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告诫 [三千年前的告诫]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20:03 点击:

      小时侯父亲经常给我们兄弟讲述历代圣贤典籍和掌故,有些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讲“周公告成王以‘无逸’”的故事,说:周公在周成王幼年即政之初,专门写文章告诫成王要“远声色、去奢靡”,保持“无逸”本色。父亲解释说:“周公说的‘逸’专指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要做到‘无逸’必须从小做起,从勤奋起步,长期磨练,不能懈怠。无论取得多大成绩都不要骄傲,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力戒‘骄’和‘焦’两个字。”又指着弟弟说:“你还多一个娇气的‘娇’,要不怕吃苦,力戒娇气、骄气和急躁。”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场景犹觉就在眼前。可父亲的话究竟记住多少呢?想来正是“骄”和“焦”两个字成为我生命历程上的羁绊,就像乘虚而入顽恶难治的“美国白蛾”,无时不刻地不在吞噬着生命之树的绿叶和智慧果实的灵光。
      最近整理藏书,不经意中拣出了过去朋友送的《尚书》,竟躺在书架里十几年没去读。原文獒牙难读,但书中附有释文,参照释文理解并不难,使我有机会重温了父亲早年讲的“周公告成王以‘无逸’”的故事。
      《无逸》是《尚书》中的一篇,距现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公在文中苦口婆心谆谆告诫成王不要沉迷于纵酒、戏游、田猎等享乐,要勤于政事,知稼穑之艰难,知民众之疾苦。殷殷情深,感天动地。我联想到父亲长期对儿子的教诲:“工作不要太急,说话不要太直,要特别重视不同意见……”不也是寄托着那样一种深情和厚望吗?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勤奋俭朴,反对贪图安逸,有关这一方面的警句名言特别多,比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能补拙”、“俭以养德”等等。这些有关“无逸”的道理,小则止谤,大则“而致天下百姓之安”,都是事关个人荣辱和国家兴衰的大主题。
      中国的先哲们对这个主题进行过不间断的探索和研究,有认为人本性善,后天接触社会产生物欲,放纵悖乱而有恶性;还有认为人本性恶,天性就是“好利”、“争夺”、“好声色”,后天表现为善,那是教育的结果……凡此种种不论观点如何针锋相对,先哲们有一个惊人的高度一致,就是人生必须勤奋俭朴,不断加强教育和个人修养,保持心、言、行三者的统一。
      史料记载,东晋时期的岭南地区虽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瘴气及疾疫甚多,但却是东晋南北朝进行海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成为奇珍异宝荟萃之地。传说在离广州治所番禺二十里的石门有一泉,名为贪泉,凡饮过此水者就会贪得无厌,因此前后刺史多有贪赃舞弊者。朝廷想改变这种状况,任命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并任龙骧将军。吴隐之身为高官,累任要职,却家境贫寒,曾因“卖狗嫁女”,而被传为佳话。他路过贪泉时,对手下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于是他走到泉边,舀起泉水喝了下去,并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因饮用泉水而使人贪婪,是毫无科学道理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有其社会基础,这就是历任官员的腐败事实。其实,真正对官吏贪欲起促进作用的是那极易到手的巨大财富的实际。吴隐之在赴任时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特酌贪泉之水而饮之,并赋诗以示自己的清廉俭朴的操守。他在广州刺史任上以及以后的任职表现证明,他想的说的和一贯做的是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了他的心、言、行的高度统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尽管有时代的局限,先哲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人的探索和研究的成果以及表率作用,对今天和明天的人类也是不无借鉴意义的。
      当下社会和吴隐之所处的东晋时期没有可比性,先进的社会制度和逐渐完善的监督机制,为人们的勤奋努力和俭朴廉洁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要真正做到“无逸”,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仍然是十分严峻的。这些年来目睹社会上一个个贪奢淫逸的腐败现象和官员腐化变质的案例,确实叫人痛心疾首。“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本不天生就是趋“逸”之徒,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天使若要战胜魔鬼,首要的还是要远离“乃逸”保持“无逸”。
      《史记》载,周公的儿子代他去鲁国监国,临行时他叮嘱儿子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不低了,“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你到了鲁国,要谨慎,千万不要在国人面前骄傲啊。这里讲的是待人的态度问题,是和《无逸》篇的思想相一致的,也是《无逸》篇的另一主题。周公要成王善待群众,能听各样的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从中严肃地回观自己,发现是自己的错,就说:这的确是我的错。这话说的和当年毛泽东说的好话坏话都要听的思想是多么一致啊!而我们却早就忘记了这些深切教诲,爱听好听的话,赞扬的话,一听到逆耳的话就以为是交响乐中的“杂音”,心里感到不舒服。这与我们的时代要求是多么的不和谐啊!。
      “严肃地回观自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从不同意见中,甚至从骂声中、从人家的怨恨中,找自己身上的毛病和原因,并且能够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难道不是一种高尚吗?然而,我们到底能够做到多少呢?
