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下半年工 > 正文

    四妹子【三哥哥啊四妹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47:51 点击:

      2004年9月,在《西安晚报》读到一则消息,著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那个“四妹子”的原型人物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政府每个月给她发放600元的生活补贴。这消息实在让人感到欣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三十里铺》这首民歌传遍了全国,那优美的旋律家喻户晓,歌里所叙述的情和爱,不知道感染过而且正在感染着多少人,大家以为在婉转悠扬的旋律里面,那个“三哥哥”不必真有其人,那个“四妹子”也不必坐实其事。可是这首歌却真是有事实依据的。民歌中的主人公之一“四妹子”并没有因为那撩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得到一丝的愉悦,在那个叫做黑家洼的陕北小村子里,比别人更加苦涩惆怅的日子始终没有离开过她。这位叫做王凤英的老人从窈窕少女到年近耄耋,几十年来被这首经典民歌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靠给别人照看小孩来糊口度日。
      早就想到黑家洼看一看,探究一下这个小村子跟我家黑氏到底有多少瓜葛,更主要的是想目睹一下“四妹子”王风英的风采。可多年来竟未能成行,因为在报纸上得知,当年记者要去看一看王凤英,使尽招数也没有见到。所以,我也只好暂时放弃去黑家洼的念头。
      也是记者了解到王凤英的苦衷之后,当即致函绥德县县委书记罗金祥,信中写道:“……历史遗留下的遗憾,应在我们这一代结束。让‘四妹子’获得精神解放的重担,历史地落在您的肩上……”这封诚恳的信函打动了县委领导,书记还专程去看望了王凤英。后来,绥德县把民歌《三十里铺》当作本县对外宣传的一个品牌性标志,王凤英晚年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变。1996年,王风英当选为政协委员,2004年9月起,王凤英每月可以领到政府补助给她的600元生活费。
      2005年1月15日,我终于见到了《三十里铺》中的人物原型、六十多年前的传奇女子王凤英。
      黑家洼是陕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跟陕北的大部分小山村一样,自然条件并不太好,七沟八梁一面坡,人多地少,物产不丰,土地瘠薄。早些年唯一通往外边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几经修整、拓展,现在大卡车都能开到村里了。我这个姓氏是很稀有的,难道跟这个黑家洼真有什么瓜葛吗?洼上的人讲,早年间,洼上闹饥荒,走了不少人,后来听说大多数人都逃荒到一个堡子里去了。这个说法倒与我祖父曾经的说法有一些暗合之处,我想大概祖父的祖父就是从这个洼上下来,一路行走,从绥德县的山里,再转到延川县的山里……我的心顿时涌上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
      如今的黑家洼名声远播,个中原因当然是跟《三十里铺》的“四妹子”王凤英有着微妙的关系。在洼上,很容易就找到“四妹子”王凤英的家。她二儿子黑维军看了我的证件后说:“噢,你也姓黑啊,咱们是一家子,你照吧。”
      几十年一直不愿同媒体正面接触的“四妹子”在我的镜头前却显得那样平静,儿子黑维军说这是他妈第一次在家里这么长时间让人照相。
      当我小心问起“四妹子”与这《三十里铺》的关系时,老人却避而不谈,我也不忍心再问下去。或许,在老人的心中,这是一种永远都说不出的痛。老人只是简单说了说她的身世:“我1927年出生在绥德县满堂川乡罗家沟村,14岁随父母到三十里铺村定居,我们兄妹六个,三男三女,光景不好,我排行老五,小名叫凤儿。我来三十里铺的头一年就有人唱这个歌了,父母在我15岁时便给我订了婚,16岁那年的正月初八就把我嫁到了黑家洼和黑有财结了婚,‘四妹子’让我丢了一辈子的人,老伴娶了我,也是一辈子抬不起头来。”老人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老汉比我大五岁,人老实。1964年受苦时,叫胡宗南留在塬上的炸弹给炸了,他身体一直不好,一辈子生了三男两女,没享过一天福,老汉活了65岁,前几年殁了。我三儿子得了白血病,欠了两三万块钱的账,病也没治好,才46岁就走了。我命苦,那两年不好活。”说话间,酸楚之泪从老人眼中夺眶而出……
      老人现在和二儿子生活在一起,家中陈设简单但却收拾得干净整齐,儿子和儿媳李爱珍对老人特别孝顺,她高兴地说:“我现在好活了,耳不聋,眼不花,也没什么病,一个月公家给我600块钱,去年11月北京的一个李记者出钱,请我儿子和媳妇陪我去了一回北京,哎呀,北京可大哩!”
