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下半年工 > 正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清如许还是哪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2 04:46:44 点击:

      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说:“我们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青鸟,可青鸟却在我们的出发之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其实并未真正引起众人的警悟,在他们偏执地带着疲惫、创痛和叹息丈量远方时恰好与身边的欢喜、幸福失之交臂。高方无疑是站在这个长队之外的,她的人生观一如她安分、简括、宁静的散文观,特别切近和踏实。作为教授、古典文学博士的她主业是讲台,但她说过:“想想这些年,我与文字真的已如影随形,它给我的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那种感觉,有着一江春水的温润与浩荡。”她曾在《人民文学》、《散文》、《中华散文》等处发表过量质可观的散文,也出版过几本反响优良的作品集,却从不奋力走到文学创作的深处、高处。她热爱那种有情致又不虚妄的体验,但决不让散文写作挤占教师的本职,她走不远的浪漫主义更像是有现实主义前缀的浪漫主义。
      一、简约的心灵底片
      现实中有一块超大的、无限延展的校园差不多是高方的一种宿命。一长段儿的求学经历,还有大约始于20年前的教师身份,加之对阅读永远不变的痴心,使她身在哪里都更像是一介书生,在“离校20年”的同学会上别人都是千变万化,只有她一个人一直不曾从校园“毕业”。她甘于保持“涉世不深”的现状(著名演讲艺术家邵守义先生当年曾对她有“聪明但不精明”的赞语),更会情不自禁地对生活进行简化处理,她的取景框里常是一瞥之得的人事物理。只记忆谁的一个人生片断,不写夹缠、曲折的旧事,自觉地同繁复、流俗拉开距离。她的人际关系简单明了,一点儿都不拉杂,我们从她的文字里很轻易就能绘好一张亲友人物谱,她的世界真的不大。多年来,她始终护卫着自己简约的心灵底片并且从不忘记经常清洁。“让内心单纯,对于个人的成长将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它能让你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提供你无穷的能量,并澄清你的心灵,朗照你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人生目标。而且,它能提升你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帮助你创造出无时无刻都内在于自己的喜悦心情。它提升你的生命境界,带给你新希望,让你看出,原来世间的一切都那么美好”。高方选定的“一切从简”的方式很可能碰巧是通向艺术——至少是某种艺术的捷径,毕加索说“艺术就是剔除那些累赘之物”。
      高方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粗心的人,只是有自己别致的取舍。她的散文就是各种命名的画幅,每一种命名都是专选的特别角度和线索,轻轻提拉或是慢慢走近,一幕一幕就会牵手呈现。“六月”对一般人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对她却是一个不敢轻易触碰的按键。当高考生的六月,做高三老师的六月,读大学的六月,还有她做大学老师一次又一次向离校学生挥别的六月:“眼前又是六月,我们精心莳弄的庄稼又要被别人收割了,再看他们的憨态与稚拙,再看他们的聪慧与灵巧,都已经不可能了。我们的麦子、我们的油菜、我们的豆荚、我们的谷穗啊,离开这片土地意味着你们将在这里留下生命永恒的茬口,但它应该是甜,不是痛。带上大学这道虚掩的门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默默念起徐志摩的那句诗。可是,天光云影已在心底,‘我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你真的相信有人会做得到吗?”