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下半年工 > 正文

    女性主义与﹁男性气概﹂_女性主义理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2:35 点击:

      近半个世纪以来,用女性主义立场来评述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想观点,张扬女性主义意识,已然成为世界性潮流。可美国著名学者曼斯菲尔德却甘冒天下女性主义者之大不韪,肯定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定位并为之辩护,对“男性气概”这一主要为男性所拥有的特质在当今社会日渐淡化乃至丧失深感忧虑。曼斯菲尔德的这种意图和主张,在女性主义声浪甚为高涨的二十一世纪,招致各类的批判和挞伐,自然是意料中事。
      曼斯菲尔德认为:“男性气概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的自信。问题可能是实际的危险,也可能是你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将这两者加到一起,你就有了某种客观的风险,比如一场战斗。具有男性气概的自信或者男性气概就意味着在那种情况下有能力负起责任或具有权威。女人也有自信,但是她们不会像有男性气概的男人那样寻求有风险的情况。”([美]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译者的话》,刘玮译,译林出版社二○○八年版,5页)作者强调就其个人倾向而言,他是“尽力发展坚定主张和血气这两种男性气概的特征”。
      曼斯菲尔德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从政治哲学角度重申政治对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同时,强调政治领导者尤其必须拥有杀伐决断的血性和魄力,即男性气概。不过,在笔者看来,曼斯菲尔德未能抓住男性气概的本质特征;而且他的眼光仅仅局限在西方近代社会中的男性身上,而没有看得更远更广。但笔者仍要借用他的“男性气概”这一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界定,探究这一气概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及其现实价值,力图较为深入地阐释两性社会角色定位的生理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揭示男女两性地位历史变迁的深层动因及其历史必然性,并对女权运动的利弊得失做出反思。
      一、何为“男性气概”
      “男性气概”尽管是一个人格心理学范畴内的概念,与人的个性密切相关,但却不是某一单个人的特征,而是一种群体共性。男性气概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所形成的共识,是一种集体意识。那么,人类社会为什么产生“男性气概”这一社会观念及其大体相近的内涵,这些问题都应该首先从人类的社会存在中探求原因。人类社会的存在有其根本需求,小到个人、家庭和家族,大到民族和国家,其根本需求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然要求有一部分人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而其承担者必须具有特定的素质。在近五千年以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这一重任自然应由男性来承当,这也就是男性气概的根本来源。
      因此,男性气概的特征首先是“刚毅雄强”,这主要着眼于其能力或力量。小到一个家庭的衣食温饱,大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都需要男性挺身而出,坚毅不拔,万难不屈,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自古皆然的。比如“二战”中,盟军就曾有几千万男儿战死疆场。曼斯菲尔德所说的“自信”与此有关,但自信只是“刚毅雄强”的派生物,“刚毅雄强”者必然自信。曼斯菲尔德认为“寻求有风险”或者说冒险,也是男性气概的另一个特征,但笔者认为,主动冒险并不是男性气概的必有内涵。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男性刚毅雄强,蹈火赴汤,并不是他们天生喜欢冒险,而是为了维护家庭或民族的生存不得不直面苦难。曼斯菲尔德认为喜欢冒险是男性气概的特征,可能是受到近代西方国家海外扩张、海外殖民时代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麦哲伦、哥伦布的航海探险,葡萄牙、西班牙、英格兰诸国的南美洲、东印度殖民淘金,的确一度鼓动起西方国家的男性向往冒险致富的社会浪潮,这种习性在当代西方男性中尚有遗存,但是放眼世界历史和东西方社会差异,这一习性并不够持久和广泛。
      男性气概的第二个特征是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自觉地担当起维持个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文化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表达的都是这种集体意识,在其他民族、国家和文化中也同样如此。源于印度佛家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表现的也是普度众生的高度责任感。时至今日,女性在择偶时首先考虑的仍是这个男性是否具有责任心,能否对自己、对子女、对家庭尽心尽责,终身有所依托。由责任心这一特征还派生出其他一些特征,如忠诚和事业心。忠诚就是始终不放弃责任,事业心是担当责任的必要保证。若是自身无能,反要依靠女人过活,往往为人鄙弃。曼斯菲尔德所概括的“男性气概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的自信”,其中心词“自信”只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估价,而责任心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一种人生信念,并且与个人能力关系不大。
