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学五年 > 正文

    浅论吐蕃派往唐朝的使者|吐蕃使者给皇上出难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5 04:46:24 点击:

      【摘要】吐蕃地处青藏高原,与中原的联系存在着各种困难。唐朝贞观年间,吐蕃开始派遣使者与唐朝密切交往,双方之间的使者往来一直贯穿于唐朝兴盛的始末,安史之乱正值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任之时,使者的派遣相对发生了微妙变化。本文通过对朝贡使、会盟使以及其他使者的变化来研究唐蕃之间的关系变化。
      【关键词】赤松德赞;使者;变化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并且首次派遣使者向唐朝请婚。“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弃宗弄赞即为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1]这是汉文史书上最早的关于吐蕃派遣使者的记载。此后,吐蕃一直派遣使者保持与唐朝之间的联系,期间吐蕃与唐朝之间也经常会爆发一些局部战争,但是双方使者的交往从未断过。公元755年,赤松德赞继承其父赤祖德赞之位。次年亲政,对外不断扩充领土,与唐朝争夺西域,征服南诏,使得此时的吐蕃达到全盛。而其派遣的使者与之前相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这些使者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吐蕃与唐朝。
      一、朝贡使者的变化
      古代的中原王朝为了凸显宗主国地位,要求周边民族必须每年派遣使者朝贡,唐朝亦不例外。这类使者可谓是规章制度下的派遣的官员入朝朝贡、献物、贺正等,依常理而言,这类使者应该在各统治阶级中派遣的使者中占有很大比重。
      公元634年,吐蕃首次派遣使者去往唐朝朝贡,自此以后,松赞干布几乎每年都会派遣使者去往唐朝。其后继位的芒松芒赞、都松芒布结、赤德祖赞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即使唐朝与吐蕃还处于局部战争,吐蕃仍然保持与唐朝的使者来往。直至公元737年,由于唐朝边将的不守信,吐蕃边将与唐朝边将所约定的“白狗之盟”破裂,吐蕃自是复绝朝贡。[2]公元755年赤松德赞继位依然没有恢复对唐朝的朝贡,双方再为和平共处继续努力。公元762年,蕃使来朝贡,自此,吐蕃才恢复对唐朝的正常朝贡,但是赤松德赞似乎并未很重视向唐朝的朝贡,赤祖德赞在断绝与唐朝朝贡前,基本上可以保持每年派使者去往唐朝朝贡,或贺正,或献物。而赤松德赞与上任赞普截然不同,赤松德赞曾有六年甚至十年没有派遣使者至唐朝。公元774年六月,吐蕃遣使来朝,公元780年四月,蕃使随唐使韦伦入朝吊代宗丧,贺德宗立。[3]六年之间没有任何来往,恢复使者的交往也是在唐朝的使者向吐蕃告丧的情况下,类似的情况在赤松德赞在位后期也发生过。公元787年,吐蕃遣使请和,德宗诏不纳。公元794年,吐蕃归没蕃唐中使李朝清。公元797年,蕃使来告丧及请和唐拒纳使表。[4]吐蕃请和未允,所采取的措施的就是与唐朝断绝交往。
      赤松德赞从公元755年继位到公元787年,将近32年的在位时间,文献所记载的朝贡不到十次,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吐蕃王朝对于唐朝的蔑视,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朝贡使是唐朝要求周边民族必须派往唐朝的使者,明确的规定也换不来吐蕃对其相应的重视程度,朝贡使者的减少已经从侧面反映了赤松德赞时期的吐蕃并不认同唐朝的宗主国地位。在对唐朝的各种轻视之下,吐蕃不断进行对外扩张,在唐朝将河陇兵力调往前线平叛安史之乱的时候,吐蕃趁虚而入,占领河陇等地,极大的打击了唐朝的士气,双方之间的冲突自此从未中断。
      二、会盟使者的变化
      会盟是吐蕃协调与唐朝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独特方式。赤松德赞多次派遣使者与唐朝商量会盟事宜,据一些研究会盟的历史学家的总结,吐蕃与唐朝有着8次较大的会盟。[5]而其中4次会盟是集中在赤松德赞赞普时期,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处于和平与战争的过程中,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侵犯唐朝边疆,趁机东攻长安、西占陇右。
