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与乡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6 11:20:08 点击: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1899-1972)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最初发表于1926 年1 月、2 月号的《文艺时代》上,经过岁月的沉淀,打开书卷,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川端式”东方美学的魅力,激发起我们深深的共鸣。《伊豆的舞女》以轻灵纯美的文笔,描写作为高中生的“我”因为生活艰辛与心灵苦痛,独自前往伊豆半岛散心,旅途中结识了一群巡回艺人并与艺人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的故事,其中他对舞女熏子的感情又最为珍贵。细细研读,作品字里行间中透露的哀愁与小说中的人物景色融为一体,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存在融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至美至善境界。
      川端康成在创作上继承了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物哀”理念。《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那“孤儿根性”以及环绕舞女生存的社会氛围都是悲凉的,舞女的不幸身世和与“我”悬殊的社会地位;对男、女主人公明知无缘,却难舍难离的“哀伤”、“感动”和“爱怜”等情绪的巧妙把控,都表现了对“物哀”审美传统的继承。他以哀婉的笔调呈现了日本式的淳朴的人间真情、秀美的日本风光和美丽纯真的传统女性,这些描写都扯不开日本文学的“乡愁”记忆。
      一、伊豆与乡愁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令人忧伤的,两岁时,父亲因病离世,之后母亲、祖母、姐姐相继过世,只剩下眼瞎耳背的祖父与他相依为命,现实生活与他追求的美好和谐的生活情景大相径庭,让他感到痛苦、悲凉。1918 年,19 岁的川端初次去伊豆半岛旅行,这次旅途中,他与巡回艺人同路,舞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4 年晚秋到1926 年4 月,川端大部分时间是在伊豆半岛上度过的。他长期居住伊豆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是由于生活上的一些痛苦。1922 年,本来已经同他订立婚约的伊藤初代无情与他分手,失意之余,他又燃起了对舞女更深切的怀念:在同巡回演出艺人的结伴旅行当中,川端得到了他们的尊敬,尤其是受到了舞女的礼遇与爱慕。川端从小没有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并且常因得到别人的怜悯而处于受恩惠的地位而倍感压抑。但在同舞女一行的旅行中,他获得了感激与温情,川端将这段美好的经历化为艺术,便有了这篇有自传体性质的《伊豆的舞女》了。伊豆对川端来说,也就像他的第二故乡一样,有他对美和理解的渴求。
      二、物哀与美
      《伊豆的舞女》的意境很美。“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清澈的泉水,从林阴掩盖下的岩石缝隙里喷涌而出”,这是伊豆在川端的视野里的印象,也如同他心中向往的美景。在如此如诗如画的伊豆的美景中,川端赋予了女主人公舞女“熏”的纯洁、美丽的形象。川端有意隐瞒现实中丑的一面,极力渲染美的一面,“她就像头发画得特别丰盛的历史小说上姑娘的画像”,“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她笑得像花一样”。也描写了“我”看到的舞女的善良:“拿铜板给那些摇摇晃晃走进房间来的小孩子”;舞女的率真:在伊豆的小阳春天气里,舞女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踮起脚尖,伸长身子亲切的对“我”打招呼等。茶馆初遇时舞女毫不犹豫的让出坐垫;听我随口说了句“啊,真想喝水”,她立马说“我去找找看”…所有这些都足以体现了“熏”身上的花季少女天真活泼的人性之美。巡回艺人的生活本是艰辛异常的,但在川端的笔下,我们却看到了恬静与自由,之所以这样,就是她们乐观向上、乐于助人,虽然卑贱,但精神上却是丰满乐观的。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有意识地运用物哀思想来描写表现大自然,以及人的感情的美,山林、皋壤与人的情感相濡相融,形成一种幽美境界,产生无穷的文学魅力。虽然“我”是以孤独的旅人心态来看伊豆的风光,却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自然之景,情与景相融于一体。
      三、哀与美的升华
      或者是“我”涉世不深,不会以世俗的眼光去蔑视艺人,艺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尊重,而“好人”这个正面的评价,又反过来给予主人公极大信任和鼓舞。虽然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并不对等,但是人格是平等的,情感有共鸣,“我”获得了理解,艺人们得到了尊重。这种朴实无华的交流,在“我”厌世逃避之时,提供了一个逃避的港湾。川端将伊豆的旅途、景色、人情等描写的如此之美,同时也埋下无奈的结局,巡回艺人终生都在旅途上漂泊,而“我”注定要回归阴冷无情的城市中。“我”的性格乖僻,不知道如何去爱人,也不知道如何去接受别人的爱,内心就像是干涸的沙漠。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才踏上了伊豆的旅程。因为是孤儿,向来不喜欢别人对他的亲昵和温暖,结果愈发的苦闷不堪。但是舞女的真善美,使“我”在这份温暖里,看见了自己过往的冷漠。在听见舞女说“我”“那是个好人呢”“是啊,人倒是很好。”这种由衷的赞叹时,心里如饮甘露。川端有意识地让舞女“熏”的悲哀境遇同“我”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共鸣,舞女容颜的美丽、心地的纯洁、友善真诚的行为屡屡震颤“我”的心灵,使得“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让因孤儿出身而扭曲了性格的我感激不尽。在悲哀之中由于人们纯洁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与伊豆绝美的风光合二为一,产生了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主人公在旅行中学会了爱,也得到了别人的爱,内心得到滋润,这种爱与被爱也使他自己在不幸中获得了无限宽广的心境,获得了新生的意义。
      结语
      伊豆之旅带给“我”许多美好回忆,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此后,川端康成多次旅行到伊豆,把伊豆看作自己的故乡。在这样一个纯净的没有受过一點儿沾染的优雅和安静的地方,解开枷锁,毫无负担地亲近自然亲近自己亲近他人。虽然川端康成自己的人生困境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消失,但《伊豆的舞女》却展现的美却会常驻于我们的脑海之中,使我们不仅感受到东方美的熏陶,也汲取了让人生不断进取的力量。我们从一出生就踏上了人生的孤独旅程,当我们在异乡漂泊,当身边没有朋友,当美好的童年和故乡成了模糊的记忆,我们真切的期冀有一个让心灵得到慰藉的“伊豆之旅”,能让我们坚定起追求幸福的信念,不疑不惑,发现真正的自我,从心理角度而言,这就是我们幸福的所在,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北京出版社.2003版.
      [2]孟玮:《伊豆的舞女》中的哀美魅力.外国文学研究,2011(9).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乡愁 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