(《六月的手势》)六月贯穿了她太多的难忘与不舍,光阴在这一处有太多的纠结与盘桓,她不用触觉、嗅觉来体验,不用外物、外力来譬说,而是用心灵来响应。原本人们心上趋于同质化的六月,因为她自童年带来、从未改变的善良与单纯,因为她相关散文中的特别铭记,而平添了一抹令人感动的华彩。“‘美学的考量’这个词,虽然普遍流行,但用法有其盲点;无可避免地这个词已被错置及边缘化”。不理睬权争、利诱、名惑之类的物役,我们就不再受心机所累,就能迈开步子,就有可能与美成为近邻。相传,参观完琳琅满目的市场后,苏格拉底十分感慨地说:“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东西,我用不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很有限,更多时候我们似乎并不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正所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纸笔的触碰与键盘的敲击都不再染一丝世俗的气息,只为释放情志,吐露心音”。高方乐于置身纯净的精神现场,一方面要简化内心,尽量克服烦忧、愤懑这些累赘之物,获得心灵上的澄澈、安稳;另一方面要持一种透明的处世观,不随意苛责他人,不随意审判时代,这样世间各式各样的美好就会纷至沓来。“回去的路上,我的心情格外好。真的,在这世上,有人见过你,记得你,又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一份问候与关怀,你怎能不对这世界生出真诚的感激!这感激自然也会让我们善待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也许明天我们就会再度相逢,而我们又总想相遇的目光撞出一串并非尴尬的惊喜。相逢真的是一种缘,无论是否相识,都有一刻你美丽的身影落入他乌黑的瞳仁。无需驻足,无需凝眸,甚至不必记得何时何处,‘随缘’便是最好的诠释与感悟”。(《相逢何处》)高方对人对事如是观,对生活中的“道具”亦如是观,因为“道具”必着“我”的颜色。“可是,这花儿多傻,它是开给谁看的呢?坐回桌边想了又想,当我假设自己也是一朵花时,我忽然明白了:这花开,这寂寞的无人欣赏的花开,是那些不甘寂寞的花开给自己看的。一朵花,它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傲然绽放,了然了这生命的意义,它就已经不会介意是否有人会为自己的开放流连、喝彩”。(《寂寞的花开》)这篇作品里总有一种时隐时现的宗教情怀,在作者想来,那看似寂寞的花开其实一点都不寂寞,它们是为开放而开放的,它们并不在意我们的眼神和心思。而这寂寞只是我们的感受,在花儿们看来该是多么可笑的一种理解。
      “信仰的确立即是彻悟自己存在的意义”。能够获得决不繁缛的美——最好是晶莹剔透的美,就是高方的一种信仰。有了平民知进知退、所求无多的鲜明意识,有了文士优雅的古典心绪与高洁傲骨,有了无边清凉而芬芳的岁月记忆,有了率性的简便看取和快意表达,高方就搭成了一个虽然不大但对她已然足够的散文世界。
      二、偷得浮生半日闲
      若想领导那里不挨骂,家人那里没抱怨,灵魂那里少遗憾,一个现代人必得在路上小跑起来,“闲”多么奢侈、多么宝贵。高方显然也是个忙人,她要在大学里课徒,要打理一家的生活,要进修严肃的学问,要强攻层递的学位,要赢得周围的颔首……但她依然有“闲”——忙里偷得的“闲”,她当不成职业散文家。偶有所悟,无所依凭之时,借助食堂的餐台,火车的茶桌,甚至是自己的膝头,她都可敷衍成文。清人张潮云:“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事,孰大于是?”温书、作文、听歌、看碟、品茗、逛街、会友、下厨、购物、聊天、独坐、远足等等,这些都在她的散文里占据不小的尺幅,往往是心有所思,笔有所随。“闲暇的时候坐在街边,应该算得上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丢开众目睽睽之下曾经有过的局促与不安,忽略人们各种各样的眼神,让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尽情去搜寻和体会眼前那片流动的风景,你的感悟便会很深,深得可以触及灵魂”。