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从“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谈起】 我们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7:23 点击:

      内容提要:在商业利益和个人欲望的操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已将自己向市场化、作品冗长、高产方向推进、这导致了作家和作品品格的丧失。   关键词:作品 目的 市场化 冗长 高产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981(2008)03-0069-02

      “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是马克思在《莱茵第六届省议会的辩论》中提到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就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不应该受金钱的奴役,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真正的作家应该按照他心灵深处的要求,写他非写不可的东西。但是,“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种观点在如洪水般的大众文化到来的时候,近乎本能的抵触和抗拒在所难免。一个粗鄙化的时代业已来临,在这个时代里,某种平庸的生活趣味和价值取向正在悄然确立,精神活动为商业激情、名利欲望所驱动,精神受到任意的奚落和调侃。随着消费文化的产生,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在消费文化中,或者更为具体地说在一个以市场为轴心运转的消费文化中,文学及其表现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一、市场化

      美国文化学者威廉・斯潘诺斯认为,现代的作者已经卸下了“天才”的桂冠,不再是超凡脱俗地叙说着“远景”的“诗人”。作品文本提示着作家仅仅是一个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常人”,处于消费社会大众文化之中的“写作者”,已不再当然地去担负历史必然性的使命,而是自然地、首先地关注到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现状。刘心武的一段话颇具代表性:“在我看来,作家不过是一种社会职业,跟其它的社会职业并无本质区别。不错,有严肃追求的作家,品味趋雅的作家,热爱写作因而功利心不那么强烈,也就是说比较‘纯粹’的作家。他写作时,要体现特立独行的人格,要追求个人风格,可是他不能不考虑安全问题、温饱问题、出版问题,当然他应在可达性与可行性之间求得一个最大也最优的生存系数,他如向社会规范和市井俗尚过分媚俗,当然有碍他的突破创新,但是他完全不顾所在的环境而放肆地‘伤时骂世’、心无读者地‘严雅纯’到底,以至全不考虑出版面世,那么,他不是傻子必是疯子。”
      如此,一部消费时代的文学作品,从产生“作品”的这个念头之始,就开始思考着“作品”作为市场商品如何有效地满足“市场性”的需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作品”的创作重心就是如何用形式精致地将外壳装扮,使其丰富动人而具有“卖相”。因此,作品是必须具备“热炒热卖”的能力,必须很快地进入消费文化体系中大众消费需求的“链条”环节,于是,在这一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作家和出版机构并不打算充当某种“意义”解读或“精神”继承的角色,他们以文学为工具,将文学与商业运作结合起来,使文学充分的商业化、市场化。

      二、冗长

      综观现今中国文坛的文学创作,作品的冗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些大家的作品也未能避免。冗长导致空洞,这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弊病,同时也正在侵入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肌体之中。一些作家误认为叙事絮叨、�嗦,就是细节描写,甚至以为细节就是不厌其烦地展现日常琐事,就是捕风捉影般的细碎松散的场景描写,以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写作功力,殊不知简洁才有力量。把所有的空间都占满,不留给读者一丝想象的空间,这是漠视读者的存在,也是低估读者的创造力,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商品经济时代,作家对稿酬的关注不仅是对尊重精神劳动的呼吁,也是改善生存状态的迫切需要。今天,“隐形收入”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于文艺家来说,写作无疑是他们获取“隐形收入”的最正当的方式。但是隐含在作品中的脑力劳动是难以用有价的金钱来估算的。在作品中,相同的数字所耗费的脑力劳动是不同的,况且按字数计的付酬方式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部分作家开始拓展自己作品的长度,他们不自觉地就把短篇写成了中篇,把中篇写成了长篇……梁实秋先生曾经感慨:好的文章未必短,坏的文章一定长。一部作品如果废话太多就会使作品成为废品,如果作家们都对作品进行瘦身,使其变得真实、简洁,那么文坛的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三、高产

      在我国,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怪异现象,一位作家只要获得一个文学奖项之后,他的名字将会以铺天盖地的姿势席卷而来。可以说是作者是在“趁热打铁”,在自己有些知名度时多写一些作品,抓住读者的眼球,不被读者所遗忘。其实,高产本身并非是坏事情,问题的关键是能否保证质量。
      消费文化时代的作家也不免注意于经济,如果不能不断地推出新作、不断地增加曝光率,就有可能被读者遗忘,被读者遗忘就意味着被市场遗忘、被利益遗忘。但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毕竟不是物质生产可以模式化、批量化,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精神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独特的精神个性和审美体验的结合,批量化的生产,就会使作品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消失。如果说前辈作家的高产现象是个别现象的话,那么“80后”创作中的高产现象就成了普遍现象。
      其实,在消费社会,文学艺术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赢得市场的占有量,如果没有强烈的个性与创造性,是没有消费者的。优秀的艺术生产者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保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艺术个性。巴尔扎克曾经为了市场而写作,但他在大量创作中也留下部分具有创造性的“精品”;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曾迎合过大众的口味,但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仍然流传久远;像史铁生在《答自己问》中所言:“去除种种表面上的原因看,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定的精神过程。”这样的作家,不会为了金钱去媚俗而放弃文学的本真,他们在走向文学消费者时,能保持自己的文学品位,以其作品的独特魅力征服读者。在物欲横流、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谁能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真正的文学进行到底,谁才能真正地傲立文坛。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目的 谈起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