      男性气概的第三个特征是庇护弱者。男性是社会的支撑者,自然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身为男性,尤其是要庇护妇女,并由此派生出对妇女的尊重和谦让、宽容和迁就。所以在两性关系中,庇护女性是男性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这是男性责任心的一种独特表现,因而也是男性气概的必有内涵。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妻子衣食不周,是丈夫的无能;风险在前,男性要将妇女挡在身后。“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普天下男性的共识,“女士优先”则是男性的美德。女人有些小毛病,男人不能计较,而男人更不能染上这些“小女人”的毛病,否则谁都可以责问:“你还像个男人吗?”这种社会现实和社会观念,在亚洲民族和国家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在欧美国家中可能没有这么突出,所以曼斯菲尔德没有将其列入男性气概之中,这也是可以解释的。
      当然,笔者在本文沿用曼斯菲尔德所使用的“男性气概”这一术语,固然是出于评述他的《男性气概》一书的需要,但是也难免有些风险。因为所谓男性气概的这些特点也并非男性所独有,在女性群体身上也常常有所表现,只是不如男性群体这么典型和突出,而且在当代西方社会女权主义风生水起之时,这一术语的使用更容易招致女性同胞的抨击。
      二、“男性气概”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
      男性气概的产生有其生物学基础,因而可称之为“雄性气概”。自从生物界进化到两性生殖时代,尤其是哺乳动物出现以后,在哺乳动物世界中雌雄两性的性别分化和性别分工就非常明显。由于雄性个体的体量和体能一般要大于雌性,因此捍卫领地的厮杀主要由雄性承担。雌性的重要职能是养育幼崽,在雌性生育阶段,特别需要雄性提供保护,包括提供食物和保护幼崽。在哺乳动物群体中,雄性动物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生殖竞争,即争夺交配权。这样的结果在哺乳动物群体中,常常是一雄多雌,首领多为雄性。到了下一轮繁殖期,被驱逐的雄性和刚成年的雄性又会与首领雄性争夺交配权,争夺首领地位。因此,哺乳动物社会中的雄性必须比雌性更勇猛雄强,才能捍卫领地,争得交配权,争得首领地位。雄性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要时时保护群体生存,保护雌性和幼崽不受侵犯。   因此,动物界的雄性身上必须具备明显的“雄性气概”,必须勇猛雄强,才能庇护弱小、保护雌性,这正是“男性气概”的主要内涵。当然,“雄性气概”的这些特征在雌性动物身上也有所表现,雌性动物也要强壮勇猛才能更好地捕猎觅食,协助雄性守卫领地,也要有责任心保护幼崽,但是由于雌性动物往往没有生殖竞争,其“雄性气概”的广度与强度还是不及雄性。
      人类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正是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存在着明确的两性分工,两性的社会角色有着明显的差异。当时的生产活动是采集植物和捕猎动物。捕猎猛兽和大型动物有极大的风险,需要强壮的体力,男性的体量和体能强于女性,而且捕猎活动常常要远行,女性养育儿女不能离家远行,捕猎活动只能以男性为主。女性的职能分工主要是在居处附近采集食物,并照料管理家族生活。加上当时的婚姻方式还处在群婚阶段,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以其母亲的身份必然受到子女更多的尊重,家族世系也只能以女性来计算。由于上述原因,女性自然成为家族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便是母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母系社会时代的生存竞争十分激烈,氏族之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经常发生,男性以其体能优势成为战争的主要承担者,常常要战场厮杀,出生入死,以血肉之躯捍卫氏族的安全和利益。因此,虽然母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使女性处于家族管理者的地位,但是捕猎和战争这两种职能还主要是男性的职责,再加上雄性之间的生殖竞争,让男性身上原有的“雄性气概”得以保存,并且进而发展成为“男性气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由采集狩猎为主发展到以畜牧为主,人类社会也就逐步进入畜牧业社会。当时的畜牧活动完全是游牧,人们驱赶大批牲畜逐水草而居,还要抵御野兽和外敌的侵袭,所以对人的体能有着很高的要求,男性自然成为主要劳动力和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加上人类对自身生殖活动的认识不断丰富,父亲知其子女,子女也知其父,父亲身份的确认大大提高了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这样男性就逐步取代女性而居于家庭的主导地位,家族世系也逐步以男性计算,人类社会于是进入父系/男性社会。父系社会中“男性气概”在男性身上必然比母系社会时代表现得更为显著。
      因此,男性气概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是自然界物种进化和至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只要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和社会职能分工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两性之间的群体“气概”特征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这种性别气概的差异有利于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的分工源自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分工,而且由于这种分工是源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因而这种分工更具有合理性、稳定性,很难轻易改变,并且为男女两性和整个社会所乐于接受。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分工包括两性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说这本来就是亿万年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不会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改变。不过,这并不是说不可能有任何改变,而且事实上在近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中,男女两性的性别分工、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已经并且正在发生一些改变,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张扬正是这种改变所导致的结果。
