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烦恼的冬天》:斯坦贝克内心的矛盾】 内心矛盾的句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1 04:53:51 点击:

       摘要:在斯坦贝克的《烦恼的冬天》里,主人公伊坦・霍利逐渐经历了道德和信念的动摇、沦丧和回归,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世界一直在和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个斗争过程是伊坦・霍利生活的美国社会必不可少的各种矛盾的不调和性的外在表现,更是斯坦贝克本人关于社会发展对人性的异化和人性本身固有的完美性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人性;矛盾
      
       [Abstract] In John Steinbeck"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the hero Etan Hawley has gone through a course of wobble, dying out and regression in terms of his moral world. In this course, there has been a fierce struggle between his inner morality and the outside world. This struggle represents not only the incongruities of all the inconsistency in the 1940s American society, but also Steinbeck"s deep concern of the dissimilation of the humanity in the self-interested, immoral world and the human being"s intrinsic strive for perfection.
      [Key Words]John Steinbeck,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humanity, inconsistency
       在1962年的诺贝尔奖领奖致词中,约翰・斯坦贝克说:“人类是我们最大的危险,也是我们惟一的希望。”这句话反映了斯坦贝克一贯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人类永远的信心,也折射出了斯坦贝克矛盾的世界观。人类是生活在道德世界中、受到过启发、脱离了蒙昧的物种;然而,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里,人类有时也会回复动物的本性。作为人类,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自身所具有的不调和性,同时为了完美而进行奋斗。在斯坦贝克所著的《烦恼的冬天》(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1961)里,伊坦?霍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他代表着在逐渐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道德标准逐渐沦丧的世界里,为找准个人定位而努力奋斗的追求历程。
      
       一、动摇
      
      《烦恼的冬天》刻画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为修建新城而拆迁的小镇。在这个城市里,伊坦每天步行去上班,沿途他时不时要停下脚步,观察一下即将拆毁的海湾老饭店,在它的位置上,即将修建伍尔沃思大饭店。这种拆旧建新的变化为什么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呢?在当时的美国,集团式的企业要比私人产业受到更多的推崇。他说,那推土机和塔吊“静静地摆放在那里,仿佛是清晨时分等待饱餐一顿的食肉动物”。这种描述把现代社会中的集团公司和现代技术刻画成了血腥的食肉者,而古老的产业方式只不过是他们的牺牲品和掠食对象。古老的东西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然要被毁灭掉。当然,文中霍利的家人们其实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他们曾经是当地的望族之一,在新湾镇拥有很多产业,但是由于伊坦的父亲和他本人的投资失误,现在他们已经变成了普通百姓。但是,伊坦不是考虑未来,相反,长期以来他一直在怀念他的家族曾经有过的辉煌,所以,他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乔伊――贝克先生在银行的助手――所说的话对于接下来要发生的若干事情具有预示作用:“我要是打算经营银行业的话,早就这么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念头在伊坦的心中越来越具有一定的现实引导意义了。同时,他周围的每个人似乎都给他施加了压力,要他加入到对“伟大的金钱这个上帝”的崇拜者之列。可笑的是,在星期五的时候,也就是在基督的受难日里,伊坦的愿望终于开始萌发出来。若干个人前来拜访他,怂恿他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能致富就行。镇上的“巫婆”玛吉・扬・亨特告诉伊坦,她已经替他算过命,显示他就要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了。但是,伊坦没有明白过来,她的目的并不太光彩――她只想着让她自己的金钱不打水漂儿。因此,在小说中,她被描述成“掠夺者”、“女猎手”。伊坦的老板――马茹勒来到商店,告诉伊坦一定要“紧盯着头号目标”,“学一学”商业领域的“花招”。整个镇子上的人都希望伊坦加入“赚钱――这一现实世界中惟一有意思的行当中来。”(Gerstenberger 60) 这时,伊坦的脑子里似乎埋下了欲望的种子。
       这些人的来访,使伊坦的心中一片茫然。玛吉走后,他感觉到“黑暗正在降临到商店”;马茹勒走后,伊坦“觉得黑暗降临到了整个世界”。伊坦同推销员比格斯交谈的时候,他感叹道:“今天真是阴暗得很。”这一系列对黑暗的提及似乎在谕示,伊坦对于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价值观,同时遵照周遭同胞的价值行为感到压力重重。伊坦回到家的时候,他回想起玛吉在那一天的一系列事件中的角色,不禁说道:“一个女人,差点让我掉入陷阱,我竟然差点掉进一个又一个的陷阱里去了。”就实质而言,玛吉是给了伊坦一点小小的甜头,然而伊坦有些惶惑,没敢贸然尝这一点点甜头。此处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是明显的,从表面来看,伊坦会获得财富,功成名就,但是在他的内心,从道义上来说,他开始堕落了。
      