      2004年11月,78岁的王风英是62年来第一次离开自己的老家黑家洼出了趟远门,长途车整整坐了一天,来到了做梦也不敢想的北京。当她来到天安门广场时,映入她眼帘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按她自己的说法“真是见了大世面了”。老人家终于了却了要去北京串一回,看看天安门、看看毛主席的愿望。她说:“我12岁的时候就在陕北见过毛主席,进了毛主席纪念堂,别人都是把花放下就走了,我是用双手把花插上的。”
      行走在天安门广场人流中的王凤英老人左顾右盼,一对对一双双亲亲热热相依的红男绿女同她擦肩而过时,老人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一种心情让老人的眼神显得浑浊而凄凉。她恨自己懦弱胆小,更恨自己生不逢时,或许是陡然间唤醒了隐匿在心中那段短暂恋情的回忆吧。然而,因为《三十里铺》而遭受的歧视和流言蜚语的伤害构成了她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从“四妹子今年一十六”,一直到今天自发的婆婆,这个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和了个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歌从黄土地唱起来,传遍了全中国,大家都知道绥德县的三十里铺,都知道一个英俊的三哥哥和俊美的四妹子。可在王凤英的一生中,《三十里铺》里那鲜活的爱情恰恰是她一生中最深切的痛。
      自从王凤英被一头毛驴驮到黑家洼后,《三十里铺》在村子里就成了“禁歌”,当地人一直认为这首歌张扬的是两个年轻人的一件“见不得人的丑事”。同样,她的后代们也不愿原谅母亲的过去,她的“事”被斥为伤风败俗,是风流韵事,是大逆不道。从这首歌诞生以来,“凤英”在乡亲们的眼里,成了不正经女人的代名词。嫁过来的王凤英一直活得很低调,甚至都很少赶集上会,免得别人戳自己的脊梁骨,怕给子女们丢人现眼。上世纪70年代,绥德县剧团将《三十里铺》的故事改编后搬上了舞台,并引起了轰动,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听到从喇叭匣子里放出的《三十里铺》旋律。然而,这一轰动在黑家洼的人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此后,王凤英的子女们拒绝了一切来访的客人,在黑家洼只要是外来人要打听王凤英,村里都没有人和他搭腔。不知有多少人想亲眼目睹一下“四妹子”的风采,而最终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王凤英几十年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2004年11月5日,在北京海淀剧院举办的“原声黄河”西部十大歌王歌后演唱会上,当《三十里铺》的音乐响起时,一位风烛残年、略显土气的老妪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步走上舞台,她就是王凤英。她站在了演唱会现场华美的灯光下,主持人激动地向观众介绍说:“这就是著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的‘四妹子’原型王凤英。”话音甫落,全场的歌迷激动不已,掌声雷 动。老人不知所措,这样的场面让从未走出过黑家洼的她无所适从,她显得拘谨羞赧。主持人笑问:“您觉得北京好吗?”老人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用地地道道的陕北话低声说了句:“好嘛。”这是老人唯一记得那天晚上对观众说过的话。
      老人出了一回远门,见了世面,当她回到村子里的时候乡亲都来看她,问这问那,她似乎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头一回感到自己脸上也有了光彩,细细一想,这还不是沾了“四妹子”的光?要不然这回去北京,绥德有那么多的婆姨偏偏就能轮到自己头上?再说,现在隔三岔五常有不认识的人提上一些东西从我门里进来,问寒问暖,有的走时还会放下一点零花钱,村里人看着都眼红。外面来的人不知道,几十年来王风英老人一直生活在耻辱之中。王凤英说:“以前乡亲们对这首歌都反感,觉得是给村子里丢了人,认为不光彩,包括家里人都这么想,儿女们不让我见外人。现在,政府把咱也当了个‘事’,儿孙们提出的困难公家也给予了照顾,村里人都觉得这是好事了。”说话问,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我企图在那一丝笑纹里找见歌里“四妹子”活泼开朗的痕迹。可是,枉然。
      和老人在一起聊天,时间过得很快,只是在老人面前,不忍心提起“三哥哥”“四妹子”的事,怀着一份难言的心情,告别了老人,离开黑家洼,直奔当年故事的发生地三十里铺村。
      三十里铺村在绥德县城东部,依山而建,307国道沿着当年“戏楼拆了修马路”的故道穿村而过,因距县城30里路而得名。全村共有135户、535人,总耕地面积1760亩,村头的一面墙上赫然写着村庄的历史,道:“三十里铺村是陕北民歌经典之作《三十里铺》的诞生地,这里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历史上曾经是店铺林立,集市贸易繁荣的‘旱码头’,绥德的商贸集铺,三和店(又名周家骡马大店)闻名秦晋……”
