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下半年工 > 正文

    哈代作品的艺术特色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托马斯.哈代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38:37 点击:

      引言      托马斯・哈代生活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的兴衰、社会的变迁和阶级的演变。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英国农村后,宗法制农业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方式逐渐走向毁灭的过程,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在维多利亚鼎盛繁荣之下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同情具有高尚品质、纯洁道德却面临着悲惨命运的农民阶层。哈代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使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多从现实主义角度进行阐释,而较少考虑,甚至是忽略了其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盛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其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工业化的厌恶。而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的浪漫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在表达上对主观性和想象力的强调,崇尚自然以及超现实因素对人物的影响作用,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离奇情节为主要特征。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典范,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美丽、纯洁、善良和勤劳的女性形象,描述了她在面对资本主义虚伪道德的迫害时,奋力与之抗争,而最终却被迫走向绞刑架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在我国也是被奉为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好代表作。”诚然,从小说的主题意义出发,《苔丝》似乎与浪漫主义没有任何联系: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来看,哈代也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归类于浪漫主义作家的。然而,从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情节发展上巧合的大量运用以突出理想女性苔丝的悲剧性神秘“命运”方面看,笔者认为哈代在《苔丝》这部小说中使用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感染力,流露出这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思想上浪漫主义的一面。
      
      一、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方面
      
      应该承认,苔丝的遭遇并不是一个独有的现象,而是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具有普遍的整体象征意义。这种描写纯洁美丽的女子在不幸遭受道德败坏的富家弟子强暴后,在世俗虚伪道德的残酷迫害下,一步步走向悲剧命运的叙事模式,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也是十分常见的。那为何唯独苔丝的悲剧命运能够在世界各地人们的心中产生如此之强的震撼力呢?笔者认为,这与作者浓墨重彩塑造苔丝这个完美无暇的圣洁形象有很大关系。主人公形象越完美,人们对社会评判标准以及整个道德体系就越质疑。哈代将小说的副标题定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对苔丝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通读全文,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哈代笔下处处流露出对苔丝的热烈歌颂和无比同情。作者不仅反复描画和表现她的外貌和行为的完美,而且强调她的感情的纯洁和真挚,再加上作者带有明显倾向性和引导性的议论,行文中夹杂的浓厚的抒情意味的赞叹,作者成功地将一个理想化的女性交付给读者,凡是读过《苔丝》的人,有谁不被她的美质所感动呢?有谁能对苔丝的品德、感情和行为进行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指责呢?
      苔丝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时还是一个不过十六岁的少女,她天真纯洁,活泼可爱,身穿白色长衫,手持柳条,“那灵动的牡丹一样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给她的颜色和形象增添了魅力”。她的年纪和作为象征物的长衫的白颜色都表现了少女的纯洁,哈代在小说开场即以赞美欣赏的笔调描写她的外貌美,由此可见他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充分肯定。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盛行庸俗丑陋的风俗,追求虚伪的门第观。苔丝则以她自然美好的本性出污泥而不染,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以劳动为生的农民的女儿,“我本是爹妈两个人养的,我的美貌都是爹妈两个人给我的,只不过是个挤牛奶的女工罢了”,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自己劳动者身份的热爱和自豪。苔丝十分厌恶父母的庸俗,鄙视自己那所谓的贵族出身,她对他们说“我还是用现在的这个姓的好!”苔丝的质朴、纯真和对资产阶级虚伪性的憎恶展现之至。
      苔丝这个美丽纯洁的自然之子浑身散发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气质。哈代在整部作品中多次采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描写苔丝与自然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天然联系。在他的笔下,大自然能够愉悦人类的精神世界,能够安慰人类受伤的心灵,他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充满着一种华兹华斯式的浪漫主义的希冀。哈代的小说十分擅长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英国南部农村在他的笔下都被描述成单纯、安谧的世外桃源,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磨灭的纯洁性,大自然就是他们的纯洁之源。苔丝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她出生在一个名叫马勒村的农民家庭中,这种宗法制农业经济自然社会,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孕育了苔丝,形成了苔丝的基本性格。“苔丝这个自然之子,从大自然的乳汁中吮吸天然养分,这使她纯真的心灵奔涌流淌着清澈透明的溪流,使她秀美的容颜发出爽然清新的华光。”苔丝在遭受亚雷凌辱伤害后,来到了塔尔波塞农场。纵然此时的苔丝在世人眼中已经不再纯洁,然而哈代仍然使用了最美丽的语言描写苔丝,她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心情欢畅,一种新生感和复苏感将她包围。哈代将苔丝受伤后的迅速恢复又再一次归功于了美丽广博的大自然。在这里,户外的阳光和盛开的鲜花,草木丰美,奶牛肥壮,大地充满生机。苔丝得益于自然的纯洁性,只有在大自然的拥抱中才能迅速得以治愈和恢复。将苔丝的纯洁本质孕育于自然,恢复于自然,发展成熟于自然,使苔丝与自然融为一体、息息相通正是哈代思想深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种流露。
      在拥有女性外在美的同时,苔丝又是一个精神的富翁,纯洁的精灵。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女性应该具有的美德。在安吉尔眼中“她不是一个挤牛奶的女工了,而是一个空幻玲珑的女性精华――从全体妇女里化炼出来的女性仪容。”她敢于自我牺牲。在老马“国王”死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苔丝毅然去所谓的富亲戚德伯家攀亲,成了养鸡女工,尽管她对这种趋炎附势的市侩习气充满了不屑。而这种牺牲正是她一系列悲剧的开始。在孩子死后,又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来到牛奶场做工,结识了安吉尔,开始了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生活。被安吉尔无情地抛弃后,苔丝忍辱负重地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又一饮落入了亚雷的魔爪。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使苔丝总是作出义无返顾的牺牲。
      在爱情问题上,苔丝始终追求情感上的自由与满足。她获得了真爱,不怕承担因误会而产生的分离之苦,而为了重新获得真爱,也不惜用极端的手段去除却障碍。她认为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在被亚雷侮辱后,只要按照传统观念,像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大多数女主人公一样,与诱骗她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就成为人们眼中的“纯洁”女人,获得社会的接纳。但是,苔丝没有这样做,她说:“也许,事到如今,撒一句谎,说我爱你,对于我是有好处的事。不过我还顾点脸面呀,别瞧我已经丢够了脸,我就是不能撒这个谎。”而在 爱上安吉尔之后,读者无不为苔丝对他的感人至深的爱所动容。“她对安吉尔的爱几乎连一点陈俗的成分都不掺杂。她五体投地地崇拜他……她看他全身到处都是十全的男性美。他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他的智慧就是先知的智慧。”甚至为了重新回到安吉尔身边,她手刃了爱情的障碍,给她带来一切不幸的恶棍――亚雷。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哈代的观点和当时的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完美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充分展现了其浪漫主义的思想。
      