      与此同时,赤松德赞还派遣使者去往唐朝阐明会盟之意,公元762年正月,蕃使来请和。《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肃宗六年建寅月甲辰,吐蕃遣使来朝请和,敕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于鸿胪寺等于中书设宴,将诣光宅寺为盟誓,使者云:蕃法盟誓,取三牲血歃之,无向佛寺之事,请明日须于鸿胪寺歃血,以申蕃戎之礼。”[6]议和仅仅是表面现象,吐蕃在节节取胜的情况下,议和是一方面为了充裕地调兵遣将,布置军队,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麻痹唐朝的作用。[7]而议和会盟使则是收集唐朝军情的最佳人选,唐朝大将郭子仪曾上言:“吐蕃、党项不可忽,亦早为之备。”[8]之后吐蕃锲而不舍的要求与唐朝会盟。公元765年三月,吐蕃遣使请和,唐宰相元载、杜鸿渐与之盟于京城兴唐寺。公元783年正月,吐蕃大相尚结赞及将相论悉颊藏、论藏热、论力徐等七人与之会盟于清水。公元787年三月,蕃使论颊热随马燧入朝,请和及会盟,许之。
      吐蕃的四次会盟并未展现真正的求和诚意,反而达到收集情报以及铲除对方具有威胁性人物的目的,赤松德赞时期的最后一次会盟则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平凉劫盟”。[9]单从字面上理解已经可以看出会盟已经演变成了吐蕃完成其对外扩张的一种手段,假意会盟实质是在完成赤松德赞的野心。吐蕃所倡导的会盟更显得只是一种策略,会盟的次数的增多,并未显示吐蕃追求和平之意,而是体现了双方之间的不断混战局面。种种迹象表明此时的吐蕃在赤松德赞的领导下正处于强势,甚至可以占据长安,虽然时间较短,但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吐蕃的绝对攻势,唐朝相对而言是处于劣势的。
      三、其他使者的变化
      使者是双方政权进行沟通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吐蕃处于青藏高原,与外界的交流非常的困难。因而,有唐一代,吐蕃的赞普基本上从未与唐朝的皇帝进行正面的交流,所以,与唐朝的外交活动只能交予使者完成。据史料记载,赤松德赞派往唐朝的使者共计28 次,除去上文提到的朝贡使、会盟使之外,赞普派往唐朝的使者担负的任务很多样化。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吐蕃派遣使者请求助唐平叛。公元784年,浑碱与吐蕃论莽罗率众助唐平定朱泚之乱。[10]在此之前,吐蕃派遣的使者从未担负过助唐平叛的任务。而在这平叛背后隐藏着吐蕃赞普的巨大野心,助唐平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吐蕃能够派使者助唐平叛,说明了唐朝内部矛盾重重,给了吐蕃平叛的借口,唐朝皇帝虽能识破吐蕃野心拒绝吐蕃的援助。但是抵不住唐朝衰落之势,最终也只能答应吐蕃名义上的援助。赤松德赞赞普在任之时,以助唐平叛有功多次派遣使者以各种理由向唐朝索地,扩充自身实力,若未得到满足,便以武力侵入唐朝领地。
      同时,吐蕃开始扣留专程来吐蕃的使者,相对的,唐朝也开始扣留吐蕃使者。文献记载:“自大历中聘使前后数辈,皆留之不遣”。[11]一些唐朝的使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返回故土,最终以一具棺木由吐蕃使者送往唐朝,双方互扣来使,形成断交局面。[12]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研究扣留使者一方面是因为使者往往在对方的势力范围里收集情报,另一方面也是吐蕃和唐朝之间的关系紧张的缘故。双方交战不斩来使的隐性规则虽未被破坏,但互相扣留使者已经加大了双方和谈的难度。无论是平叛或是会盟亦或是请和,吐蕃从未真心实意与唐朝和平相处,其目的在于掠夺。此后赤松德赞在任之时的多次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至少赤松德赞赞普所带领的吐蕃无意与唐朝和平共处。
      纵观赤松德赞时期的吐蕃,国力强盛,领土不断外扩,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处于既打又和的情境,双方的关系变化幅度较大。而吐蕃所派出的使者的各种变化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与此时吐蕃的强盛,唐朝的衰弱有着莫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6][11]刘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7][9]才让.吐蕃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4][10]谭立人,周原孙.唐蕃交聘表(续)[J].中国藏学,1990,(03).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2]林冠群.吐蕃赞墀松德赞研究[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作者简介】
      王静(1988— ),女,陕西蒲城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隋唐史研究。

    推荐访问:吐蕃 唐朝 使者 派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