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下半年工 > 正文

    中国儿童救助基金会【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探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3 04:49:01 点击:

      摘 要:近年来,“基金会公信力建设”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募基金会的领域。但是,塑造公信力也是高校基金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建设多元化的高校基金会公信力评价体系、加强高校基金会自身制度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就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
      作者简介:魏晓栋,(1986-),女,山东聊城人,山东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2
      当前,“基金会公信力建设”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公募基金会领域,对高校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的研究甚少。高校基金会工作重点是广泛联络社会各界,不断开拓筹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良好的公信力是高校基金会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公信力建设是高校基金会发展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简介
      公信力的概念十分宽泛,有的学者认为,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1](15 17)国内关于公信力的研究最早来自于传媒界,后来逐渐扩展到政府、媒体,司法、社会组织等多个领域,由此形成了对公信力概念的多个界定。本文选取社会学界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对公信力的定义:公信力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现。[2](76 78)
      借助以上观点,笔者对高校基金会公信力作如下定义:高校基金会公信力是指社会各界对高校基金会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对于高校基金会的公信力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法律约束,包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有关公信力建设的规定、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规则等内容;二是高校基金会的自律建设,包括基金会自身伦理信念的建立、制度规范的建设、主动对外开展信息披露等各项工作。
      二、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2011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公益捐赠的强烈关注,给中国慈善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据民政部报道,全国6-8月份接受的捐赠额比3-5月份减少了近90%,中国慈善事业正在面临空前的公信力危机。同时,也有专家指出,“郭美美事件”是中国慈善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契机,是一个转折点,其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会让中国的慈善事业前进二十年。在该事件之后,关于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的讨论和实践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来看,“郭美美”事件对高校基金会冲击不明显,但是高校基金会也应抓住契机,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建立良好的公信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当前,中国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高校基金会的公信力评价体系缺失。
      2003年非营利组织(NPO)信息咨询中心发起制订了“中国非营利组织(NPO)公信力标准”, 这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评估首次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但是这个标准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中国基金会公信力评价服务的对象是政府,而非捐赠者,是为了方便政府更好的监督和管理,与社会大众的关注与评价标准相去甚远,给捐赠者带来的信任信息有限。从总体上说,基金会行业缺乏一个跟捐赠者有效沟通的、让捐赠者方便了解的评价体系。
      就针对高校基金会的公信力评价来看,高校基金会是致力于争取社会资源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其所资助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所面向的捐赠者除了一般的社会大众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校友,相对于一般的基金会而言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并承载了捐赠者更多的情感寄托,针对高校基金会的公信力评价体系应该偏向于服务高校校友、服务热心高校教育的慈善人士,但社会上尚缺乏这样的评价体系。
      (二)大部分高校基金会对公信力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1、高校基金会对公信力建设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郭美美事件”后,在众多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高校基金会尚缺乏对公信力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实践。大多数基金会认为,高校基金会是非公募基金会,捐赠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感恩母校的校友,不存在信任危机的问题。但是,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社会众多的捐赠者在捐赠之时思考的是诸如“自己捐的钱究竟去了哪”、“这些钱有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等涉及基金会公信力的问题。高校基金会如果不能及时认清捐赠者对受助机构公信力的现实需要,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就会错失发展良机。相反,如果高校基金会能够走在公信力的建设的前端,必然会获得广泛的赞誉,为高等教育事业募集更多的社会捐赠创造良好的社会影响。
      2、信息披露是基金会公信力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基金会普遍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工作人员的配备不足,难以承担繁琐的信息披露工作。和国外高校基金会动辄几十、上百人的规模相比,中国国内的高校基金会虽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一般都是作为高校的行政部门来运作,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大都由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兼任,或虽有专职工作人员但人数极少,这样的人员组成难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一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报酬是由学校发放,基金会争取社会捐赠的多少对其本身的利益没有任何影响,碰到工作上的难题或繁琐之处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二是专职工作人员偏少,仅能应付日常的行政事务,更何况捐赠信息披露是非常细致、芜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余力来承担信息披露。当前,高校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工作大都敷衍了事,披露的信息内容笼统,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三、有关高校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的建议
      公信力是基金会的灵魂,丧失了公信力,基金会就会丧失资源和力量。对高校基金会而言,其捐赠来源大都为对母校怀有强烈感情的校友、对高等教育事业怀有极大热忱的社会慈善人士,高校基金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远大于一般的基金会,社会对其公信力的要求更高。任何时候,高校基金会的工作都应以公信力建设为基础。   (一)建立多元化的基金会公信力评价体系,并努力做到以捐赠者为本。基于公信力评价体系的现状,笔者认为,基金会的公信力评价标准,在当前已有的基础上,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评价体系除了服务于政府的监督之外,还要真正为广大捐赠者的监督服务,便于社会各界了解基金会的运作情况,满足捐赠者对捐赠情况的知情权;二是除了一般性的评价指标之外,针对高校基金会的公信力评价指标还要增加高校建设领域的量化指标,并向校友服务方面的量化评价倾斜;三是高校基金会业内也可建立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行业内自律标准,为高校基金会内部制定规章制度提供参考标准,并可作为对高校基金会监督评估的依据向社会发布,有助于提升高校基金会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
      (二)高校基金会要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强化组织内部规范管理,并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高校基金会本身的自律是提升其公信力的基础,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则是其公信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对大多数国内高校的基金会而言,其内部组织结构并不是十分完备。高校基金会应摆脱对高校的过于依附,完善内部规范管理,自主地依据法律法规和基金会章程开展活动。首先,要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保证基金会各项决策能高效、规范的执行。其次,增加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保证法律、财务、金融等专业人士在工作人员总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人员数量和素质上保证基金会工作得以有效地开展、能够胜任社会各界的监督。再则,还应在工作中强化高校基金会的信念和使命。强化组织的信念和使命,能够把基金会组织的价值观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价值观,规范、引导基金会组织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高校基金会自成立之日起,就承载着服务高校、服务校友和捐赠者的使命,基金会的一切工作就应在此基础上自主、自律,这是高校基金会公信力提升的应有之义。
      2、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基金会信息的有效披露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基金会和捐赠款项的运作情况、促进基金会工作规范化操作、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类潜在危机,是基金会自身公信力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校基金会应严格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时并保证质量的向登记管理机构提交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主动通过主流媒体和基金会网站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工作报告、捐赠收入情况、公益资助项目信息等内容,主动承担社会问责。其次,要注重信息披露内容的质量,不应披露虚假信息或过于笼统的信息。披露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弄虚作假,披露不实信息。在真实的基础上还应保证披露的是有用的信息,即要注意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对于捐赠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捐的钱用到哪里、由谁受益、效果怎么样,基金会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要照顾捐赠者的这类需求,做到如实、详尽地将各有关信息向社会公众披露。
      参考文献:
      1、 崔树银,朱玉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社会工作,2009(4):15-17
      2、周治伟.公信力的概念辨析[J].攀登,2007(1):76-78

    推荐访问:公信力 探析 基金会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