      在村里,见到了七十多岁的老人高焕仁,当提起民歌《三十里铺》时,他告诉我这首歌诞生的原委:我那个时候才几岁,不懂事,听老人说,30年代,村里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三哥哥小名叫歪儿,官名叫黑增志,家里光景好;四妹子小名叫风儿,没有官名,1941年来村里住下,两家住的是上下硷畔,离得不远,也就几十米。那时候三哥哥一表人才,浓眉大眼,为人也厚道,爱闹红火,给家里拦了一群羊;四妹子家来村里住下时间不长,光景也不好,三哥哥常帮四妹子家做一些营生,来往得一多,村里便传出了闲话。有一对年轻人在村里周家的骡马大店里当伙计,一个叫常永昌,一个叫白合山,看见人家两个相好就眼红了。常永昌是这周围远近闻名的好伞头,不识字,在给店里铡草的时候给人家瞎编胡唱,编的时候怕人家骂,便不敢用真名,黑增志改成个邱双喜,凤儿改成个凤英,一下子就编了几十句: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拦羊上山手拉手,
      山沟沟里亲口口;
      睡在半夜里梦了一个梦,
      梦见三哥哥上了奴的身。
      慌忙就把腰搂定,
      醒来原是一场空。
      这曲儿酸着呢。骡马大店南来北往的什么人都来,一下就唱开了。一传十,十传百,越唱越酸……最多的能唱几十段。
      高焕仁老人的介绍虽然粗略了一些,但还是提供了许多细节。三哥哥和四妹子的故事我曾经不止听说过一次,大致是这样的。一次,凤儿和村里的几个姑娘在山上挖苦菜,突然遇见了狼,正好同村的郝增喜路过,赶走了狼,她们化险为夷。风儿为了感谢增喜,给他做了一双鞋。之后,他俩便时常一块上山拦羊挖苦菜,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进而私定终身。这在过去的陕北,简直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当然遭到了众人的非议。增喜的父母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又嫌凤儿的家太穷,死活要拆散他们,而凤儿的父母也觉得女儿俊,不愿和看不起自己家的人结亲。1940年,八路军来这里征兵,为了摆脱父母的管教,凤儿暗地里动员增喜去当兵。二月里的一天,增喜要去当兵了,他看着心中的情妹妹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凤英站在自家的硷畔上,望着远去的心上人热泪长流……此情此景激发了当地民歌手常永昌的灵感,于是他创作了民歌《三十里铺》。增喜当兵三年未归,后来凤儿听说他在新疆找了工作,也结了婚。1943年,16岁的凤儿在父母的包办下和黑家洼的黑有财结了婚。1945年的冬天增喜回乡后和辛店乡岱武岔村的常秀英结了婚。
      在高焕仁的引领下,我来到了当年四妹子和三哥哥住过的地方。
      四妹子的家已经没了家的样子。整个院子残垣断壁,蒿草遍地,窑上的门窗也残缺不全,但却写着:“三十里铺民俗村凤英旧居”,一块崭新的木牌挂在斑斑驳驳的窑面上,极为惹眼。我站在凤英家的硷畔上,耳边“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硷畔上灰不塌塌”的歌声却挥之不去。三哥哥的家离四妹子住的地方并不远,大约相距五六十米,三孔窑洞的院落打扫得极其干净,窑面上挂满了红的辣椒、黄的玉米,院中的石磨石碾像岁月的老人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讲述着逝去的故事。窑内仍然保持着“三哥哥”在世时生活的原样,被三十里铺村作为“三十里铺民俗村郝增喜故居”保护了起来,供游人参观。高焕仁老人说:“郝增喜是1923年6月14日生的,1940年农历2月到延安边防司令部所属的绥德龙湾织布厂当兵。1943年调到了定边县延安警备司令部警备三旅,给供给部部长崔世俊当了警卫员。他1942年在延安见过毛主席,解放初,因胃病同家疗养,全国解放后,他又到新疆乌鲁木齐华纱布公司当门卫,后因公司精简人员,他为照顾家人主动申请返乡,回来之后一直在家务农,1993年8月在家病敞,当时71岁。”
      下得三哥哥家的硷畔,高焕仁老人指着一院地方说:“这里住着郝增喜的儿子。”走进窑里,光线不是太好,待我瞳孔放大,才看清了窑里的摆设,却是极为平常的一户农家。后炕里坐着一个胡子拉碴头上拔火罐的中年人,他叫郝建宝,是郝增喜的三儿子。他不愿提起父亲的那段往事,他说:“父亲一辈子挣得三十里铺出了个名,自己什么也没有,我们一辈子跟上也不光彩,没沾光,公家一点照顾也没有,人家王风英还有公家给600块钱,我们有个什么?”郝建宝直抒胸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这首著名的民歌早就脱离了真实事件本身,成为人们对爱情对幸福向往的一种表达了。这首朴素的信天游就跟随着无数南来北往赶牲灵的后生们越传越广,越编越荤,直到被音乐工作者删节润色后,才成为现在版本的《三十里铺》。上世纪50年代初,音乐家王方亮将这道陕北民歌改为无伴奏合唱。1952年,中央歌舞团组建的陕北民歌合唱队在北京公演,30名绥德女子深情演唱了《三十里铺》,轰动了京城,旋即传遍全国。这经典的爱情吟唱背后两位真实人物的命运倒被忽略了,歌声对淳朴爱情的赞美与冷酷的现实之间竟然有着如此大的距离,则更是我们所想不到的。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一曲吟罢,地老天荒。

    推荐访问:妹子 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