      曼斯菲尔德的这部著作受到当代女权主义者的激烈抨击,说他视野狭窄,看不到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实状态,尤其看不到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性的职能和地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女性精神状态。的确,谈论两性关系是不能仅仅局限在男性社会的时代范围内,就这一点而言,曼斯菲尔德有些难以自辩,这也是本文之所以拓展考察范围的原因。
      虽然现代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已经有了重要进展,欧美等西方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已经在法律层面上给予女性与男性相同的地位,女性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出生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工作权利、选举权利、言论权利、医疗权利、养老权利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现实社会,男性承担了主要的社会职责,男女两性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社会作用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在普通劳动领域,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危险的工作岗位仍然由男性承担。例如军队与战争,地质勘探与采矿,海上捕鱼和运输,航天与潜海,乃至建筑工地上的艰苦作业,大多都是男性承担。女性则大多在田间农业劳动、工厂流水线生产、商业服务行业等领域工作,体力消耗不大,危险程度不高。
      在高科技高智力岗位,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例如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中,知名专家学者多为男性。在工业商业部门,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也往往是男性为主。在文学领域,著名作家中的男性远多于女性。在影视行业中,女明星能够摇动得风生水起,但是编剧导演还是多为男性。这一现象在医疗领域特别分明,主治医生、主刀医生多为男性,护士、药房等岗位则多为女性,两性的分工一目了然。
      两性差异最大的是在政治领域,西方社会比如美国和欧洲,女权主义运动风行了一百多年,没有哪个国家敢在法律上限制女性从政,但是女性政治家还是如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当代女性所从事的职业大多集中在中间层次,即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危险程度较低的岗位,因而整个女性群体的技术层级不高,经济收入不高,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就不高。
      家庭生活领域的两性差异同样十分明显,“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状态没有大的改变。男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普遍高于女性,家庭的住房开支、子女的养育开支、日常生活开支等要由男性承担主要责任,女性的家庭责任主要是养育子女和料理家务,其经济收入的多少、社交能力的高低,男性一般不予计较。
      通过以上对当代社会全景所做的鸟瞰,结论非常明显,即在当代社会中,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这一方面表明当代社会距离两性平等还很遥远,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表明,无论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家庭生活领域,男性仍然是主要支撑者。这个现状对男女两性都不是理想状态,虽然无奈,却是事实。由此必然引申出另一个令女权主义者不愉快的结论,那就是“男性气概”还没有到消解的时候,社会对男性“刚毅雄强”、“高度的责任感”、“庇护弱者”的严格要求,男性还不能拒绝,因为这种男性气概还是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是男性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虽然当代社会中的男性已经越来越感到不堪重负。   那么,为何当代社会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还存在很大差异,两性平等的理想追求还如此步履维艰,这一切是否出于当代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主观欺压?笔者认为,两性社会地位的平等需要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女性必须具有与男性相当(并不是相同,下同)的能力,承担与男性相当的责任,做出与男性相当的贡献。很显然,当代社会中的女性群体还没有在观念上和现实上达到这三方面的“相当”,这是两性地位差异的直接原因。那么,为何女性未能与男性在这三个方面“相当”,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女性的发展?