       二、堕落
      
       在星期五的晚上,伊坦睡不着觉,便来到了老港区他那熟悉的“老地方”,这里曾经是霍利码头的所在地。对伊坦来说,回忆这段历史总是件令他感到安慰的事情,因为这会让他在这变化多端的世界里找到安全感和稳定感。伊坦说:“让我来到这个地方的,是这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变化呀。”可是,伊坦却说:“吃人者比被吃者更没有道德感吗?到最后,所有的东西都要被吃掉――哪怕是最凶残和最狡诈的,都要被地球吞噬掉。”从本质上说,伊坦其实发出了一种质疑:在每个人都经历着相同命运的时候,某个人要做道德和良心的坚守者,他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不过,当伊坦对着他已经死去的祖父――也就是那个“地方”的老船长――喃喃自语的时候,他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至此,伊坦的身上表现出了斯坦贝克的矛盾性:他只能变成一个“食人者”,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要不他就得“有什么两样”,坚守自己的良心与道德。
       当玛吉前来霍利家吃饭,并在此给伊坦算命时,她眼前出现了一条蛇的幻象,这条蛇“正在蜕皮,因此,一部分皮肤粘满灰尘,粗糙不堪,一部分皮肤新鲜细嫩。”这条蛇既象征着伊坦和这个世界,也象征着伊坦正在与之斗争着的这个世界的矛盾性。伊坦生活的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世界,他自己也是新旧交织,处于变革中的一个人。再深一步说,每个人都有新旧交织的东西,既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又代表着完全崭新的一代人。蛇本身的意思也是非常矛盾的,它可能代表着伊甸园中的邪恶与毁坏,也可能通过去除死皮长出新皮代表了希望与重生。
       当伊坦说到“大脑这个黑暗而孤独的山洞时”,他把自己的大脑描述成一个“幽暗的、无眠的区域”,“充满着黑暗而幽深的死水,虽是一个孕育之地,但是仅有微乎其微的思想能够表现于外”。伊坦似乎在谈论他的动物特征,这是一种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潜藏在人的心灵中的一种本质。不过,伊坦相信,这些“骇人听闻的”、“可怕的”东西“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冒出来,宛如从黑暗的最深处突然冒出的海蛇一样”。伊坦就曾经感受到过这种“怪物”。那时他的一个亲戚在霍利的房子里因扁桃体感染而脾气暴戾且行将死去的时候,伊坦说:“我真想杀了他,咬断他的喉咙;我下巴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就像一只狼在吞食猎物时那样,龇着狰狞的双唇。”
       然而,这件事情很快就变得讽刺意味十足,因为伊坦似乎不再让这种动物的欲望和动机疏远自己。他自己就快要“撕碎”一个“孱弱的兄弟”。丹尼・泰勒是伊坦的儿时好友,伊坦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泰勒家族算是新湾镇的老住户。丹尼拥有当地惟一的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刚好适合建一个机场,当然,机场建好之后,会给新湾镇带来更多的商机,可是,丹尼却打算坚守这片土地。结果,为了获取经济上的利益,伊坦打算牺牲掉这个角色。明知道丹尼会把钱用来买酒喝,而且很有可能最终醉酒而死,他还是给了丹尼一笔钱,以重新安置他的住处。这样一来,伊坦就能间接获取他的财产,尔后,贝克先生为了建好机场就只好花高价从他手里购买这片土地。至此,伊坦已经超越了他早先的道德尺度,变得更像一只狼。伊坦不但设计搞垮了丹尼,还向移民部门举报了自己的老板马茹咯非法滞留美国的情况。伊坦的打算就是在马茹咯被遣送出美国之后,他能够从他老板手里买下杂货铺。他还打算用从银行偷来的钱去维持这家杂货铺。伊坦回到杂货铺里,但是那只灰猫老是来烦他。猫是驯化了的掠食者,而伊坦自己现在已经俨然一个掠食者。
       伊坦继续着他那抢劫银行的计划。他为自己这种行为寻找的理由就是诸如“力量与成功――它们是超越道德的,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事实上,没抓住就不算犯罪”等等。这些想法反映了一种完全相对的世界,在其中,伊坦已经成为了它的一个部分。伊坦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辩解说抢劫之路“自己铺就了自己”;“他不过是在旁边看着它一点点往前伸展,时不时把把方向”。不过,伊坦也并非丝毫没有罪恶感,他说:“我没有必要,也不想成为这个灰暗而又危险的国家的一员。我与即将到来的7月7号的悲剧丝毫没有关系。那不是我计划中的事情,但是,我可以预测,也可以利用它。”
      
