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谈歌小说《桥》的教学及人文精神教育_谈歌 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3 04:50:18 点击:

      基金项目:保定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年基金)“谈歌的笔记小说及保定人文精神探究” (2011S16)  摘 要:《桥》是谈歌早期的微型小说,被收入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桥》无论是艺术技巧还是思想教育意义都体现了后来谈歌小说的诸多特色。本文就如何开展教学和引导人文精神教育展开思考。
      关键词:谈歌;《桥》;教学方法;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苏虹(197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01
      谈歌是当代保定作家群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与何申、关仁山并称为河北的“三驾马车”,并在1997年前后掀起了当代文学史上有名的“现实主义冲击波”。除了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以为,谈歌还有相当数量的笔记小说,尤其是以保定为故事背景、写保定的奇人、奇事的作品,让人拍案叫绝,如同醍醐灌顶、欲罢不能、欲语还休。《桥》写于1988年,是一篇短篇小说或者说小小说、微型小说,因为通篇仅仅有500字左右,但是,笔者认为《桥》正如“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桥》虽是最早的作品之一,但和后来的主要作品一脉相通,体现了谈歌小说的基本风貌和独特的小说创作理念。相对于谈歌他作品来说,《桥》名不见经传,也极少有人论及,但广大小学生和小学教师则是非常熟悉的。因为该文被选入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课本。《桥》引起了不少的质疑和争论,反对该文入选小学课本的人认为“这样的文章比三聚氰胺对孩子的毒害更大”。不少教师对该文的教学没有把握,小学教师项飞还就相关问题和谈歌进行了沟通。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桥》的教育意义和相关教学展开思考。
      《桥》的故事很简单:在山洪暴发时,作为100多民工头的“老支书”主动担任起组织撤离的重任,发布了“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并且把已经夹在撤退队伍里的年轻党员从队伍中强行拉出,结果,100多民工脱险,“老支书”和年轻的党员——他的亲儿子来不及过桥、双双牺牲。不难发现,这篇小说确实是“主旋律”的作品,“老支书”的形象让人想到崇高、伟大、党性、信仰、勇于牺牲、功德、精神丰碑等词汇。小说篇幅虽短,但却包含着出色的艺术技巧,可见被选入课本出自于编辑的审美水平和社会责任心。而对《桥》的质疑主要来自于家长,他们认为:《桥》让孩子们都学“老支书”,牺牲自己,岂不是很“傻”、很危险吗?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下,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是两三代人的希望所在。加之社会确实存在很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家长怕孩子学“傻”,千方百计教育孩子学“聪明点”,放“明白点”,甚至学“世故些”“圆滑些”“明哲保身”,想办法逃避责任、保护自己。家长们确实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美丽单纯又善良的白雪公主的同时,提醒他们也有恶毒的巫婆和大灰狼、“一个人必须保证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但没有义务说出所有的真实”等等,家长们担忧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此忽视、抹杀人文精神偏激做法,会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因势利导的良好教育作用,下文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思考。
      文本细读法,请学生参与创研。让学生感知小说的艺术魅力并初步掌握一些艺术技巧,比如简练、传神、充满诗意的语言;形象的生动丰满和人物塑造的技巧;品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小说结局;赏析浓郁的画面感和电影镜头感等等。对此,老师们是下了工夫的。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己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教师不做正确与错误的评判,但要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感动、敬佩、震撼等。讲解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尝试对故事进行改写。这种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原文结局:桥塌了,绝大多数得救,只死了父子两个人、两个党员。改写的故事结局以下几种可能性大。一、在老支书的有力指挥下,正好刚刚过去,桥塌了。这一幕让大家感到后怕并进一步反思,如果大家不听从老支书的指挥,盲目而自私的挤作一团、争相过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就算自己侥幸过桥,也许其他人会被挤下去,自己良心也会不安的,幸亏大家还有一点公众意识。二、与第一恰好相反,因大家没听老支书的话,拥挤无序,造成踩踏而死和桥瞬间受力太大而坍塌,无一生还。这种结局一个叫阿辉的网友已经有尝试,阿辉认为这种结局道出了人性中真实的自私与罪恶,直言了人类的悲剧。但我们绝不希望孩子纯洁的心灵被这样的东西污染,而应该先告诉他们什么是“善美”,培养对美的鉴赏力。至于人性的自私,不需要教,人类的遗传基因里就有!三、桥没塌,大家全过去了,人们虚惊一场,因而对自己的贪生怕死而惭愧。但这样改,可能与前文的氛围渲染、烘托格调不一致,也泯灭了震人心魄的悲剧力量,减弱了对心灵的震撼与洗礼。四、桥没塌,但人被挤下水淹死和踩踏而死的有不少。对此大家感到羞愧和脸红。可能还有很多种改写的可能。改写,既是学生的艺术技巧的实践,又是对自己心灵重新审视并受到一定人文精神教育的机会。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教育孩子:面对灾难,每个人都有逃生、恐惧、自私的本能,时间紧迫,过去生,留下死。试想,在一个普通的十字路口,人们争抢拥挤的结果是什么?堵车几小时!而此时桥上的拥堵,将是全体的死亡。这个时候,什么是公众利益?尽量多的人活下去。那就需要有秩序,问题是,如果不得不有先有后,谁肯留在最后?所以,在老人站出来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或预料到了这样的结局,但是,在生死攸关的当口他还是没有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克服了人性中自私的本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的信仰、举起了“大善大美”的旗帜,他无疑是一个英雄。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我们也许永远做不出或没有机会做出那样的英雄壮举,但我们对英雄行为应该持起码的尊敬。老支书的睿智、果断、无私、无畏是崇高的精神财富。当代社会中“老支书”可能很少,但真因为少才弥足珍贵,才是希望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做英雄,但起码要有公众、公德意识。英雄故事的组成,除了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外,还有一百多人在生死关头的井然有序及对老支书的默契与信任。我们至少该有那个群体的某种精神,生死时刻,克制恐惧,遵守秩序听指挥,井然有序。那不仅关乎自我修养,还关乎自我拯救,这是人类得以生存下来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谈歌.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阿辉.英雄主义与公民意识.阿辉的博客.2011-03-28 18:17:56
      3、阿辉.谈歌小说《桥》读后感.阿辉的博客.2011-03-26 00:48:58
      4、 谈歌、项飞.小学生到底要不要学“主旋律”课文. 燕赵都市网 http://www.yzdsb.com.cn???? 11-04-19 11:25

    推荐访问:人文精神 教学 教育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