(《坐在街边》)在这里,作者的形象是手持拂尘或是羽扇,她决不允许自己背一柄铮铮作响随时准备出鞘的刀剑。   世间文章大多成于天真,坏在矫情。“著名的‘女性善感多愁’的说法,有几分来源于神话,有几分来源于轻信”。高方的作品里完全找不到那种“无故寻愁觅恨”的文字踪影,她的眼中常是惊奇与激赏。从《休闲三看》(看房、看时尚杂志、看女儿做游戏)、《箱包的故事》、《玩泥巴的心情》、《我爱眠床》、《荔枝情结》、《插花与清供》、《独自逛街》、《看花的感悟》、《夜航》、《一把笨梳子》等这簇题目一望可知,只要愿意她的笔就可以精准地深入生活的任何一个缝隙,哪怕是奇小的缝隙。但她喜欢绕开,无体无格无章无法,得意忘言了无禁忌,简淡、从容地走下来,很轻易就挣脱了“载道”的负重。“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最伟大的范本都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平衡”。高方的散文同“伟大的范本”肯定是有不小距离的,但她找到了一种“平衡”,除了统合得很好的内容和形式的“悠闲”,还有作者主动选择的心灵自由,也就是说,在其作品达成艺术平衡之前其实早有一个心理平衡的坚实铺垫。“现实的窗外,自然之窗与人生之窗交迭而过,让我们见得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只是人生没有春夏秋冬的轮回,只有空间无序的跳荡,也因此就更需要我们好好地把握”。(《窗子外面有什么》)一些现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过于依赖他人的关注、赏识、拯救,因为放不下精神的重荷,所以错过了太多自乐、自适、自足的机会。
      “敬惜字纸”的高方,随便的一片有字的纸张她都会专注地看上一会儿,手不释卷能带给她新异的满足感,这书可以是忙书也可以是闲书,她与书之间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秘密情谊。“总想我是上古哪一个时代的女子,翠袖红衫在曳曳灯下闪着轻盈的温柔,纤手一握是参差的黄卷,解着饥饿,解着干渴。我不必是玉殿金阶的大家闺秀,我只要有一头如云的秀发,挽起缜密的心事,只要做一个付得辛劳赢得温饱的小家碧玉”。(《书香人梦》)不只是对书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枝枝杈杈,她都会投注别样的感情,街景、纸信、吃食、饰物、玩具、摆设等等,这些用淡来淡去的情思,用宠辱不惊的心境勾连起来几乎就是她全部的现实人生。这样的介入姿态,明显超越了艺术维度,已进入生命境界。“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那种单纯的或是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动过程。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forrative power)”。总之,作家与作品总是“人文难分”、共生共存的,高方的一番努力还是收到了奇效。
      高方也会有的那一大把要对生活大发脾气的理由,却被她悄悄地全部删除了,她相信读者更想看到的是和解、平顺与微笑。篇幅较长的《考试记》其实仍是未完成的残卷,正集之后还当有续集,续集之后还会有续集,因为等待她的人生考场一字排开,比天地相接处更远望也望不到尽头儿:“当我终于如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清醒地知道,又一轮新的考试即将开始,而我这一生将永远走在赶考的路上。”她的语调是轻轻的,并没有激愤与不平。每个人都一样,只要我们活着,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被命运默认的考生。唐人李涉《题鹤林寺壁》诗曰:“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既然白昼黑夜的循环不因为你的奔波而消歇,阴晴雨雪的光顾不因为你的努力而缓行,饮食起居的应对不因为你的辛劳而省减,那么不狂躁、不怨怼、不失意,平心静气地接受那种“忙”;不烦闷、不倦怠、不堕落,坦然自若地享受一份“闲”,从而使身心得到最及时最周到的疗养,这是何等的美事、快事!