      三、回归
      
      就在伊坦打劫银行的前一天,走着去上班的路上,他注意到了国旗,并把它描述成“一个上吊的人――耷拉着脑袋”。这个意象怎么也无法与一个国家的荣耀与尊严相提并论,相反,它倒让人联想到尊严与道德的沦丧。在这个道德世界里,伊坦似乎意识到了,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到底在哪里跌倒了。就在那天夜里,新湾镇所存在的种种贿赂事件和丑闻被广播电台公开报道,伊坦开始认为他自己也应该对这些犯罪行为产生罪恶感。他说:“我一直在想,也许这也是每个人的罪恶。”伊坦立刻回复到道德世界的框架中,开始从道德的层面反思自己的行为。可是“问题不在于这代人或者那代人身上,而在于人类灵魂深处那尚不为人所知的黑暗之谜”(Warren French,73)。因此,每个人对于周围人的犯罪都应该分担责任。斯坦贝克自己也说:“人类,是我们自身最大的危险,也是惟一的希望。”由此看来,对于改造我们的世界,提高我们的境界,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在道德世界的灵机一闪并没有阻止伊坦实施他抢劫银行的计划。他再次为自己的抢劫预谋寻找理由,说“对于不义之财,这次犯罪――这不是对人的罪行,只是对钱的罪行。”尽管伊坦对抢劫银行作了周密的打算,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他要横过马路闯进银行的时候,一个司法部门的来人中断了他的行动。他是来告诉伊坦,马茹咯即将被驱逐出境,想把商店转给伊坦。未多加考虑,伊坦就坦然接受了这一变故。在商店里,他拉下窗帘,坐在“绿色暗影里”。此处的“绿色暗影”影射着金钱已经在伊坦的心灵上投下了阴影。不过,伊坦还有一张牌没打出来,所以他来到银行,贝克先生叫他进去商量在机场建设过程中他能起到的疏通关节的作用。当贝克先生发现伊坦已经取得了丹尼的土地控制权时,他非常气愤,因为他为了夺得那块土地的控制权而费了那么大的劲,却以失败告终。至此,伊坦没有犯下一点罪行,却得到了他想要的每一样东西,内心不免开始产生了愧疚感。他也逐渐认识到,即使在相对的宇宙中,对自己也有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种标准。
       没过多久,伊坦发现自己的儿子也正通过不诚实和剥削的手段去实现着前进的目标,抄袭了一篇叫做“我爱美国”的散文,这时他才发现,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已经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伊坦一直以来“所作所为违背自己的道德中枢”,而今也才发现,他没法再过这种虚假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伊坦只好回复到他的“地盘”,在这里,他才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和那个理想的过去”(Levant,300)。他对自己说:“应该是体面的、光荣的退休的时候到了,不再演戏,更没有对自己和对家人的惩罚――只道一声再见,泡个热水澡,开朗开朗心情,温暖的海水,还有剃刀的刀刃。”“只道一声再见”,多好的字眼啊。这句话却是“磨尖了牙齿才说来的呀”。伊坦相信,他再也不愿意守着毫无希望的未来,而他也相信,作为单个的个体,他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牺牲得起。
       于是伊坦把手伸进他的口袋里去摸索剃刀片,这时他才猛然发现,对于未来,他还有希望。他的女儿伊伦早就察觉到了父亲的沮丧情绪,把他最喜欢的护身符装进了他的口袋里,她这么做,跟他的想法一样,相信这个护身符能够带来平安。在伊坦看来,这个护身符是他活下去的理由,也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意义,使他在这个看似矛盾的现存世界里读到了希望和意义。护身符的表面刻着“许多交错在一起的图案,这些图案似在移动,却又不知移到什么地方。是活的,但又没有头和尾,没有开始、没有结尾……可以看穿,可是看不透”。其实,这护身符本身就是一连串的自相矛盾,就像人和他所在的这个世界。它代表着生命,和永不停息的前进,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给伊坦带来了希望,喻示着比他本人还要超凡的某种东西。这个护身符连接着“历史与现实,个人和宇宙,短暂与永恒(Chadha 148)”。它让伊坦看到,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护身符,让伊坦看到,未来的希望不在他儿子身上,而是在他的女儿身上。于是他说:“我得回去了――把这护身符交给它新的主人……要不,另外的火苗也会熄灭”。
       至此,在这场没有结局的战斗中,伊坦完全地实现了他个人的所有潜能。最终,伊坦以牺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为代价,为下一代找到了希望。他从把人看作危险并让自己成为这么一个“危险”的人,回复到视每个人都怀揣对未来的希望。也许,自然的力量有时会推着伊坦往前走,并让他涉身其中,无法自控,但是,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有道德的人,他最后总能劈开迷雾,一往无前。斯坦贝克在他的诺贝尔奖获奖致词中说:“危险也罢,光荣也罢,抉择也罢,最终都在于人。”伊坦・霍利的斗争,反映了斯坦贝克对人类有能力坚守自身并主动求变这一永恒的信念和乐观。
      