      无论男性女性,人类社会中个体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欧美和中、日、韩等亚洲国家早已从法律层面给予女性以同男性相等的权利,即使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少量性别歧视,但是总体上差距不大。从受教育权利上看,中国中小学男女生入学率大体相当,每年各地高考“状元”中女生常常多于男生。在中国高校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高校文科专业女生的比例还超过男生,在校学生中优秀女生的比例至少不低于男生。许多女权主义者常常理直气壮地将女性的育儿负担和家务负担重于男性这一点作为影响女性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却看不到男性的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劳动负担比女性要沉重得多。
      从个体自身努力的角度看,不应讳言,女性自身的独立性和事业上的进取心依然明显不如男性。中国近几十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包括硕士教育、博士教育的比例与男性迅速接近,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也很优秀,只是在毕业后的发展中逐渐拉大了与男性的差距。以同等学历进入同一职业领域工作的男女,大约十年左右,两性之间就会出现明显分化,男性在专业水平、工作职位上提升迅速,而女性的发展相对迟缓。特别是有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女生,结婚以后放弃工作去当全职太太,所学专业付诸东流,这对于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社会教育资源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对于上述原因,女权主义者们当然不能接受,她们还是会指责社会给予女性的权利太少,尤其不肯承认女性自身努力不足,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她们的抗辩。当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许多劳动岗位需要较强的体力,例如采矿、运输、建筑行业等,这就限制了女性的就业范围,在看似平等的同工同酬的社会原则之下,必然导致女性总体经济收入低于男性。这种状况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也很难通过法律法规来改变,只有生产力、生产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消除了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体力需求,这样两性的体力差异才不会导致经济收入的差异。在当代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农业劳动领域,两性的体力差异对劳动成果和劳动收入的影响已经不大。在工业生产领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更为迅速,大量的流水线式作业使女性的体力与男性一样能够承担,女工已经能够与男工同工同酬。在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行业以及高科技领域,女性已经没有体力障碍。此外,随着大量社会服务产业进入家庭,女性的家务劳动负担和育儿负担也在迅速减轻。因此在当代社会中,体力差异对女性就业和经济收入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已不是重要因素了。
      两性地位的较大差异恰恰产生在非体力劳动领域。大凡是科技含量稍高的岗位,女性大都处于中下层次。这方面例证不胜枚举。因此可以认为,女性的进取心、事业心不强才是影响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则是社会观念中的“性别角色定位”。在几千年来的男权社会中,对于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就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甚而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近百年来,这种观念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发展变化、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有所改变。在西方社会由于女权主义者的不断抗争与呼吁,这种观念的改变更为明显,而在东方亚洲国家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不如西方。当然严格地讲,社会观念本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男性社会的存在方式,即男性对社会的支撑地位与作用产生出对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定位”,而这种观念又巩固和强化了这种社会存在,彼此相互适应,并且能为男女两性基本接受,虽然这种基本接受中也包含有不满和反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曼斯菲尔德重提“男性气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建立两性平等的社会是人类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女权主义的思潮和运动有其现实意义。只是当代女权主义者的抨击和抗争更多的是对权利的索求,而不是对自身努力程度的反思。“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立”才是妇女寻求解放与平等的重要思想和重要途径。

    推荐访问:气概 男性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