      二、小说情节构思上“巧合”的大量应用方面
      
      哈代在《苔丝》这部小说的情节构思上也体现出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作为主观性和想象力丰富的重要代表的“巧合”和“误解”贯穿小说始终,成为推倒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苔丝的一生充满着戏剧性,仿佛她人生命运的每一个时期,都因为偶然性的因素,由命运作祟,将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苔丝就是受到恶意命运捉弄的牺牲品。故事开始时,正是由于苔丝赶马车上集市时,老马碰巧被邮车撞死,家中失去了从事小贩生意的经济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苔丝被父母派去攀有钱的本家那里帮佣挣钱,才导致了她没去多久即被亚雷诱奸,由此埋下了她一生悲剧命运的种子,
      通读全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处处充斥着这样的“偶然”、“巧合”,乃至“出人意料的结果”,似乎苔丝的每一步命运都或多或少可以改变,而苔丝的命运却最终无论如何都将以悲剧收场。这种主观上的“巧合”与“误解”在小说中的典型表现,就是苔丝的两次投递信件不力。第一次是在苔丝与安吉尔结婚前夕,苔丝曾鼓足勇气,将自己被诱奸的事写在信上从门底塞进安吉尔的房间,而这封信却阴差阳错地滑到了地毯下面,结果就有了新婚之后安吉尔对苔丝的抛弃。第二次是苔丝写信给天各一方的安吉尔,希望重归于好,此时的安吉尔其实已经改变了以前对苔丝的错误认识,对她也是旧情复萌,然而他却没有及时给苔丝回信。苔丝由此误解了安吉尔,认为他永远不会原谅自己了,而此时又恰巧父亲病死,房屋租期己满,为了挽救走投无路的家人,她只好牺牲自己,再次回到了亚雷的手中,并在其威逼利诱下,被迫做了他的情妇。当安吉尔突然返回,苔丝肝胆欲裂,悲痛万分,仇恨与羞辱两种感情相互交织,终于逼得她走向了最后了的灾难,杀死了亚雷,自己也走上了绞刑架。苔丝的悲剧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巧合串在一起的。巧合的运用环环相扣,使得小说结构更为工整、紧凑、生动;故事情节也显得更为离奇,充满戏剧性。
      命运受神秘“内在意志”左右的观点,无疑是哈代宿命论的体现。但是这一切又不过是作者为营造出最终的悲剧效果而主观设计的结果。因为我们想象不出,没有这种“命运“的牵引,没有这些偶然性的事件的连缀,最后的悲剧性的结局将如何产生?作者在构思一部作品时,不可能只考虑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而完全撇开故事的叙述技巧。所以当苔丝被处以极刑之后,哈代写道:“典刑明正了,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事实上,哈代所精心营造的悲剧结局也完满地达到了。读者在痛惜集美貌与美德于一体的苔丝的不幸的同时,对“命运”的不公正所产生的愤慨和对社会评判标准的质疑也形成了,而这样的效果正是作者所致力追求的。目的正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所追求的目的,但达到这个目的所借助的手法之中也有浪漫主义的力量在起作用。
      
      结论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从社会背景和阶级性的角度来探究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将苔丝的悲剧归因于人物与环境的对立冲突。哈代反复渲染的“内在意志”和“命运的作弄”也仅仅只被视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的体现。哈代在我国一直被推崇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正是因为人们认为他的小说如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丑陋。人们往往在思想上忽略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其艺术表现力离不开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让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让读者从主人公的命运中获得一定的思考,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实现作品的恒久影响力,在客观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主观的渲染和有意的夸张,并不会减弱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反它还会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苔丝悲剧命运产生如此之强的感染力,正如笔者上文所述,就离不开哈代不惜笔墨对其完美形象的刻画。这样一个完美无暇的人物,自身丝毫没有半点过错,然而她却被一系列的“巧合”与“误解”一步步推向悲剧的深渊,这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她的悲剧命运又怎会不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引起人们对社会的重新思考?就连哈代自己在《苔丝》的篇首附题中,也情不自禁地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表达他对苔丝的赞颂和同情,“令人心疼的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脯将变作你的眠床,让你安睡!”
      
      参考文献:
      [1]马弦,苔丝悲剧形象的“圣经”解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2[3]。
      [2]孙法理译,《苔丝》[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3][美]Kramer,dale,《剑桥文学指南之托马斯・哈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美]约翰・玛西著,欧湖,朱渊译,《文学的故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98,
      [5][英]玛里琳・巴特勒著,黄梅,陆建德译,《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桑艳霞,简析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J]_新西部(下半月),2009(6)。

    推荐访问:托马斯 哈代 浪漫 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