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下半年工 > 正文

    3d打印的潜在应用背景 [宫本辉《泥水河》潜在背景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0:25 点击:

      摘要《泥水河》是日本当代作家宫本辉的出世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儿童的角度看大人的世界,通过描述几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坎坷,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品以战争与死亡为源头,描绘了战后日本普通民众的困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宫本辉 《泥水河》 潜在背景 战争与死亡 战争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宫本辉,日本当代著名作家。1947年生于兵库县神户市,1970年毕业于追手门大学。其中篇小说《泥水河》1977年7月发表在《文艺展望》杂志上,并于当年获得了第13届太宰治奖。宫本辉的第二部中篇小说《萤火河》,也于同年10月发表在同一杂志上。后获得了1978年第78届芥川龙之介奖。这两部小说与他的第三部小说《道顿堀河》(长篇),被称为宫本辉的“河川三部曲”。《泥水河》既是宫本辉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泥水河》以日本战败十年后的大阪为背景,叙述了居住在安治河岸边的少年板仓信雄与旧船人家的松本喜一姐弟俩短暂交往的故事。小说内容围绕着这两家人的交流和社会介入,展开了人际关系的波澜和错位。通过平凡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描绘了一幅战后日本社会的世相图。在作品的许多部位上,作者都以插曲的形式,涉及了战争与死亡、战争后遗症等问题。而这些零散的插曲,无意中形成了作品的潜在的历史背景。本文将抽出作品故事的有关片段和人物言行,重点分析其潜在背景的意义和作用。
      一 前奏曲
      宫本辉《泥水河》中的人物都与那场对外侵略战争密切相关。在战败十年后的大阪,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仍然生活在战败的阴影里。许多人都有某种心理的缺失,堕落放纵的情绪弥漫在市街。战争时期活过来的人,战后反倒接二连三地死去。作品中的一连串的不祥事件,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泥水河》的第一个出场人物是“马车夫”。他是主人公信雄家拉面馆的第一个客人,也是个与信雄混得很熟的常客。这个马车夫,脸上有许多烧伤之处,耳朵好像融化掉似地耷拉着。有一天,他决定把运输工具――马车改为卡车,扩展自己的运输业,多挣钱过好日子。为此,他还借信雄的爸爸晋平递过来的啤酒“庆贺”了一下。然而,他出门没过多会儿,就在超载过桥时被自己的马车给轧死了。听说他身后留下了一个5岁的孩子……。
      晋平说,这个马车夫是个缅甸战役的幸存者。生前的马车夫,从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死里逃生,真可谓是“九死一生”。但现在,他却为了生计而死亡。信雄一家亲眼目睹了他死亡的全过程,却没有任何挽救的办法,只能寄予无限的同情。实际上,这种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马车夫死亡的场面,并以这个灰暗的故事情节为整部作品定下了悲剧格调。这是其施展艺术表现手段的开端。
      随后出现的“捞沙蚕的老人”,是小说中另一个悲剧性的出场人物。这位少言寡语的老人,每天划着小船到河当中去捞沙蚕,卖给钓鱼的人当鱼饵。与前面出现的马车夫相比,少年信雄不太喜欢这个老人。有一天,这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天明时分还在河里捞沙蚕,但不久就失去了人影。是信雄首先发现了这个不寻常的情况……。
      在得到晋平的报警后,警察迅速来到了案发现场。有人认为,捞沙蚕的老人自己不慎掉到河里淹死。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警方无法定案。这件事成了当地的一件新闻,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严格地讲,老人死亡的证据是没有的,说是“人间蒸发”或“去向不明”,也许比较妥当一些。结果,行政和法律都没有起到作用,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对老人的死亡抑或失踪,信雄天真地认为“那个老爷爷被河里的鲤鱼怪物给吃掉了”。而爸爸晋平却认为,老人捞沙蚕捞得太多了,连自己都变成了鱼饵,觉得老人的死亡或失踪乃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无疑,这些都是迷信或宿命论的观点。
