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少年小江亚宁扮演者_亚宁小记(三章)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3 04:40:11 点击:

      古滇猜想      晋宁离昆明50公里,说起晋宁的地名,外地人多半不详。可是说起古滇国,说起郑和,人们便如雷贯耳,肃然起敬。   古滇国的实证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枚“滇王之印”。这是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古滇国的神秘及其许多未解之谜,便自然将我们引向石寨山。山不大,只是丘陵地带中一座长形的山脊似的小山。来的路上,首先便见有一个个挖开的贝丘遗址,大量的螺蛳壳堆积在旁,间有零星残碎的陶片。螺蛳壳大约二、三厘米。形状同今天的相同,只是凡白色的,其壳很厚。一问,这里周遭全是螺蛳壳,问有多深。答约三米。解说是古人食用堆积。我却对这说法持疑:难道古代先民会建立一个个垃圾场专堆这些贝壳残骸?贝丘遗址的聚落形态是研究古代先民的有趣课题。我以为古时这一片当是水域。因水退而积存。孙髯翁在大观楼长联中所记述的“蟹屿螺洲”,在滇池周边大量存在,没准晋宁的磷矿也与此有关。须知在清朝是五百里滇池,在明朝,滇池的水位至少高于今天的十米,而在公元前呢?滇池浩渺壮阔,远不是今天地图上的模样――从地图上看,滇池以南是一连串的高原湖泊,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没准2000多年前它们是相连相通的呢!如果是这样。晋宁就在这一片水域的中间地段,逐水而居的先民理所当然地聚居于此,晋宁是古时滇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同样理所当然了。
      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官渡羊甫头为代表的古滇文化区域发掘出土的1万5千件文物,其中80%是青铜器,当然也是古滇国的实证。就是说:没有那枚“滇王之印”,这一带也是古滇国的中心。
      我们步入发现滇王金印的地方,周围是一溜长墙保护着,面积不大,发掘过的深坑和其它地方长满荒草。风有些凉意了,显得这片重要的遗址凄婉而悠远。新建的遗址之门显然是按青铜器上的模式建的,人字形顶,四面出檐,下是杆栏式柱子,像亭阁建筑。
      除了我们,空旷无人。
      这时很静,万物静默。
      内心便由这空间进入时空。公元前333年庄�人滇,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合,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公元前106年,汉置益州郡,设在晋城,下设24县。而古滇的青铜器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时段上讲。出现许多有趣的悬念――首先是这些青铜器上没有一个文字。按理。庄�带来先进的楚文化,不可能没有文字,那么,这些青铜器是在庄�到来之前就有了吗?这样说来,古滇“国”的存在当推得更远。那时,也许不叫“滇”,也不叫“国”,是一些部落群体。庄�只是命名了这个“滇国”。或者是200年后的史马迁命名了这个动人遐思的古滇国。这时,汉武赐印。那么这枚“滇王之印”是当初的原件还是另有出处呢?是第几代滇王拥有、或者是另有哪一位“拥印为王”的滇王呢?印是可以自制的,在今天亦然。
      这些玄想伴着我。直到我在晋宁的古滇文化公园见到那高耸的雕塑――这是仿出土的鎏金骑士贮贝器建造的:一个类似拉长的铜鼓的柱上,一位佩剑鎏金的骑马者立于中心,四周是四头巨角牛,柱上有两只欲向上噬咬的老虎。它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无疑是极高的,它让我想起著名的“牛虎铜案”,同样是老虎和牛,不过它多了一个人。这样,在这个生物链上就更为完整了。人显然是少数,但他高高在上,居中,有剑,有马,而牛很多,虎不多,这是当初的生态环境写照吗?我想像他是滇王,独立于世,持剑护守着家园不被外敌入侵。牛角大而长,尖利如剑。而他守卫的是“贝”,即财富。
      这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就这样定格在我的心中。古滇的财富都装在这贮贝器里了,我们今天打开它。要用今天的智慧了。
      
