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下半年工 > 正文

    文本意蕴【潜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38:51 点击:

      哈代的创作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动荡的时期。当时英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在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充满了各种圣经原型,这些原型或被赋予到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之中,或以明确的意象形式频繁出现。圣经意象的运用既给小说增添了超自然又富于哲理的色彩,使作品变得更神秘,更有文化张力,又深刻揭示了蕴藏于悲剧中的宗教原罪思想和社会意义。
      
      一、圣经意象探源
      
      原型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Archetype(原型)由希腊文中的arche(原初,original)和typos(形式,form)组成,重要之一种“原初的意象”,即人类早期的一种意象。早期的人类通过图腾崇拜、梦、神话、传说表现原初意象,如太阳象征光明、水象征圣洁等(张中载等,2002)。
      弗莱(1912--1993)是20世纪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构建了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主要有两个思想来源: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揭示了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神话和祭祀仪式具有相似性。这些古代神话和祭祀都与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变化有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认为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朱立元,1997)。弗莱把原型批评的研究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范畴移到了文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
      在原型批评中,有许多原初意象,它们涉及水、太阳、颜色、圆圈、蛇、数字、救世主、花园、树、沙漠,等等。其原型往往源于早期人类对于图腾的崇拜、传说、神话、梦境、仪式以及一些经文,如《圣经》。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圣经》中的意象经常被引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圣经》与基督教的善恶观始终渗透于西方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及各种意象中。正如布莱克所说,“《旧约》和《新约》是伟大的代码”。(弗莱,1998,p22)作为维多利亚晚期的诗人、作家,哈代既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又积极探索并实践现代文学创作方法。因此,他常被称为“英国小说界的莎士比亚”(陈粤,2005,p9)。
      
