的几代新闻人的尊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以锦的看法更不同凡响,他认为:修当代史虽然有很大的难度,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都还健在,一个事件是怎么回事,很容易搞清楚。《旗报》将最关键的一些事件都如实反映出来了,一清二楚,不含含糊糊。
      二、破解“科研空间远距离”的难题,探索科研团队运作模式,成功推出学界和业界优势互补的有效流程
      报史联合立项,并不意味着就立刻实现了高校和报社科研力量的优势互补。特别是这次报史研究对象在深圳,专家团队在武汉,“科研空间远距离”难题凸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张昆院长向专家们介绍了成功的运作模式:
      一是采写递进,分合定责。两位主编制定科研总体路数、敲定大纲、统稿定稿;分设两个团队,即撰写初稿的三位博士各担重任;报社成立14人的专项资料队伍。尽管各自责任明确,但撰写专家不可能在深圳长期居住查阅资料,如何使其在最短的时间了解报史?先是由写过报史综述的报社科研人员讲述概况,然后陆续三次召开有代表性的老领导、老报人座谈会;在基本掌握报史脉络后,撰写专家分头专访历任社长、总编辑,初稿大框开始明晰。
      二是资料“听令”,网上直供。写史,获取资料是基础工作,资料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著述质量。报社提供了大量的纸质和电子文献,包括75人的口述史料,大事记,人事、改版、广告、发行、印刷等文档。为了克服远距离核实资料的困难,报社设有专人24小时听令,只要撰写专家来短信或电话,确认情况,就立刻搜集整理,通过网络传递过去。对于报社大事,还派出记者采访当事人,弄清来龙去脉,第一时间上网传送,确保撰写需求。
      三是写审结合,交叉统稿。为加快写作修改的速度,2012年2月初稿出炉后,张昆院长、陈寅总编辑在深圳分别统稿,交叉交流修改意见。并将初稿报送报社历任7位主要领导。再根据老领导的审阅意见,反复修改。4月底两位主编定稿,送交出版社;5月24日前,书从北京空运深圳,如期参加盛典。
      专家们对这一科研模式给予较高评价,认为通过《深圳特区报》的个案研究,不仅让学界走出高校、拓宽了新闻史研究的领域,也探索出高校如何远距离研究新闻史的模式,开拓出高校如何为中国报业发展服务,提供可借鉴的新路子。张昆院长欣喜地说,华中科大新闻学院有了第一个中国主流媒体的专项档案,如果有了十几家,研究当代中国新闻史就占领了制高点。
      三、排除“报史纷繁庞杂”的困扰,在构架和内容上周密布局,对史料运用和性质评判进行了成功探索
      《深圳特区报》作为科研对象,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为《深圳特区报》和一般的党报不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份报纸则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真实记录着特区发展的历史,一直被人们热切关注。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高福认为:这几十年的改革是共和国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份报纸处于改革最前沿,《旗报》价值不同寻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黄瑚一语中的:“《深圳特区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值得书写的党报。”
      然而,面对《深圳特区报》历史大事和丰富资料,如何在著述中成功驾驭?   第一,《旗报》坐标准确、构架合理。将报纸纳入中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建构体系,在发展阶段划分三个10年:第一个10年是艰苦创业,确立大报地位;第二个10年是一份报纸发展为报业舰队;第三个10年是新集团框架下的探索。按照这个历史逻辑建构了《旗报》总体框架。专家们对此给予肯定,认为跳出了过去新闻史研究主要是事业史的老套路,记述该报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机制下演进的,有什么样的人在创造历史,从而把一维变成三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建云分析说,《旗报》的构架讲述了报社发展中的三种关系:一是一份报纸和一座城市的关系;二是一份报纸和一项国策的关系;三是一份报纸和一种开拓创新精神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这部书的主线,把握住了深圳特区30年的历史,共和国30年的脉动,《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精神,第一句话是“开拓创新”,这不但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也是这份报纸的精神。《旗报》把类似事件的精髓提炼出来,见识很高。