      作品中的老人,一句话语对白都没有。他无声无息地来,又悄然地离去。他的出现和离去,带有一种朦胧和神秘的色彩。其实,老人的溺死或失踪,乃是作者着意安排的一个重要情节。从艺术手段上看,这一出场人物的幻化,起到了一种前期铺垫的作用。老人的“死亡”与马车夫的死亡一样,都达成了悲剧故事的前奏曲的效果。
      二 后遗症
      信雄的爸爸晋平是个回国士兵。他一喝醉了酒,就跟孩子发牢骚说:“仗还没打完哪,信雄!”这句话,几乎成了他醉酒的代名词。的确,正像这句话所提示的那样,《泥水河》中的多位出场人物,身心都留有战争的后遗症,忍受着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关于这一点,从另一个出场人物少年松本喜一身上也可窥见一斑。
      喜一,是信雄在暴风雨中结交的一个另类的朋友。本来他的爸爸是松本家的主要劳动力,但由于战争时期负伤的缘故,其病情在战后恶化为骨髓炎,最终死去。很显然,这是战争留下的病体后遗症。喜一的爸爸死后,其家人无以为生。喜一的妈妈是个柔弱的女人,她无法靠体力来养育两个年幼的孩子,只能躲在一条破旧的船上靠卖淫糊口。
      回国士兵在国内死去,如果马车夫是第一个的话,那么喜一的爸爸就是第二个,但他绝不是最后一个。晋平的战友村冈,是第三个。晋平被酒精麻醉了神经,但同时也唤醒了他的记忆力,他反复地说自己是个死过一次的人。他想起了在“满洲”打仗时候的情景,还想起了那个叫村冈的战友。这个村冈跟晋平一样,也是个在中国东北战场上的幸存者。两人曾经同生共死。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在战场上没被打死的战友,战后复员回到老家,没过多久就从山崖上掉落下来摔死了。想起战友的悲惨命运,晋平直想哭。
      晋平对信雄说:
      “战争结束两年左右,在大阪市内天王寺的黑市上,见到过一个落魄的特攻队小青年拿着日本刀在那发疯胡闹。他冲着人们大声地喊叫‘……你看,日本败了!败了呀!你说窝火不窝火。什么神风啊!都上当了!神风你出来!出来叫大伙看看!’那家伙说的话不明不白的,还哭了起来。”
      这里“拿着日本刀发疯胡闹”的“特攻队小青年”,很像是个受战败刺激而精神失常的人,或者是喝醉酒想起了战争时的往事,心里的痛苦无法排解就撒起了酒疯。
      马车夫、喜一的爸爸和晋平的战友村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曾被日本军国主义抛到对外侵略的战场上,并在战斗中负过重伤,遭遇过死神的召唤。虽然活着回到日本,回归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又都不幸死去。包括晋平本人和特攻队的小青年,这些人要么是病体后遗症,要么是心理变态后遗症。虽然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不义之战的牺牲品。
      战争时期,日本民众受军国主义的蛊惑,被统治者所愚弄。战后,日本被联合国军占领,人们受到民主主义的宣传教育和影响,逐步了解到战争期间上当受骗的事实。所谓的“神风”之说子虚乌有,“日本战败投降”才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作者通过对战争后遗症的描述,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战争年代统治者的虚伪丑恶。这些醉酒和发疯情节的描写,为作品又添加了一份潜在背景,也为悲剧故事的展开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三 厌战情绪
      日本昭和三十年(1955年)时,人们对战争还留有刻骨铭心的印象,许多上过战场的人始终无法从战争的意念中解脱出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上的男人们中间。他们在考虑问题、理解事物的时候,常常以自己的战争体验为出发点,而且终生都摆脱不了这种思维方法。信雄的爸爸晋平,其头脑中也一直留存着战争造成的生死观。
      晋平的情绪化表现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一喝醉酒,就脱光了膀子。在他的身体上,有受伤的弹痕。自后心贯穿到腋下,是一个大伤疤”,“在信雄的少年玩伴的爸爸们当中,很多人都在孩子们面前吹嘘自己的‘英勇行为’。这就像是看电影一样,既华丽又悲壮。但是,从晋平的口中,却听不到机关枪啦、战斗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一般来讲,那一时期的中年男子们,打过仗的人居多。这些没被打死的日本兵,在孩子们面前吹牛皮时,净捡好听的说,丝毫没有罪恶和反省的意识。其潜意识是在赞美战争,客观上称扬了军国主义。但晋平却与众不同,他从死亡的角度,朴素直观地看待战争问题。“我的身体已经死过一次啦”,这句话已成了他的口头禅。他认为:“人拼命地活了下来,可是要说死,真就那么轻而易举地死掉了……。”的确,人的生命有时脆弱得不堪一击。晋平的这种姿态,不仅从他对战友的回忆和见闻中,而且从他自身的感受中也可以看到。