      二、圣经意象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运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被许多作家有意或者无意地运用于文学创作中。读者如果能注意到并且能够解读其象征意义,无疑会提高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原罪意象、魔鬼与天使意象、殉道者意象和色彩意象等圣经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使读者对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原罪意象体现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苔丝在福伦谷的塔布里牛奶场的花园中工作,这个长着苹果树的郁郁葱葱的花园与《圣经》中描写的伊甸园十分相似,哈代用“苹果树”暗指伊甸园中的知识和生命之树。他将苔丝和克莱比作夏娃和亚当。他们在牛奶场的花园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后来,他们离开了这座花园,这暗指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失去了他们的乐土。哈代借用《圣经》中的原型意象,暗示苔丝向克莱坦白自己失贞的事实之后必将遭受的痛苦,预示了她和克莱尔之间的爱情必然要承受不幸的结局。在塑造故事的主人公苔丝时,作者倾注了他满腔的同情与怜悯,既把她当做夏娃与耶稣的投影,又赋予她约伯的悲剧形象。《旧约・创世纪》中写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上帝所建的伊甸园中快乐无忧地生活着,但被撒旦变作的蛇所引诱而偷食禁果,致使他们犯下原罪后被驱逐。至此夏娃将遭受分娩之痛,亚当则要承受劳作之苦。
      这个故事在整部作品中被反复提及,苔丝就是以夏娃为悲剧原型的,作品开篇不久,苔丝到德伯家认亲,一番寒暄之后,亚雷诱使苔丝吃下了草莓。草莓,便是“禁果”的象征,也是苔丝苦难的开始。不久,苔丝被诱奸失贞,而事发地点“围场”(the Chase),便暗示夏娃因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而苔丝也将背负着难以磨灭的原罪,开始她的救赎之旅。虽然作品情节与《圣经》中原罪的故事极其相似,苔丝与夏娃的堕落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夏娃的悲剧源于违反上帝的意志,这反映出人与神之间的矛盾。而苔丝的贞洁确实被亚雷――腐化堕落的现代文明的代表毁灭。这表现的是人与社会的矛盾。
      其次,魔鬼与天使意象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圣经》中的撒旦即指恶魔,是邪恶的代表。作品中的亚雷是魔鬼的化身。他曾坦然说道:“我得说我是个坏人,是个该死的坏人。我生下来就坏,坏了这么大,大概到死也要是个坏人!”(哈代,1994,p26)然而,在他诱奸苔丝四年之后,却以宗教信徒的身份再次出现。但当他再次遇见苔丝时,马上放弃了他的信仰。他所坚持的宗教不过是他改头换面的伪装。恰如撒旦装扮成蛇引诱夏娃,不久就现出了魔鬼的原形。同时,小说中确切地把亚雷与苔丝比作蛇与夏娃:“好说笑话的人一定会说我们这的情形就跟乐园里一样。你是夏娃,我就是那个装成下等动物的老东西,来到园里引诱你。”(哈代,1994,p27)亚雷犹如撒旦,受邪恶的本性驱使背离道德规范,但如同苔丝一样,他代表的是整个道德腐化的社会而不仅是他个人。
      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安玑(Angel)为“天使”之意。天使是上帝的使者,虽然善良,却也不无懦弱。安玑的性格特征与天使有几分相似。他不爱慕虚荣,放弃当牧师去农村务农。同时他心灵淳朴,他关心照料苔丝,给她天使一样的庇护。然而他内心充满矛盾,软弱无能,不能摆脱陈腐的道德观念。因为他自幼深受父亲影响,但在内心深处却是理性主义者而非教徒,他能够脱离宗教独立思考,却找不到新的精神方向,因而他的困惑混乱的意识里免不了有宗教意识男权专制的残余。在他得知苔丝悲苦的过去之后不但没有同情她,原谅她,反而最终将她无情的抛弃,这无疑暴露了他冷酷自私的一面。他对苔丝最终的毁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很显然,作者赋予他“天使”一名,也不无讽刺之意。
      竖琴是哈代在作品中常用的《圣经》意象之一。《圣经》中讲述了耶西的小儿子大卫弹得一手好琴。由于以色列王索罗被困,心情郁闷,便差人找来大卫,为他弹琴驱魔。同样,苔丝第二次离开家,来到塔尔勃塞奶牛场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会弹竖琴的克莱尔,并被其琴声深深吸引。结果苔丝抵挡不住爱情的魔力,最终嫁给了克莱尔。然而,就在新婚之夜,在她向克莱尔坦白了那段不堪回首的遭遇后,非但没能得到克莱尔的宽恕反而被无情的遗弃。看来,竖琴弹奏出的乐声对于苔丝而言绝非“驱魔”的福音,而恰好隐藏着她的悲剧。
      再次,哈代以殉道者意象表明苔丝的纯洁性。在《旧约・约伯记》 里,约伯是个笃信上帝的人,上帝却不断对约伯及其家庭制造磨难来考验他的信仰是否忠诚。在小说中,安玑・克莱尔即是苔丝的上帝。在他面前,苔丝完全没有了自我,而把他神化,上帝一样的顶礼膜拜。俨如约伯对上帝的敬畏。真是苔丝对其家庭与安玑的忠诚使她犯下了更大的错误。命运一次次地玩弄苔丝,当苔丝来到安玑家时,却遇到使她走向彻底毁灭的亚雷。然而苔丝所做的错误决断却并不是因为她缺少思虑,因为她短暂的一生都在思考该如何抉择自己的命运。
      同样,《圣经》里常把羊当做罪恶的替身。世人罪孽深重,羊也不足抵过,上帝的儿子耶稣便亲自降临,作为人类的“替罪羊”流血牺牲,以拯救人类的堕落。作品中苔丝如同耶稣一样,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隐忍屈辱与折磨。她善良淳朴,纯洁无辜,却成了黑暗社会的替罪羊,任人宰割,直至被进献牺牲。此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十字架”也表明苔丝受了苦楚与磨难,却对爱情忠贞不渝,以致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带有宿命主义的象征符号,为作品增添了悲剧色彩。
      小说带有古老传说意味的意象是“悬石坛”,它在小说结局部分出现,是苔丝临死前睡觉的地方。这是个带有远古祭祀意味的意象预示苔丝将像耶稣一样,被送上十字架进献牺牲。而献给上帝的祭品都是人们心目中纯洁至极的东西,哈代却安排苔丝在上面睡觉,可见,他把苔丝看作一个纯洁的女人,并真正让她成为一个纯洁的女人,甘愿以自己的生命献祭神灵,成为一个殉道者。就这样,纯洁的苔丝牺牲了,留给世人的是自己坚守的纯洁。
      最后,色彩意象引起读者对苔丝命运的同情。色彩是这部作品中常用的圣经原型意象。在《新约・启示录》中,白色象征诚实、真实、公正、圣洁。小说的开场的“五朔节舞”的游行会那天,苔丝身着白色长裙,手中拿着白色的嫩枝和白色的鲜花。在苔丝身上,白色一方面象征着光明、纯洁、天真以及永恒,但从负面来讲,它又象征着死亡、恐惧和超自然的东西。正如起初苔丝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梦想的姑娘,如白色的鲜花一样纯洁。然而她的纯洁却被玷污,她也因此遭受苦难,最终走上了毁灭之路。同时,红色也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新约・启示录》中,红色常代表暴力、情欲、罪恶和凶险,它常是给世界带来灾难与苦难的颜色。无论作品开篇处苔丝白衣映衬下的红发带,还是喷落在她身上的鲜红的马血,还是德伯家红色的宅邸,抑或是路边的红色警示语,哈代运用红色这一象征着流血、牺牲、狂热的激情以及杂乱无章的意象,作者无不在暗示苔丝将要遭受的灾难以及悲哀。这两种颜色贯穿了这部作品的始终,使苔丝的天真无邪与她悲惨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深了读者对她的同情。
      
      三、结论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巧妙地运用了圣经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原型批评注重把文学作品放到整个文学传统中加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对于文学中文化因素的探求更有助于挖掘潜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邱运华,2005,p120)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读者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其实不然,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哈代运用圣经意象不但表明苔丝的纯洁性,也说明苔丝命运的必然性,暗示了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他通过法律判处苔丝死刑的描写,把主人公毁灭的真正原因从神秘的命运移到了现实世界。

    推荐访问:意蕴 潜伏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