      郑和之缘
      
      汽车让我们一小时内就穿行千年,到达郑和公园。
      晋宁称为郑和故里,就因园内那座马哈子碑。马啥子是郑和的父亲,因为郑和不知其父名,只依稀记得乡里间呼父亲为“哈只”,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哈只原是对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过圣的人的尊称。碑文在北京请礼部尚书写好,带回云南刻石立碑。碑文明确记载,郑和为晋宁宝山乡和代村人。
      这碑我见过多次。如今被保护在围栏的玻璃门内。
      关于郑和的史料、书籍、研究甚至电影电视都很多,几乎不容我置喙。
      在国内及海外,郑和的纪念馆和纪念碑很多,其规模比他故里的大多了。
      在云南出名的伟人,可能首推郑和,因为他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还走出国门,在遥远的600多年前,走了很远,至今国人多不能到达的远方。
      历来都是说云南远离大海,郑和咋就同大海结缘了呢?其实,童少年时期郑和见到的滇池就如大海般辽阔。郭沫若为大观楼写诗就用了“滇池海样宽”之句。古滇池的盆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据推测,当时最大水深达100米左右。古滇池水位相当于海拔1980米左右。据历史记载,至13世纪中叶,滇池水位为1897米,当时的昆明地区仍属滨湖区域。13世纪70年代疏挖海口河,第一次降低滇池水位2米。古滇池湖水面积到13世纪,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为今天滇池的4倍。说到水,说到滇池,不能不提到另一位治滇的前辈,这就是赛典赤(1211―1279),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回族,出生于西域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赛典赤为首任云南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省长)。赛典赤在云南任职六年。最大的功绩便是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上有盘龙江淤塞,漫溢江堤:下有海库堵塞,池水上涨”的滇池患情。他疏通六河,治理昆明盘龙江水患,治理海口,尤其是修建了至今仍是昆明市民的生命活水的松华坝水库。――而这位赛典赤,却是郑和的六世祖!那么,郑和同水的结缘便有了前世的因缘了。
      郑和出使西洋的原由已有数不清的史料和论文了。说寻找建文有之,说扬国威有之,其实从内心说,郑和本信伊斯兰教,而心中的向往呢,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而史载,郑和的祖父与父亲都到过麦加朝圣,而郑和的第一愿望很难说就与此无关。郑和父亲39岁便弃世,而郑和是10岁离开云南的,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麦加一定是个神奇的令人向往的地方。当他有了机会,他一定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这种远航。
      东大河模样
      东大河,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东边的一条大河。这河,在晋宁。
      这是人滇的河道之一。
      治理滇池是当下昆明的重中之重。人类的治滇史走过一条这样的路:最早是水害濒临,人们是防水;其后,人们开始向湖泊争地。今天,我们再次退耕还湖。而滇池治污最重要的是人滇河道的治理。
      步入东大河的湿地区,犹如返回数十年前久违的风景:齐岸是滇池的水波荡漾。新辟的湿地区,到处是绿阴夹道,请教同行的懂行人,才能分辨出这些满目的绿色:柳树、竹子、藏柏、小叶榕、天竺桂、桉树、中山杉、海桐、木瓜树,还有勒果茶、芦苇、香蒲、马蹄莲、睡莲、慈菇,还有荇菜、轮叶黑藻……沿一条林中小道或岸堤前行,小路左右是小水塘间陈,前方是望不到头的绿阴,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绿丛中翻飞,一旁则是碧波万顷的滇池。水绿而半透明,相比滇池北岸的水,清澈多了。若干年后,水质将更为透明罢?
      水中有人工木桩围成半圆形的风景。还有些四四方方的小平台,上面种了些小树小草。我问,人答是:人工小浮岛。这岛,每个面积仅十来平方,是用来引水鸦、野鸭、甚至西伯利亚来的红嘴鸥的。
      漫步这里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它可能比任何公园还要美。美在那种自然、野趣和天然去雕饰的风韵。千百年来。其实自然界就是这样的面容,我们只是还自然一个本来容颜,这时你才发觉这种美是渗入心扉的。人同自然是融在一起的。一点点醉意,一点点写意,就不知觉中让人返回自然。想在这里,站成一棵树,或者一株摇曳的野花……真的是久违了,我不想说或者不想去追究科学的理智的定义,比如截污、沉沙、净化、生物多样性等术语,比如那种付出代价的数字,我只想安静地享受喧嚣都市外的一份宁馨。
      这是一个湿地示范区。1700多亩,这是人类还给自然的,湖泊的归湖泊,尘世的归尘世。早就应该这样了。滇池周边都应当这样,让示范区不仅仅是示范,而是真实的存在。
      这么美的地方却注定不能成为景观或公园。因为,人群的进入将事与愿违。
      那么,就让它这样躲在深闺吧,不要打扰她,不嫁红尘。

    推荐访问:小记 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