      晋平还愤怒地说道:
      “真是混账呀!一张明信片,就像是劈木头似地,愣是活生生地把人家与老婆孩子给分开,投向了军队。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还能有什么胜与负,只能是生与死,……。”
      以上这些话充分地表达了晋平的战争观。在看待战争的问题上,晋平始终是站在一个普通百姓的立场上,他对战争感到无比的愤怒,但又很无奈,无力改变现实。他既亲历过情理不通的死的恐惧,又非常厌恶情理不通的生的现实。
      处于对外开战时期的日本国民,倘若不服从义务征兵制度,就会被法西斯政府以“国家意志”所审判,被关进监狱。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战争是件大事。无论平常百姓如何讨厌战争,可一旦接到“出征通知”,就必须立刻奔赴战场。但晋平从一开始就很消极地看待战争,不愿意离开家人到外国去打仗。他认为日本的胜败无关紧要,个人的生死存亡才是大问题。
      日本战败后,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依然被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晋平口中吐露出来的“牢骚话”,表达的是日本普通百姓厌恶战争的情绪。表面上说的是战时身体受的伤痛与死亡,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创伤、一种战争后遗症。作者借小说出场人物之口,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在《泥水河》中,作者对小说人物厌战情绪的描述也成为作品一个潜在的历史背景,它同样也起到了渲染作品悲剧气氛的作用。
      四 结语
      小说《泥水河》围绕着少年主人公信雄牵出了许多出场人物。这些人物们大都与战争与死亡相关联,都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比如,晋平是与主人公信雄朝夕相处的生身父亲,马车夫是近距离接触的自家常客,捞沙蚕的老人是从远景中看到的邻人,村冈是晋平回忆中的生死之交的战友,而喜一的爸爸则是听说来的传闻人物,至于发疯的小青年,更是晋平亲眼见到的路人。在描述中,除去晋平和小青年之外,其他四人均相继死去。战争与死亡、战争后遗症问题是小说《泥水河》的原始支点。这六条线索,有机地形成了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构造图。
      从创作技术上看,这幅构造图像乃是作者刻意布置的一个潜在背景。它被巧妙地穿插在作品的几个部位上,隐隐约约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它又好比是一种平面图像底纹,为作品的表象提供了依托,烘托出作品的气氛,也给故事的结局安排好了必然的根据。可以说,其背景是双重结构的,即现代因素与历史因素两者共存的、《泥水河》特有的一种文学作品结构。战争与死亡这一潜在的历史背景,为这部作品营造了一种灰暗色的氛围,敲定了作品悲剧性的基调。它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源头,也是塑造人物性格的缘由。
      
       参考文献:
       [1] 二瓶浩明:《宫本辉与“河川”》,《解释》,1985年10月。
       [2] 栗坪良树:《从少年到大人――人生的战场体验》《栗坪良树评论集》,木阿弥书店,1989年版。
       [3] 梅棹忠夫、金田一春彦等:《日本语大辞典》,讲谈社,1989年版。
       [4] 宫本辉:《道顿堀川》,新潮文库,1994年版。
       [5] 水上勉:《解说――通往昏暗处的切入口》,角川文库,1990年版。
       [6] 渡边善雄、小野寺美幸等:《宫本辉〈泥水河〉――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发表资料》,宫城教育大学,1991年4月。
       [7]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8] 刘家鑫、刘彩霞:《宫本辉小说〈萤火河〉解析》,《译林》,2007年7月第4期。
      
       作者简介:
       刘家鑫,男,1958―,天津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当代文学、日本近现代史,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彩霞,女,1983―,湖南涟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本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泥水 背景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