      三、世风的文化织补
      如今在商业大潮的喧嚣里,高雅文化的声音已显得很微弱了,文学的处境自然也很尴尬。可无论如何我们要知道,文化艺术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命纹理。“中华民族不可能在精神的寂寥和虚无中走向真正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怎样选择文学,就会怎样选择前途”。高方的优胜之处正是源于她对文化的悄悄捍卫,她的散文“纤巧、细腻而不乏思想灵光的闪烁”,而这思想在很多时候都表现为一种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可以是不高深的,但它必须是鲜活的、充满人情味儿的。“我时常为自己没有生活在银元流通的时代而感到遗憾。想想吧,那些我们见过或仅仅是听说过的银元,生动清晰的纹路,沉实厚重的手感,放在牙上咬咬又凉又硬不留丝毫印记,吹一口气迅速移到耳边会听到它‘嗡嗡’的啸声,互相碰撞时发出的则是清脆的乐音。银元捧进钱袋和钞票放进钱包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它沉甸甸的质感会让人们由衷地感到踏实和舒坦,这恐怕是任何纸币都无法呈上的快感”。(《硬币》)她不是爱钱才如此地迷恋银元,因为她从未喜欢过比它更有价值的元宝和支票。她对孔乙己排出的九文大钱也生出过长久的向往,觉得他的动作是那样的自信、豪放,或者还带有一丝并不相宜的傲慢与骄矜,所以那九文大钱的出场一定比我们今天的百元大钞更有气魄。她甚至觉得我们可能误解了葛朗台,他扑到金币上就是扑在金灿灿上而不是扑在钱上,他不是守财奴而是胸膛里永远跳荡着一颗童心的孩子。我们不必根究高方的结论是否可以商量,她的本意也不是为谁翻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生活可以有更温情、更精致的体认。
      只要我们肯以心偎近,所有的文化都会现出可爱的眉眼,成为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人生链条。在许多古老的传说中,佛是勘破善恶之主,是普渡众生之舟。但是从没人说佛相关于女人,自然有阴阳之分,男属阳女属阴。佛是阴阳共济的圣灵。寺庙中的佛粉面金身,或傲对万物,或煞气腾腾,百十种无一重复。“而现实中的佛祖是肉身,于是有佛之前就先有了一个伟大的女人;佛祖弃家顿悟,拯救无数有罪的人,同时留下了一个渴望恩泽的女人。佛有弟子二千五百余众,无一不是父母精血合成。所不同者,俗人秉七情,而佛教其弟子六根清净。所净者,眼、耳、鼻、舌、身、意。即便如此,佛的脚下仍有女人——面如满月身披璎珞的白衣观音是唐人自云满所绘;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送子观音出自信徒之手。佛又主婚姻、掌子息,致使无数青春女子妙龄少妇匍匐而供香火。善男信女中总是后者居多。佛在高高的莲座之上俯视众生,拈花而笑的天女在佛的背后顿悟禅机。”(《女人眼中的佛》)本篇是与宗教没有多大关系的一个女性的个性化思索,借助“佛之识”、“浅浅的佛缘”、“寺庙的尊严”、“佛与女人”、“佛道同一”、“极乐之界”、“佛心如玉”等诸种回目,作者以人性化、生活化、平民化的亲切、平等角度,来演绎自己对佛家通透的诠解。全文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晓畅,细部拿捏深情而娴熟,作者虽立身于宗教之外,字里行间却散逸着“虽出犹入”的迷人韵致。
      高方左手可写发在《红楼梦学刊》上的《干亲民俗的红楼映象》之类的专业学术论文,右手可以写《茶香里的红楼》之类的文化随笔,还有更为纯粹的像《旧版城市》、《爱的细节》、《纸飞机》、《荔枝心事》、《二人物语》、《拔丝与爱情》、《草鞋的故事》、《路遇》、《同一趟地铁》等等散文,也都有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看到的、听来的故事她都视为自己的故事,只要她发现其中的道德或审美漏洞,就会自觉地用文化来补缀和填充。她从不认为自己的散文有多完善,相反,她总说那些还是半成品。“完成了的艺术没有瑕疵,但也没有生命,只有死而已。因为已经嵌在定规里,一动也不能动的缘故”。她喜欢这样无拘无束、无依无傍地一路写过去,不求其精,不期其深,“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此足矣。
      “一切艺术分析到最后显然都是戏剧”。高方的散文也必然纵贯着她各式的人生章节,当然会有波澜,但到底写平流居多。她驻足人间四季,极目空谷雾霞,沉醉金石书画,骋怀禅风道韵,一篇篇美文便如山泉汩汩而出。她说:“灵魂的行走不需要任何目的地的招引,未来的日子里,我自会携取尺素寸管踏歌前行。”散文写作早已是她的一种清修方式,她笃信文学能够为心灵纠偏,更能够遏止我们陷入俗常并敦促我们走向高贵。

    推荐访问:如许 问渠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