      待人的态度首要的是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具体体现在对待每一个公民的态度身上。近期新华社连续公布了山西广东等地数起矿难。有评论说这些矿井各种生产条件相当恶劣,矿工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没有保障,而恰在这个期间有媒体还详细报道了山西的矿主、煤商们是如何一掷千金:狂热购买各种世界顶级豪华轿车,一餐挥霍万元……这其间的反差似乎早就超出了任何合理的限度啦!
      难道这些矿主们不知道矿工们在井下时所面临的危险吗?难道凭一纸合同就可以使他们明明知道矿工是在冒着生命风险去挖煤而仍然心安理得吗?不论怎么说以生命为代价做出的任何貌似自愿的交易都超出了所有经济学和人伦道德规范可以解释的底线了。
      防止贪图安逸,保持勤奋俭朴,最好的办法是读书学习,表面上看起来它们之间好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实际上能否坚持读书学习正是能否勤奋俭朴的标志之一。古人所说的“好学则勤,废学则怠,恒学则俭,弃学则贪”便是这个道理。
      以书籍作为登高望远、认知世界的阶梯,这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所独有的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用哪一种固定的宗教信仰来约束控制人们思想的现象,这在异族看来几乎不可理喻,他们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都是用宗教来解决。只有中国人是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的。
      然而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讲究实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越来越不愿意下苦功夫、笨功夫去读书。就是我们的莘莘学子,受了十几年的教育竟也有许多不了解几许先人的经典古籍和智慧。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全球化使人的心灵被数码所吞噬,人机交流占据了人们情感交流的广阔时空,“三省”“九思”时间少了,电视和网络与一般大众媒体的普遍流通,承载着各种文化蜂拥而入,使我们的根性尚未扎稳就目迷五色地失去了自我的传统――勤奋与俭朴的品行。
      周公就是周公,他能够在一切没有发生之前告诫成王“戒逸豫,勤政事”,继志承业,不愧是千古圣人。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把《无逸》奉为帝王必修之学,而历代有识之士则认为是做人、做事、为学、创业的必修之课。
      中国先哲读书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起点和最高境界,“修身”就是“做人”,用书籍充实自己,用知识熏陶自己,用智慧塑造自己成为国家民族有用之才,这是读书的首要“宗旨”。如果“读书”不思“做人”,就犹如蛮牛拉车,不抬头看路,还不容易走到邪路上去?郑板桥曾经痛斥过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那种“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走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的丑恶现象,但是郑板桥是清乾隆时代人,距今已有三百年,而今如果不幸仍被他老人家所言中,那不是很悲哀的事情吗?
      父亲曾经对我说:“人生一世犹如一篇文字,作者就是你自己,作得好坏一读了然,俊丑纯疵全不能掩盖,高下优劣自有读者评说。”当时我并不十分明白,如今方才恍然大悟。
      安适舒心的日子容易使人满足,越来越富裕和优越条件的副产品就是能够使人逐渐产生贪图享受、懒惰散漫和远离“无逸”。然而,怠惰和贪图安逸制造贪婪和腐败,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只有“勤勉是好运之母”。
      如果有哪一年再见到父亲,我想他老人家一定还是会给他的儿子们讲“周公告成王以‘无逸’”的故事,鼓励他的儿孙们继续勤奋俭朴和努力的。
      (责任编辑/沙爽)

    推荐访问:告诫 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