      引文【Works Cited】
      Chadha, Rajni. Social Realism in the Novels of John Steinbeck. Harman. 1990.
      French, Warren. Steinbeck"s Winter Tale. Modern Fiction Studies Vol.11(1965):66-47.
      Gerstenberger, Donna. Steinbeck"s American Waste Land. Modern Fiction Studies Vol.11(1965):59-65.
      Hart, Richard E. Steinbeck on Man and Nature: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in Susan F. Beegel, Susan Shillinglaw and Wesley N. Tiffney, Jr. (eds.), Steinbeck and the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97.
      Levant, Howard. The Novels of John Steinbeck: A Critical Stud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74.
      Meyer, Michael. Citizen Cain: Ethan Hawley"s Double Identity in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in Donald V. Coers, Paul D. Ruffin and Robert J. DeMott (eds.), After the Grapes of Wrath: Essays on John Steinbeck.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95.
      Philbrick, Nathaniel. At Sea in the Tide Pool: The Whaling Town and American in Steinbeck"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and 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usan F. Beegel, Susan Shillinglaw and Wesley N. Tiffney, Jr. (eds.), Steinbeck and the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97.
      Pizer, Donald. The Problem of American Literary Naturalism and Theodore Dreiser"s Sister Carrie,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1870-1910) 32 (1999):1-11.
      Simpson, Hassell A. Steinbeck"s Anglo-Saxon "Wonder Words" and the American Paradox. American Literature 62(1990):311-316.
      Steinbeck, John.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23 April, 2005 http://www.sjsu.edu/depts/steinbec/nobel.html/

    推荐访问:贝克 斯坦 矛盾 内心