      第二,《旗报》横纵分明、明暗有序。记述30年的历史,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旗报》主体构架既注意纵向的线索,也注意报纸与整个中国社会演进的互动;横向则彰显出《深圳特区报》的重要历史价值。全书详略得当,如详细记载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的报道大事,因为这是确立《深圳特区报》大报地位的标志;还详细评述了2010年改版,确立了3+X模式,描摹报社在新媒介背景下如何继续快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昌凤评价《旗报》个案做得非常深,中国当代新闻史还没有另外一个媒体能够这么深入去刨史料,非常丰厚。《旗报》记述的一个路数“以报兴业,以业强报”,是中国报业最大的问题,也是今后报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旗报》内容丰满、线条清晰。全书设立上、中、下3篇7章。每篇包括宏观背景、人事改革、组织严格、新闻创新、经营管理等内容,记述《深圳特区报》不同时期的改革大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郭光华认为:这既写出了《深圳特区报》是特区的忠实记录者,也反映出这份报纸在报道改革开放中提升了自身价值,比如“深圳速度”、“惊天一槌”,扩大了党报的影响力;丛飞报告、“直通车”获得中国新闻奖,等等,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倪宁认为《旗报》内容上的特点,是深刻分析时代和报纸的关联,彰显特区报人的创新气概;《旗报》叙事上的特点,是表达比较生动,有一定故事性。
      第四,《旗报》著述严谨、评价公允。不仅实事求是地记述了这份报纸30年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经验,还对一些失误进行了深刻反省和提出启示。黄瑚留意到《旗报》的许多细节都有注释,时间、地点,访谈了哪位当事人,史料详实可靠。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祥称赞道:《深圳特区报》发起了一场抢救历史的运动,很多资料做了及时的搜集整理。《深圳特区报》的个案,将来无论在什么时候写中国新闻史,都是绕不过去的一笔,这个资料留给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四、专家对《旗报》的评判和修订建议
      1.《旗报》的学术价值
      一是《旗报》通过全面记述“中国特区第一报”历史,竖起一面中国报业改革创新的旗帜。专家们形象地说:透过一滴水看太阳,透过《旗报》一方面看到深圳整个改革开放的历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闻人的追求、超越、艰辛和反思。譬如《旗报》记述了《深圳特区报》从创刊开始,一直坚持立足深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展现了很强的外张力。
      倪宁认为《旗报》这个书名是比较恰当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特区报》作为党委机关报来说,是一面旗帜,江总书记为报社题词“改革开放的窗口”,就是竖起了这面旗帜。《旗报》副标题“史稿”,则显示了修史人的一种胸怀。
      二是《旗报》通过总结《深圳特区报》历史,为党报改革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性经验。范以锦认为: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对后代人有借鉴作用。譬如办报纸怎么来打擦边球?擦边球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球,《旗报》提供了经验,尤其是邓小平视察深圳,讲了话,能不能报道?这就要看勇气,看智慧,底线在哪里,对于办报的人是个样板。专家们认为,一张报纸的风格和理念,和不同时期的领导风格是直接相关的。该报历任领导班子的思考和沉淀,最终形成了报纸的风格,这对中国新闻事业提供了办报理念和模式的借鉴。《旗报》也是一部非常好用的教学参考书。比如党报在头版刊登整版广告、党报和财政脱钩,都是率先行为,彰显出该报特有的品质。
      三是《旗报》的出版,实现了中国当代报业史研究的一次新突破。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党报的一部正史,它是由学界业界联合立项完成的新闻史专著,在中国特区新闻史研究上填补了一项空白,在中国当代党报史研究上填补了一项空白。原深圳特区报新闻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编辑胡志民认为:《旗报》从整体角度讲是非常成功的,它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党报究竟应该干什么?它的使命不是简单的配合党委政府的工作,它应该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勇于担当一些风险。1992年发表的“猴年新春八评”、《东方风来满眼春》,表明了《深圳特区报》的使命感是非常鲜明的,党报的性格是非常鲜明的。二是党报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抓两个效率?这个经验非常丰富,也是《深圳特区报》较早进行了探索。
      2.专家建议
      专家们认为《旗报》很成功,但因为《深圳特区报》的历史还在发生,还在冒热气,还没有沉淀,著述就会留下某些缺陷。他们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早启动修订。
      一是从一个报纸单线的研究,扩展到在中国新闻业变迁的语境中。譬如《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的竞争,以及南方报业进入深圳的故事、竞争。从学术角度,做独立的判断。把《深圳特区报》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提炼出来。
      二是把《深圳特区报》放在党报史研究的平台上分析,论证它的特殊地位,这份报纸的内涵提炼就会提升一个层次。譬如深圳的报系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怎么站稳脚跟,怎么去发展机关报?在新集团的框架下《深圳特区报》如何发展?相信精彩的东西还非常多。原深圳特区报总编室副主任邢平安说:《深圳特区报》在市场经济下,一手抓舆论导向,另一手抓经营管理,这个成功经验和做法应该写透。
      (深圳特区报发展研究部)

    推荐访问:新突破 报业 中国当代 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